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东汉历史年表东汉历史年表公元25年至220年公元25年 - 汉平帝即位,东汉正式建立。
公元68年 - 汉明帝即位,东汉进入繁荣时期。
公元88年 - 董卓之乱爆发,东汉政权开始动荡。
公元189年 - 董卓之乱结束,东汉政权得以恢复稳定。
公元196年 - 董卓之乱后,曹操逐渐掌握实权。
公元220年 - 东汉灭亡,曹丕称帝建立魏。
政治和社会发展东汉政权的初期以和平统一为主要特点,国家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以汉明帝时期为代表,国势强盛,文化繁荣,民生富裕。
董卓之乱是东汉政权内部政治斗争激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东汉政权走向衰落的起点。
董卓篡夺了皇位,导致国家陷入混乱。
董卓之乱后,曹操逐渐崛起,成为东汉政权的实际掌权者。
曹操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但也引发了割据势力的形成。
社会上,东汉时期出现了地主豪族和贫苦农民之间的矛盾,导致民生困苦,社会动荡。
同时,佛教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军事战争和外交关系东汉时期发生了多次重大战争和冲突。
其中著名的有黄巾起义、董卓之乱、虎牢关之战、赤壁之战等。
与外国的外交关系,东汉与匈奴、南越、朝鲜、大宛等国家保持了一定的交往,并发生了一些冲突和战争。
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东汉时期的法律制度基本延续了西汉时期的传统。
法律主要由律令和律师两部分组成,对于各种刑罚和司法程序进行了规定。
东汉时期的司法机构有刺史、太守、州、县等级的官员,负责地方司法事务。
同时在京师的衙门中设立有各司法机关,如大理寺、御史台等。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律令:古代法律的统称,是指国家制定的法律规章制度,以治理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
⒉律师:古代职业人员,负责协助民众处理法律事务并提供法律咨询。
⒊刺史:统治州、郡的高级官员,负责地方政务和司法事务。
⒋太守:地方行政系统中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管辖县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⒌大理寺:古代维护司法正义的最高司法机关,负责处理重大案件和监督地方司法。
东汉历代帝王表简介东汉历代帝王表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朝朝代的统治者名单,该表是从最早的东汉开始,一直到汉末末年,按照君主在位时间顺序排列,每一位君主的在位时间、政治行为和家族关系都有所记载。
一、东汉初期1、刘秀(公元9-25年):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期,建立了东汉的政治体系,实行了新的政策,恢复了经济,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帝国。
2、刘衍(公元25-57年):刘衍是刘秀的儿子,他在位时期,改革了税制,实行了新的政策,使得东汉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稳定,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3、刘赐(公元57-75年):刘赐是刘衍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军事,改革了军事制度,使东汉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二、东汉中期1、刘宏(公元75-88年):刘宏是刘赐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文化,改革了文化制度,使东汉的文化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2、刘废(公元88-105年):刘废是刘宏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经济,改革了经济制度,使东汉的经济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3、刘恒(公元105-144年):刘恒是刘废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外交,改革了外交制度,使东汉的外交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三、东汉后期1、刘炟(公元144-146年):刘炟是刘恒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法律,改革了法律制度,使东汉的法律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2、刘晏(公元146-167年):刘晏是刘炟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教育,改革了教育制度,使东汉的教育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3、刘翊(公元167-189年):刘翊是刘晏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社会,改革了社会制度,使东汉的社会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东汉的历史故事
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和故事的时代。
以下是东汉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
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出生于公元前6年,是汉景帝的七世孙。
王莽篡位后,刘秀在家乡起兵,最终在公元25年称帝,建立东汉。
刘秀以“柔道治国”为理念,注重民生,发展经济,使得东汉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了繁荣和稳定。
2、蔡伦发明造纸术
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出生于公元前61年。
他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发明了造纸术。
这一发明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全世界的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张衡发明地动仪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公元前78年。
他发明了地动仪,可以准确地预测地震的方向和时间。
这一发明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并为后来的地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4、班超平定西域
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出生于公元32年。
他被派遣到西域地区平定叛乱,并成功地征服了多个国家。
他的英勇和智慧使得中国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以上是东汉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它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繁荣和
传奇。
东汉历史简介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
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
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
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
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
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
东汉历史年表公元25年,刘秀登基,建立东汉王朝,结束了王莽篡汉的新莽时期,开始了东汉时代。
东汉历时近两个世纪,包括两位皇帝,即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
以下是东汉历史年表的梳理:公元25年 - 光武帝刘秀登基,标志着东汉王朝的开始。
他恢复汉朝的制度,推行一系列改革,使东汉得以重新巩固。
公元40年 - 光武帝去世,继位的是明帝刘庄。
明帝继续巩固国内外的统一,促进了东汉的繁荣与发展。
公元57年 - 明帝去世后,和帝刘宏继位,但不久便病逝。
其太子刘辩接任帝位,成为次帝。
公元68年 - 刘辩去世后,其弟刘协接位,成为东汉第四位皇帝,即安帝。
安帝执政期间,发生了许多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的斗争。
公元88年 - 安帝去世,但一系列纷争导致帝位再度更迭。
27岁的刘協之子刘祜成为新帝,即少帝。
公元105年- 少帝被废黜,其母太后丁氏成为实际掌握政权的人物。
丁氏执政期间,宦官势力进一步壮大,导致政治腐败与内乱。
公元121年 - 东汉时期的著名将领卫青去世,结束了其为汉朝建立辉煌功绩的生涯。
公元168年 - 汉光武大将军何进试图发起政变,但最终被镇压,引发了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 - 黄巾起义持续了数年,给东汉王朝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与危机。
公元189年 - 东汉末年,董卓举兵在京城洛阳掌握实权,最终导致宦官与外戚联盟,废黜少帝,迎立中山靖王刘备为新帝,即汉献帝。
公元196年 - 新帝刘备在宦官与外戚的影响下,放弃政治,将权力交给丞相曹操,标志着曹操正式崛起。
公元220年 - 汉献帝去世,东汉王朝宣告结束,进入了三国时代。
东汉历史年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与政治变迁。
东汉王朝的起伏与衰落,展示了历史的曲折性与不断变化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启示。
结束。
历史东汉知识点总结一、东汉的建立东汉是在西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朝代。
西汉末年,由于汉宣帝时期的宦官干政和腐败,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起义军纷纷兴起,其中著名的有王莽的新朝。
新朝建立不久即遭到全国各地农民,地主豪强和王氏家族季母打击。
中平元年(公元八年),汉光帝刘秀杀死王莽后复国,年号为"建武"。
经过几番战争,广大百姓与官兵各自起义,提出了废黜汉室的要求。
公元25年,更始帝刘玄被杀,建立东汉,年号为"光武中兴",将都城从长安迁至洛阳。
东汉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平,东汉朝廷将国家治理从军事化的政权转变为皇权集权的王朝。
二、东汉的统一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开始实行睁眼政策,除去了权臣公孙贺、霍光等,解放了朝政。
随着汉光武帝的逐渐强大,东汉重新开始了对内统一和对外扩张的政策。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西汉灭亡后,中国出现了一片混乱的局势,鸿门宴后,西汉宣帝被强大的大臣王氏家族选立了一个无君之主刘卬建立新朝;项籍的臣子土藩王毕建立烧症的新政权,称王;沛公的孙立起义称匹夫之望。
而在西汉内地,百姓越来越富有,地主豪强则越是富有,当时的骚乱与新政都表现出奴隶统治模式日益瓦解的一个品征。
汉光武帝开始于东汉五年的时候,继续统一趋势,进行铲除封建包袱的改革等等。
这在历史上代表了"实现修文传家"的社会意识增长的实际表现。
三、东汉的经济东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东汉朝代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首先是政府进行专制统一;其次是兴工立业,推行一定的经济政策;最后,明确时政助派学、科校。
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相对稳定。
在手工业方面,东汉时期逐渐发展出了许多新的工艺和制造技术。
在商业领域,东汉时期的物流、市场和货币制度逐步完善,对外贸易得到了较大发展。
东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东汉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时代背景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建立于公元25年,结束于公元220年。
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在王莽篡权失败后,刘秀在中原地区发动起义,最终统一中原地区,建立了东汉王朝。
东汉时期主要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
二、政治1. 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在东汉初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中原地区发动起义,最终统一了汉朝。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重振汉朝政权。
2. 建武中兴: 建武中兴是指光武帝建武中兴之下所表现的政治成就。
光武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设立“左、右二曹”,恢复郡县制,改革土地制度等。
3. 后废帝时期: 后废帝是东汉后期的一个重要皇帝,期间太监实力得以扩张,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改革,但在位时间不长,未究尽其真实才能。
4. 青龙年间: 青龙年间是指东汉时期青龙三年至永平元年的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汉光武帝制定相关法律,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为东汉王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1. 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是东汉初期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改革,目的是使土地分配更加公平,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增加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土地利用率。
2. 官营企业: 官营企业是东汉时期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国家财政收入和提高国家的工商业水平。
代表性的官营企业包括篾、铸、造等。
3. 加强对外贸易: 东汉时期在对外贸易方面也有所发展,经济水平也有一定提高,在东汉朝代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主要与西方罗马帝国进行贸易。
四、文化1. 文化艺术: 东汉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如乐府诗的兴起、书法艺术的进步、绘画艺术的发展等。
2. 儒家思想: 东汉时期是中国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扬的时期,如东汉学者董仲舒的思想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使儒家思想在东汉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3. 佛教传入: 东汉时期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并逐渐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
东汉的兴亡xx年xx月xx日•东汉的起源•东汉的政治制度•东汉的经济状况目录•东汉的文化与科技•东汉的兴亡•后世的评价与影响01东汉的起源刘邦出生于战国末年,是秦朝沛县的一个农民。
他自幼家境贫寒,但性格豁达,具有领导才能。
刘邦背景在秦朝末年的反秦大起义中,刘邦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起义军中的一员。
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实力。
崛起经过刘邦的崛起改革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国内地方豪强并起,民生凋敝;国外则有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决心进行改革,以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国家实力。
改革内容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均输平准政策、加强税收管理、推行盐铁官营等。
这些改革对于加强国家实力、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汉武帝的改革昭宣之治背景昭宣二帝即位后,继续推行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同时,他们也注重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昭宣之治成果昭宣之治时期,国家实现了繁荣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
这一时期也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之一。
昭宣之治02东汉的政治制度1三公九卿制23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是朝廷的最高行政机构。
九卿:负责朝廷的各项行政事务,如奉常、郎中令、卫尉等。
三公九卿制在东汉时期是朝廷的核心领导机构,对东汉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03郡县制与州郡制在东汉时期形成了严密的地方行政体系,为维护地方稳定和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保障。
郡县制与州郡制01郡县制:东汉时期,全国划分为多个郡,每个郡再划分为多个县,是基本的行政单位。
02州郡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东汉时期又设立了多个州,每个州管辖多个郡。
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在东汉时期,外戚的势力逐渐崛起。
宦官:指在皇宫中服务的官员,他们通常依附于外戚或皇权。
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在东汉时期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东汉的衰落和灭亡。
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03东汉的经济状况水利工程的修建东汉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为农业提供了稳定的生产环境。
东汉历史文化知识概要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延续了西汉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标志着中原地区的政权得到巩固和稳定。
东汉时期,虽然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军事变革,但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以下是东汉历史文化的知识概要:一、政治制度和统治者1.刘秀创立东汉朝廷:东汉是由刘秀建立的,他于公元25年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
东汉朝廷继承了西汉的政治体制,并进行了一些,加强中央集权。
2.光武帝刘秀:刘秀是东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和军事征战,巩固了统治地位,被尊称为光武帝。
他重用贤臣和将领,扩充军队,征服了南方的郡国,恢复了中央政权对全国的控制。
3.明帝刘庄:明帝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很多政治,尤其注重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
他简化税收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耕生产。
4.宦官的势力:东汉时期,宦官的势力逐渐增强,他们通过掌握皇帝身边的权力,对朝廷和政权产生了巨大影响。
宦官们往往滥用权力,导致政治不稳定和腐败。
5.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东汉时期,各地频繁发生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现象,如黄巾起义、王莽新朝等。
这些起义和割据对东汉政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朝廷陷入动荡和内忧外患。
二、文化和教育1.经学发展:东汉时期,经学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光武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经典文献几乎丧失殆尽,但东汉曾经有过复兴儒学的努力。
许慎编撰了《说文解字》,成为后世研究汉字的重要参考书。
2.文学成就:东汉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著名的文学家有班固、班彪、王粲、谢灵运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3.医学研究:东汉时期,医学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著作和学派。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成为后世医学的重要教材。
4.佛教传入:东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发展起来。
东汉历史文化知识概要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其间除了政治社会变革以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几个方面,概述东汉历史文化知识。
一、政治方面1.王莽和新朝:东汉时期前,中国历史经历了由王莽领导的新朝。
王莽推行一系列措施,试图实现社会平等和减少贫富差距,但并没有成功。
新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导致了王莽的垮台,恢复了汉朝。
2.开皇之治: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开创了“开皇之治”,通过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废除诏书等政策,为后来东汉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3.精兵政策:东汉时期实行一个严格的征兵制度,同时推进武器和战技的。
这使得东汉的军队逐渐成为一个高效的战争力量。
4.群雄割据和三国时期: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从军阀时期到三国时期,东汉国力逐渐衰退,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动荡和血腥的时期之一二、经济方面1.半坡制:东汉时期,半坡制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高度发达。
半坡制指的是在山坡上修建一部分阶梯状的农田,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浮桥制造技术:东汉时期,浮桥制造技术大大改善了水上交通。
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对军事有重大意义,也促进了东汉时期的商业和文化交流。
三、社会方面1.封建制度:东汉采用了封建制度,封建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皇帝将土地赐予诸侯王、亲戚和功臣,以作为封地之用。
2.社会阶层分化:东汉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社会不平等的现象日益明显。
四、文化方面1.书法艺术:东汉时期,书法艺术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东汉的书法家有赵孟頫、王羲之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赞赏。
2.文学和史书:东汉时期还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
《汉书》和《后汉书》是东汉时期的两部重要史书,记载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3.佛教传入: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力量。
东汉
1、东汉的建立者?
2、总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负责监察百官的官职?内察京师百官,并自领一州的官职?在京
师号称“三独座”的三个官职?掌地方选举核奏之权的是?
3、刘秀的人才战略?刘秀的治国思想?
4、儒学正式成为东汉王朝钦定的正统思想是哪位帝王在位?
5、刘秀强化思想统治的措施?
6、东汉初处理无主“公田”的形式?
7、擅长农耕之技的官吏统称为?
8、“度田”是指?“度田”失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是?
9、以最省力方式解决从低河渠向高田灌溉的发明?利用水压原理的灌溉发明?运用水力
舂米的发明?
10、东汉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11、记述有豪强地主田庄田间管理的著作?
12、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13、利用水力鼓风的发明?哪一技术代表东汉炼钢工艺最高水平?
14、高效织绫机的发明者?
15、汉代瓷器类型?
16、造纸术的改进者?
17、商业交易中包揽政府买卖的独占行为称作?
18、东汉海外贸易的主要市场?与东海诸小岛贸易的中心城市是?
19、班固《东都赋》、张衡《东京赋》描写的城市?
20、南方新的经济发展区?
2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反映的是?到达过西亚的使节?
22、匈奴衰落后其故地为哪个民族占据?被安帝赐予“赐尉仇台印绶金彩”的民族?
23、东汉最为重要的对外交通?
24、“三韩”是指?刘秀赐予倭人的金印称为?
25、哪位外戚当权时外戚势力达到顶峰?“五侯”属于什么集团?
26、士大夫得到哪位反宦官领袖的接待称为“登龙门”?东汉末年部分官僚和地主阶级
知识分子因反对宦官集团而遭到镇压的事件?郡国向大司农、少府上缴各种租税贡献时先抽一份交入宫中称为?
27、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道的创立者?谁领导五斗米道?五斗米道的根据地?“苍天
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反映的是?
28、东汉为统一今古文两派意见召开了什么会议?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的是?
29、“岁试”采取什么方式?九年考试合格者称为?七年考试合格者称为?为宦官集团
和外戚集团培养人才的学校分别是?私学弟子的种类?私学第二阶段学习的内容?
30、东汉的图书又叫?假借神意解释儒家经典称作?被官方奉为“内学”的是?
31、跨越两汉反谶纬反迷信思想家及其著作?
32、贯穿反儒、反谶纬、反迷信精神的著作?其中哪两篇是作者唯物思想的基石?哪一
篇是其认识论的总述?
33、记载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典籍?
34、中国信仰佛教的第一人是?最早到内地译佛经的两个人?佛经的翻译和流传标志
佛教正式在我国传播。
35、《汉书》创造了什么体例,首创了哪四项内容?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本朝史书?
“三史”是指?
36、标志我国五言诗成熟的作品?
37、我国第一部字典?
38、两汉天体理论三大学说?张衡全面总结和论述浑天说的著作?张衡的发明?
39、被认为是世界上所存最早的炼金专著的是?
40、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标志我国中医理论走向成熟的著作?擅长外科手术、麻
醉术并编创健身操的名医?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1、将茶作为饮料的最早记载?
42、东汉民居突出性发展代表?
43、这一时期突出的时代信仰是?
东汉
1、东汉的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2、总理国家政务的机构尚书台。
负责监察百官的官职御史中丞。
内察京师百官,并自领一
州的官职司隶校尉。
在京师号称“三独座”的三个官职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
掌地方选举核奏之权的是刺史(东汉中后期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3、刘秀的人才战略“退功臣进文吏”。
刘秀的治国思想“柔道”。
4、儒学正式成为东汉王朝钦定的正统思想是汉章帝在位。
5、刘秀强化思想统治的措施“宣布图谶于天下”。
2、东汉初处理无主“公田”的形式:赋民公田(将国家所有土地给予贫民耕种,明帝、章
帝时期为主)、假民公田(将国家所有土地租赁给贫民耕种,和帝安帝时为主)。
3、擅长农耕之技的官吏统称为循吏。
“
4、度田”是指检核垦田户口(对象涉及自耕农和豪强地主)。
“度田”失败后社会经济发
展的主要模式是地主田庄。
5、以最省力方式解决从低河渠向高田灌溉的发明翻车(发明者毕岚)。
利用水压原理的灌
溉发明渴乌。
运用水力舂米的发明水碓(dui四声)(发明者张既)。
6、中国传统农耕用犁的主体构件在东汉已经完备。
7、东汉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牛耕。
8、记述有豪强地主田庄田间管理的著作崔寔《四民月令》。
9、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规模大,多种经营;聚族而居,宾客相附,浓厚的宗法色彩;拥
有私人武装;比自耕农经济更具生存与发展能力。
10、利用水力鼓风的发明水排(发明者杜诗)。
“百炼钢”技术代表东汉炼钢工艺最高水
平。
11、高效织绫机的发明者马钧。
12、汉代瓷器类型:青釉瓷、黑釉瓷。
13、造纸术的改进者蔡伦。
14、商业交易中包揽政府买卖的独占行为称作辜榷。
15、东汉海外贸易的主要市场今天的塔里木盆地和中亚。
与东海诸小岛贸易的中心城市
是会稽郡。
16、班固《东都赋》、张衡《东京赋》描写的城市洛阳。
17、南方新的经济发展区: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和成都平原。
1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反映的是班超经营西域。
到达过西亚的使节甘英。
19、匈奴衰落后其故地为哪个民族占据鲜卑。
被安帝赐予“赐尉仇台印绶金彩”的民族
夫余。
20、东汉最为重要的对外交通:西部交通(丝绸之路)、南海交通(海上通道)。
21、“三韩”是指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辰韩(秦韩)、弁(bian四声)韩。
刘秀赐予
倭人的金印称为“汉倭奴国王印”。
22、梁冀当权时外戚势力达到顶峰。
“五侯”属于宦官集团。
23、士大夫得到李膺的接待称为“登龙门”。
东汉末年部分官僚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
反对宦官集团而遭到镇压的事件:两次党锢之祸。
郡国向大司农、少府上缴各种租税贡献时先抽一份交入宫中称为“导行钱”。
24、约在东汉中期形成了带有宗教性质的原始道教。
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清领书》(《太
平经》)。
太平道(黄老道)的创立者张角。
张陵领导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的根据地汉中。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反映的是黄巾起义。
25、东汉为统一今古文两派意见召开了白虎观会议(班固整理记录写出《白虎通义》)。
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的是郑玄(古文大师)。
26、“岁试”采取“设科射策”。
九年考试合格者称为“大成”。
七年考试合格者称为“小
成”。
鸿都门学为宦官集团,四姓小侯学为外戚集团培养人才。
私学弟子的种类:及门受业(亲自受业听讲和高业相传授的弟子)、著录弟子(在名儒、学者门下挂名,不必亲自受业的弟子)。
私学第二阶段学习的内容《孝经》《论语》。
27、东汉的图书又叫图谶。
假借神意解释儒家经典称作纬。
被官方奉为“内学”的是谶
纬。
28、跨越两汉反谶纬反迷信思想家桓谭《新论》。
贯穿反儒、反谶纬、反迷信精神的著
作王充《论衡》。
其中《谈天》《自然》是作者唯物思想的基石。
《实知》是其认识论的总述。
29、记载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典籍《典略》。
30、中国信仰佛教的第一人是楚王刘英(光武帝子)。
最早到内地译佛经的两个人:安
世高(安息,即帕提亚)、支娄迦谶(月氏)。
佛经的翻译和流传标志佛教正式在我国传播。
最初在我国流行的是小乘佛教。
31、《汉书》创造了断代史体例,首创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内容。
我国第
一部官修纪传体本朝史书《东汉观记》。
“三史”是指《史记》《汉书》《东汉观记》。
32、标志我国五言诗成熟的作品《古诗十九首》。
33、我国第一部字典许慎《说文解字》。
34、张衡、蔡邕也是画家。
35、两汉天体理论三大学说盖天说(《周髀算经》)、宣夜说(东汉郗(chi一声)萌)、
浑天说(张衡)。
张衡全面总结和论述浑天说的著作《浑天仪图注》。
张衡的发明水运浑天仪、地动仪。
36、被认为是世界上所存最早的炼金专著的是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37、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标志我国中医理论走向成熟的著作张仲景《伤寒杂病
论》。
擅长外科手术、麻醉术并编创健身操的名医华佗。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38、将茶作为饮料的最早记载王褒《僮约》。
39、关陇普通人家多以板筑房,黄河中下游多为茅庐,岭南多竹屋,北方游牧民族“穹
庐”为居,南方各族多干栏式或井干式建筑或“累石为室”。
40、东汉民居突出性发展代表:官僚宫殿式的住宅和豪强地主田庄。
41、这一时期突出的时代信仰是图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