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教学课件2第二章3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 格式:pptx
- 大小:3.89 MB
- 文档页数:64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1924年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后,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入分析中国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基本概念及内涵:(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2)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3)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三条最重要原则:(1)党的建设——党是革命的领导主体(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3)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重要方针。
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组织教学:清点学生人数,检查学生听课准备情况,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复习提问: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逐渐认识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将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讲授新课:(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第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1.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关于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毛泽东在1936年底至1939年底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系统地论证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而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有一个本身强大的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力,从而依靠无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就可以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再联合农民的革命力量,把革命推向全国。
而在中国,如果单纯依靠无产阶级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占领中心城市的,即便一度占领了也无法长期巩固。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战争。
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