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感慨:在美国读研压力很大
- 格式:docx
- 大小:22.39 KB
- 文档页数:20
小谈在美国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前几天收到王宾老师的电子邮件,让我作为研究生写一下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感受。
那我就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几个月来在这边的经历。
首先说学习吧。
来美国之前就听到很多前辈说,美国的研究生,尤其是医学院的研究生学习是非常辛苦的。
来到这里才亲身体会到,也许在国内只有高考和考研复习阶段才能跟这边平常的学习强度媲美。
我所在的医学院头一学期就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学分达15 分之多,共6门课程,其中有四门是主课,也就是医学院整个医学科学(Medical Scien ce)项目的博士一年级新生都要学习的基础课,分别为细胞与综合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研究方法,相对于大多数其他学院的每学期只要求六七个学分的标准的确是强度很大。
课程内容涵盖极其广泛,从心血管学到神经学,从蛋白质翻译与胞内运输到转录与翻译水平的调控,从核酸分子结构到酶动力学等等等等。
虽说涵盖的题目广泛,但没有任何一个仅是简单的介绍性内容,内容的层次都很深入,所以这里每一门大课会有几位甚至十几位教授来讲授,他们分别都是在不同领域作研究的,每次上课老师都会给出不少的文献供大家参考,绝大多数此类文献就是经典的论文或者刚发表的前沿论文。
如果不看这些授课老师列出的文献,基本上就理解不了课程的内容。
所以,要想把这些课程都搞明白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这些文献。
虽说美国的教育以素质教育著称,可美国高等院校的考试是数不胜数,远不是我当初所想象中的那样。
再以我所在的医学院为例,细胞,分子生物,生化这三门大课分别要考三次,即把一学期的课程内容分三个阶段来考,最后取平均成绩作为总成绩,再加上其它几门课的一次性期末考试,基本上是每两周就一次大考,考试的频率之高可见一斑。
所以基本上整个学期都没有休息的机会,全部都是在复习。
所有的考试都没有任何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全部都是问答题,而且题目相当灵活,即使你很好的理解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但分析思考能力不够,有的题目还是很难回答,因为不少题目都是给你一些现象,然后让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内在的机理并设计可行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我的留学生活上学期:压力与收获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曾经经历过上学期的压力与收获。
在此期间,我遇到了许多挑战,克服了一些难题,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我与大家分享的我的经验和故事。
在上学期间,我发现很多留学生都经历了不少压力。
作为一个新生,我需要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一门新语言,和新的同学们交朋友以及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
我感受到了来自种种方面的压力。
我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律和坚韧的精神非常重要。
我需要保持耐心和乐观的态度,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适应新环境的目标。
此外,我也认为适应力和努力和学习能力也非常重要。
在留学的第一学期,我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
一开始,我感到既陌生又不安。
但是,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我逐渐克服了语言上和学习上的难点。
我开始更加自信和适应学习的节奏。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也从奋斗和挑战中得到了收获。
除了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外,我还发现许多同学们也面临着来自学术和人际关系的压力。
在学习方面,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辅导员和老师的帮助下,我克服了这些困难。
我也向同学们学习,如何高效地学习和处理复杂的学术信息。
在人际关系方面,我发现,建立和维护朋友关系也是一个大的挑战。
我需要找到人们相交的方式,并不断适应不同的文化、语言和价值观。
然而,通过积极参加社交和活动,我得到了新的友谊和人际关系上的支持。
作为一名留学生,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适应压力并不是不可能的。
对于我来说,我从压力中得到勇气并取得了成果。
就个人而言,我感到我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
同时我也会更加珍惜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发现更加与合适我的方法来处理压力问题。
总而言之,留学生活既有压力与挑战,也有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虽然有时困难令人沮丧,但是适应挑战和不断努力,我们仍旧可以获得收获和成功的。
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够鼓励和激励所有留学生,让我们一起向前迈进,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新挑战和机遇。
美国留学心得体会:在美国留学超难美国留学心得体会:在美国留学超难美国留学感受:在美国读书“超难!”很多年以前,我还在国内工作时,常听人说中国孩子到美国后,很多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优异的成绩,轻松考上名牌大学。
许多国内的报纸文章报道给人的印象是在美国求学时那么地轻松容易。
既然美国的大学容易读,高中初中看来就更不在话下了。
事实果真如此?我在美国新泽西州一所远近闻名的高中任教十多年来,我的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学生们普遍认为在美国读书“超难!”“有时不知有多痛苦!”为什么会这样?有一次,我有幸沾我孩子的光,被请去参加他的同学聚会。
席间见到了和他同届毕业的“四大金刚”和他们的精英哥哥,使我有机会听到年轻一代的高见。
当年我的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出席此次聚会的自然是他的同类项,个个都是学习高手,身手不凡。
他们当年经常一起代表学校出席各类比赛,并肩战斗,号称“四大金刚”。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我孩子是金刚之一,他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电脑学院毕业,现在一高科技公司任电脑工程师,毕业不到两年,手下已掌管过百万科研经费和十名工程师的研究团队。
金刚之二是当年全校第二名毕业的同学,现在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哥哥也是当年全校第二名毕业,现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金刚之三的同学现在攻读医学院,立志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金刚之四是当年曾获全国名次的网球选手,高中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现在哈佛大学攻读公共医疗机构管理博士学位,准备成为未来的现代化医院管理专家。
席间我还见到金刚之三同学的两个大名鼎鼎的兄长。
大哥从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毕业后获全额奖学金赴著名的旧金山医学院攻读双博士学位。
二哥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电脑科学学院毕业后现在加州担任电脑工程师。
这些年轻人上的都是美国第一流的顶尖名牌学校。
望着满屋子的年轻精英门,我想我的机会来了。
几句寒暄和自我介绍后,我觉得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
我好奇地问他们,“你们觉得读高中,大学本科或研究院博士学位比较而言,究竟哪一阶段最难”?读者可以猜猜。
中国留学生在美就业压力大面临读研或回国抉择《中国留学生在美就业压力大面临读研或回国抉择》由01月30日报道。
(www.) 01月30日讯据美国侨报网编译报道,四年前,岳媛(Yuan Yue,音译)从青岛到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学习会计专业,希望毕业后凭借这样的教育背景能够在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然而事与愿违,四年后她发现事情远没有她想象的那样容易。
据The Lantern网站报道,2009至2012学年,在整体学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俄亥俄州立大学招收的国际留学(微博)生人数增长近30%,由4200人增至逾6000人。
在找工作受挫后,岳媛计划继续读研究生。
“我实在找不到工作,只有继续读硕士,”岳如此表示。
岳媛并非面临抉择的唯一留学生。
俄亥俄州国际留学生人数显著增加,使很多留学生无法在美国立足。
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一些人继续读研,另有些人选择回原籍国。
据费舍尔商学院(Fisher College of Business)针对国际留学生的毕业调查,在受访的2011-2012学年毕业生中,只有14%的留学生在美找到工作,79%的人继续读研。
签证问题是留学生找工作的障碍之一。
实习工作许可证(The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要求留学生毕业后在美工作一年,在此期间留学生必须拿到聘用书并申请H-1B签证以合法留在美国。
然而,因H-1B签证并非适用于所有公司,同时要求雇主担保,很多公司不愿意招聘留学生。
在费舍尔秋季招聘会上,超过130家与会公司中仅有19家愿意“考虑国际留学生”。
这成为留学生就业中的第一道障碍。
“我连着两年参加费舍尔招聘会,一无所获,”一名马来西亚留学生称,“我对以后的招聘会也不抱希望了。
”费舍尔商学院就业招聘主任玛格丽特•伯根斯楚特斯(Magaret Bogenschutz)指出,聘用留学生需要担保,这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本土毕业生。
美国高中留学生并不比国内轻松小编为大家介绍留学美国读高中的详细内容,希望能为广大考生提供帮助。
几乎所有在美国学校读书的中国孩子都说,在美国读高中并不比在国内轻松。
来自浙江的小浩是通过香港基金会的一个合作项目来到圣保罗读书的,幸运的他拿到了半奖机会,4年可以少交10万美元。
小浩已经在圣保罗学习了两年。
小浩说,来美国之前一直以为这里的学生学习很轻松,但来了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
“轻松不轻松跟自己选课多不多有很大关系。
如果对自己要求不高,选的课少,可能就不会很忙;但如果选的课程多,难度大,压力也会很大。
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五个类别的课程,包括数学、科学、艺术、英语(英国文学)和一门第二外语(日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等)。
”就像大多数勤奋的中国学生一样,小浩给自己加码,选了7类课程。
一般学生每天要上五节课,下午3点半左右下课,之后有两个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
另外,学校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俱乐部,如果积极参加活动,再加上放学后要写作业,那么一天就会过得很紧张。
而且美国很多学校周六上午是要上课的。
“这里活动特别多,在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学习,参与各种活动和社团也很重要,因为申请名校都需要考查全面素质。
”小浩的目标是麻省理工或者普林斯顿。
鹿园中学的学生每天放学后要进行两小时课外活动或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包括到农场帮忙、照顾流浪动物、到敬老院或者妇女救助中心服务。
和其他寄宿高中一样,鹿园中学也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英语和数学都要学习四年,科学和第二外语必须学习三年,历史学习两年,艺术要修两个学期。
每个孩子每天至少要上五节课,参加运动队的孩子周末通常要去打比赛。
完成体育训练、艺术训练,晚上还要做功课,鹿园的学生也和中国学生一样,常常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
到耶鲁大学上研究生课程小班化授课和讨论式教学几乎是所有寄宿高中的共同选择。
不过美国中学教育真正的精髓在于分层教学,满足学生所有的潜能需求。
几乎所有的中学都是根据学生程度提供跨年级选课,而对于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校方也会不惜成本从校外请教师,或者联系大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我在美国亲历哈佛学生裸奔早就听朋友说过,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主要是一年级)在期末大考前,会在的哈佛园里举行传统的半夜集体裸奔活动——尖叫着跑两大圈,以放松那已极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在美国的大学读书,压力很大,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小郭告诉我,哈佛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他在任的这两年里,每年都去医院看望因学习压力过大而精神失常的中国同学。
裸奔真能减压?一个学生如果连裸奔都不怕,期末考试又算得了什么?裸奔的传统因此得以保留下来,并成为哈佛大学的一大趣闻。
尖叫声响彻哈佛园这学期的裸奔在5月17日半夜12点准时开始。
我和几个朋友去看热闹,看到准备参加裸奔的学生三三两两往哈佛园的起跑点走,他们神态自若,有的穿着睡袍,有的裹着大毛巾,大多数人是光着脚穿着运动鞋。
离裸奔开始还有15分钟,我们来到了哈佛园里的哈佛铜像旁,这里已挤满了观战的人群,许多人手拿照相机或摄像机。
二三十个身穿盛装的学生乐队成员围在哈佛铜像前,一个身穿苏格兰裙装的帅哥爬上近两人高的哈佛铜像底座,昂首挺胸地站在“哈佛先生”前,卖力地指挥乐队演奏各种激昂的乐曲,为裸奔“热身”。
一个穿着浴袍的高个子男生高举写有乐曲名字的牌子,他不断变换着牌子,乐队演奏的内容也跟着变化。
在演奏的间隙,乐队成员会集体发出阵阵尖叫。
哈佛园里很冷,奔的人一丝不挂,看的人却裹得严严实实。
一声哨响,一百多人的裸奔队伍从哈佛园的那头尖叫着冲了过来,男多女少,白花花的一大片人影从眼前快速闪过。
参加裸奔的学生都很兴奋,虽然一丝不挂,不少学生还是像出席盛大的舞会那样,打扮得很有个性:有些戴着黑色的礼帽、脖子上扎着黑色丝巾、戴着墨镜,手里还拿着根拐杖;有些把身体画得五颜六色;一个个子挺高的黑人学生,身上套着一副白色的小天使的翅膀,在裸奔中模仿天使的样子展开双臂,黑色的皮肤与白色的翅膀相映成趣。
大喊着狂奔了第一圈之后,许多学生渐渐没了力气,速度慢了下来,部分人干脆开始由跑变走。
美国文化| 那些在美国大学里痛苦挣扎的中国留学生那些在美国大学里痛苦挣扎的中国留学生Chinese, Studying in America, and StrugglingIn the fall of 2015, as I began my last year of graduate school, I sensed something was wrong. I woke up in the mornings with a pounding heart. In seminar discussions my sentences came out in faltering fragments, while my classmates’ voices reached me as a cacophony of piercing sounds.2015年秋天,我开始了在研究生院最后一年的学习,我觉得有些事情感觉不对。
早晨醒来时,我的心扑扑直跳。
在研讨班的讨论中,我支支吾吾地讲着碎言片语,而我的同学们的声音犹如刺耳的杂音将我淹没。
Until that point, I had enjoyed my time on the Harvard campus, whose maple-shaded Georgian buildings I had first seen in pictures my father took 20 years earlier on his first trip from China to America. On the back of one of the photos, he had inscribed in blue ink, “You will see it with your own eyes someday.”在那之前,我十分享受在哈佛校园度过的时光,那些枫红色乔治亚风格建筑,我是在父亲20年前首次从中国到美国旅游时拍的照片里第一次看到的。
The way to grow is to know how to shut up and work hard, to be low-key and humble, to learn to be strong, and to be 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 in every cherished day.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中国赴美留学生安全问题凸显领事服务压力大据美国《侨报》报道,连续多年,美国一直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留学的目的地。
但是,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留学门槛降低及留学年龄的降低,留学生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呼吁留学生们主动与领事馆联系,以便领事馆可以更好地为留学生服务。
近期以来,不断登上各大华文媒体头条的留学生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已经让中国驻外使馆感到压力很大。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教育领事陈卫恒告诉记者,目前在洛杉矶地区的公派留学生、自费留学生,大约在2.5万人左右。
尽管领事馆每年都向学生宣导,要主动与领事馆联系,提供详尽的联系方式,以便发生问题的时候,便于领事馆及时协助处理各种问题,但是效果并不好。
特别是自费留学人员,他们何时赴美就读,在美国就读什么学校,在美国的联系人及何时在美国完成学业等等的资料,领事馆是没有权利强制性地获得的。
因此,一旦发生了问题,领事馆也无法在第一时间提供更好的服务。
较高的签证通过率也是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原因。
有数据显示,目前希望来美学习的中国学生的签证通过率已超过85%。
从事留学中介的陈兴民先生告诉记者,为了吸引更多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快学生签证的处理,比如增加新的签证官职位、增加签证有效期以使留学生不必频繁申请签证;同时,各地美国使馆和领事馆签证处在安排面试时,将学生签证申请者优先处理等。
但是,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多及留学生低龄化的趋势,再加上美国就业环境的恶化,学生当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美国留学的中国人生活体验分享1. 这个社会唯一生存的途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弱者永远是被用来淘汰的不是用来可怜的2. 不要为自己的任何失败找借口,任何事情失败的原因永远只有两个,A你的自身有缺陷 B你不够努力3. 不要抱着“是我的注定跑不掉”的心态,从你来到美国那天开始,除了你口袋里面那点可怜的美刀,不去争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你的4. 要有梦想。
如果你有的话一定要坚持,go for it. 如果没有的话,也一定要有信仰。
真正只信仰社会主义的人是可怕的,同样也很可悲5. 不要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运气不好,或者学了不好的专业,聪明的人在你抱怨的时候已经学会习惯它并且take advantage of it.6. 要谦虚,把自己放得低往往可以得到的更多,借用俺爹说过的一句话:大海可以强大而可怕的原因,就是他可以把自己放得很低7. 上帝创造了人,但是未必每个人都会有超凡的天资。
如果你知道自己资质平庸,那你应该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可以改变一切事情的概念叫努力。
不信的话去看看《Forest Gump》这个我最喜欢的电影。
8. 每时每刻都要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甚至下一步的下一步要做什么。
要学会明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看上去完美的人往往在关键的时候知道如何选择。
9.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 在美国的日子,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懂得了这句话。
人生如戏,世事若棋,这种生活总能让我活得乐在其中。
如何应对上课美国老师常要求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问、或发表个人意见。
事实上,课堂上的参与往往是学期分数的一部分。
教授认为课堂讨论才能评估你所学的,看你是否有能力与教授和同学进行知性的对话。
西方教育的一部分强调的是教导学生独立思考及各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很多事实资讯在书中就找得到,因此老师着重的是如何帮助学生以更有意义的方式来诠释课程内容。
中国在美留学生的反思:我们该何去何从刘子瑞【摘要】在微信等社交网站上,收到学校录取的学弟学妹们开始用各种问题轰炸学长和学姐。
其中大多都是国内对于国外留学生们的生活存在偏差、偏见的提问。
"学姐好,请问Boston University是不是有攀比的风气?那里的同学好吗?那里的老师好吗?好不好融入?"甚至还有"学校里是不是人很多,走在里面有没有一种被淹没的感觉?"【期刊名称】《留学》【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学校录取;社交网站;国外留学生;老师好;留学生群体;国际学生;中国学生;二十世纪初期;合作拍摄;气象学家【作者】刘子瑞【作者单位】波士顿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54在微信等社交网站上,收到学校录取的学弟学妹们开始用各种问题轰炸学长和学姐。
其中大多都是国内对于国外留学生们的生活存在偏差、偏见的提问。
“学姐好,请问Boston University是不是有攀比的风气?那里的同学好吗?那里的老师好吗?好不好融入?”甚至还有“学校里是不是人很多,走在里面有没有一种被淹没的感觉?”面对这些神问题。
我并没有对提问的学弟学妹有任何不满,只是再次反思国内很多人一想到留学生们的生活,跳出来的总是这些看似很重要的问题,但其实自己心里已经有了被多方面“刻画出来”的答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准留学生在出国前,存在害怕与紧张的心情的原因。
我在波士顿大学的大一生活即将进入尾声,尤其是适应了一个学期之后,在第二个学期我体验到了更多不一样的美国大学。
因此也是想在2021届新生开学季前给大家展示我大学四年的留学生活,还有我作为一个留学生,对于现下留学生群体的反思。
其实这是一个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很长久的传统偏见了。
首先我想说,美国前五十位的大学,即使有所谓的“富二代”,录取时也是要参考成绩的。
像那种不学无术在国外过得顺风顺水的形象,只是小部分。
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前几年一名南加州大学的留学生在车里遇害,各大媒体纷纷用类似富二代、豪车等夺人眼球的词语报导其实根本不属实的真相。
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感慨:在美国读研压力很大“这篇文章是一个去美国读研究生院的学生写的,用非常具体的亲身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就是:美国的学习一点也不轻松,美国学生很勤奋,在美读研学生压力巨大。
这与人们的普遍认知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去美国读研究生院之前,我想大部分国人和我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方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什么的。
感觉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
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
而在好多人眼中,美国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次,中国是个人去了就可以称王等等。
到这里学了以后,发现以前感觉的完全是扯淡的。
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还应试,美国的学生平均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不能比的。
1.先谈谈做作业这件事在我的观念里,到大学,作业是可做可不做的,严格说是不会的可以不做的,老师不收,大家在家只要努力做了,做不出来没关系,第二天老师会在课上讲。
所以作业都是良心活,好学生都自觉完成了,实在不会的就放着。
我开始还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的作业。
当时看完书已经晚上10点多了,第二天要上这门课,我本来认为估计老师上课对对答案,有问题问问就可以,估计没做完也没事。
不过我还是凭着国内学习养成的老师给的良心活必做的习惯,坚持把题做完了。
当时写到了半夜2点半多,其中好几次想放弃睡觉算了,不过最后还是写完了。
我当时还说第一周就写到半夜两点半,当时觉得以后不会这样,这是我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罢了。
结果没想到,第二天上课,老师就真都把作业收了,亏了我把卷子都写完了,否则就傻眼了。
当时老师说收的时候,我心想还真收啊?后来逐渐才明白原来美国作业是计成绩的,每次作业都会给你按照对错打分,记出成绩,最后和所有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
而且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题你要是不会做,你不写,或者写错了,你就不得分,最后就会影响你的总成绩。
在中国是,平时允许你犯错,允许你不会,你不会可以空着,听老师讲,最后考试时会做就可以。
因为从高中以后学得就比较难了,作业有不会做的很正常,老师是允许的。
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了,老师每周都会给你留一大堆作业,你在下周上课前要交上来,如果有不会的,你要在交作业前自己去问老师,老师不会在课上给你讲的。
如果到交作业时还没有问老师,因为不会不做或者做错了,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责任,老师不会因为你实在不会就手下留情的,你的作业就会被扣分。
每次作业老师都会记录的,最后会一起给你算总成绩的。
这样每周的作业都相当于一次考试,因为得的分数直接影响你最后的总成绩。
我这学期选了3门课,分别是经济数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
最痛苦的是第一次计量经济学作业。
计量经济学是我们这里面最难的课,基本就是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而且这门课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国内教得很浅,以至于我一直认为统计学是门比较好学的课程。
但是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在论坛经常听他们说外国的经济学要求数学非常高,其中最难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还有统计学。
数学和统计学最好申请,因为太难,外国人没人去学。
当时还不理解,为什么统计学这么难学,现在终于知道了。
我们老师用了一堂多课就把前4章讲完了,前四章就涵盖了我本科学的最难的一元线性回归和假设检验的所有内容。
然后就留作业了。
到快交作业的前几天,我才拿到课本,于是赶紧做。
因为这一部分本科没有学扎实,为了做作业,用了几天把本科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又看了一遍,感觉还是没怎么看懂,然后就做作业,一点一点抠到凌晨5点多,实在做不下去了,然后就交了。
后来发了作业,20分满分得了16分。
来说说美国研究生科目的成绩是怎样算出来的?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第一次期中考试占20%,第二次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20%,平时作业占40%。
最后总成绩按照ABCD 给你评分,90-100评A,80-90评B,70-80评C,70以下D或者不及格。
而且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一项成绩要求就是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B,否则下学期你就留校察看,如果再不行就被开除了。
也就是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平均80以上。
如果是十分简单的学科考80分以上不算很难,关键是现在学得都是非常难的,作业和考试很难。
所以如果保证所有科平均80以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估计了一下,难课程如果都保持80分左右就不错了,所以最后很有可能的结果是大部分都是B,然后如果都是B的话,只要有一科是C,那么平均就是B以下,那么就可以走人了。
而如果得C的这一科是因为平时考试和作业都是刚好80分或平均刚好80分,恰好有一次作业得79分,那么这一门课可能就因为这一次作业的80以下,造成最后这门课B以下(或者说C),如果恰好其他课又都是B,那你很有可能平时表现都不错就因为这一次作业的一分而被开除走人。
当然你要说哪里有这么恰好的事情,我说这个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很有可能你的考试和作业会很多次上不了80分。
我这次作业就是在悬崖边上:16 分,20分满分,看似不错,实际上16除以20等于,也就是80分,已经是最低可以接受的分了。
所以我以后作业必须要拿尽可能多的80分以上才能避免因为有80分以下而最后失足的情况。
所以这次只是刚刚及格。
2.再说说美国的考试。
我在国内时看学校主页上的这学期学习安排,说是10月7日左右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对我来说已经8年没有遇到了,因为上了大学以后,好像就没有期中考试,也许工科的同学有,不过我们经济这种文科的学科就没有了。
期中成绩老师大多是以出勤率来计算,而且占30%,期末考试才是大头70%,最多就是中期可能会有一篇论文当作成绩参考。
所以我来之前一直有我们专业不会有期中考试的侥幸心理。
结果上了第一周课我就傻了,所有3科都有期中考试,而且期中考试都不只一次,有的课是2次,有的课是3次,加上期末考试,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这个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中学感受过,不过那个叫做月考,或者小测,不计入最后成绩,而且那个最后成绩对你也没有用,因为最后要看你的高考和中考成绩。
而美国这个考试基本上是所有考试各占20%,作业占20%,没有轻重。
或者都是25%等,或者老师对这个评分比例进行微调,反正权重基本都是一样的,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折算成的总成绩会跟你一辈子,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那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在没有考试的第一个月,我们就觉得已经很难了。
来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3门课,以国内的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而且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休息3天,生活应该很惬意。
可是知道了我上面所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制度后,你就发现你每周都要写作业,而且要写好。
而老师上课基本上对你写作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就讲他喜欢讲的部分,然而你就要把所有书都看了,然后再把所有题都做了。
基本上老师每次课都讲一章。
一章的内容大概30-40页书,这30-40 页的书是大书就是比国内16开纸大一点的那种书,而且是英文的小子,密密麻麻,比中文的30-40页的内容应该多,而且最关键是书中每一句话都有复杂的数学和逻辑关系,你要看透,都需要你想很长时间,或者自己在草稿纸上推导和画图帮助理解,这样有的时候十几页的书都要看5,6个小时。
你每周要读3本这样的书(100多页)然后做3门作业。
每次作业都很费时间,数学作业最简单,不过你要用计算机写,用word打十分复杂的数学符号,矩阵,希腊字母等,很费劲。
但是用4个小时应该可以写完(国内写作业我记得好像能写2个小时的算是比较多的了)微观和计量经济学的作业一般都是十几个小时。
因为作业就相当于考试,但是这个比考试要求的时间松,而且属于开卷,所以老师留的题都很难。
最可恨的是计量经济学的老师,讲课非常快,我拿到课本时,他已经结束前7章了,我们每周休息的三天,我都在赶他的进度,讲了一个月到期中考试了他已经讲了12章了,一本近1000页的书,他讲了快一半了,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好在这个课本讲的十分详细,因为我看我本科的书看了好几天,就是不明白怎么回事,看了这本书前4章以后就彻底明白了,讲得太细了,太系统了。
粗略的算了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10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120小时。
而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共就168小时。
你就会发现你完全没有休息时间。
和我们一起上课的一个台湾同学发现我们选了3门课很惊讶,说他学2门都快受不了了,我们居然选3门。
开始我们还不理解,现在明白了,下学期一定学2门。
就这样我们在紧张学习了一个月以后,开始了长达近2个月的考试之旅。
我们这学期,数学有3次期中考试,1次期末考试,一共4次考试,其他两门2次其中考试,一次期末考试,分别共3次。
也就是从9月30日开始到感恩节放假前一天,我们几乎每周都有考试。
我们国家考试数学、物理这种计算为主的考试过去都是以大题的形势出现,这种大型综合计算题最能体现数学能力,过去一般都是考3-4道数学或物理大题,每道25-30分。
但是因为数学物理这种学科确实太难了,所以用这种考试会使很多人不及格的,少做一道就几十分没了,少做两道就不及格了,过于太残酷了。
学数学和物理的很多都是要么满分,要么不及格。
虽然很残酷,但是可以体现能力,老师喜欢这种考试,就像语文老师说得,其实语文什么都不用考,什么花样都不用出,就考一篇作文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照顾大多数考生的面子问题,这种考试好像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被取消了,因为我们引入了西方的观念,第一是注重学生自尊心培养,总是考不及格会有阴影的。
第二是引入西方的标准化考试,也就是什么选择填空题,因为美国托福,GRE还有美国文职公务员考试都是选择填空题。
这样我从小经历的考试没有纯大题的形式。
我经历的有的比较牛的数学和物理老师说都考纯大题才好呢,考什么小碎题。
但是到了美国以后,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观念发现在西方行不通,这里考试完全和我们没有改革开放之前的考试一样,数学、微观经济学都是4-5道大题,每道20-25分。
没有一道选择或填空。
国内学经济学,就背背概念。
这里经济学基本上是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物理学。
老师上课就是在黑板上用数学推导公式和证明定理,最多在最后根据公式说一下经济意义。
就这样我们在已经被国内淘汰了的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中要都保持80分以上,难度有多大了吧?还好,我的高等数学学得还不错,计算基本功还行。
所有数学考试全部95分上下。
一次,微观经济学考试是拿回家考试,开始我们认为比较轻松,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出的题太难了,我做了3天。
有一道证明题我把自己锁到厕所里想了6个钟头,最后用欧拉定理硬证出来了。
对于计量经济学,实在是没有办法,太难了。
我几乎在开学初的90%时间都用在计量上,在第一次考试前总算大体明白了这门课是怎么回事了,赶上了前12章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