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庄子二则
- 格式:pdf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9
26《庄子》二则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相对的。
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2.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重点)4。
把握寓言中的形象,理解寓意。
(难点)5.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浑沌之死》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揠苗助长”“弄巧成拙”“大智若愚”这些成语你们都熟悉吗?那么谁愿意为大家讲述其中的故事呢?(学生自由发言。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庄子》二则的第一则。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 ),姓庄名周,字子林,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
有《庄子》书传世。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学术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反映政治哲学理想的倾向,把寓言看成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
当时,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
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意。
2 理清课文结构。
教师先选择或者学生推选一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其他同学点评。
学生再读课文,并在书上标好有几句话,再思考怎么分层比较合理。
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九下——《庄子》古诗两则一、文学常识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著作有《庄子》。
二、重点字词【重点词语】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雏(yuān chú):像凤凰一类的鸟。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lǐ)泉:(甘甜,甜美的泉水。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猫头鹰。
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濠梁:濠水之滨,濠,水名。
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全:完全,确定是。
请:请允许我。
循:从…说起。
本:最初。
安,怎么。
既:已经。
【一词多义】吓:仰而视之曰: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用作动词,威胁于:鹓雏(yuān chú)发于南海:从于是鸱得腐鼠:在而飞于北海:到达之:子知之乎:代词,鹓雏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助词,的固: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古今异义】止:古义:栖息今义:停止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因果关系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类活用】惠子相梁:相,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宰相三、内容要点【文意概括】庄子故事两则,即有关于庄子的两则故事,分别为《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其中《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则以能否知道“鱼乐”的辩论问题,表现了庄子豁达的心态和高超的生活情趣。
【重点问题】1、指出《惠子相梁》中运用比喻的内容鹓雏(yuān chú)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鹓雏(yuān chú)的故事里,鹓雏(yuān chú)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庄子》故事两则参考译文
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发出(类似)‘吓’的怒斥声。
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
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chóu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chóu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题画唐寅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童。
呼他小艇过湖去,卧看斜阳江上峰。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中展示的画面非常生动美妙:秋天的傍晚,浩渺的湖水和辽阔的远天连接在一起,重叠的山峦上是莽莽苍苍的树木,小艇在湖上轻轻地荡漾,人躺卧在艇上凝视着远方,夕阳下的远山,或明或暗,绚丽多彩。
这一切构成了幽美的境界,诗情画意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攸(shū):<书>极快地。
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
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三、预习效果反馈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相与遇于浑饨之地②谋报浑沌之德③方虚骄而恃气④反走矣2.翻译句子。
①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的状态也称作浑沌。
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2.《呆若木鸡》选自《》,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二)写作特点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
两则短文均是寓言,都有一定寓意。
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
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语言精炼,意境开阔。
两则寓言总共不到200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庄子二则出自庄子所著的《庄子·秋水》,下面一起来看看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的详细内容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鵮,你知道它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鵮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鹓鵮,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白鲦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庄子二则惠子相梁原文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雏(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yuān chú)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é)?”译文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yuān chú)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yuān chú),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庄子,一位中国古代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介绍庄子的两则重要原文及其翻译,分别为《逍遥游》和《齐物论》。
一、《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人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飞向天空,自由自在地游玩。
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阐述庄子的思想观念,主张“不为生,不为死,不为灵魂,不为鬼神,不为肉体,不为工巧”,也就是在对待世事和自我认知上,要超越种种限制和观念束缚。
以下是《逍遥游》的原文及中文翻译:彼其于世,未始有真全之守也。
其所取者虚,其所亲者游,其所执者无。
既失其所,则又恍惚。
窈冥冥兮,若有所遇而未曾见其形;潜灵乎似与道合,而不可契;有余乎尺寸之间,若白发之差。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 Now, I delight in it, but it is not I who know it; the truth knows me, although I do not know it. It was Hui-tsze who said, 'The Perfect man has no self; the Holy man has no merit; the Sage has nofame.' And I, - what do I assent to? Where there is no self, whocan secure merit? Where there is no merit, who can secure fame? 其在我也如是夫!由之不得,似无所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