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疆域图及皇帝世系
- 格式:docx
- 大小:331.78 KB
- 文档页数:3
东汉世系图
第1代第2代第3代第4代第5代第6代第7代第8代
刘秀┬刘疆东海恭王
├刘辅沛献王
├刘康济南安王
├刘延阜陵质王
├刘焉中山简王
├刘英楚厉王
├刘庄汉明帝┬刘建千乘哀王
│├刘羡陈敬王
│├刘恭彭城靖王
│├刘党乐成靖王
│├刘炟汉章帝┬刘伉千乘贞王─刘宠───────┬刘鸿勃海孝王─刘缵汉质帝
│││├刘得平原哀王
│││└刘延平清河恭王
│││
││├刘全平春悼王
││├刘庆清河孝王┬刘祜汉安帝─刘保汉顺帝─刘炳汉冲帝
│││├刘虎威清河愍王
│││└刘常保广川王
││├刘肇汉和帝┬刘胜长子平原怀王
│││└刘隆次子汉殇帝
││├刘寿济北惠王─刘懿
││├刘开河间孝王┬刘翼蠡吾侯┬刘志汉桓帝
││││├刘硕平原王
││││└刘悝勃海王
│││└刘淑解渎亭侯─刘苌─────刘宏汉灵帝┬刘辩汉少帝││├刘淑城阳怀王└刘协汉献帝││└刘万岁广宗殇王
│├刘衍下邳惠王
│├刘畅梁节王
│├刘昞淮阳顷王
│└刘长济阴悼王
├刘苍东平宪王
├刘荆广陵思王
├刘衡临淮怀公
└刘京琅邪孝王
光武皇帝刘秀→孝明皇帝刘庄→孝章皇帝刘炟→孝和皇帝刘肇→孝殇皇帝刘隆→孝德皇帝刘庆→孝安皇帝刘祜→北乡侯刘懿→孝顺皇帝刘保→孝冲皇帝刘炳→孝质皇帝刘缵→孝穆皇帝刘开→孝崇皇帝刘翼→孝桓皇帝刘志→孝元皇帝刘淑→孝仁皇帝刘苌→孝灵皇帝刘宏→弘农怀王刘辩→孝献皇帝刘协。
最全版!中国各朝代帝王世系图(皇帝及皇子图谱,帝位传承)大家应该都见过不少中国各朝代帝王世系图的版本,现在本号综合了两个版本(历史导图头条号、马自侠说史公众号),形成此版。
把秦朝嬴政的祖上几十辈人都翻出来了,把各皇帝的年龄(皇帝名字下面的数字)、在位时长(以年计)都列出来了,把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帝王更迭也都列出来了,把容易被忽略的如秦三世子婴、吕雉当政时的两位少帝刘恭刘弘、海昏侯刘贺、唐朝李重茂等也都列出来了,最后连复辟称帝仅83天的袁世凯也列入了。
值得一阅,值得收藏做工具文,更值得转发分享!秦朝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14年。
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
汉朝注:刘秀前还有个淮阳王刘玄,更始,3年三国· 晋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
为了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东晋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蜀(公元221—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昭烈帝(刘备),章武,3年后主(刘禅),建兴,41年吴(公元222—280共59年,孙姓,历四帝)前有孙坚、孙策,大帝(孙权),黄武31年会稽王(孙亮),建兴,7年景帝(孙休),永安,7年乌程侯(孙皓),元兴,17年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
东汉《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图组东汉时期全图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无考县名下邳国潘旌青州刺史部无考县名东莱郡葛卢东郡齐国间诸郡冀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无考县名常山国都乡荆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无考县名南阳郡成都扬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北部益州刺史部南部凉州刺史部凉州刺史部无考县名汉阳郡兰干武威郡左骑张掖属国候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并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无考县名太原郡于离上郡候官西河郡乐街平陆益兰五原郡文国幽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无考县名玄菟郡上殷台交州刺史部交州刺史部无考县名苍梧郡鄣平西域都护府鲜卑等部东汉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三幅。
二、全图画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所察各郡、国、属国和西域长史府辖区,以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东汉汉朝内部画出十三部界,标注部名和部刺史治所;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不画界线,惟鲜卑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校尉部和十二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
东汉司隶、豫州、荆州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东汉永和中的行政区划以一百另五郡、国、属国统辖一千一百八十个县、邑、道、侯国、公国。
郡、国、属国用注记分别,治所符号相同。
邑、道、侯国、公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不予区别。
五、东汉仅少数边郡设置都尉,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
又设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东夷校尉等主卫护内附诸族,中惟前二者有治所可考,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六、郡、国、属国的名称、辖境和治所,都按《续汉书·郡国志》画出。
《续汉志》所载以顺帝永和五年簿籍为据,但是年九月上郡、朔方二郡已内徙于冯翊、五原,而《续汉志》仍列出全部属县;章帝章和元年置阜陵国,永和时见在,而《续汉志》竟不载,因无可确考,姑从《续汉志》画出。
地图上的东汉(12幅地图)刘邦和项羽埋葬了秦朝,之后在楚汉争霸中刘邦获胜,以长安为都创建西汉王朝,成为继秦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但是西汉后期外戚干政,大司马王莽独揽朝纲,于公元8年废帝自立,建立新朝,享国二百一十年的西汉灭亡。
当上皇帝的王莽锐意变革,颁布了很多不合时宜甚至超出当时世人认知的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但是王莽得位不正,加上他推行治国理念的手段太过强硬,且朝令夕改,引发社会剧烈动荡。
王莽在位时,天灾不断,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等灾害出现,老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揭竿而起的反莽活动此起彼伏,数不胜数。
在遍布全国各地的义军中,两支最大的队伍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逃往未央宫的渐台被杀,国祚15年的新朝灭亡。
在推翻王莽新朝的过程中,绿林军作为主力军,同王莽的新军进行多次战争,如成昌之战、蓝乡之战等,最著名的是昆阳之战。
公元23年,绿林军拥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
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大军四十多万,征召通晓兵法的六十三家为军吏,还有巨人巨毋霸,驱使诸多猛兽虎、豹、犀、象等,进攻绿林军驻守的昆阳(今河南叶县),欲倾全国之力,试图一战而平天下。
驻守昆阳的绿林军不到万人,外围援军也只有一两万,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刘秀率十三骑突出重围调集援军,并带领三千敢死队冲击新军。
最终绿林军内外夹击,以少胜多大败新军,聚歼新军主力,使得王莽再无回天之力。
刘秀则因此战脱颖而出,赢得巨大的声望,为日后称帝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朝灭亡后,刘秀兄长刘縯无故被更始帝所杀,强忍悲痛、隐忍负重的刘秀于公元25年同更始帝决裂,在河北鄗县(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千秋亭称帝,建立东汉,以洛阳为都。
而更始帝则屡被赤眉军击败,请降后获封长沙王,之后又被赤眉缢杀。
刘秀前进路上的对手就剩下各地的割据势力。
刘秀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集中力量消灭威胁最大的关东割据势力。
图解汉朝(前202~公元220)
图解汉朝(前202-公元220)29位帝王世系传承
秦朝灭亡后,汉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中间又经历了新朝和玄汉两个短暂王朝统治时期。
西汉(前202-公元8年)立国210年,共传15帝。
西汉末平帝继位年幼,王太后临朝,王太后侄子王莽以大司马辅政,公元8年弑平帝,立孺子刘婴,王莽自称假皇帝、摄皇帝。
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
王莽末年,刘秀族兄刘玄在绿林军拥戴下,于公元23年称帝,年号更始。
在位三年为赤眉军所杀。
东汉(25-220)立国195年,共传14帝。
三国各政权世系图魏国世系图曹魏世系图挟天子令诸侯曹操的祖父是曹腾,曹腾是宦官因为得势封侯,曹操的父亲曹嵩官至太尉,曹操生于官宦所以早年也被举孝廉后入朝廷为官。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无力清剿起义军让各郡守招兵自保,后来十常侍叛乱何进让董卓入宫,董卓入宫后废帝立汉献帝导致天下群雄反对。
而曹操也依靠势力崛起,后来曹操参与群雄逐鹿,先是占据兖州,后挟天子令诸侯,打败吕布,袁术,袁绍,张绣等人统一了北方。
曹操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
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七年,汉献帝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第二年封曹操为魏公。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此时曹操已经步入皇帝最后一步。
但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病逝其子曹丕为魏王。
代汉自立建安二十四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曹丕建立魏国称帝。
曹丕和曹睿两父子执政期间还有益州的蜀汉和东南的东吴。
东吴在荆州之战时依附曹魏后来背叛,所以曹魏基本上都在于蜀汉和东吴进行战争。
但双方除了荆州之战领土有所变动之外,其他时候基本上没有变动。
曹魏对北方鲜卑多次用兵稳固了北疆。
大权落入司马氏曹睿无子过继任城王之子曹芳为儿子,曹睿死后曹芳即位。
曹芳即位后大权由曹爽和司马懿进行辅佐,但是曹爽专擅朝政,司马懿称病暗中培养势力。
公元249年曹芳拜谒高平陵曹爽跟随,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后曹爽被杀司马懿掌握朝政政务。
从此以后曹魏大权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懿后司马师接替权力,废曹芳立曹髦为帝。
曹髦登基后不满司马家族专权计划铲除司马昭,但是此时朝中已经无可用之人,曹髦被当街杀死。
之后接替权力的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司马昭也走起了曹操当年的路,先是被封为晋公后又封为晋王加九锡,公元365年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行曹丕之事逼迫曹奂禅位建立晋国,曹魏灭亡。
蜀汉世系图蜀汉世系图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三国志》蜀汉是三国中世系比较简单的只有两位皇帝。
东汉末年的行政区划东汉末年(184年-220年,东汉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系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着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东汉末年被归入广义的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相互轮番擅权,同时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皇族地主豪强强占土地,使之出现“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对人民加重征收赋税,加之旱灾,水灾连年发生,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
劳动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
公元18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首先起义,接着颍川和南阳等地农民起来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最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在东汉朝廷和地方豪强武装的镇压下告败了。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在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地主武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强占地盘,从而形成一股歌据势力,“务相兼并以自强大”。
如:公孙度,占据辽东。
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
曹操,占据兖州。
孙策,占据江东。
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一部分。
刘表,占据荆州。
刘焉,占据益州。
张鲁,占据汉中。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
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
马腾,韩遂,占据凉州。
张绣,占据宛。
时代的动荡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着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于不修政事,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历朝历代疆域图,看清民族演变,历史变迁!秦朝公元前221年,始皇帝一统天下。
秦朝初年,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败百越,开拓五岭,疆域迅速扩展,东部南部临海,西部扩展到甘肃四川,云南,广西也纳入版图,巅峰时期的领土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
西汉西汉时期,匈奴势力渐衰,汉宣帝后期,匈奴称臣,闽粤地区的独立势力也纳入中央版图,整个西亚、中亚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朝廷实际控制区域约为666万平方公里,但是宣誓效忠,表示臣服的势力范围加起来,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
东汉东汉时期领土面积,较西汉时期有所衰减,约为654万平方公里。
魏晋南北朝以及五胡十六国时期,历史纷乱,战争频仍,略过不表。
隋朝隋朝建立后,隋炀帝率兵攻破南陈,完成大一统伟业,但是高句丽等汉朝时期的领土仍未收回,在公元605年吞并林邑后,向西继续征讨吐谷浑、伊吾等地,疆域达到有随一朝的极致,约为467万平方公里。
唐朝盛唐时期的疆域,基本上都是太宗李世民打下来的,高宗及武则天时期,唐朝的版图面积达到了极致,国土面积达到了1237万平方公里,南至如今的越南河内,北至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东到吉林通化。
宋朝南北宋时期,由于长期送到少数民族的压制,疆域面积一直不大,巅峰时期,收复了河湟地区,领土面积也仅为287万平方公里。
元朝元朝虽然短暂,但是却是我国历史名副其实的领土最大的朝代,实际控制区域约为2200万平方公里,元朝骑兵更是饮马多瑙河畔,被欧洲人惊呼为“黄祸”。
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朝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大部分时期的领土面积为600万平方公里,明成祖朱棣时期,广阔的漠北也被纳入到领土版图之中,只可惜,朱棣逝世后,对这些领域失去了控制。
清朝清朝是奠定我们现如今版图的朝代,当时北控大兴安岭,西到巴尔喀什湖,难道南海诸岛,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可以达到1310万平方公里。
来自: Zhangguolin39 > 《世说新语》。
东汉君王世系东汉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传奇的朝代,在14位皇帝中,有一大半都是少年继位的,而这些少年皇帝继位之初,往往受限于以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而当皇帝成年之后,又想夺回自己的皇权,因而他们只能依靠宦官与外戚势力搏斗,最终形成戚宦之争的这样一个循环。
而事实证明,东汉王朝正是在这样一个无休止的循环之中,一步步走向灭亡。
尽管汉光武帝注重压制外戚,但是他也没有想到,在自己死后短短的50年,东汉王朝便陷入了外戚的梦魇中。
东汉14帝,寿命超过35岁的仅有光武帝、明帝、桓帝、献帝四位,其君王寿命之短,为历史罕见。
虽说戚宦相争在东汉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但不可否认的是,“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将东汉王朝推向最巅峰的时代。
昆阳之战一、汉世祖光武帝刘秀(25——57年在位)东汉开国皇帝,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
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西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刘秀生于陈留郡济阳宫,他出生之时便传出了“夜间无火,赤光照壁”的佳话。
而这一年济阳县内庄稼长得非常好,竟然达到了一茎九穗,他的父亲刘钦便把这个刚刚降生的儿子取名为刘秀。
与此同时,在长安附近也传出了一个谶语:刘秀当为天子!上天在冥冥之中就已经挑选出了下一个王朝的接班人。
王莽篡汉立新之后,由于改革失败,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蜂起而反,导致天下大乱。
刘秀少时游学长安,曾立下了“仕宦当作执金吾(yù),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誓言。
随兄刘縯(yan)起兵于南阳舂(chōng)陵。
地皇四年(23年),刘秀凭借自己超凡的军事指挥,以两万大军大破新军42万,取得了著名的昆阳大捷,彻底摧毁了王莽新朝的统治支柱。
但是昆阳大战的胜利也使得更始政权内部矛盾激化,刘縯为更始帝刘玄所杀。
刘秀不得已而韬光养晦,暂时顺从,蛰伏待机。
刘秀与阴丽华新朝覆灭之后,刘秀巡行河北。
更始三年(25年),刘秀在河北鄗县千秋亭称帝,建立东汉,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
汉朝皇帝世系图
姓名父亲庙号谥号登基
时间陵墓
在位
年数岁数
刘邦刘太
公汉太祖汉高帝前206长陵1161
刘盈刘邦/汉孝惠帝前195安陵722刘恭刘盈/汉少帝前188/4不详刘弘刘盈/汉少帝前184/4不详刘恒刘邦汉太宗汉孝文帝前180霸陵2345刘启刘恒/汉孝景帝前157阳陵1647刘彻刘启/汉孝武帝前141茂陵5469刘弗陵刘彻汉世宗汉孝昭帝前87平陵1320刘贺刘髆/汉废帝前74/1不详刘询刘进汉中宗汉孝宣帝前74杜陵2542刘奭刘询汉高宗汉孝元帝前49渭陵1642刘骜刘奭/汉孝成帝前33延陵2644刘欣刘康/汉哀帝前7义陵625刘衎刘兴汉元宗汉孝平帝前1康陵513刘婴刘显/汉孺子6/220刘秀刘钦汉世祖汉光武帝25原陵3262刘庄刘秀汉显宗汉孝明帝58显节陵1847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刘炟刘庄汉肃宗汉孝庄帝75敬陵1330
刘肇刘炟汉穆宗汉孝和帝89慎陵1726
刘隆刘肇/汉殇帝105康陵11
刘祜刘庆汉恭宗汉孝安帝106恭陵1931
刘保刘祜汉敬宗汉孝顺帝125宪陵1929
刘炳刘保/汉孝冲帝144怀陵12
刘缵刘鸿/汉孝质帝145静陵18
刘志刘翼汉威宗汉孝桓帝146宣陵2135
刘宏刘苌/汉孝灵帝168文陵2133
刘辩刘宏/汉少帝189/114
刘协刘宏/汉孝献帝189禅陵3153
制图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孙晨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中国东汉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2。
司隶校尉部3. 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4. 冀州刺史部9. 并州刺史部10. 幽州刺史部11. 交州刺史部12. 西域都护府13. 鲜卑等部东汉时期图说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25)即帝位,以次削平王莽末年以来割据政权,至建武十三年(37)恢复统一。
光武时又废止王莽时所改变的州、郡、县各级区划名称,恢复西汉后期旧制。
由于多年战乱使户口锐减,相应省并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
后世陆续增析,历百年至顺帝时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备载《续汉书·郡国志》。
《志》于河南尹户口数上系以“永和五年”四字,故一般认为《志》所载105郡国即此年(14 0)政区制度。
(但此年实应有106郡国。
105郡国则为冲帝永嘉元年【145】至桓帝建和元年【147】期间阜陵王国暂绝未复时制度。
)郡级政区除郡、国(王国)外,安帝又以属国分边郡远县治民比郡而冠以本郡名,属国都尉比郡太守王国相。
罢郡都尉并职太守,惟边郡往往置都尉。
县级政区除县、邑、道、侯国外,又有公国二。
王莽时改西汉十四部为十二州。
东汉建武初一度恢复十四部,不久省朔方部并入并州部,改称交趾部为交州部。
从此十三刺史部减为十二部,都称州;又将京畿的司隶校尉部也作为一州,合称十三州。
实际是将西汉的十四部改为十三部。
西汉的部刺史或牧只有暂时的驻所,没有固定的治所,平时巡行郡国,岁尽诣京师奏事;对部内郡国长吏只有省察举劾之权,无权黜退,黜退之权属于中央的三公。
光武改制,刺史或牧不再还京奏事,有权劾罢郡国长吏。
从此州有了固定的治所;刺史品秩虽然仍旧为六百石,低于二千石的郡太守、王国相,职掌限于察吏而不关治民,却因有权黜陟能否,实际上渐成为郡国守相的上司。
《续汉书·郡国志》十三部百五郡国表司隶校尉部治雒阳河南尹前汉河南郡河内郡同前汉①河东郡同前汉弘农郡同前汉京兆尹同前汉左冯翊治高陵,今陕西高陵西南右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豫州刺史部治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颖川郡同前汉汝南郡同前汉梁国同前汉沛国前汉郡陈国前汉淮阳国鲁国同前汉冀州刺史部治常山高邑,今河北高邑东魏郡同前汉巨鹿郡并入前汉广平国,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常山国前汉郡,并入前汉真定国中山国同前汉安平国前汉信都国河间国同前汉清河国前汉郡,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赵国同前汉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北兖州刺史部治山阳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陈留郡同前汉东郡同前汉东平国同前汉任城国分东平置,治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东南济北国分泰山置,治卢县,今山东长清南泰山郡同前汉山阳郡同前汉济阴郡同前汉徐州刺史部治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东海郡同前汉琅邪国前汉郡,并入前汉城阳国,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彭城国前汉楚国广陵郡前汉国,并入前汉泗水国下邳国前汉临淮郡,治下邳,今江苏郊县南青州刺史部治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济南国前汉郡平原郡同前汉乐安国前汉千乘郡,治临济,今山东高青东南北海国前汉郡,并入淄川、高密、胶东三国治剧县,今山东昌乐东莱郡治黄县,今山东黄县东齐国前汉郡荆州刺史部治武陵汉寿,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南阳郡同前汉南郡同前汉江夏郡同前汉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零陵桂阳郡同前汉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长沙郡前汉国扬州刺史部治九江历阳,今安徽和县九江郡治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丹阳郡同前汉庐江郡并入前汉六安国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吴郡分会稽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豫章郡同前汉益州刺史部治广汉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巴郡,同前汉广汉郡治广汉,今四川广汉北蜀郡,同前汉犍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东祥柯郡,同前汉越峻郡同前汉益州郡同前汉永昌郡以哀牢夷内附地并割益州郡西部置,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广汉属国分广汉北部置,治阴平道,今甘肃文县西北蜀郡属国分蜀郡西部置,治汉嘉,今四川雅安北犍为属国分犍为南部置,治朱提,今云南昭通凉州刺史部治汉阳陇县,今甘肃张家川陇西郡同前汉汉阳郡前汉天水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金城郡同前汉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青铜峡南武威郡同前汉张掖都同前汉酒泉郡同前汉敦煌郡同前汉张掖属国分张掖置,不领县张掖居延属国分张掖之居延置,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并州刺史部治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上党郡同前汉太原郡同前汉上郡同前汉西河郡治离石,今山西离石五原郡同前汉云中郡同前汉定襄郡治善无,本雁门郡治雁门郡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朔方郡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北幽州刺史部治广阳蓟县,今北京市西南涿郡同前汉广阳郡前汉国代郡治高柳,今山西阳高上谷郡同前汉渔阳郡同前汉右北平郡治土垠,今河北丰润东辽西郡治阳乐辽东郡同前汉玄菟郡同前汉,非故地乐浪郡同前汉辽东属国分辽东西部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交州刺史部治龙编,今越南北宁南海郡同前汉苍梧郡同前汉郁林郡同前汉合浦都同前汉交趾郡治龙编九真郡同前汉日南郡同前汉①同前汉指郡国名与治所与前汉同,辖县未必同。
三分钟带你看完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版图变迁(秦到东汉)秦朝(14年):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集团创始人:CEO秦始皇嬴政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
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
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嬴政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中国空前辽阔的王朝。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创立帝制及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文化风俗,加强了大一统的凝聚力,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
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达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基础。
秦末农民起义领衔主演陈胜吴广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因误期被逼无奈领导戍卒发动反秦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史称“大泽乡起义”。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王,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各地纷纷响应,六国掀起复国运动。
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3年12月领衔主演:项羽和刘邦(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进至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汉代皇帝世系表根据《中国历朝帝王概览》整理从前206年到220年,汉王朝经历24帝28传,共执政427年。
其中,西汉从前206年到25年,共12帝15传,执政232年;东汉从25年到220年,共12帝13传,执政196年。
西汉代世系表姓名生卒年年号在位时间庙号陵寝地属系排行刘邦前256年~前185年前206年~前195年高祖长陵(咸阳市东北) 开国皇帝江苏沛县人刘盈前211年~前188年前195年~前188年孝惠皇帝安陵高祖之子吕雉前241年~前180年(未称帝) 前187年~前180年汉高后长陵高祖皇后刘恒前202年~前157年前180年~前157年太宗孝文皇帝霸陵(西安郊区)高祖子刘启前188年~前141年前157年~前141年孝景皇帝阳陵文帝之子(咸阳东)刘彻前156年~前87年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各6年,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各4年后元2年前141年~前87年世宗孝武皇帝茂陵(兴平) 景帝之子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始元(6年)元凤(6年)元平(1年)前87年~前74年孝昭皇帝平陵(咸阳五陵原)武帝少子刘询前91年~前49年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前74年~前49年中宗孝宣皇帝杜陵(长安县)武帝曾孙各4年黄龙1年刘爽前76年~前33年初元、永光、建昭各5年竟宁1年前49年~前33年高宗孝元皇帝渭陵(咸阳五陵原)宣帝之子刘骜前52年~前7年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各4年绥和2年前33年~前7年统宗孝成皇帝延陵元帝之子刘欣前25年~前1年建平(4年)太初(1年)元寿(2年)前7年~前1年孝哀皇帝义陵(咸阳五陵原)成帝侄子刘衎前9年~5年元始前1年~5年元宗孝平皇帝康陵元帝庶孙(咸阳五陵原)刘婴5年~25年居摄(3年)初始(1年)6年~8年孺子宣帝玄孙王莽前45年~23年(国号:新)始建国(5年)天凤(6年)地皇(4年)9年~23年新始(王莽称帝)王曼之子刘玄?年~25年更始23年~25年更始帝霸陵(西安郊区)光武族兄东汉代世系表姓名生卒年年号在位时间庙号陵寝地属系排行刘秀前6年~57年建武(32年),中元(2年) 25年~57年世祖光武皇帝原陵(河南孟津) 高祖九世孙今湖北枣阳人刘庄28年~75年永平57年~75年显宗孝明皇帝显节陵(洛阳) 光武帝第四子刘炟58年~88年建初(9年),元和(4年)章和(2年) 75年~88年肃宗孝章皇帝敬陵(洛阳东南)明帝第五子刘肇79年~105年永元(17年),元兴(1年) 88年~105年穆宗孝和皇帝慎陵(洛阳东南)肃宗第四子刘隆105年~106年延平105年~106年孝殇皇帝康陵(长安北) 和帝少子刘祜94年~125年永初(7年),元初(7年)永宁(1年),建光(1年)延光(4年)106年~125年恭宗孝安皇帝恭陵(洛阳东北)殇帝堂兄刘保115年~144年永建(6年),阳嘉(4年)永和(6年),汉安(2年)建康(1年)125年~144年敬宗孝顺皇帝宪陵(洛阳西) 安帝之子刘炳143年~145年永嘉144年~145年孝冲皇帝怀陵(洛阳西北)顺帝之子刘缵138年~146年本初145年~146年孝质皇帝静陵(洛阳东南) 肃宗玄孙刘志132年~167年建和(3年),和平(1年)元嘉(3年),永兴(2年)永寿(3年),延熹(9年)永康(1年)146年~167年威宗孝桓皇帝宣陵(洛阳东南) 肃宗曾孙刘宏156年~189年建宁(5年),熹平(6年)光和(6年),中平(5年)167年~189年孝灵皇帝文陵(洛阳西北) 肃宗玄孙刘辩176年~190年光熹,昭宁189年(半年) 少帝灵帝之子刘协181年~234年永汉(1年),初平(4年)兴平(2年),建安(24年)延康(1年)189年~220年孝献皇帝禅陵(今河南修武县)灵帝之子隋代皇帝世系表根据《中国历朝帝王概览》整理自581年杨坚迫使周帝禅位,在大兴(今西安)建国,到618年亡国,整个隋朝共经历3个皇帝,统治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