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范文三篇
- 格式:doc
- 大小:16.32 KB
- 文档页数:9
2024年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海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海燕的形象,抒发对理想、自由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海燕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勇敢、自由的海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仿写一段描绘海燕的文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海燕》2. 课文结构:总分总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4. 海燕形象:勇敢、自由、不畏艰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海燕》为例,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一种动物的文字。
示例答案:雄鹰展翅翱翔于蓝天,如同一位勇敢的战士,俯视着大地。
它那锐利的目光,如同两把利剑,刺破长空,探寻着前进的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关于海燕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这种勇敢、自由的海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和动物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导语】《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
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充满激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海燕的形象。
2、理解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领会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目标1、2、3都是重点,领会文中的象征手法是难点。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的散文诗《海燕》,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
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感受经典,从经典中获得生活的启迪。
(幻灯片展示1)(板书:《海燕》高尔基).高尔基简介:请一位同学读幻灯片。
(幻灯片展示2)二、展示学习活动(幻灯片展示3)1、体会形象2、评说作用3、探究含义三、学习活动一:体会形象(幻灯片展示4)1、这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海燕形象?请给"海燕"加修饰语,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
(读:教师引导学生重读有关词语,读出海燕的精神。
)教师小结:从课文对海燕的叫声和飞行姿态的描写中,我们可以说矫健的海燕、勇敢的海燕("黑色的闪电"、"箭一般":比喻,表现海燕的勇敢矫健,锐不可当。
)自信的海燕、乐观的海燕("高傲":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和自豪。
"叫喊""大笑""号叫":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豪放)无畏的海燕("碰"、"冲""穿过""掠起":动作描写,表现海燕的勇敢无畏。
)智慧的海燕、有敏锐洞察力的海燕("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了困乏":拟人,表现海燕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海燕》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海燕》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燕》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燕》教学设计1一、诵读——感知课文1、介绍作者及《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诵读欲望。
2、个人表情诵读,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
可借助符号和文字,标注全文朗读要领提示,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3、小组合作演读,注意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
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4、全班齐读,进一步把握海燕形象和作者感情。
二、发现——评说课文有人评价高尔基是伟大的“语言艺术家”,能针对本文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加以评说证明吗?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适时引向深入发现,可重点明确如下角度:准确生动的用词——用一组准确的形容词直接表现海燕的英姿,如“高傲”、“勇敢”等;用一组拟人化动词形象描写海燕、海鸟们和乌云、狂风等的动作;同时,许多组近义词,显出作者用词的丰富,如写“叫”的动词有“叫喊”、“呼叫”、“号叫”、“吼叫”;都含势猛、力强、厉害、急剧、旺盛之意的一组词有“猛烈”、“强烈”、“剧烈”、“热烈”等。
灵活多变的句式——文章有时句式整齐匀称,有时长句短句交错,富有韵律,读来琅琅上口。
另外,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兼用,显得摇曳多姿,也便于表情达意。
丰富多彩的修辞——全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比喻、拟人、反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形式多样的表达——作者在充满激情的描绘中,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战斗精神,在表达方式上以描写为主,描写中充满感情,同时兼有议论,议论中也饱含激情,描写、议论、抒情结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并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燕》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
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
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
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
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范文(通用12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海燕》范文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的象征内涵。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的精神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提问法;3、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自学生字;认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
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海燕在狂风暴雨中翱翔,那便是一种挑战的姿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一文,去领略海燕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①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与同学作交流。
②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FLASH朗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什么内容?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用“这是一只的海燕。
”的句式,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提示: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高傲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海燕》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最美的生命的讲述,唤起人们对困难生活的坚持和对于美好的追求。
本文主要通过南丁格尔的故事,让学生们认识到不认输、不放弃的道理,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南丁格尔的坚韧、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也可以了解到南丁格尔的故事和近代医学发展的历程,懂得了拼搏和奋斗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和医学贡献,培养学生们厚德、博学的品质。
2.掌握本文的阅读技巧,练习自主阅读的习惯并且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海燕》,让学生们了解到坚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坚持、努力、奋斗,并且通过读完文章懂得去感悟生命中的美好。
三、教学方法1.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个人阅读等多样化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海燕》中所描写的坚强、拼搏、发奋的意义。
2.知识与情感并重:通过了解南丁格尔的故事和对难度的克服,让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
3.课本教学与课外拓展结合:通过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实地观察等方法,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内容1.对《海燕》的阅读分析:了解文章的结构、主题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详尽的探讨阅读文本,确切的理解文本中的思想。
2.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了解世界上著名的医学家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和医学发展进程。
3.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习坚韧、不畏艰苦、勇敢的精神,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困难总能攻克,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实施1.预习指导:对于第一次接触文章的学生,应该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条件的同时,快捷地介绍一些文章的背景和核心部分,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预期目标。
2.整理讲解: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上课前需要老师预备相应的教案,整理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并且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思维导图和相关资料。
海燕教案海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象征手法和作用。
2.培养朗诵潜力。
3.认识海燕的象征好处。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象征手法和作用。
设计思路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
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必须的理解了。
教读本文,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像潜力和形象思维潜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像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这也是审美教育。
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到达教学目的。
课文资料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好处的理解。
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必须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
2.介绍背景知识。
3.初步理解海燕的象征好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
这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
作者高尔基。
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是《海燕之歌》。
深刻反映了。
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
《海燕》发表后立即成为进行革命宣传的有力武器。
列宁十分喜欢这首诗,并曾在文章中引用过。
(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高尔基(1868�D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lO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带给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教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部编九下语文第4课《海燕》详细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的勇敢和智慧,通过描绘海燕的形象,展示了它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能够领会海燕勇敢、智慧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勇敢和智慧。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领会海燕勇敢、智慧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问题设计:(1)课文讲述了海燕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勇敢和智慧?(2)作者为什么喜爱和赞美海燕?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燕勇敢、智慧的精神品质,讨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勇敢和智慧的文章。
5. 展示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海燕》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海燕勇敢、智慧精神的理解。
答案示例: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勇敢地飞向大海,不畏艰险,敢于挑战。
它展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敢于挑战,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海燕》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勇敢和智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海燕》选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篇文章。
本单元的作品主要是新诗,《海燕》是散文诗,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画面美,情感激越、色彩厚重。
在本诗之中,作者通过塑造“海燕”这一形象,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学习本课时,要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学情分析: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当下的学生由于缺乏对俄国革命历史的了解,无法通过作者塑造的海燕形象以及其他海鸟在面对暴风雨时的表现的对比来感悟诗歌中鼓舞革命者继续革命的思想。
因而在教学时,需要对俄国革命的知识适当补充。
再加之本诗画面感与音韵感极强,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歌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中革命精神的体会。
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结合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深刻内涵。
2. 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 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俄国历史上有一段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高尔基用一篇散文诗震撼了整个沙皇俄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基的《海燕》,感受这首诗的力量。
二、研读课文(一)感情朗读,整体感知1. 多媒体播放朗诵音频,初步感受文本。
师:听完音频,如果是你来读,你会用怎样的语调、感情来读?2. 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连、读出感情。
3. 指生朗读,生生评价。
4. 生自读喜欢段落,并说明原因(二)研读探究1. 内容分析(1)文章以暴风雨逐渐逼近为线索,描写了海面景象,刻画了海燕的不同形象,请同学们自行朗读课文,将文章以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顺序分层,说说写了怎样的海燕。
明确:第一部分(1-6段):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飞翔,渴望暴风雨。
语文精选文学海燕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海燕》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的其他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海燕》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海燕》,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分析和讲解。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 复述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海燕》这篇课文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4课海燕【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新课标修订中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相对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最基础的核心素养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思维提升、文化传承。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基础词汇,体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通过自主研读及小组合作,设计文本的赏析与多形式朗读,进一步体悟作者的感情,体现审美鉴赏、思维提升、文化传承。
新课标设置了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围绕单元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我努力做到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
它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 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这篇散文诗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从暴风雨的酝酿写起,随着雷电、风暴愈演愈烈,暴风雨一触即发,在一步紧似一步的变化中,逐步完整地塑造出海燕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海燕优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语文》教材第九单元“海滨之歌”中的《海燕》一文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词汇解析、句子结构分析、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提炼以及修辞手法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新词、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划分文章的段落,概括各段大意,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词汇的积累、句子和段落的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燕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课文分析:b. 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3. 重点词汇:振翅、翱翔、盘旋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2. 答案:a. 各段大意:描述海燕的外貌、生活习性、勇敢顽强等特点。
b. 修辞手法分析:如第一段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中穿梭”,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海燕的速度和勇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关于海燕的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b. 组织一次关于海燕的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词汇积累和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课文分析,尤其是修辞手法的深入探讨。
九年级语文下册《海燕》教案(通用7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海燕》教案共七--篇1 教学目的: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想: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面,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
然后再展示“醉里挑灯看剑”图,请一学生描述画面内容。
画里的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他在追忆什么?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共同学习这首《破阵子》,来了解和认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
(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
有点评)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一)上阕: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明确: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二)下阕: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燕》的基本内容,掌握人物形象和情感,理解作品主旨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绎、互动等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的情感、生命力、思想内涵等方面,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海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品的情感、生命力、思想内涵等方面,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图片、诗歌、音乐等多种形式唤起学生对“海燕”的兴趣。
2. 学习环节
1.朗读故事文本,帮助学生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进行情感分析和情感概括,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生命力,并探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哲理。
3.阅读文本中相关的名句,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诗意。
4.分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作品中的主题、情感、思想、人生哲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分享,促进学生的感性理解和理性思考。
3. 总结评价环节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对作品涉及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在感性理解和理性思考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积极探究作品中涉及的主题、情感、思想、人生哲理等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尊重学生的的不同观点,让学生在自由思考和交流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感。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到作品中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2024年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海燕》,课文内容主要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勇敢飞翔的壮丽景象。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13自然段,描绘海燕的外貌特征及生活环境;第46自然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勇敢形象;第79自然段,表达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2. 学习对比手法,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海燕的勇敢形象。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描绘海燕的勇敢形象,体会作者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对比手法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燕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燕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和勇敢形象。
3. 课堂讲解:a. 分析第13自然段,了解海燕的外貌特征及生活环境。
b. 分析第46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勇敢形象。
c. 分析第79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进行仿写练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手法,描述生活中的某一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海燕》2. 内容:a. 海燕的外貌特征及生活环境b. 对比手法:勇敢飞翔c. 作者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一个你熟悉的事物或现象。
2. 答案:示例: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柳树抽出嫩芽,宛如一位娇羞的少女;而松树则四季常青,宛如一位坚定的战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海燕的勇敢形象,学生对这一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海燕的文章,了解海燕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导语】《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
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充满激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海燕的形象。
2、理解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领会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目标1、2、3都是重点,领会文中的象征手法是难点。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的散文诗《海燕》,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
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感受经典,从经典中获得生活的启迪。
(幻灯片展示1)(板书:《海燕》高尔基).高尔基简介:请一位同学读幻灯片。
(幻灯片展示2)二、展示学习活动(幻灯片展示3)1、体会形象2、评说作用3、探究含义三、学习活动一:体会形象(幻灯片展示4)1、这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海燕形象?请给"海燕"加修饰语,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
(读:教师引导学生重读有关词语,读出海燕的精神。
)教师小结:从课文对海燕的叫声和飞行姿态的描写中,我们可以说矫健的海燕、勇敢的海燕("黑色的闪电"、"箭一般":比喻,表现海燕的勇敢矫健,锐不可当。
)自信的海燕、乐观的海燕("高傲":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和自豪。
"叫喊""大笑""号叫":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豪放)无畏的海燕("碰"、"冲""穿过""掠起":动作描写,表现海燕的勇敢无畏。
)智慧的海燕、有敏锐洞察力的海燕("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了困乏":拟人,表现海燕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2、男生齐读第1、2、3、9、10、11段,读出海燕的形象。
四、学习活动二:评说作用(幻灯片展示5)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的题目是"海燕",课文赞美的是海燕的精神,但是文章却用大量篇幅写了海上景象和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这些内容是否离题了?2、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第1、7-8、12-13、4-6段,(希望同学们读出情景来,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唤醒沉睡的文字,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朱熹先生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在朗读中,走进文学作品构建的艺术王国。
)3、这环境有什么特点?(沉闷,压抑,险恶)4、海鸥、海鸭和企鹅面对这样的环境,是怎样的心理和姿态?(胆怯,逃避)5、三处景物描写和对海鸥、海鸭、企鹅的描写有何作用?教师点评总结:①三处写景,都以险恶的环境烘托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和乐观无畏的豪情。
②海鸥、海鸭、和企鹅的胆怯、自私和逃避现实,对比、烘托出海燕勇敢和无畏的精神。
6、归纳烘托的作用:对陪衬事物的描写,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幻灯片展示6)(板书:烘托--鲜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红花需要绿叶扶"。
五、学习活动三:探究含义(幻灯片展示7)1、(《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文中的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仅仅是几种海鸟吗?狂风、乌云、雷电、闪电、暴风雨,仅仅是天气现象吗?解决这问题,需要弄清楚课文的写作背景。
)学生齐读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8)2、学生默读课文,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幻灯片展示9)海燕和海鸥、海鸭、企鹅各指当时的哪两种人?狂风、乌云、雷声、闪电和大海各指当时的哪两种力量?暴风雨又指什么?3、教师讲解象征手法,学生齐读象征定义。
(幻灯片展示10)我们探讨的这一问题,是散文诗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象征。
什么是象征呢?(借助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包括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
象征可以使作品的内涵变得深刻,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委婉表达出来。
)(板书:象征→深刻)4、学生齐读课文的象征义。
(幻灯片展示11)海燕--象征着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着形形色色害怕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的人;狂风、乌云、雷声、闪电--象征着反革命势力;暴风雨--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大海--象征着人民群众的力量。
5、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和生活,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理解海燕的形象。
举例:(幻灯片展示12)海燕就是--鲁迅《雪》中的"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升腾地闪烁;海燕就是--鲁迅,他的一生都在和黑暗势力作斗争。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海燕就是扑火的飞蛾,海燕就是逐日的夸父;海燕就是《雷电颂》中的风、雷、电7、师生一起激情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象征义,把握海燕的形象。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从海燕的描写中,体会到海燕的英雄形象;从对海面景象和其它海鸟的描写中,明白了烘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深化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方法--象征。
同学们,不是每只鸟儿都可以翱翔蓝天;不是每条小溪都可以流过险滩,不是每一株幼苗都可以长成大树,不是每个人的旅途都可以舒适平坦同学们,愿你就是人生暴风雨中勇敢的海燕!当生活中的暴风雨来临时,我们要像海燕一样大声地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篇二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二、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三、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设想反复朗读,联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细读品味精要文段,探究疑难问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发言提纲并在班上交流。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1、高尔基。
2、《海燕》写作的时代背景。
3、关于高尔基《海燕》的其他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了解基本常识,朗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一、导入我们读了巴金《日》、《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由"日"、"月"这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情怀,......)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诗),要"透过文学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今天,我们把视角投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作者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激情。
《海燕》是一篇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1、作者。
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
3、教师归结,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
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
(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a.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ào)呻吟(yín)翡翠(fěi)掠起(1üè)困乏(fá)蜿蜒(wānyán)b.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
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震,情绪过分激动。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2、指名朗读。
方法: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3、听录音带朗读。
(1)静听感受;(2)随录音朗读;(3)模仿朗读。
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4、齐声朗读。
(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四、探讨感知1、教师引导设疑: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方框内提示的文字并思考:(1)作为一种海鸟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你是从方框提示中哪句话看出来的?2、师生互动探讨:(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归结板书(字幕显示)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
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联系背景理解、概括)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
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练习与研讨1、字音词义,常识积累,朗读感受。
2、问题研讨(1)课文标题是《海燕》,作品中为什么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2)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课文中其他事物也应该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请列出来与同学探讨。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象征、烘托、对批等表现手法,阅读理解精要文段。
一、上课时"问题研讨"交流。
(对学生交流发言不作定论,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在阅读探讨过程中欣赏作品,认识并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
)二、朗读感受,思考探讨1、朗读描写海燕的句段,观看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穿梭号叫的画面,加深对海燕这一形象的感受,引出象征意义。
2、朗读描写其他海鸟的语段,观看投影画面(1)用文段中的词句概述这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种种丑态;(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海鸟?教师小结板书一会翅膀碰着波浪迎战暴风雨,象征勇猛坚海燕一会箭一般地冲向乌云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叫喊着革命先驱者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海鸭:呻吟、吓坏了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企鹅:躲藏海燕的形象。
3、浏览阅读,探讨文中其他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板书: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气势。
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等。
暴风雨:象征1905年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