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量与变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6
变量常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变量和常量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及其在编程语言中的应用。
2. 掌握变量和常量的声明和定义方法。
3. 能够使用变量和常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变量的概念和作用。
2. 变量的声明和定义方法。
3. 常量的概念和作用。
4. 常量的声明和定义方法。
5. 变量和常量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通过给学生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变量的作用:如果要求计算1到100的和,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2. 引导学生思考,使用变量可以简化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避免手动计算。
3. 引入变量的概念:变量是在程序中用于存储和代表数据的一种机制。
讲解:(15分钟)1. 介绍变量的声明和定义方法:a. 声明变量时要指定其数据类型,如整数类型、浮点数类型、字符类型等。
b. 变量的定义包括变量的名称和初始值,初始值可以是一个常量或者另一个变量的值。
2. 举例说明变量的应用:a. 声明一个整数类型的变量用于存储年龄,然后将其赋值为18。
b. 声明一个浮点数类型的变量用于存储圆的半径,然后将其赋值为3.14。
c. 声明一个字符类型的变量用于存储性别,然后将其赋值为男。
3. 引入常量的概念:常量是在程序中值不能被改变的数据。
4. 介绍常量的声明和定义方法:a. 常量的声明和定义与变量类似,只是在声明时使用const关键字来表示常量。
5. 举例说明常量的应用:a. 声明一个整数类型的常量用于存储一年的天数,将其赋值为365。
b. 声明一个字符类型的常量用于存储pi的值,将其赋值为3.1415926。
练习:(20分钟)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使用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声明两个整数类型的变量分别表示长度和宽度,计算矩形的面积。
2.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使用常量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声明一个整数类型的常量表示圆的半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讨论:(15分钟)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练习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 第1课时变量与常量
Ⅰ.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
2.会写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辨别其中的常量和变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在一个过程中有些量固定不变,有些量不断变化.
2.体验在一个过程中常量与变量的相对存在.
情感与态度 1.感受“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验矛盾事物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会识别常量和变量.
教学难点常量与变量的相对存在.
Ⅱ.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及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导语:“万物皆变”这种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在大千世界中,在我们的生
产和生活中大量存在.
比如,学校组织学生秋游,现知道景点的门票为80元/人,学生按半价(即
40元/人),若前往的学生人数为x 人,学生需付门票为y 元,则y 与x 的关
系式为:_________.
请学生回答:x y 40.其中变化的是人数x 和门票费y ,而40保持不变.
通过图片,展示一
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
而变化的现象,希望能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
发学习兴趣,同时,为
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x 人的身高随年龄而变化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汽车行驶里程随时间而变化
气温随海拔而变化。
20.1 常量和变量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变量、常量的意义能举出现实中的常量与变量;2.通过探索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符号感;3.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出常量与变量的概念,为学习函数的定义作准备;4.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上对问题的分析,感受现实生活中函数的普遍性,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具体的事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用含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需要用量化的方式来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过程,这会涉及一些量,其中,一些量是不变的,一些量是变化的.我们知道,在一个匀速运动的过程中,路程=速度×时间.这里的路程、速度和时间就是三个不同的量.这些量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会有怎样的具体表现形式呢?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发言,教师引出新课.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新课讲解1.合作探究问题1.小明在上学的途中,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300 m/min。
(1)填写下表:时间t/min 5 10 20 55 …路程s/m …(2)在这个问题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变化的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师生活动:学生观察题目信息,独立思考后,发言交流.教师引导后,得出表格内应填:1500、3000、6000、16500…平均速度300 m/min是不变的,路程和时间都是变化的,它们之间满足关系s=300t.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填表,并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
问题2.桃园村办企业去年的总收入是25000万元,计划从今年开始逐年增加收入3500万元。
在这个问题中,一共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变化的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师生活动:学生观察统计图,发言交流.解释题中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教师引导,得出题中一共有四个量,即去年的总收入、从今年起每年增加的收入、第几年和第几年的总收入.去年的总收入25000万元和以后每年增加的收入3500万元都是不变的量,第几年和第几年的总收入都是变化的量.如果用n(n取正整数)表示从今年起的第n年,用W表示第n年的总收入,那么它们之间满足关系W=25000+3500n.设计意图:仿照问题1,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统计图中的信息,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后面说明常量与变量做铺垫.问题3.类似地,请你再举出两个实际问题的例子,并分别说明它们各含有几个不同的量,其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
初中常量与变量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能够区分两者。
2. 能够运用常量和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2. 运用常量和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常量和变量的区别。
2.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案例或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常量和变量的应用。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讲解常量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变量的定义和特点。
3. 举例说明常量和变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 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常量和变量。
2. 让学生尝试运用常量和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常量和变量。
2. 让学生尝试运用常量和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总结常量和变量的概念及应用。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常量和变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和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常量和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常量与变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2.掌握定义和使用常量和变量的方法。
3.能够区分常量和变量的特点和用途。
4.能够运用常量和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常量与变量的定义和使用。
2.常量与变量的特点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1.常量与变量的区别及运用。
2.常量和变量的命名规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举例引入常量和变量的概念,比如:"今天天气很好"中的"天气很好"是一个常量,它的值不会改变;"昨天的温度是20度"中的"温度"是一个变量,它的值可以随时改变。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常量是值固定不变的量,变量是值可以改变的量。
2.常量的定义和使用教师介绍常量的定义和使用方法:(1) 在程序中定义常量使用关键字"final",表示该变量的值不能修改。
(2)常量的命名规范一般使用大写字母,多个单词之间使用下划线连接。
(3) 常量的赋值一般在声明时进行,例如:final int MAX_VALUE = 100;3.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教师介绍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方法:(1) 在程序中定义变量使用关键字"int"等,表示该变量的值可以改变。
(2)变量的命名规范一般使用小写字母,多个单词之间使用驼峰命名法。
(3)变量的赋值可以在声明时进行,也可以在程序中的任意位置进行。
4.常量和变量的区别教师总结常量和变量的区别:(1)常量的值不可改变,变量的值可以改变。
(2)常量一般在声明时赋值,变量可以在任意位置赋值。
(3)常量的命名一般使用大写字母,变量的命名一般使用小写字母。
(4)常量的作用是用来表示固定的值,变量的作用是用来存储和修改数据。
5.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运用常量和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学生的学号、姓名和成绩是常量还是变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的学号和姓名是常量,它们是固定的,不会改变;而学生的成绩是变量,它是可以随时改变的。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 常量与变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 常量与变量》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常量与变量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两者,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常量与变量解决问题。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常量与变量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常量与变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代数知识,对一些基本的代数运算有了初步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运用常量与变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本质,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常量与变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两者,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常量与变量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两者。
2.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常量与变量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探究问题。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常量与变量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让学生初步感受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常量与变量的定义,并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常量与变量解决问题。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有关常量与变量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常量和变量一等奖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
2.掌握常量和变量在编程中的应用方法。
3.能够运用常量和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常量的定义和使用。
2.变量的定义和使用。
3.常量和变量在编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1.导入新知识2.查找资料让学生使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的资源,并了解常量和变量的具体定义和应用。
3.理解常量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常量的定义和特点。
例如:π的值在数学中是一个常量,不会因为具体计算的对象而改变。
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常量?常量和变量有什么区别?4.常量的应用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量来进行讨论和应用。
例如:天气预报中的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等都属于常量。
学生可以从气象预报网站获取一周天气数据,并将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降水量保存为常量,然后编写程序,通过获取当天日期,自动显示当天的天气情况。
5.理解变量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变量的定义和特点。
例如:人的年龄是一个变量,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6.变量的应用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变量来进行讨论和应用。
例如:市人口数量是一个变量,每年都会有所增长或减少。
学生可以从统计局的数据中获取该市过去几年的人口数据,并用变量来保存。
然后编写程序,根据输入的年份,自动显示该年度该市的人口数量。
7.常量和变量的比较让学生总结常量和变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展示出来。
8.应用实例设计一个程序,通过输入一个学生的成绩,判断该学生的等级(优、良、中、差)。
学生可以使用变量来保存成绩,然后编写程序来判断等级,并输出结果。
9.总结复习对常量和变量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进行总结和复习。
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对常量和变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学生设计和编写的程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五、教学资源1.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用于查找资料。
2.电脑、投影仪和显示设备,用于展示幻灯片和演示程序。
初中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教案1. 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变量和常量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变量和常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及其区别和联系。
2. 实际问题中变量和常量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掌握变量和常量的概念,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变量和常量。
2. 理解变量和常量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变量和常量的存在。
2.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变量和常量的特点和应用。
3. 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变量和常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变化,引出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2. 新课:介绍变量和常量的定义,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识别其中的变量和常量,并探讨它们的运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变量和常量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变量和常量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它们在数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运用变量和常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实际问题中,学生应能够识别变量和常量,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应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变量和常量。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问题意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变量和常量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