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血液出库与发放管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一、总则第一条为确保临床输血安全,规范输血工作流程,提高输血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涉及输血工作的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
第三条输血工作必须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输血工作管理制度,监督输血工作的实施,协调解决输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输血管理委员会成员如下:1. 主任:由医院院长担任,负责全面领导输血工作。
2. 副主任:由医务科主任、输血科主任、护理部副主任等担任,协助主任工作。
3. 成员:由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检验科主任、药剂科主任等担任。
第六条输血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1. 制定输血工作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的执行。
2. 组织输血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输血技术水平。
3. 监督临床用血、输血治疗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4. 定期检查输血设备、耗材及血液质量。
5. 处理输血工作中的纠纷和投诉。
三、输血工作流程第七条输血申请1. 临床医生在确定患者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填写《输血申请单》,详细记录患者病情、血型、输血目的、预期效果等信息。
2. 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确认输血适应症,必要时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第八条输血配血1. 输血科在收到《输血申请单》后,应及时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 配血试验结果符合要求后,输血科将血液送至临床科室。
第九条输血治疗1. 临床科室在收到血液后,应仔细核对血液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2. 输血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结束后,填写《输血治疗记录单》,详细记录输血时间、血液品种、输血量等信息。
第十条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 发现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输血科。
2. 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抢救。
输血科工作制度一、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献血法》依法工作。
二、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三、输血科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保存十年。
四、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由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
急诊用血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审批手续。
五、全血、红细胞储存温度控制在2-6℃,血小板储存温度控制在20-24℃(6小时内输注),储血保管人员应当作好血液冷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并记录。
六、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并有明显标识。
七、贮存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菌生长或培养皿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
八、申请输血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输血科备血。
九、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十、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
十一、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标本。
十二、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血型(急症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十三、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七天。
十四、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十五、血液发出后不得返回。
十六、输血科实行24小时值班,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准确无误后双签字发出。
血液及血液成分预约、入库、贮存、出库、报废制度一、预约输血科负责人根据临床用血预约需求情况,遵照血站送血日期(每周一、周四)时段向吉安市血站报送储血申请计划,以维持一定的库存血量,确保及时供血。
二、入库1、血站送来的血液制品,应由输血科专业人员对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核对验收内容包括:①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②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血库工作人员对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成分签收后,并立即进行详细分类登记或输入电脑存档入库登记。
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效期、入库时间、入库人等,同时保留“送血清单”,以备月底结算。
3、全血、成分血按A、B、O、AB血型分类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专用冰柜不同层内,标识明显。
不同日期的血液依先后次序存放,整齐排列,不能倒置,以便发血时观察红细胞和血浆层界面。
4、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三、贮存1、及时将血液按血型、种类、采血日期分别依次排列存放于规定的冰箱内。
2、血库冰箱应置于阴凉、通风的房间,周围环境符合卫生学要求。
3、库血冰箱温度应控制在规定温度环境中,岗位当班时应注意观察冰箱温度,并作好记录。
当贮血冰箱温度自动控制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4、全血保存温度为4℃±2℃,血浆置-20℃,血小板保存温度22℃±2℃,轻轻震荡保存。
四、出库1、工作人员应根据采血时间先后依次发血。
2、发血时应该认真核对血型、编号等以及检查血液质量无异常,与取血双方共同确认后签字,并签署取血时间。
3、发血者需在出库表内登记血液去向,包括用血科室、患者姓名、病案号、用量、出库时间等,做好详细的登记和统计工作。
血液入库、储存、运输、发放和输注制度(一)血液的入库
1、预订:普通血液成份根据临床需要量及库
存量与市中心血站联系,必须用当天新鲜
血制备的血小板、白细胞、洗涤红细胞等
应提前预订,按血型及数量通知市中心血
站制备部门。
2、入库:由市中心血站按医院预订血液品种
及数量供应,输血科收到血液后由输血科
医技人员对血液逐包进行检查、核对,合
格血液录入电脑,在市中心血站的发血清
单上经手人和核对者双签名,每天工作结
束后打印入库清单并双签名。
3、出库:按先进先出的原则,由血库医技人
员按所用的血液品种及数量出库,所有数。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输血科的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职责1. 输血科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申报、血液入库、储存、出库、配型等工作。
2. 输血科负责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用血安全。
3. 输血科负责向临床医师提供输注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咨询意见或建议,参与指导和协助临床的输血和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4. 输血科负责血液采集、检测、储存、发放等工作。
5. 输血科负责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工作。
三、管理制度1. 人员管理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 血液管理(1)血液来源必须合法,不得非法自采自用血液。
(2)血液入库、储存、发放等工作由专人负责,并做好相应记录。
(3)血液储存条件应符合规定,定期检查、维护。
(4)血液发放前应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血液质量。
3. 输血申请与审批(1)临床需要输血,应由经治医师提交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的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
(2)输血科对输血申请进行审核,符合输血指征的,及时安排输血。
4.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1)输血科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包括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交叉配血工作,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2)交叉配血试验完成后,仔细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并详细核对结果,保留标本7天以上。
5. 输血前准备(1)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
(2)“七查”指:查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献血者条形码号、献血者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及效期、储存条件、输血器材质量。
(3)“八对”指: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住院号、血型、血液品种、配血结果。
(4)“九不用”指:不用过期、变质、污染的血液;不用未经检验的血液;不用无标签、无批号的血液;不用未经交叉配血的血液;不用标签不清、批号不清、血型不明的血液;不用血型鉴定有误的血液;不用输血前配血试验有凝集反应的血液;不用未经医师审签的输血申请单;不用未经核对签字的输血单;不用未经登记的输血记录。
输血科血液管理规章制度一、目的和范围1.1 目的为确保输血科血液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输血科相关工作人员和输血科内的所有血液管理活动。
二、血液管理的基本原则2.1 安全性优先在进行输血活动时,必须始终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考虑。
2.2 规范化操作所有的血液管理活动必须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流程进行,严禁任意操作。
2.3 信息记录与管理所有的血液管理活动必须进行详细的信息记录,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存。
三、血液管理的具体要求3.1 血液储存和保管3.1.1 血液储存室的建设必须符合相关规范,保持洁净、干燥、通风良好和恒温恒湿。
3.1.2 血液的储存必须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
3.1.3 血液分类和储存要按照不同血液成分的要求进行,避免交叉感染和混淆。
3.2 血液的采集和配血3.2.1 血液采集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遵循无菌操作和消毒要求。
3.2.2 配血必须进行有效的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2.3 血液的输血需遵循血型相容原则,确保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3 输血操作和监测3.3.1 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的检测,确保适宜的输血量和速度。
3.3.2 输血设备的选择和操作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遵循无菌操作和消毒要求。
3.3.3 输血过程中必须进行密切监测,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指标的监测。
3.4 输血反应的处理和报告3.4.1 对于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必须立即停止输血,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3.4.2 输血反应必须及时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医务人员,确保及时的处理和跟踪。
3.4.3 输血反应的原因必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四、血液管理的责任和监督4.1 相关人员的责任4.1.1 输血科血液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血液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血液入库、出库、储存及报废管理制度目的:为规范血液入库、出库、储存及报废工作,特制定此制度。
执行部门:输血科。
制度:1.入库1.1根据全院用血情况,向采供血机构申请订血,维持一定的库存血量,确保及时供血。
1.2接收血液时要核对血液的数量及质量,无误后在送血清单上签字,并保留“送血清单”,以备结算。
1.3及时将送来的血液进行详细的分类登记并输入电脑。
1.4及时将血液按血型、采血日期及批号分别存放于规定的冰箱内。
2.出库2.1根据采血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发血。
2.2发血时认真核对血型、血袋编号、所需数量以及血液包装有无损坏或袋内有无异常。
2.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一律不得发出:2.3.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3.2血袋有破损、漏血;2.3.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2.3.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红色;2.3.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2.3.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2.3.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2.3.8过期或其他需查证的情况。
2.4做好详细的登记及统计工作。
3.储存3.1储血冰箱温度保持在2-6摄氏度,每周用消毒液擦洗1次,每月做一次空气培养并记录。
3.2每周进行一次血液数量查对,保证储血数量,以备急诊用血。
3.3储血室每周进行1次紫外线消毒,保持整洁。
4.报废4.1输血科当班人员,必须每天认真检查储血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经常检查冰箱内储血。
不合格血液包括漏袋、溶血、严重脂血、大量血凝块或红细胞呈稀泥状、污染变质、复检不合格、超过有效期的均应报废。
由两人查对后填写“血液报废登记”,科主任审核签字。
4.3报废血液经高压消毒后焚烧;由于责任事故造成血液报废,需科室主任审批,报医务部批准。
Ⅴ参考依据:《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输血科血液管理规章制度一、血源由市中心血站统一提供,血袋包装、运输、储存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到血站取血时要写清楚取血联系单,以免取错血。
库血不够急诊取血时,电话通知血站时要详细说明血型及血量,送血的出租车费先由当班人员垫付,并在发票上签名(须有第二人核对签字)后交科主任到医院报回。
二、建立血液进出库核对登记及血库冰箱温度、室内卫生、消毒登记记录并做好统计工作。
合理储血(最佳库存量为周用血量的____%),科学管理,杜绝浪费、滥用。
三、输血申请单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连同病人血标本、会诊谈话记录、用血审核单提前一天送血库备血,急救用血可以先用血,后补办手续。
标本试管上贴上标签,写上病人姓名、病区床号。
血库人员在收到标本后,仔细核对,核查申请单各项内容是否填写完整明确,联号是否一致,然后填上收到日期时间并签名,在标本接收记录本上登记。
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应退回重新留取,必须保证标本准确可靠。
四、第一次输注血浆的,需送定型血标本,以后输注血浆的免送标本。
特殊成分输注(如血小板、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需至少早一天通知血库,以便同血站预约。
五、遵守技术操作规程,配血时要同时检查受、供血者ABO正反定型及受血者Rh血型、聚凝胺交叉。
对可疑结果要重复检查核对,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严防差错事故。
发血前需核对付款登记手续,手续不完备的,不予发血(急诊抢救病人要优先处理、优先供给,可以先用血,后补办手续)。
六、发血时严格执行四查七对,血液质量如有任何异常,一律不得出库,待查明原因。
血液出库原则上不退还。
交叉配血后的病人与献血者标本保存____天,做好记录,以便查对。
七、积极推行成分输血,成分输血率应≥____%。
提倡、指导临床对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
配合医院血液管理小组每年至少二次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用血知识培训。
八、用血原则:早先用、迟后用,以免造成浪费。
九、院外出诊需用血的,血库工作人员在接到通知后,要快速按要求的血型、血量准备好出诊箱(箱内放冰袋),填写出诊领血单,由出诊医生签字后随血液带走。
血液发放管理制度
1.发血者必须为输血科正式工作人员,实习生、进修生不能发血。
2.取血者必须为有相关资质的医务人员,逐项、清楚填写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出库凭证》。
3.发血者与取血者必须核对配血报告单与血袋的血袋号,血型,血液品种,血量,观察血袋标签清楚,在有效期内,无破损,溶血,沉淀,大凝块,气泡,血清浑浊等现象。
否则,禁止发血并做好相关记录。
4.发血者必须仔细核对《血液出库凭证》单、配血报告单上的病人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血液品种,数量正确无误,交叉配血结论符合要求,配血人签名清楚,取血人签名清楚后才可发血。
5.发血者发血时必须在《血液出库凭证》、配血报告单上签名。
6.发血应按采血日期的先后发血(特殊情况除外)。
7.血液出库后不得退回,除手术室和大出血紧急抢救外,建议一个病人一次只发一袋血。
8.特殊情况下可遵医生的书面医嘱发血(如欠费,一次取多袋血等)。
9.外单位相互调济借血时,必须经中心血站同意,告知科主任后,将血液返回中心血站,再经中心血站出口。
经手人应做好相关记录。
10.发血完毕,发血者应立即收费。
11.血液发出后,4小时内必须输注完毕。
未输毕部份,弃用。
随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高压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血液出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血液出库管理,保障用血安全,提高用血效率,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血液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血液库的出库管理工作。
第三条血液出库应当遵循依法、科学、公平、公正、卫生的原则,确保血液出库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第四条血液出库应当符合医疗机构的临床需求,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和有效。
第五条血液库应当建立健全血液出库管理的制度和规章制度,配备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保证血液出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血液出库的申请第六条医疗机构申请血液出库应当提交以下相关文件和资料:(一)血液使用申请单(二)患者病历、诊断证明(三)用血医嘱(四)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如临床检验科、输血科)出具的相关检查报告、输血小组的评审意见等。
第七条血液库在收到医疗机构的用血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审批并报批。
审批通过后可以出库。
血液库应对审批程序进行详细记录。
第八条血液库应当建立完善的出库登记和查询系统,确保出库的记录真实、准确。
第三章血液出库的管理第九条血液库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用血需求做好库存血液数量和种类的合理安排,保证各种血液品种的存量。
第十条血液库应当对出库的血液进行标记、包装,并填写出库单。
出库单应当包括以下信息:(一)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二)所需血液种类及数量(三)医嘱内容(四)出库日期(五)出库经办人签名(六)出库复核人签名第十一条出库的血液应当在规定时间内送达用血医疗机构,并进行交接确认。
用血医疗机构应当对血液的交接进行签收,并及时登记。
第十二条血液库在血液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保鲜措施和保持血液安全的措施,保证血液在输送过程中不受到污染和损坏。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三条血液库应当每年定期对出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不合理之处进行纠正,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十四条血液管理部门应当对血液库的出库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通报。
输血科血液出库与发放管理制度
1、输血科根据临床输血的血型、用量,按血液采血时间先后顺序进行配血。
2、配血前要认真核对患者标本,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0血型(正、反定型),正确无误时方可进行交叉配血(盐水法+微柱凝集法)。
3、交叉配血时应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程操作,一人配血,一人复查,一人值班自己复查,完全相容方可发血。
4、输血科发血时应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领血,严禁非医护人员领血;
5、领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献血码、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漏血;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
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6、领血与发血的双方三查十对无误后在输血配血记录
单上执行双签,发血人员应督促领血人员认真填写血液出库与领血登记表,及时回报输血反应,动员患者家属互助献血。
7、输血科血液发出时应发放临床血袋回收登记表,临床血液输注完毕后由专人将回收血袋及其登记表一并返还
输血科,输血科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对并确认;
8、血液发出后一律不得退回。
9、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C冰箱一周,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