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阅读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26 KB
- 文档页数:6
2023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及答案【完整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A.滞.留(zhì)麾.下(huī)诘.难(jié)重蹈覆辙.(zhé)B.旁骛.(wù)亵.渎(xié)聒.噪(guō)一抔.黄土(péng)C.睿.智(ruì)陨.落(yǔn)相契.(qiè)廓.然无累(guó)D.扶掖.(yè)恣.睢(zì)别墅.(yě)庶.竭驽钝(shù)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晨曦猝不及防郑重其事如释重负B.旁骛稍纵即逝置之不理兵慌马乱C.惋惜不攻自破造遥生事顶礼膜拜D.遮蔽重峦叠障棱角分明矫揉造作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那一片草甸,到了春天,绿茵茵的草丛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真是美!B.有些地方官员对上级政策阳奉阴违....,真该被批评惩罚!C.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简直天衣无...缝.。
D.希望阳江市政府不负众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之路。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创卫生城市,创文明城区”活动开展以来,使社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B.长江沿线环境大整治,不仅让长江岸线美了,居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提升。
C.此次深圳航空开通的航线可由南昌直达乌鲁木齐,为旅客节省了1个多小时左右的旅行时间。
D.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广大干部积极发挥模范传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设问)B.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比喻)C.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甜雅。
(排比)D.山坡上收几颗粮食,草场上养些牛羊。
(夸张)6、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新高考诗歌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选修上册)《<论语>十二章》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9.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___________”。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上善若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选自《老子》)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接近。
B.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尤其。
C.强为之名曰大/强:勉强。
D.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衰败。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B.夫唯不争,故无尤/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C.可以为天下母/清静为天下正D.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大盈若冲,其用不穷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准确表现老子与世无争思想的一项是()”上善若水“阅读答案”上善若水“阅读答案①上善若水②居善地,心善渊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④天法道,道法自然⑤清静为天下正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A.③⑤⑥B.①②④C.①②⑤D.③④⑥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身处下位,这样内心才能像水那样有容纳百川的深广与浩大,也才最接近“道”。
B.关于“道”是什么,老子认为,它先于天地而生,却不容易为之命名,它超越于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
C.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6.划分本文内容层次,概括本文主旨。
(8分)7.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8.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9.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10.在本文,“上善若水”有哪几层深意?(6分)【答题分析及参考答案】6.●参考答案:第①段,“我”前往都江堰,见“上善若水”字幅,引发我对“上善若水”的思考。
第②段,追溯“上善若水”一词的来源和本意。
第③④⑤⑥段,“我”面对都江堰,从几个角度去思考李冰之“善”。
其中第③段,论说李冰劈山引水修筑都江堰,给人民带来行舟、灌溉之利。
第④段论说李冰的工程不污染环境,不危及生态,造福于人,也造福于其他生命。
第⑤段论说李冰的都江堰工程不仅造福于古代人民,至今仍泽被黎民百姓。
第⑥段总结前三段,点出:李冰之“善”即所谓“上善”。
第⑦段,举黄河、长江、淮河及许多湖泊、近海污染严重的事实,那这些地方与都江堰作对比,说明当今社会亟需李冰似的“上善”。
第⑧段过渡。
第⑨段,指出江堰作之所以泽被古今,除了因为李冰采取了科学的治水方法之外,还因为历代官员也能以人民利益为重,继承并发扬了李冰的“上善”。
末段写自己品味、享受着“上善”。
全文通过对“上善若水”的思考,热情讴歌了那些为人民谋求幸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品格和事迹。
7.●解题分析:本题考点: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问题落在开头,但答题应放眼文章全局。
从内容上说,开头三个问题应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问题;从结构上说,开头的问题引领了全文。
●参考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原参考答案)或三个问题体现了作者对横幅“上善若水”内涵的思考,照应了文题,为下文由实到虚、逐层阐述“上善若水”的内涵作铺垫。
(编者提供)8.●解题分析:本题考点:筛选整合信息。
问题落在第③段中的一句话——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参考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酷.爱(kù)仰.望(yǎng)分泌.(bì)棱.角分明(léng)B.妥帖.(tiē)温柔.(róu)主宰.(zǎi)别具匠.心(jiàng)C.宽敞.( chǎng)慰藉.(jí)履.行(lǚ)独树一帜.(zhì)D.蔓.延(màn)镶嵌.(qiàn)云霄.(xiāo)余音绕粱.(liáng)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诓骗豢养作揖形销骨立B.褴褛汲取濡养娇揉造作C.端祥赃物嗤笑根深蒂固D.游弋恣睢坍蹋前仆后继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一项是()A.这一派奇美令人眩目,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B.在成绩面前,他也会经常鞭策..自己,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C.白从儿子离家出国留学后,她每天都望眼欲穿....,盼望他能早日学成回来。
D.在这次演讲比赛中,他才华出众,夸夸其谈....,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绿色出行工具,“共享单车”受到了广大居民的青睐。
然而,蓬勃发展的背后,诸多社会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B.《英雄组曲》是席慕蓉最新出版的长篇诗作,该作品主要利用《蒙古秘史》中的题材,对成吉思汗的事迹做了史诗般的描述。
C.国家速滑馆拥有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智能化的运动管理系统、观众观赛管理和场馆管理系统,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化。
D.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比喻)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2023年大连市高三双基语文答案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自古以农为立国之本,黄河流域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商业和城市发生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同样是人类历史上城市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
早期的城市可能更像是“大农村”,但作为专门存储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创造的“容器”,它们不断吸收、汇聚、传播早期的农业文明与文化,有力推动了当时黄河流域内的农村聚落向更高形态演化,将城市的承载和服务功能提升到更高发展水平上。
黄河流域是人类历史上“城市革命”的摇篮之一。
一直以来的主流意见认为,城市起源于五千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陆续出现了古代城市。
这一派的核心观念即“城市革命”,它始于澳大利亚历史和考古学家蔡尔德。
他把“农业革命”视作“城市革命”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
在世界最早的大河文明中,都是先出现了“农业革命”,继而繁育出和养活了更多人口,再构建出较为复杂的分工体系及社会关系,最终才导致了历史上城乡的分离和城市的诞生。
历史上的黄河流域作为世界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也因此而成为地球上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
在人类“城市革命”的年代,拔地而起的黄河流域古代城市,实证了中国古代城市文明并非经由其他地区传播而来,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自成一体、一脉相承的独立系统。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城市数量多、标识意义大的地区之一。
从古代城市数量来看,如果说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摇篮,那么黄河流域城市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容器。
据傅崇兰先生统计,“上下5000多年,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海和内陆的周边地区产生过国家统一和分裂过程中的60多座重要都城、几十座重要省城和2000多座县城。
部编版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小升初语文质量检测卷(B卷)一、在横线上默写一句送别友人的诗,要求正确、规范、美观。
(3分)1.在横线上默写一句送别友人的诗,要求正确、规范、美观。
二、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6分)2.(3分)六年的小学生活,我能与shūjí为友,由yòu zhì的小豆丁成长为lǐzhì的少年。
3.(3分)看着qīliáng的荒岛,jīng huáng不安的他很快kòng zhì住内心的恐惧。
三、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16分)4.下面每组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逃奔.投奔.直奔.疲于奔.命B.兴.旺兴.奋高兴.望洋兴.叹C.淡泊.停泊.泊.船湖泊.D.剥.削剥.落剥.夺生吞活剥.5.下面词语的书写和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鞭炮翻箱到柜弗.若(不)B.清脆司空见惯探汤.(热水)C.粉碎阳光明媚因.风(因为)D.顷覆念念叨叨不值.(遇到)6.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如今听说事情果然被解决了,他顿时喜出望外....。
B.虽然电话里没有具体说家里出了什么事,但她心里还是忐忑不安....。
C.千钧一发....之际,消防员勇敢地冲进火海,抱出了小孩。
D.如果政府机构过于膝肿,就要精兵简政....。
7.下列句子在修辞手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的是()A.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B.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C.他的声音太大了,简直能震碎人的耳膜。
D.住在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8.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句是()A.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B.“跑快一点,”徐老师说,“不然你就要迟到了。
”C.本学期,我阅读了《少年文艺》《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书刊。
D.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汉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避免党组织不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小学文言文阅读技巧题70篇含答案第一篇:《孔子曰》题目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请问:1. 请解释“君子”一词的意思。
2. 孔子认为君子在饮食和居住上应该怎样做?3. 孔子认为君子的特点是什么?答案1. “君子”一词的意思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孔子认为君子在饮食上不应该追求饱足,居住上不应该追求安逸。
3. 孔子认为君子的特点是敏于事而慎于言,也就是说他们在处理事情时要迅速敏捷,而在说话时要谨慎。
第二篇:《孝经》题目《孝经》有云:“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请问:1. 请解释“孝经”一词的意思。
2. 《孝经》认为孝顺的本质是什么?3. 《孝经》认为孝顺不应该注重什么?答案1. “孝经”是一部讲述孝顺之道的经典著作。
2. 《孝经》认为孝顺的本质在于质实,也就是真诚实在。
3. 《孝经》认为孝顺不应该注重外表和装饰。
第三篇:《老子》题目《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请问:1. 请解释“老子”一词的意思。
2.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应该如何行事?3. 《老子》认为水具有哪些优点?答案1.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应该像水一样行事,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
3. 《老子》认为水具有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的优点,同时还具有处众人之所恶的品质,因此接近于道。
......第七十篇:《孟子》题目《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请问:1. 请解释“孟子”一词的意思。
2.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哪里?3. 《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做才能称为异于禽兽?答案1.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具有道德和理性。
3. 《孟子》认为人应该发挥自己的道德和理性,才能称为异于禽兽。
以上就是7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技巧题的答案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 C(“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大道理往往都是最简单的,是淳朴、自然的。
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于文无据。
)5. D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错误。
原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主语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6. ①具有代表性: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竟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
②具有实际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③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A “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错,根据文意,公益讲座等不属于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形式。
5.B “已经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错,根据材料四,传统节俗只是“退让”,并没有被取代。
6.答案①材料一运用列数字、举例子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多元的春节文化活动,侧重于叙述和说明情况。
②材料三讲述了互联网时代新年俗的变化,并指出要继承传统精神文化内涵的观点,侧重于说明和议论。
③材料四运用对比揭示节日文化活动多元的原因和要融入当代社会的举措,侧重于议论。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
围绕传统节日活动这一共同话题,材料一主要是介绍北京市的年俗状况,并没有发表看法。
材料三既介绍了新年俗的形式,又指示了“情怀”不能改变的观点。
材料四节选自一篇论文,侧重于发表观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A(“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与缓解就业总量压力相比,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难度更大,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的应是“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5.C(根据材料三“我国现在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创新,更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红利的增加”可知,“当前应当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说法错误)6.①了解国家相关就业政策。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①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
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
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高考资源网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
写作专题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林语堂在《悠闲生活的时尚》一文中提到:“有丰富的心灵才有悠闲的生活。
”那么,一个人拥有悠闲的生活,仅仅是因为有丰富的心灵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金华十校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卷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人们在“放慢步调,去发现周围”的时候,“赶路者才成了行者”。
在当今时代,我们有时会歌颂不为沿途风景所惑、专心奔赴目标的赶路者,有时又赞美享受滞缓的自由、发现身边美丑的行者。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中提到的“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指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后也用来赞美人的无私奉献和宽厚、包容、谦卑的高尚品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高三语文试卷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人们因避免冲突得以维持稳定,保持实力;但也有人因此失去机会、无从提升。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阅读答案①古今中外,对水的比较甚多。
一句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可谓把对水的比较推向某种极致。
近读有关新解上善假设水的文字,感念世事人生,不觉便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②平和心态静如水。
唐代诗人刘禹锡感慨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人心虽不如水,但不等于不可以到达。
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
人生如是,遇事当有平常心:知足者常乐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能忍者常安除非大是大非,少争我高你低.忍耐、忍让一下也就海阔天空、心平气和了;老实者常在不做亏心事,当个老实人,行得端、立得稳,有时眼前可能吃点亏,但最终不吃亏。
③正直为人明如水。
水无颜色,晶莹剔透,清澈见底。
为人处事假设透明如水,那么一生光明磊落。
东汉名臣杨震在任时,旧部王密夜晚怀揣十金拜见,并称:暮夜无知者。
杨震严辞回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这四知足见杨震磊落的胸襟!④轻看名利淡如水。
人生于世,假设能学水的清澈本性和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
那么不仅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
要到达如此境界,最需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
须知名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假设淡泊名利,不为名利而争,人生必甚畅意。
这正如晋代大诗人,虽身处闹市,耳畔却无车马之喧,超然物我之外,可谓人生一种境界。
⑤笑对坎坷韧如水。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决者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坚韧者是水。
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
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决、坚韧。
无论自然界的灾害,还是生活上的挫折,当淡泊沉着,沉着应对,宠辱不惊。
假设此,那么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⑥人生,当如水之静,如水之明,如水之善,如水之韧。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选文第②、第④两段位置可否互换?为什么?3.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选文第④段加横线词如此指代什么?1.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班级: 姓名: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文学诗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试题23_先秦诸子文学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先秦诸子文学概述 1、下列关于法家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多选)下列关于春秋战国的各个学派,叙述正确的有( ) 3、(多选)关于儒家叙述正确的选项有( ) 4、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孔子与儒家学派 1、(多选)下列关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叙述正确的有( ) 2、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多选)下列关于孔子的政治主张,叙述正确的有( ) 4、(多选)下列关于儒家学派,叙述正确的有( ) 三、《论语》选读之仁德篇 1、(多选)根据孔子仁的主张,下列行为符合仁的有( ) 2、(多选)下列名人名言,与孔子讲的“仁”有相似之处的有( ) 3、(多选)下列关于“仁”的成语,是褒义词的有( ) 4、下列关于“仁”的含义,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四、《论语》选读之教育篇 1、下列关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多选)下列关于孔子的教学方法,叙述正确的有( ) 3、(多选)下列关于孔子的文化教育,叙述正确的有( ) 4、选出孔子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促进最大的一项( ) 五、《论语》选读之学习篇…………○…………○…………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1、(多选)下列关于孔子的学习方法,叙述正确的有( )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下对“乐之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多选)学完了孔子这一课,我们来回顾下重要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有( ) 4、(多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上善若水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
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
人很累,鱼也很累。
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⑥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⑦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
上善若水参考答案上善若水水是自然界中最为柔软的物质,它没有形状,却能适应任何容器。
水的柔软特性使它成为了上善之物的象征。
上善若水,意味着善良和宽容的品质,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
水的柔软特性让它能够流动无阻,不论是山川河流还是海洋湖泊,水总是能够找到自己的道路。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像水一样柔软,善于沟通和妥协。
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解决矛盾和冲突。
水的温柔也体现在它对待万物的态度上。
无论是大树还是小草,水都能够滋润它们的生命。
水没有偏见,不分贵贱,它给予每一个生命以关爱和滋养。
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对待他人不分贵贱,不论身份地位,都应该给予他们尊重和关怀。
上善若水还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上。
水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水资源却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浪费问题。
我们应该像水一样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善若水的精神也体现在个人修养和品德上。
水没有欲望,没有功利心,它只是默默地流淌,滋润一切生命。
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上善若水的精神还可以应用到各个方面的生活中。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勤奋努力,不断进取。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像水一样虚心学习,不断汲取知识。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宽容待人,善待他人。
总之,上善若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生活态度。
它要求我们保持柔软和善良的心态,尊重他人,保护自然,修身养性。
只有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让我们都像水一样,上善若水。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老子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有删改)材料二: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选自《老子·修身》,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老莱子A亦楚人也B著书C十五篇D言E道家F之用G与孔子H同时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和字是有某种联系的,古人自称主要用“名”,称呼他人常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