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导师及招生指标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2
机电学院工业工程系导师简介王润孝教授王润孝,1957年1月生,教授,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制造自动化软件与信息研究所所长。
1982年、1998年分获西北工业大学机电控制与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工学博士学位。
1989 年至 1990 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作访问学者。
兼任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任教以来,为博士、硕士、本科生讲授“数控机床”、“制造技术新哲理”、“数字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等6门课程,累计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名,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编写专著及教材8项。
主持以及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自然基金、陕西省科学基金、陕西省攻关计划项目以及横向课题二十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
孙树栋教授孙树栋,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
1989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曾在英国Sheffield(谢菲尔德)、Strathclyde(斯克莱德)等大学任访问学者。
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基础科研、总装预研等项目的持续支持下,提出了遗传模拟退火算法、遗传免疫算法等新算法,有效解决了机器人控制、车间计划调度等面临的多目标、有约束优化难题;提出了建立企业生产过程资金流模型、基于组件的可重构信息管理系统等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稳固的科研团队,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协同服务系统,在10余家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撰写专著、主编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7项。
曾荣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航空青年科技奖。
机电工程学院学业导师制度一、背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所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业导师制度应运而生。
机电工程学院作为一所高水平的学府,必须建立健全的学业导师制度,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成长。
二、学业导师制度的概念学业导师制度是指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由导师负责学生的全面指导和帮助,包括学术指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方面。
学业导师制度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三、学业导师的角色与责任1. 学术指导:学术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业导师应帮助学生规划学习计划、选择课程、解决学习难题,提供学习资料和学术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2. 生涯规划:学业导师应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为其提供职业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职业道路。
3. 心理辅导: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学业导师应扮演着学生的心理导师的角色,帮助学生排解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建立积极的心态。
4. 学生管理:学业导师还应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四、学业导师的选拔与培训1. 选拔:机电工程学院应从教职工中选拔有丰富教学经验、热爱学生、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 培训:为了提高学业导师的素质和能力,机电工程学院应定期举办学业导师培训,包括学术指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学业导师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
五、学生与学业导师的关系学生与学业导师是一种密切的师生关系,学生应尊重学业导师,积极配合导师的指导和建议,主动与导师交流,向导师请教解惑,共同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
六、学业导师制度的评价机制为了保证学业导师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机电工程学院应建立健全的学业导师制度评价机制,对学业导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1.马伟,男,1955年9月出生,汉族,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轴承》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洛阳市优秀专家。
主要从事机械结构振动理论及动态信号处理技术,反求理论及逆向设计技术应用研究。
近年来,在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领域主持或承担完成国家863、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国防项目5项,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
出版专著2部。
主持开发的动平衡机、东方红系列轮式拖拉机、重型卡车等产品已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申请专利5项。
目前承担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项)2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3项。
近年来毕业的研究生有的在攻读博士学位,有的在高校、科研院所或大型企业的技术部门工作。
2 .马文锁,男,山西省阳城县人,1969年10月生,工学博士,机械工程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6年获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特种加工技术及其工艺装备、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几何结构和力学性能。
近年来,主持完成河南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三维管状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和河南省科技厅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基于空间群的三维编织材料几何结构”。
参与完成有关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项目有:上海市科委项目“复合材料界面的力学分析及算法”,“复合材料结构破坏机理研究与计算机仿真”等课题。
在《科学通报》(Chinese ScienceBulletin)、《复合材料学报》、《功能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
论文“三维编织几何结构的群论分析”在编织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主编河南省统编教材《新编机械设计基础》,参编国家级统编教材《机械设计基础》(高教出版社出版)。
机电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招生专业代码:080201)◆专业简介及特色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发达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
该学科是研究机械制造理论与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学科。
该学科主要面向国家需求、学科前沿和工业应用,以高效、节能、绿色和智能地制造出符合设计要求,并提升用户价值的产品为目标,着重研究其各种先进制造理论、方法、技术、工艺和装备与系统等。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的研究领域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力学、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基础理论和方法。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设计和制造”相结合,“机械和电子”相结合,“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学科,本学科以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主战场,是实现企业科技创新和国家经济腾飞的有力支撑。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已形成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制造装备智能测控与故障诊断和微纳制造技术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方向。
本专业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复杂零件数字化制造、复杂系统建模、制造系统信息集成、云计算和网络化制造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和制造软件;发展和完善了制造装备开发和高可靠性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检测、伺服控制、机器视觉(非接触测量和视觉检测)及健康管理等理论和技术,在复杂机电制造装备可测试性、可靠性、可维护性、高精度控制、故障诊断及其预测、冗余重构等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在难加工材料、难加工零件和低刚度零件的微纳特种加工技术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天然金刚石集成电路精密引线模具和聚晶金刚石高精密慢走丝导丝模具微纳制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前景。
机电工程学院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根据《湖南科技大学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经学院研究决定、我院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如下:一、复试工作基本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齐全。
.坚持把考查考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作为复试核心的原则。
选拔具有突出创新能力、良好学术潜力或者实践能力的人才,确保质量,按需招生,宁缺毋滥;.坚持科学选拔、客观评价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复试录取过程中切实做到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维护考生合法权益。
二、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岳文辉副组长:郭迎福毛征宇成员:岳文辉邓朝晖郭迎福毛征宇郑海祥黄良沛伍济钢戴巨川宾光富伍俏平三、复试录取工作督查小组组长:郭迎福成员:伍济钢郑海祥毛征宇四、复试专家组岳文辉,毛征宇,邓朝晖,刘德顺,陈安华,彭佑多,郭迎福,胡忠举,李学军,胡斌梁,李鹏南,胡小平,赵前程,黄良沛,文泽军,尹喜云,时彧,彭成章,付国红,李会强,伍济钢,万步炎,刘厚才,王振生,杨书仪,王广斌,何宽芳,罗柏文,蒋玲莉,陈立峰,刘繁茂,邓孔书,戴巨川,伍俏平,康辉民,宾光富,沈意平,蒋勉,金永平,冯和英,肖冬明,程辉,张光业,杨国庆,凌启辉,万林林,朱必武,李树健,邓辉,蔡志华,郭勇,牛秋林,王宪,李时春,李敏,刘伟,唐思文,陈海锋,杨大炼,王佳亮,陈冰,周炜, 李洪周,郭帅平,谷金良,孙富建,苏飞,彭延峰,龚俊,高帅,肖罡,姜永正,唐皓,李桂兵,汪国胜,全伟才,安颖,龙东平,张红波, 周志华,高贵兵五、调剂工作及调剂生的基本要求、校内外调剂复试考生必须在复试前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网填写调剂申请,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未在招生系统办理登记手续并确认的调剂无效。
、凡调剂到我院的考生初试成绩须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类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要相同或相近。
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专业介绍•核心课程•研究方向目录•实践环节•导师队伍与科研平台•招生与就业情况定义与背景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交叉融合的学科,主要研究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在运动、控制、传感和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背景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机械电子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课程,以及涵盖了工程伦理、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辅助课程。
课程设置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电子工程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就业前景与待遇天等众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潜力大。
职业晋升机会和福利待遇。
根据不同的职业领域和个人能力水平,薪资水平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是一个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发展前景的专业。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获得较高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总结词基础知识、设计理念详细描述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涵盖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技能,理解机械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总结词基础知识、应用技能详细描述电子技术基础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涵盖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方面的知识。
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技能,理解电子元件的特性和工作原理,为后续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机械专业)有哪些专业课课比较多,主要看你的导师给你定的方向。
会涉及到机械制造液压电气控制以及数学课等,关键看导师的了。
以下是可选的课程。
课程类别课程号与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说明01 公共学位课03021110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2 2 秋季春季01 公共学位课010111101 自然辩证法概论32 2 春季01 公共学位课050211101 硕士生综合英语128 3 秋季春季11 必选一组070111107 数值分析48 3 秋季春季数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70111102 复变函数32 2 秋季数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70111103 应用统计32 2 秋季数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70111104 最优化方法32 2 春季数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70111105 组合数学40 2.50 春季数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70111106 矩阵论40 2.50 秋季数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80111101 有限元与边界元40 2.50 秋季力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80111109 有限单元法40 2 春季力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80111105 实验应力分析32 2 秋季力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80111106 弹性力学32 2 秋季力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80111107 弹塑性力学32 2 秋季力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70111108 应用数学方法40 2.50 春季数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70111317 随机过程48 3 春季数学类课程必修一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80211301 机械振动(II)40 2.50 秋季专业学位课必选两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80211302 现代设计方法32 2 春季专业学位课必选两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80211303 信号采集与分析32 2 秋季专业学位课必选两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80211304 现代先进制造工程32 2 秋季专业学位课必选两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80211305 现代控制工程40 2.50 春季专业学位课必选两门或以上11 必选一组080211306 有限元分析及应用32 2 春季专业学位课必选两门或以上14 必选四组040116102 课程与教学论32 2 春季高校教师必选14 必选四组040116103 现代教育技术32 2 春季高校教师必选15 必选五组040216101 教育心理学32 2 春季高校教师必选一门或以上15 必选五组040116101 教育学原理32 2 春季高校教师必选一门或以上40 任选080211401 系统动力学及其仿真(英) 40 2.50 春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02 高等机构学24 1.50 春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06 摩擦与润滑理论24 1.50 秋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07 高等传热学32 2 春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08 现代材料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32 2 春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09 结构模态分析理论与技术(英) 24 1.50 秋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10 制造过程计算机模拟32 2 秋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11 金属凝固及控制24 1.50 春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12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24 1.50 春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13 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及技术32 2 春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14 微电子器件制造学40 2.50 春季制造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15 多体动力学32 2 秋季制造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16 微系统设计与制造32 2 春季制造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17 嵌入式系统在数字制造中的应用32 2 秋季制造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18 光电子器件制造学40 2.50 春季制造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20 现代模具制造技术32 2 春季制造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23 微细加工原理与技术32 2 春季制造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25 快速成形制造技术24 1.50 春季制造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26 现代数控制造技术32 2 秋季制造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27 液压流体力学32 2 春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28 现代液压传动系统分析24 1.50 秋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29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32 2 春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30 PLC及其应用32 2 春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31 机电系统传感与测试技术32 2 秋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32 DSP原理与应用24 1.50 春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33 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24 1.50 秋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34 液压冲击机构设计与控制32 2 秋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35 机器人控制技术32 2 秋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36 电液控制技术24 1.50 秋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1111408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32 2 春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1111407 现代交流调速系统32 2 春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1111302 最优控制32 2 春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1111409 模糊控制32 2 春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1111406 系统辨识及应用32 2 春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1111204 人工智能32 2 秋季机电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37 特种车辆底盘结构设计32 2 春季车辆工程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38 车辆电传动及控制技术32 2 秋季车辆工程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39 车辆动力学分析24 1.50 秋季车辆工程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40 车辆液压减振及缓冲技术24 1.50 春季车辆工程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41 高速铁路施工及养护设备32 2 春季车辆工程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42 高速车辆静液压传动技术24 1.50 秋季车辆工程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43 发动机原理32 2 秋季车辆工程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44 车辆制动与安全技术24 1.50 春季车辆工程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45 车辆传动系统匹配及操控性研究32 2 秋季车辆工程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46 计算机图形学32 2 秋季计算机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47 软件系统工程32 2 秋季计算机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48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32 2 秋季计算机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49 CAD/CAM原理及集成技术32 2 春季计算机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50 计算机仿真与虚拟技术32 2 春季计算机类课程40 任选081211101 计算机网络技术32 2 秋季计算机类课程40 任选081211102 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24 1.50 秋季计算机类课程40 任选081211103 多媒体技术32 2 春季计算机类课程40 任选081211104 数据库技术32 2 秋季计算机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04 微分几何与啮合原理32 2 秋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21 材料流变分析与控制32 2 秋季制造类课程40 任选080211200 疲劳强度32 2 春季制造类课程40 任选080211405 可靠性设计32 2 秋季机械设计类课程45 培养环节000011801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2 秋季全日制研究生必选45 培养环节000011802 形势与政策 2 秋季全日制研究生必选45 培养环节000011804 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1 秋季所有研究生必选45 培养环节000011805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1 秋季所有研究生必选45 培养环节000011806 社会实践 1 秋季45 培养环节000011807 实践教学 1 秋季中南大学机电学院研究生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微电子。
孙涛
导师简介(500字以内):
孙涛:男,1964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长,1986年、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博士学位,2002年英国华威大学微工程与纳米技术中心访问,2003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兼任国防科技工业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副主任及黑龙江省超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几何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仪器仪表学会机械量测试委员会委员,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切削专业委员会委员,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纳米加工工作组成员,航空先进制造中心超精密加工专家组成员。
近年主持完成总装备部预研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数控机床专项项目等课题十余项。
曾获省部科技奖励五项、申报专利二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专著两部。
指导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37名。
主要研究方向为超精密加工与微纳制造技术。
包括:
1.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主要研究超精密加工机理、加工工艺、超精密加工机床设计制造、金刚石刀具、加工控制、超精密加工在位检测等;
2. 微纳制造技术:主要研究各类微纳结构制造技术及扫描探针纳米加工控制与工艺技术等;
3. 超精密测量及纳米测量学:主要研究与精密工程相关的几何量、机械量的超精密测量理论、测量方法与工艺、测控技术、测量仪器、表面质量表征、纳米尺度测量等。
计划招收硕士(1)
计划招收硕士(2)
计划招收硕士(3)。
机电学院工业工程系导师简介王润孝教授王润孝,1957年1月生,教授,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制造自动化软件与信息研究所所长。
1982年、1998年分获西北工业大学机电控制与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工学博士学位。
1989 年至 1990 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作访问学者。
兼任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任教以来,为博士、硕士、本科生讲授“数控机床”、“制造技术新哲理”、“数字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等6门课程,累计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名,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编写专著及教材8项。
主持以及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自然基金、陕西省科学基金、陕西省攻关计划项目以及横向课题二十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
孙树栋教授孙树栋,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
1989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曾在英国Sheffield(谢菲尔德)、Strathclyde(斯克莱德)等大学任访问学者。
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基础科研、总装预研等项目的持续支持下,提出了遗传模拟退火算法、遗传免疫算法等新算法,有效解决了机器人控制、车间计划调度等面临的多目标、有约束优化难题;提出了建立企业生产过程资金流模型、基于组件的可重构信息管理系统等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稳固的科研团队,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协同服务系统,在10余家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撰写专著、主编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7项。
曾荣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航空青年科技奖。
机械工程(专业代码:080200)(201109版)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之一,1998年获得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覆盖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及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
设有振动、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设有制造技术与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汽车设计与制造、机电控制、机械工程设计与自动化、图形技术及CAD、机电设计及自动化技术、生命质量与机械工程、机器人、知识工程等10多个研究所。
一、培养目标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能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
能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科研工作,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成果。
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080201): 1)现代制造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技术 2) CAT诊断与控制 3)精密加工及其测试 4)特种加工 5)数控技术6)制造装备自动化 7)拟实产品开发技术 8)现代制造工艺 9)生产与服务系统工程(含系统建模、质量及可靠性、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080202): 1)机电系统智能控制和人-机结合智能系统 2)机器人学及应用工程 3)机械CAD/CAM和专家系统 4)流体传动与控制 5)移动机器人及多智能体的控制 6)微操作机器人系统 7)机电系统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080203): 1) 仿生设计 2) 实时机器视觉 3) 摩擦学原理与应用 4) 高速、高精度智能控制 5) 机电系统进化设计 6) 计算机造型与图形处理技术 7) 智能机械与传感技术 8) 机械振动理论及其应用 9) 机械振动噪声分析及智能控制10) 机械故障诊断 11) 振动与波的利用 12) 旋转机械动力学;车辆工程专业(080204): 1)轿车数字化开发及整车系统集成技术 2)轿车车身平台设计理论与方法 3)轿车虚拟样机技术 4)车身工艺设计数字化与制造质量控制 5)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6)车辆故障诊断与总线技术 7)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8)客车与特种车辆技术 9)车内声环境预报与控制 10)车外噪声分析与控制 11)车辆碰撞动力学与安全 12)车内振动环境与舒适性。
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导师及招生指标
姓名招生指标姓名招生指标
陈立峰2陈宇
强
1
戴巨
川
1刘筱1
胡忠举2朱必
武
1
黄良沛3凌启
辉
1
李鹏南3刘德
顺
3
刘厚才1唐果
宁
2
毛征宇2彭佑
多
3
时彧2
陈安
华
2
王广斌3岳文
辉
2
王振生2郭源
君
3
文泽军2胡斌
梁
3
肖冬明1胡小
平
3
颜建辉3郭迎
福
2
杨国庆1韩清
凯
2
杨书仪2欧阳
普仁
2
尹喜云2李学
军
3
张光业2刘繁
茂
3
赵前程3沈意
平
1
储爱民1宾光
富
1
郭世2刘龙2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
1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2016年3月25日
柏 飞 李会强 1 付国红 2 徐红梅 1 伍济钢 2 刘文辉 3 彭成章 2 罗柏文 1 何宽芳 3 陈志钢 1 陈友明 1 康辉民 1 程辉 1 伍俏平 1 万步炎 3 邓朝晖 3 蒋玲莉 3 卢立伟 1 蒋勉 1 万林林 1
邓孔书 1 胡燕平
2016年不招
冯和英 1 高永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