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世界
- 格式:ppt
- 大小:10.44 MB
- 文档页数:29
2024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B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班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主题学习,请你完成以下活动。
活动一:致敬航天英雄①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研制、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启新征程。
②科研团队持续创新,不断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航天员队伍工作一丝不苟,zhāng()显了骇人听闻的航天精神,一次次书写了探索浩瀚太空的新篇章!③通过他们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淬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
④一串串奋斗的足迹,铺就一条飞天之路。
人生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一鸣惊人的背后,都是qiè()而不舍、鞠躬尽瘁的精神。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4分)zhāng()显浩瀚()qiè()而不舍鞠躬尽瘁()2、文段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丝不苟B.骇人听闻C.百折不挠D.轻而易举3、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① B.② C.③ D.④4、围绕“君子自强不息”的学习主题,根据表中“资料搜集”,设计两个问题,采访航天科学家孙家栋。
(4分)5、积累经典名句,致敬航天英雄。
(8分)(1)请你再写两句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或诗句。
(4分)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引用或化用上述一个名句拟写赞语,致敬航天英雄。
(4分)活动二:缅怀革命英雄6、根据《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1)下面是为书中革命人物制作的卡片,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2)叶嘉莹先生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感叹道:“没想到共产党这么了不起……共产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请根据书中内容,分析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必然原因。
(5分)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一)古诗文积累(10分)7、“用典”可让古诗词言简而意丰。
请按提示填空。
(10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傅山书法艺术浅谈1.傅山及其时代背景明末清初之际,位于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出了一位博学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
他就是傅山。
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自幼聪敏,博闻强记。
在他年仅15岁时参加童子试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他的幼年像普通的读书人一样,在苦读中度过,然而动荡的局势打破了这种生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五月南逃,十月清兵占领太原,立即下令剃发,当时傅山带母逃入寿阳山中。
拜寿阳县五峰的还阳子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士,道号“真山”。
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总兵姜瓖见吕梁山中广大地区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也起议反清,傅青主的两个同窗王如金、薛宗周是汾阳人,也参加了起义军,在晋祠与清兵交战数日,被杀,傅青主撰著名的《汾二子传》文纪念。
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山因曾接受南的任命而入狱,并著有《甲申守岁》诗二首。
傅山的母亲说:“道人儿自然当有今日事,即死亦分,不必救也。
”后来他的朋友们出奇计,救出了他。
出狱后又去南方云游。
归来后隐居太原府崛围寺。
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号公它、公之它。
傅青主终生拒绝为满清政府效力,终老山林。
1.傅山书法艺术风格1.晚明对奇的热情晚明时的中国,文人士子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已经不同,商品经济急剧发展、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初探、市场的扩张,以及大众价值观、情感观的更新促成了多元的文化环境,虽然大明王朝的崩溃已经无法避免,整个社会都处在动荡不定的状态中,但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股热情澎湃的艺术思潮,书法艺术顺应这股思潮慢慢从以实用为主观赏为辅的层次脉络逐渐上升到了一个以欣赏为主体的纯艺术层次,“好奇尚异”成为晚明文人士子所追求的现象,傅山也不例外。
谈到傅青主“尚奇”,就不得不提起其约作于1652年的《啬庐妙翰》一作,此作内容非常繁杂,由篆、隶、真、行、草以及傅青主自创体混合而成。
白谦慎在《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世界》中谈到:“在书写的选择上,傅山并没有按照书体的历史演变顺序来安排,而是随心所欲地书写,任意而随心,当然这幅手卷的繁杂不仅仅体现在他使用了五种不同的书体,还在于字体之间的界限常被打乱,使我们无法界定某些字的字体归属。
关于傅山的介绍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
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
明诸生。
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
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
顾炎武极服其志节。
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
著有《霜红龛集》等。
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
史料记载明亡后傅山在《甲申守岁》中写出“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年”的诗句。
拜寿阳县五峰山的还阳子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士,道号“真山”,以避剃发令。
搬家到太原阳曲县东黄水镇,和母亲、儿子一起,过着砍樵采药的生活。
外出时,他总是身穿朱红色的外衣,以示不忘“朱”明之意。
他曾写过一副对联:“日上山红,赤县灵金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
”此联首字为“日”、“月”,合为“明”字,表达了傅青主反清复明的思想。
这副对联至今仍挂在晋祠云陶洞的洞门上。
因为他认为清朝是外国,于是自称侨黄、侨松。
由于他经常穿着红色外衣,所以人称“朱衣道人”。
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从明降大顺复降清的总兵姜瓖起议反清,傅青主的两个同学王如金、薛宗周参加“交山军”进军太原,在晋祠与清兵交战数日,被杀,傅青主撰《汾二子传》文纪念。
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山因宋谦供出其曾接受南明的任命而入狱,称“甲午朱衣道人案”。
被拷打。
绝食九日,好友陈谧、戴廷拭、白居实、张天斗、木公、魏一鳌、古度等人多方营救,傅山的母亲说:“道人儿自然当有今日事,即死亦分,不必救也。
”出狱后又去南方云游。
归来后隐居太原府崛围寺(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
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号公它、公之它。
康熙年间皇帝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举考试,傅青主被强拉到北京。
他故意服食过量大黄造成腹泻以逃避。
后来康熙皇帝授予他中书舍人的官职,傅青主推脱不受。
傅青主终生拒绝与清朝合作、终老林泉。
傅青主与儿子傅眉感情深厚,令人感动。
傅青主27岁时,其妻不幸去世。
论傅山弘扬国学的贡献与意义(上)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一般已不是指学校,而是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了。
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章炳麟等人所说的“国学”仅限于汉文字记载的“经、史、子、集”,并不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文献与学术文化。
那么,少数民族的学术文化,如“藏学”“蒙学”等是不是“国学”呢?毫无疑问,当然是。
于是,“国学”就有了两种涵义:一为包括少数民族学术文化在内的中华学术文化;一为汉族的学术文化。
这样,我们便可以把前一种涵义的“国学”称为“广义的国学”,而把后一种涵义的“国学”称为“狭义的国学”。
本文所说的傅山弘扬国学的贡献与意义,指的是“狭义的国学”。
至于佛教属不属于“国学”的范畴,要有所限定。
我们知道,佛家起源于古印度,现在已经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就“佛教”而论,它不属于中国的“国学”,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与皇权、儒学、道教的争斗中已经逐步本土化了,即中国化。
因此,“中国佛教”毫无疑问应该属于“国学”的范畴。
《四库全书》把中国僧人的著作,如《弘明集》《广弘明集》《法苑珠林》《五灯会元》《宋高僧传》等多种佛学典籍收入“子部·释家”,将佛教视为诸子中的一“子”,就已经把“中国佛教”视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部分了。
1/ 17因此,“中国佛教”属于中国的“国学”应该没有争议。
由于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尚未统一,笔者在这里也只是提出一种意见,参加大家的讨论。
众多的国学研究成果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发现傅山对狭义国学的整理与研究,包括了全部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其范围之广,非一般人所能及。
在金石文字音韵学方面,新编《傅山全书》已经收录的有:《石鼓文集注》《尔雅注疏批注》《广韵音义批注》《六书索隐批注》《隶释批注》《杜詩韵字归部》《春秋人名韵》《西汉书姓名韵》《东汉书姓名韵》。
在1991年版《傅山全书》中,除了三个《姓名韵》之外,均未能收录,使傅山在金石文字方面的研究和贡献不能彰显。
400年沧桑访傅山今年的8月11日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医学家、武术家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纪念日。
我特意搜集了一些关于傅山在太原城中的历史遗迹图片和资料来纪念他,并且向没有听说过他的人介绍他。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
太原阳曲(今太原尖草坪区)西村人。
捎带提一下,我前面曾经介绍的我的那个美女表妹的老家就是那里,她童年在那里度过,所以她对傅山也是从小就耳濡目染啊。
这是西村村民为纪念傅山而建的傅山祠堂。
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祖父傅霖——也就是倡议修建永祚寺双塔之一的那位——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治学。
傅山少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15岁补博士弟子员,2O岁试高等廪饩。
后就读于旧址位于今半坡街的三立书院。
不久明朝灭亡,傅山为表明对清廷剃发政策的不满,出家为道,道号“真山”。
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
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并积极串联顾炎武等人筹划恢复明朝。
傅山在游历全国后感到反清复明无望,遂返回太原,隐居于城郊僻壤,这样太原城内外就留下了许多傅山的文化遗迹。
多福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崛(山围)山。
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至今犹存山门、钟楼。
寺内小屋,名红叶洞,就是傅山读书隐居处。
1641年,在多福寺正南山腰松林之中,傅山亲手构建了青羊庵,又名七松庵,后改名不夜庵。
后改为霜红龛。
傅山医学名著《傅青主女科》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净因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土堂村。
寺院依山崖而建,因寺中有土雕大佛一尊,俗称“大佛寺”。
殿内土雕大佛——阿弥陀佛高10余米,结跏趺坐,佛面高额丰准,两耳垂肩,神态安详,左右各塑一尊胁侍菩萨,高3.7米。
最奇崛的人格,写着最放荡的草书,傅山如何一步步走向狂浪2019-04-08 18:45·书法苑一、傅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明朝中后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国内,经历了“靖难之役”“夺门之变”,再加上外有异族侵扰,内有宦官专权,政治上已是动荡不安。
从正统十二年(1447年)到正德七年(1512年)的近百年时间里,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在这种风雨飘摇的社会背景下,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傅山出生。
由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明朝在后期出现一段难得的平静与发展期,尽管这段时间很短暂,但对于傅山来说,这是唯一让他感到心情较为舒畅的青少年时代。
这一时期,傅山因父教授为业,又曾在袁继戚的三立书院学习深造,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在文化思潮方面,处于17世纪的中国,由于明朝中后期航海业发达,私商和官商通过海路远渡东南亚、南亚及西欧等地。
而此时的欧洲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崭新的思想和理念通过西欧的传教士及商人把“人文主义”和耶稣教义传入中国。
在这两个“文化磁场”的相互碰撞中,中国的一些哲学家、文化学者吸纳了西方一些崭新的文化、哲学理念,并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构建了“新儒家”思想体系。
这主要体现在两种思潮上,一种是16世纪末以泰洲学派、何心隐、李贽及东林党人为代表的“反传统思潮”;另一种是发端于17世纪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及颜李学派为代表的“启蒙思潮”。
而在书法领域,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取向:一种是以董其昌、邢侗、米万钟为代表的改良派传统书风,他们从晋唐取技,从宋取意,对传统书风进行改良;另一种是以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路、王铎等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以传统为根基,又走着一条反传统的路子,张扬个性,独辟蹊径。
这两种书风与当时文化思潮如出一辙。
这种学术环境与时代书风是明未清初书法家所赖以滋长和精神积淀的沃土,是他们的共性之所在。
傅山正是在这两个文化艺术思潮的交织中获得感知,加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针对阳明学派的空疏学风、只讲读书之法,身体力行地提倡实学。
傅山到底有多厉害?傅山到底有多厉害?傅山这个人,对书法了解的人可能都知道他老人家只是个书法家。
但你只认为他就是个书法家的话,那你的知识就太“短”了。
傅山的水平之高,简直令人咋舌。
下面我就说说傅山到底有多么的厉害。
傅山出生于1607年,死于1684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皓月当空的大书法家。
傅山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字号颇多,已知的就有石道人、侨山、公它,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观化翁等50多个名号。
傅山的家在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市郊)。
傅山《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绫本201cm×51cm该草书四条屏是傅山狂草代表作,墨浓重笔,如有千斤之力;整幅作品气势磅礴、大气凛然。
在布局上章法有序,结构紧凑而简练,字与字之间疏密有致,行与行之间错综开合,从远处看,整幅作品若断若续、缭绕纠缠,在统一中有变化,随心所欲而又不逾矩。
傅青主博学多才,当时人就称赞他的学问像大海一样广博(“学海”),可以说他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经学、先秦子学、佛经道藏、医学、书法、绘画、诗词、音韵、训诂之学甚至武学等各方面都有较深造诣,其涉猎之广、成就之大,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特别是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不稳之际,“著述无时又无地”,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委实是奇迹了。
他是一个书法家,被推许为清初第一人。
《淮安府志》记载傅青主到淮安后,“寓能兴寺……山诗名遍天下,淮人求诗字,门限几断。
又数为淮民脱冤,人德之。
”慕名来求他书法诗歌的人几乎把门槛都踏断了!(一点都不让现在的追星族呢)而且他每到一地,路见不平即挺身而出,为民解冤,深得百姓的爱戴。
当时,处于董赵书风笼罩书坛之际的傅山,也曾学过赵孟頫,但后来对赵字贬斥得很利害。
“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
”(《霜红龛集》),这一段书法评论史上“书如其人”的典型论断,自然这与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时期有关,他还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傅山的生平故事明末清初之际,地处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今太原市),出了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
他的事迹生平,不见于正史记载,甚至连专门记载地方历史陈迹的县志、府志,也只见廖廖数语。
然而他的声誉和影响却是相当之大,相当之深,毫不夸张地说,在太原地区乃至三晋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颇受人民群众拥戴。
在整个山西乃至于全国也称得上声名遐迩,彪柄于后。
他就是明清之际的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
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
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
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治学。
傅山少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博闻强记,读书数遍,即能背诵。
15岁补博士弟子员,2O岁试高等廪饩。
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是袁氏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
袁继咸,是明末海内咸知的鲠直之臣,提学山西时,以“立法严而用意宽”的精神宗旨,整顿三立书院学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他极重于文章、气节的教育,对傅山影响颇深,傅山亦以学业精湛、重节气得意于袁氏门下。
袁继咸曾在朝为兵部侍郎,因为官清廉,为人耿直,敢于直言,得罪权贵魏忠贤之流,被贬为山西提学。
崇祯九年(1636年),魏忠贤死党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捏造罪名诬告袁继咸,陷其京师狱中,傅山为袁鸣不平,与薛宗周等联络生员百余名,联名上疏,步行赴京为袁诉冤请愿。
他领众生员在京城北京四处印发揭贴,申明真相,并两次出堂作证。
经过长达七八个月的斗争,方使袁继咸冤案得以昭雪,官复武昌道。
袁继咸得雪之日,魏忠贤的走卒——张孙振,亦以诬陷罪受到谪戍的惩罚。
2020年第12期三晋名人傅山(1607—1684),山西太原人,祖籍山西大同,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青山、侨山等别名三十余种。
傅山一生,其学涉猎极其广泛,包括了哲学、医学、内丹、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所学无所不通,不仅在思想上兼通经史与先秦诸子,而且长于书画、医学,可谓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傅山虽在骨子里是位儒者,但他自称为老庄之徒,并在很多场合与作品中反复强调:“老夫学老庄者也。
”他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做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有着长足的发展。
同时,傅山在书画与医学上有着突出的成就。
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还被称为“医圣”,其医学著作《傅青主女科》《青囊秘诀》等,至今流传于世。
诸学皆妙留青史傅山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有些传说甚至显得离奇。
根据比较可信的记载可知,傅山是一个天赋极高且非常努力的人。
七岁时就表现出对学问浓厚的兴趣,能够遍读诗书;十五岁时通过考试成为秀才;二十岁时已经对学问之道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如果只是按照科举考试的科目来治学,势必局限视野。
因此,弱冠之年的傅山,就开始对古今典籍、诸子百家进行了广泛涉猎。
傅山的书画基础,也是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形成的。
在傅山的记述中就提到,他在二十岁的时候,“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
就绘画而言,在此时也具备了鉴赏宋元绘画艺术品的能力,且有颇深的造诣。
如此年轻就能在学问、书画几方面崭露头角,其天赋与资质可见一斑。
傅山缘何开始对医学感兴趣,没有明确记载。
史书上倒是记载了他和他的妻子张静君感情很深,但不幸的是,张静君在二十六岁就染病早逝了。
这对傅山的心灵打击很大,他誓不再娶,也的确终身没有续弦。
结合他在医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妇科这一事实,有学者推断,也许正是因为爱妻的早逝,使得他开始了对医学的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