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569.00 KB
- 文档页数:15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它们分别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等地理现象。
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轴线倾斜约23.5度,因此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在不同时间面对太阳。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意味着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大约24小时,即一天,这个周期决定了我们的日常时间单位。
地球自转导致了以下现象: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地球的一半始终面向太阳,这部分是白昼;而另一半背离太阳,这部分是黑夜。
地方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的高度角和时间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地方时差的存在。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大约365.25天。
地球公转导致了以下现象:
四季更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轴线的倾斜,不同季节地球不同部位的倾斜角度不同,导致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变化,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昼夜长短变化:随着地球公转,昼夜的长短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冬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而在夏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它们影响了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
地球公转产生了什么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昼夜长短变化、极昼和极夜、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产生,
四季交替
1.天文四季
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2.气候四季
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2.划分: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
(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
今天。
地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地球昼夜长短变化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造成的。
地球绕自身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每天完成一次自转,这是地球的日晷运动。
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年绕行一周,这是地球的年运动。
根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1. 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因此每天都会有一个昼夜周期。
当地球上某一地区面对太阳时,该地区将经历白天,而同时地球的另一侧将面对太阳的背面,经历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白天和黑夜的区域将相互转变。
2. 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近似椭圆的,这意味着在公转过程中,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近时,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面积更大,同时也更强烈,这时候地区将经历夏季。
相反,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时,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面积较小,同时也较弱,这时候地区将经历冬季。
春季和秋季则是地球距离太阳适中的时候。
3. 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由于地球的倾斜轴使得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在公转过程中会经历极昼和极夜。
当地球的北极点倾向太阳时,北极将经历持续数月的极昼,而南极则经历相同时间的极夜。
相反,当北极离开太阳时,北极将进入极夜,而南极则进入极昼。
这些规律导致地球昼夜长短和季节的变化,并且对人类活动、气候和动植物生长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以稳定的方式公转自转,使得人们能够享受到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以及相关的科学原理。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轨道运动。
自转则是指地球自身绕着地轴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自转的周期为一天。
二、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变化当地球公转时,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因为太阳高度角的不同而产生昼夜的变化。
当某个地区的太阳正好位于当地观测点的正上方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正午,此时太阳在天顶直射,太阳光最强烈,这时候是白天。
而当地区的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夜晚。
实际上,地球上的任何一点都会经历昼夜变化,只是时间长度的不同。
三、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引起了昼夜时间长度的变化。
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重要点是:夏至点和冬至点。
夏至点是指太阳直射点达到南纬23.5度的时刻,这一天称为夏至,此时南半球将迎来最长的白天和最短的夜晚。
冬至点则是指太阳直射点达到北纬23.5度的时刻,这一天称为冬至,此时北半球将迎来最长的夜晚和最短的白天。
对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来说,地球公转不会带来明显的昼夜时长变化,因为阳光垂直照射,使得昼长夜短相对平衡。
而对于极地地区来说,在冬至时,这些地区会经历极长的极夜,即连续的黑暗,而在夏至时,则是极长的极昼,即连续的白天。
四、科学原理地球公转和昼夜变化的产生是由于地球轴倾斜的原因。
地球的轴与公转平面之间的倾角导致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的光线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地球的不同地区,从而产生了昼夜的变化。
当地球上某个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较大时,太阳光的照射范围更广,产生了白天;而当太阳照射角度较小时,太阳光的照射范围较小,产生了夜晚。
五、地球公转昼夜变化的影响地球公转昼夜变化对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和行为往往受到昼夜变化的调节。
昼夜的交替也影响人类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人类往往根据昼夜的变化来决定工作、休息和社交的时间。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规律是什幺,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幺分析: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
白天,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运动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23.5°N和23.5°S之间来回移动,便产生了四季变化.
解答: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的原因分别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
1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是什幺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一、选择题读图(阴影为黑夜),完成1~2题。
1.若M点所在经线度数为45°E,则M地的昼长为(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2.若α为10°,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为(10°S,30°W)B. 80°N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C.此时北半球各纬度昼渐长、夜渐短D.此时新旧日期的比例小于1/2下表所列的是2022年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
据此完成3~4题。
地点甲地乙地丙地丁地昼长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3.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4.四地按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每天清晨都有许多人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北京(116°E)天安门广场每天早晨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时刻而定的。
下表示意天安门广场连续三天的升旗时间(北京时间),据此完成5~6题。
升旗时间第一天5:49第二天5:50第三天5:515.关于这段时间里可能出现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的公转速度在减慢B.我国北方气温逐渐升高C.我国南方可能有冻雨出现D.天津的正午日影渐长6.下列节日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A.劳动节B.建党节C.建军节D.国庆节读某日四地昼弧长短状况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四地纬度数值相等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8.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 )A.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某日,到开罗(东二区)旅游的小明在当地时间22:50收到同学在山东青岛拍摄后立即传来的照片(青岛著名的“石老人”日出景观)。
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一年有365天。
这个运行过程中,地球不仅自转,还会带来昼夜的长短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
1. 地球公转的基本原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是由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形状接近于一个椭圆,即椭圆轨道。
在地球运行轨道上,有两个重要的时间点:夏至和冬至。
夏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近,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
2. 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这是地球给人类带来了昼夜变化的基础。
而地球公转的运动则对昼夜长短有更加显著的影响。
2.1 赤道附近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在赤道附近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相对不明显。
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因,赤道附近接近太阳直射的地区,一年四季基本保持昼夜时间相等。
每一天,太阳大约在正午时分达到最高位置,这一天的昼夜时间几乎是相等的。
2.2 中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中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较为明显,其中以赤道附近的地带变化最显著。
在赤道以北的地方,夏至时半球倾斜向太阳一侧,导致白天时间相对较长,而冬至时半球倾斜远离太阳一侧,导致白天时间相对较短。
2.3 极地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在极地地区,昼夜长短变化最为显著。
在北极圈内或南极圈内的地区,夏至时半年时间处于白昼,白天持续数月,而冬至时半年时间处于黑夜,夜晚持续数月。
3. 外界因素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除了地球公转自身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外,还有一些外界因素对昼夜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3.1 大气环流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很大。
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变化会影响到大气温度分布,从而驱动了大气环流的形成。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动影响着地球各地的气温分布和昼夜长短。
3.2 地理位置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地球不同地理位置的纬度、海拔高度等因素也会对昼夜长短产生影响。
地球昼夜长短变化模型地球的昼夜长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地球昼夜长短的,以及地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模型。
首先,我们来看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地球的日。
根据平均太阳时的测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1秒。
然而,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因为一些复杂的因素而发生微小的变化,比如地震和大规模气候变化等。
地球的自转速度对于地球昼夜长短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日夜交替,即地球的一个半球在太阳照射下形成白天,而另一个半球在太阳照射下形成黑夜。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我们观测到的昼夜交替。
在地球的自转过程中,太阳的光线会依次照射到地球的不同部分,从而形成白天和黑夜。
这也是地球上生物钟形成的基础。
地球的公转也对地球的昼夜长短有重要影响。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4天。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的。
这意味着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之中是不断变化的。
根据开普勒的第二定律,当地球到太阳距离较近时,地球的公转速度会加快;当地球到太阳距离较远时,地球的公转速度会减慢。
地球的公转速度变化会导致地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当地球靠近太阳时,太阳的光线会照射到地球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得昼长夜短;当地球远离太阳时,太阳的光线会照射到地球较小的面积上,从而使得昼短夜长。
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四季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地球靠近太阳,昼长夜短;而在北半球冬季,地球远离太阳,昼短夜长。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除了地球自转和公转,地轴倾斜也是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球的地轴相对于地平面倾斜23.5度。
这个倾斜角度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地球的不同部分在一年之中相对于太阳的照射角度发生变化。
当地球某一半球的倾斜部分面对太阳时,该半球就会处于白天状态;而当该半球的非倾斜部分面对太阳时,该半球就会处于黑夜状态。
为什么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在夏天的时候就会昼长夜短。
冬天有昼短夜长的现象,为什么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原因地球自转一周,白天与黑夜循环一次,形成一个昼夜,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的秋分、春分日外,各地的昼弧与夜弧都不等长,当夜弧大于昼弧时,则夜长昼短。
反之亦然,随着地球的公转运动,晨昏圈一斜一正地变化,同纬度地区的昼弧和夜弧也跟着彼此消长,因此导致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因为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
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
天文学上把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
在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
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人们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转来计量时间的。
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还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
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
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
它是近正圆的椭圆轨道。
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每年1月3日,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4日,地球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轨道长度是9.4亿千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约365.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