土壤质地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5
名词解释,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粒径的分布和相对含量,反映了土壤中砂、粉砂、粘土等颗粒的比例和组成。
土壤质地通常根据颗粒粒径的大小将其分为砂质土壤、粉砂质土壤和粘土质土壤三种类型。
- 砂质土壤:砂粒直径在0.05毫米到2毫米之间,砂质土壤的颗粒较大,质地疏松,容易透水透气,但保水能力较差。
- 粉砂质土壤:粉砂粒直径在0.002毫米到0.05毫米之间,粉砂质土壤的颗粒较细,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和肥力,透水性相对较好。
- 粘土质土壤:粘土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粘土质土壤的颗粒最小,粒子间紧密排列,质地黏重,保水性强,但透水性差。
土壤质地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保水性、透水性、通气性和肥力特性,对农作物生长和根系发育等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农业、园艺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对土壤质地的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
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1基本概念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其中,砂土抗土壤质地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因此土壤养分少,加之缺少粘粒和有机质,故保肥性能弱,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而且施用速效肥料效猛而不稳长,因此,砂土上要强调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并掌握勤浇薄施的原则;粘土含土壤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大多土壤养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故保肥性能好,但由于遇雨或灌溉时,往往水分在土体中难以下渗而导致排水困难,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阻碍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对此类土壤,在生产上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减轻涝害,并选择在适宜的土壤含水条件下精耕细作,以改善土壤结构性和耕性,以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壤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农作物种类多。
1、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质的基本颗粒,不包括有机质单粒;2、复粒(团聚体):由若干单粒团聚而成的次生颗粒为复粒或团聚体。
3、粒级: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将土划分为若干组土壤中单粒的直径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只是为了测定和划分的方便,进行了人为分组。
土壤中颗粒的大小不同,成分和性质各异;根据土粒的特性并按其粒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组,使同一组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组间则的差异较明显。
土粒的成分和性质的变化是渐变的。
土壤质地概述一、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机械组成是根据土壤机械分析测得的土壤中各粒级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反映母质来源及成土过程某些特征,对肥力有很大影响,因而,在制定土壤利用规划、进行土壤改良和管理时必须重视其质地特点。
二、土壤质地分类质地分类制与土粒分级制一样,各国的标准也不统一。
在众多的质地制中,有三元制(砂、粉、黏三级含量比)和二元制(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黏粒)两种分类法。
前者如国际制及多数其他质地制,后者如卡钦斯基制。
不同质地制大都是与其粒组分级标准和机械分析前的土壤(复粒)分散方法相互配套的,而且都是粗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一)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是根据土壤中砂粒(2~0.02mm)、粉粒(0.02~0.002mm)和黏粒(<0.002mm)三种粒级的含量将土壤划分为砂土、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等四类12个质地名称,可从三角图上查质地名称。
查三角图的要点为:以黏粒含量为主要标准,<15%者为砂土质地组和壤土质地组;15%~25%者为黏壤组;>25%为黏土组。
当土壤粉粒含量>45%时,在各组质地的名称前均冠以“粉质”字样;当土壤砂粒含量在55%~85%时,则冠以“砂质”字样;当砂粒含量>85%时,则为砂壤土或砂土(图1-7)。
(二)卡钦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卡钦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有简制和详制两种,其中简制应用较广泛。
卡钦斯基简制是根据物理性黏粒的含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灰化土、草原土、红黄壤、碱化土、碱土)将土壤划分为砂土类、壤土类、黏土类等三类九级(表1-9)。
卡钦斯基质地分类详制是在简制的基础上,按照主要粒级而细分的,用于土壤基层分类及大比例尺制图。
表1-9 卡钦斯基制质地分类(简制)%来源:卡钦斯基,1964图1-7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1.砂土及砂壤土2.砂壤3.壤土4.粉壤5.砂黏壤6.黏壤7.粉黏壤8.砂黏土9. 壤黏土10.粉黏土11.黏土12.重黏土(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早在4000多年前的《禹贡》一书中,把我国的土壤质地分为砂、壤、埴、垆、涂和泥等6级。
usda土壤质地类别USDA土壤质地类别是由美国农业部(USDA)制定的土壤分类系统,该系统基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进行分类。
以下是关于USDA土壤质地类别的详细描述:1.砂土:砂土是指土壤中砂粒(直径大于2毫米)含量超过50%的土壤。
这类土壤通常比较松散,缺乏有机质和水分保持能力,因此植物生长较为困难。
2.砂质壤土:砂质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25-5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比砂土稍有粘性,但仍然缺乏有机质和水分保持能力,因此植物生长仍然较为困难。
3.轻壤土:轻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10-25%之间,而粘粒(直径小于0.05毫米)含量在10-2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通常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适合大多数植物的生长。
4.中壤土:中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5-10%之间,而粘粒含量在20-3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比轻壤土更加粘重,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更强,适合需要排水良好的植物生长。
5.重壤土:重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2-5%之间,而粘粒含量在30-4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非常粘重,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很强,但是排水性较差,适合需要水分充足但不喜欢过度水分的植物生长。
6.粘土:粘土是指土壤中粘粒含量超过40%的土壤。
这类土壤非常粘重,缺乏砂粒和空气,通常较为紧实,难以通气和排水。
因此,粘土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这些分类只是USDA土壤质地类别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土壤质地类型。
此外,这些分类只是基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进行分类,实际上土壤的性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质、有机质含量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评估土壤的质量和适宜性。
土壤质地的三个基本类别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砂、粉砂、粉土、壤土和粘土等颗粒的组
成比例。
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质地分为三个基本类别,砂质土壤、壤土和粘土。
首先,砂质土壤是指颗粒主要由砂粒组成的土壤,其颗粒直径
在0.05-2.0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质地通常透水性较好,透气性较强,但保水性较差,容易干旱。
砂质土壤通常用于改良其他土壤的排水
性能。
其次,壤土是指颗粒主要由粉砂和粉土组成的土壤,其颗粒直
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
壤土的透水性和透气性适中,保水性良好,比较适合作物生长。
在壤土中,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含量较高,
对于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后,粘土是指颗粒主要由粘土矿物质组成的土壤,其颗粒直
径小于0.002毫米。
粘土的颗粒非常细小,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和
保水性,但透水性较差。
由于其颗粒间的结合力强,粘土具有较好
的持水性和肥力,但也容易出现板结和涝渍现象。
总的来说,这三种基本类别的土壤质地各有特点,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壤的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中,需要根据土壤质地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植物生长环境。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大小颗粒的配合比例,或百分组成。
土壤质地即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及其所表现的土壤砂黏性质。
土壤中砂粒、粉粒和黏粒三组粒级含量的比例,是土壤较稳定的自然属性,也是影响土壤一系列物理与化学性质的重要因子。
土壤质地不同对土壤结构、孔隙状况、保肥性、保水性、耕性等均有重要影响。
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粒和黏粒三级含量,并参考砾石量,可划分为三大质地类型,即沙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其下各细分若干质地名称)。
各种土壤质地如下:1、沙土:干土块不用力即可用手指压碎,肉眼可看出是沙粒,在手指上摩擦时,可发出沙沙声。
抓一把沙用手捏紧,沙粒即行下泻,愈紧握下泻愈快。
湿时不能揉成球,或在水分较多时,能揉成球或粗条状,但都有裂缝。
胶结力弱,用力即碎。
2、沙壤土:干土块不用力即可用手指压碎,用小刀在其上刻划有条纹,痕迹不整,肉眼可见单粒,摩擦时也有沙沙声。
湿土可揉成球,亦可搓成圆条。
3、粉沙壤土:干土块压碎用力较大,用小刀刻划,痕迹较沙壤土明显,但边缘破碎不齐。
干摩擦时仍有沙沙声。
湿土可搓成球,稍用力也致散开,有一定可塑性,可揉成圆条,粗约3毫米,手持一段,即破碎为数段。
4、壤土:干土块压碎时必须用相当大的力量,用刀刻划,刀痕粗糙,唯边缘稍平整,湿土可揉成细圆条状,弯成直径2-3厘米的小圆圈时,既出现裂缝折断。
5、粉沙粘壤土-粘壤:干土块用手指不能压碎,用刀刻划痕迹较小,湿土用力较大也可搓成球,手揉时,不费力即可揉成粗为1.5-2毫米细条,也可变成直径为2厘米的圆环,压扁圆环时,其外圈部分发生裂缝,可塑性较大,可用两指搓成扁平的光面,光滑面较粗糙,不显光亮。
很湿的土置于二手指间,再抬手指,粘着力不强,有棱角。
6、粘土:干土块坚硬,手指压不碎,湿土可揉成球或细条,但仍会有裂缝,手揉时较费力。
干土加水不能很快浸润,粘性大,很湿的土置于二指间粘力较大,有粘胶的感觉。
土壤质地解释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相对比例,主要包括沙、壤土和粘土三种基本颗粒。
土壤质地对于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肥力以及适合的作物种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土壤质地中各种基本颗粒的解释:
1.沙(Sand):沙是一种颗粒较大的土壤成分,其颗粒直径在0.05毫米到2毫米之间。
沙颗粒较大,导致土壤通透性较好,空气流通性强。
然而,沙土的保水性较差,容易干燥,而且肥力较低。
2.壤土(Silt):壤土是介于沙和粘土之间的中等颗粒土壤成分,其颗粒直径在0.002毫米到0.05毫米之间。
壤土的颗粒比沙小,但比粘土大,因此壤土既有一定的通透性,又有一定的保水性。
壤土通常具有较好的肥力。
3.粘土(Clay):粘土是颗粒最小的土壤成分,其颗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
粘土颗粒之间有较强的吸附力,导致土壤粘稠,通透性差。
然而,粘土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较高的肥力,但容易发生水涝。
土壤质地的组合比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通常通过三角形质地图来表示。
例如,沙壤土、壤土、壤粘土、沙粘土等。
理想的土壤质地组合通常是三种颗粒的相对均匀分布,形成混合土壤,以兼具通透性、保水性和肥力。
了解土壤质地对于合理选择土壤改良和作物的种植有重要意义。
中国土壤质地的三个基本类别
中国土壤质地的三个基本类别是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1.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2.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3.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这三种土壤质地类别在农业利用上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砂质土宜种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的作物;黏质土宜种生育期长、耐肥的作物;壤土则宜种各种作物,尤其是多数粮食作物。
土壤质地的概念与分类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
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其中,砂土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因此土壤养分少,加之缺少粘粒和有机质,故保肥性能弱,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而且施用速效肥料效猛而不稳长,因此,砂土上要强调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并掌握勤浇薄施的原则;粘土含土壤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大多土壤养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故保肥性能好,但由于遇雨或灌溉时,往往水分在土体中难以下渗而导致排水困难,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阻碍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对此类土壤,在生产上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减轻涝害,并选择在适宜的土壤含水条件下精耕细作,以改善土壤结构性和耕性,以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壤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农作物种类多。
1、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质的基本颗粒,不包括有机质单粒;2、复粒(团聚体):由若干单粒团聚而成的次生颗粒为复粒或团聚体。
3、粒级: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将土划分为若干组土壤中单粒的直径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只是为了测定和划分的方便,进行了人为分组。
土壤中颗粒的大小不同,成分和性质各异;根据土粒的特性并按其粒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组,使同一组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组间则的差异较明显。
土粒的成分和性质的变化是渐变的。
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1. 引言作为地球的表层覆盖物之一,土壤对于人类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个重要属性,它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质、水分保持能力、透气性以及养分的供应情况。
本文将重点介绍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力求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一主题,并通过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土壤质地。
2. 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指的是土壤中颗粒物质的组成和大小分布。
它通常通过颗粒物质的粒径来进行描述,包括砂、粉砂、黏土和有机质等不同颗粒级别。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透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黏质土壤颗粒较小,保水能力较强,但透气性较差;粉砂质土壤介于两者之间。
有机质的存在则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质地。
3. 土壤质地的分类土壤质地的分类通常基于国际土壤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Soil Science Society)定义的三角形质地分类法。
这一分类法通过砂、粉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土壤类型,并将其表示在一个三角形图形中。
3.1 砂质土壤砂质土壤的含砂量较高,一般大于70%,黏土和粉砂的含量相对较低。
这种土壤透水性好,空气流通性强,但保水能力较差。
由于砂颗粒较大,土壤结构松散,根系难以固定和生长。
砂质土壤常见于沙漠、滩涂和海滩等地区。
3.2 黏土性土壤黏土性土壤的含黏土量较高,一般大于40%,砂和粉砂的含量相对较低。
这种土壤保水性能强,养分含量也较高,适宜农作物生长。
但由于黏土颗粒较小,土壤流动性差,易出现渗透不良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黏土性土壤在一些潮湿和河流沉积地区较为常见。
3.3 粉砂质土壤粉砂质土壤介于砂质土壤和黏土性土壤之间,砂、黏土和粉砂的含量相对均衡。
这种土壤既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又有较好的保水能力,适宜植物根系生长。
粉砂质土壤常见于丘陵和山地等地区。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对于土壤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土壤的质地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农作物、施肥方案和灌溉措施。
土壤质地分类制
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质地分类制是根据土壤颗粒大小和颗粒组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根据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土壤质地可分为砂质土、粉砂质土、粘土、壤土和淤泥等五大类。
砂质土是由粒径在0.05~2.0毫米之间的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组成的。
砂质土的孔隙度大,通气性好,但保水性较差,肥力较低。
适合种植旱作作物和果树等。
粉砂质土是由粒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的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组成的。
粉砂质土的孔隙度较小,保水能力较好,但通气性较差。
适合种植蔬菜、花卉等。
粘土是由粒径小于0.002毫米的黏土矿物颗粒组成的。
粘土的
孔隙度小,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极差。
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等水田作物。
壤土是由不同粒径的矿物颗粒混合而成的。
壤土具有中等孔隙度和保水能力,通气性较好。
适合种植大部分农作物。
淤泥是由细粒沉积物和有机物混合而成的,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周围。
淤泥具有较高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但通气性极差。
适合种植稻谷、莲藕等水生作物。
除了以上五大类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土壤质地,如沙壤土、岩性土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
比如对于砂质土,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和覆盖保水膜等方式来提高保水能力;对于粘土,我们可以通过加入石灰等松散土壤、改善通气性。
在实际生产中,了解和掌握土壤质地分类制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质地国际制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矿物颗粒、有机物质和孔隙空间的相对含量和排列方式。
土壤质地的分类一般采用国际制,即根据颗粒大小不同将其分为粘性土、壤土和砂土三类。
1. 粘性土:也称黏土或粘土,粒径小于0.002mm,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矿物,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和持水能力,通常呈灰色、蓝灰色或红色等颜色。
粘性土的优点是肥力高、保水性好,但缺点是透气性差、耕作困难。
2. 壤土:也称壤土或淤泥土,粒径在0.002-0.02mm之间,主要成分为细粒矿物和有机物质,呈黑色或棕色。
壤土的优点是结构松散、透气性好、肥力较高,但缺点是保水性较差。
3. 砂土:也称沙质土或砾石土,粒径大于0.02mm,主要成分为石英砂等无机物质,呈灰色或黄色。
砂土的优点是透气性好、排水性好,但缺点是肥力低、保水性差。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通过对粘性土、壤土和砂土的比例混合来改善土壤质地,达到更好的作物生长效果。
此外,根据土壤质地不同还需要采取相应的耕作措施,如粘性土需要加强翻松、改进排水;砂土则需要增加有机质含量、加强灌溉等。
土壤质地国际分级土壤质地是描述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合方式的重要指标,对于确定土壤的肥力、水分保持能力以及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际上一般将土壤质地分为砂质土壤、粉质土壤和黏质土壤三大类,每一类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级别,细粒度和粗粒度的比例决定了土壤质地的分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类土壤质地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砂质土壤是由砂粒组成的土壤,砂颗粒较大,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砂质土壤的通透性高,能很快排水,不易积水,冬季也不易结冻。
然而,由于砂质土壤颗粒大,所以保水性较差,在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时需要额外的灌溉。
砂质土壤肥力较低,容易流失,因此需要补充充足的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
在农业生产中,砂质土壤适合栽培早熟作物或干旱地区的耐旱作物。
粉质土壤的颗粒大小处于砂质土壤和黏质土壤之间,属于中等颗粒大小的土壤。
粉质土壤的颗粒比砂质土壤略小,比黏质土壤略大。
粉质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能力,适度排水,并且具备一定的肥力。
这类土壤良好的保水性,适合种植多年生作物,如果树和葡萄。
同时,粉质土壤的肥力不错,容易种植多种蔬菜作物,能够为农作物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
黏质土壤由黏土粒组成,颗粒最小,黏性最大。
黏质土壤的颗粒颇具黏性,容易产生抱团结块,黏稠而密实。
黏质土壤的保水能力较好,容易囤积水分,因此在湿润地区,种植水分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十分合适,如水稻和其他河谷地带的作物。
然而,由于黏质土壤排水性差,易积水,冬季容易产生冻害。
农民需要掌握合理的排水方法,以防止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
了解土壤质地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作物选择上,根据土壤质地的特点来决定种植什么作物更适合,以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了解土壤质地还可以指导农民的土壤管理和施肥措施,通过调整土壤质地的肥力和保水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土壤质地是衡量土壤肥力、保水性和适宜农作物种植的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质地分类方法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相对大小与浓度的指标。
常用的土壤质地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国际文献分类法:根据任何一种粒径颗粒的比例来区分土壤质地类型。
根据比例可以将土壤质地分为砾石(>2 mm)、砂(0.05-2 mm)、粉砂(0.002-0.05 mm)和粘土(<0.002 mm)四类。
相对来说最简单、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
2.中文土壤分类法:根据不同粒度组合的比例来区分土壤质地类型。
根据比例可以将其分为粗砂、中砂、细砂、粉砂、黏土、粘壤土、沙壤土、壤土和黏土质壤土等九类。
DA 土壤质地分类法:将土壤分为沙土、壤土和粘土三个基本组分。
根据砂、粉砂和黏土的比例将其分为12种基本类别。
4.基于细颗粒含量的土壤分类法:此法主要是根据黏粒和非黏粒(砂粒、粉砂粒和粘粒)的含量将土壤分为细沙土、中粘土、碳酸钙粉土(或钙质黏土)、砂质壤土和轻质黏土等类型。
根据所需的精度或颗粒分布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土壤质地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和分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粒度分析、化学分析、热处理法等,可以进一步确定土壤质地成分以及含量等数据。
教参中关于土壤含水量与含水能力的注释。
含水能力更规范的说法是持水能力,它既与土壤质地有关(参见第72页实验“含水量与土壤粒径的关系”),还与土壤结构有关(参见第70页课文)。
实验“含水量与土壤粒径的关系”中所说的含水量实际上是持水能力,实验前的假设和实验目的都可相应调整,例如,实验目的可相应调整为:证明土壤粒径越大,持水能力越低;土壤粒径越小,持水能力越高。
结论中的含水能力也可相应改为持水能力。
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分的实际含量,它不仅与土壤的持水能力有关,还与土壤在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获得与丧失水分的情况有关。
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