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抗消化性溃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西咪替丁 (Cimetidine)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西咪替丁 (Cimetidine)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西咪替丁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治疗的药物。
本文将介绍西咪替丁的相关信息,包括其作用机制、剂量和用法、不良反应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有关消化性溃疡治疗方面的有益信息。
一、作用机制西咪替丁属于H2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来治疗消化性溃疡。
它能够与胃黏膜细胞上的H2受体结合,阻断组胺与H2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少胃酸的产生。
此外,西咪替丁还能抑制胃酸的分泌刺激因子,如乙酰胆碱、胃泌素等。
二、剂量和用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西咪替丁的剂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成人的推荐剂量为每日2-4次,每次300-400毫克。
重症患者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当调整剂量。
西咪替丁通常在饭前服用,以获得最佳疗效。
三、不良反应使用西咪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包括头晕、乏力、恶心、腹泻等。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四、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西咪替丁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及已有的药物过敏情况。
西咪替丁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包括抗凝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西咪替丁,可以减少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此外,长期使用西咪替丁可能增加患者患肺炎、胃肠道感染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西咪替丁期间,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度使用抗酸药物。
五、结论西咪替丁是一种常用于消化性溃疡治疗的药物,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来缓解症状。
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剂量和用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合理使用西咪替丁,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消化性溃疡,提高生活质量。
这篇文章介绍了西咪替丁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
《抗消化性溃疡药》教学设计方案授课教师课授班级2016级护理5班专业护理课程名称药物学基础授课地点教室授课时数1课时(50分钟)学生数40人授课类型专业基础课讲授授课日期2018-10-15使用的教材教材:姚宏黄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职教材《药物学基础》(第3版)课题名称抗消化性溃疡药设计理念与目的1、设计理念:依据现代中职教育理念要求、突出能力本位教育兼顾素质本位与人格本位教育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具体在教学中应根据临床岗位要求突出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教学活动采取任务驱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精神;重视学生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在教学中的影响与作用。
2、设计目的:学生学习后能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正确用药指导,掌握抗消化性溃疡药的分类、代表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能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消化性溃疡病相关知识及用药护理宣教。
教材分析“抗消化性溃疡药”是由姚宏主编人卫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材《药物学基础》(第3版)第十一章消化系统药的内容。
该教材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南,将药物学的学科特点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紧密结合,对传统教材“以药讲病”的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采用了“以病讲药”的新模式,是一本十分实用的教材,突出情景案例、任务驱动,与临床接轨,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
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剖生理基础,同时也学习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内科护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将相关教学策略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体现做中学、做中教,通过视频、案例、微课、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等形式来实施本次课教学。
1、课前上传微课到班级Q群,布置任务让学生下载微课并预习抗消化性溃疡药的相关内容,完成任务单:连连看的内容;2、根据学情分析,课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度,检测并巩固新知;3、课后利用问卷星进行课后知识巩固,安排手工制作爱心卡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现场急救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1]。
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本文就《药理学》抗消化性溃疡药一节说课如下。
1说课教材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为王迎新主编,供药学专业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药理学》,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药理学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抗消化性溃疡药为教材第二十章第二节内容。
1.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未来岗位要求设定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各类抗消化性溃疡药的作用机制、常用药物的临床用途及主要不良反应。
能力要求:学会分析解释涉及本章药物处方的合理性,具备提供用药咨询服务的能力。
1.3重点与难点依据课程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等情况拟定。
重点为以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为中心,学习各类抗消化性溃疡药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知识。
2说教法精讲消化性溃疡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等讲清讲透。
讲课时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
在发病机制方面,采用Flash形象直观地演示在幽门螺杆菌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等损伤因素的作用下,胃和十二指肠有效防御修复机制受到破坏后,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和侵袭因素失平衡,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最终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从而引出抗消化性溃疡药物作用的两方面:消除侵袭因素,增强胃黏膜的保护屏障。
3说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者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当教师提出了该病的病理模型及治疗思路时,引导学生就“如何降低侵袭因素,提高防御功能”进行分析讨论。
要求学生写出提纲,分类列出药物,并理解药物的治疗机制,熟悉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
在课前深入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立即拟出提纲,并积极充当小教师,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小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西咪替丁和甲硝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案例分析【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西咪替丁;甲硝唑【知识点】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案例】患者,女性,38岁,上腹部疼痛3年余,时轻时重,无明显诱因。
近10余天加重,伴有烧心灼痛,饥饿时疼痛明显,饭后缓解,常常夜间痛醒。
此患者被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应用西咪替丁和甲硝唑联合用药一周后,疼痛减轻,但患者因呕吐、食欲减退而停药,停药5天后,上腹疼痛复发。
【问题】1.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是什么?2.消化性溃疡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征?根据本例患者的症状应属于何种溃疡?3.西咪替丁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是什么?4.患者用药后为何出现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5.针对本例患者的症状可建议使用什么治疗方案?【分析】1.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损伤因子”(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增强,“保护因子”(黏液/HCO3-屏障、前列腺素和胃黏膜修复)的作用减弱引起的。
2.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分别称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在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
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部,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或剑突偏左处。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至下餐进食,一部分患者由于夜间胃酸较高,可发生半夜疼痛。
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次进餐后再次出现。
根据患者饥饿时疼痛明显,饭后缓解,常常夜间痛醒等症状,初步判断患者属于十二指肠溃疡。
3.西咪替丁属于H2受体阻断剂,通过阻断壁细胞上的H2受体,抑制基础胃酸和夜间胃酸分泌及组胺、ACh、促胃液素、食物等引起的胃酸分泌而发挥作用。
4.甲硝唑用药过程中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5.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主要由于黏膜局部损伤因素(胃酸、幽门螺杆菌)和保护机制(胃黏膜屏障功能)之间平衡失调所致,患者伴有烧心,表明胃酸分泌过多,抑酸药是必须的,配伍黏膜保护药可以提高疗效,应诊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有感染,建议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药联合应用,也可加用枸橼酸铋钾提高疗效。
大理护理职业学院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
第二十六章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
第一节助消化药
常用药物学习:稀盐酸、胃蛋白酶、胰酶、乳酶生
第二节抗消化性溃疡药
一、中和胃酸药
常用药: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三硅酸镁、碳酸钙
1.直接中和胃酸,升高胃内的pH值,可减轻或消除胃酸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刺激与腐蚀。
2.能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防止其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自体消化。
3.有些还能形成胶状物质覆盖于溃疡面上产生保护和收敛止血作用。
4.缓解因幽门痉挛所致的疼痛。
二、胃酸分泌抑制药
(一)H2受体阻断药
(二)M1受体阻断药
(三)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四)质子泵抑制药(H+–K+–ATP酶抑制药)
三、胃粘膜保护药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第三节胃肠运动功能调节药
一、促胃肠动力药
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胃复安、灭吐灵)
多潘立酮(domperidone)
西沙必利(cisapride,普瑞博思)
昂丹司琼(ondansetron,枢复宁、奥丹西龙)
二、胃肠解痉药
主要为M胆碱受体阻断药
(1)颠茄生物碱类,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2)合成解痉药,如: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
消化性溃疡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掌握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了解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和保健措施。
二、教学内容1. 消化性溃疡的定义: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上发生的慢性溃疡。
2.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主要包括胃酸过多、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
3.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饱胀感、反酸等,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化性溃疡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加深学生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消化性溃疡基本知识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消化性溃疡诊断和治疗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教材。
2. 课件:消化性溃疡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等知识点。
3. 案例资料:典型消化性溃疡病例。
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成果等。
六、教学内容1.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胃镜检查、胃黏膜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
2.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如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手术治疗(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3. 并发症及处理: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及相应处理方法。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并发症处理。
2. 演示法:通过胃镜检查、手术治疗等演示,直观展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过程。
3. 模拟操作法:模拟胃镜检查、手术治疗等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消化性溃疡诊断、治疗及并发症处理的理解。
2. 模拟操作报告:评估学生在模拟操作中的技能掌握和临床判断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评估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抗溃疡病药物的作用与临床应用。
2. 熟悉助消化药、泻药的作用与应用。
3. 了解止吐药、止泻药的主要作用特点。
教学过程:同学们好!上次课结束的时候给大家布置了预习第九章的任务,完成了吗?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九章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这一章要求大家掌握常用抗溃疡病药的作用与临床应用。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共同学习抗消化性溃疡病药。
(展示溃疡图片)这就是消化性溃疡,指出溃疡区。
消化性溃疡主要在胃和十二指肠,都与胃酸有关。
(展示胃的图片)这个是?(学生回答:胃)一起复习一下胃的基本结构和生理。
食管、贲门、幽门等等。
胃内有胃液,我想问问大家,胃液都有哪些成份?请学生回答,并予以补充。
(胃酸、胃蛋白酶、粘液和碳酸氢盐、内因子)他们各自有什么作用呢?胃酸可以杀菌、给消化制造酸性环境,胃蛋白酶可以转化为有活性的蛋白酶、粘液和碳酸氢盐形成屏障,内因子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提问:胃酸的PH值是多少?(0.9——1.5)当然是强酸了。
胃里有这么强的酸,那我们正常人的的胃怎么没有被腐蚀呢?生理学上讲过的,回想一下。
(学生回答:因为有粘液和碳酸氢盐屏障的保护)对,正因为如此,所以胃酸才没有伤害胃壁。
(展示粘液和碳酸氢盐模式图)大家看了这个图,就一目了然了。
大家再思考一下,如果盐酸分泌太多,屏障阻挡不了了,会怎么样?(损伤胃粘膜)如果屏障被破坏了,会怎么样呢?(损伤胃粘膜)。
那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一下:凡是能够使胃酸分泌增多,或者使粘液和碳酸氢盐屏障遭到破坏的因子都会损伤胃粘膜,进而造成溃疡。
那么抗消化性溃疡的药就要能够对抗这两方面的因素。
所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就有这样几类: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药、胃粘膜保护药、抗幽门螺杆菌药。
接下来我们一一学习。
第一类就是抗酸药:什么能够对抗酸呢?当然是碱!所以抗酸药主要就是能够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
常用抗酸药有这些(屏幕展示)做简要介绍。
这些抗酸药单独用的话效果较差,所以常用他们的复方制剂。
用药注意事项
1.坚持用药提醒患者在确定了合适的方案后,必须坚持治疗4~6周,期间不宜随意更换药物,疗程结束后及时复查。
2.维持治疗在活动性溃疡得以控制后,药物维持治疗可选择以下三种方案:
①正规维持治疗:适用于经常复发、症状持久不缓解、合并多种伤害因素或伴有并发症者。
西咪替丁400mg或雷尼替丁150mg或法莫替丁20mg睡前一次服用;②正规长时间维持治疗:一般至少维持1~2年,老年人建议终身维持;③间隙全剂量治疗:当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复发时,可给予1个疗程的全剂量治疗。
3.避免使用的药物消化性溃疡患者要注意避免同时使用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伤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红霉素、甲硝唑、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抗凝药等,若需要同时使用,请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4.并发症的处理若出现大出血、急性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5.结合非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在对因对症治疗的同时,也应强调饮食、休息等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缓解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配合对并发症的治疗和溃疡弥合后的维持治疗(药物维持治疗期间的用量应少于正规治疗量)。
合理使用止血药和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等,及时复查,以判定疗效并防止漏诊某些早期癌变。
西咪替丁与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西咪替丁与雷尼替丁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效分析及临床用药处理方案。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因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原因造成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0例,临床经诊断分析采用西咪替丁与雷尼替丁治疗,总结临床药物药性及药理作用分析。
结果:20经西咪替丁与雷尼替丁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提高了患者的自身状态。
结论:从西药药理及相关作用出发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显著疗效,临床应注意对药理作用及药效的观察。
【关键词】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消化性溃疡【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8-0048-02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溃疡的形成有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因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原因造成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0例,总结临床药物药性及药理作用分析,报告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因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原因造成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0例,临床经诊断分析采用西咪替丁与雷尼替丁治疗,总结临床药物药性及药理作用分析,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20~45岁u,患者平均年龄25岁,经诊断20例患者均符合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标准,临床采用西咪替丁与雷尼替丁进行治疗,对其药理及临床用药处理进行分析。
1.2 方法西咪替丁口服:一次400mg,一日2次;或800mg睡前顿服。
疗程为DU4~6周,GU 6~8周;肌内注射:一次200mg,6小时l次;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滴速为每小时1~4mg/kg,一次200~600mg;或用上述溶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一次200mg,4~6小时一次,一日总量不超过2g。
抑制胃酸分泌药
胃壁细胞表面有三种受体:①胆碱M受体:迷走神经兴奋时,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Ach)可扩散至壁细胞表面,与M受体结合;②胃泌素受体:胃窦G细胞(属于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胃泌素可经血液循环至壁细胞表面,与胃泌素受体结合;③组胺H2受体:壁细胞邻近的肥大细胞分泌的组胺,可扩散至壁细胞表面,与H2受体结合。
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食物等相应的刺激后,壁细胞通过受体(H2受体、M1受体、胃泌素受体)、第二信使和H+,K+-ATP酶(质子泵)三个环节来分泌胃酸。
抑制胃酸分泌药也主要是通过阻断胃壁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或抑制质子泵,从而发挥其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图13-1 抑制壁细胞胃酸分泌要素的作用受体
一、组胺H2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H2受体阻断药通过竞争性地阻断胃壁细胞上的H2受体,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夜间胃酸分泌;夜间胃酸分泌减少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十分重要,因此本类药物在晚餐后,入睡前服用,成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药。
对胃泌素及M受体激动药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常用的H2受体阻断药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较抗胆碱药强而持久,治疗溃疡的疗程短,溃疡愈合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少,但是在突然停用H2受体阻断药时,会导致胃酸分泌反跳性增加,需引起注意。
西咪替丁
西咪替丁(cimetidine)又称为甲氰咪胍,胃泰美。
【体内过程】口服后迅速由小肠吸收,30min即达到有效浓度,并可维持浓度约为4h。
吸收后分布除脑组织意外的全身组织。
半衰期约为2h。
血浆蛋白结合率15%~20%。
44%~70%以原形从尿中排出,12h可排出口服量的80%以上。
肝脏疾病虽然不影响本药的剂量,但晚期肝脏合并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必须减量。
【药理作用】
西咪替丁为H2受体阻断药,竞争性地与胃壁细胞上组胺H2受体相结合,可显著性地抑制胃酸分泌。
既能明显抑制基础和夜间胃酸分泌,也能抑制由组胺、五肽胃泌素、胰岛素和食物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使其酸度降低;对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对应激性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疗效。
兼有轻度抑制胃蛋白酶分泌、保护胃黏膜细胞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的作用。
【临床应用】主要防治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①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③胰源性溃疡综合征(卓-艾综合征);④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少见严重不良反应。
一般反应包括头痛、疲倦、头晕、嗜睡、腹泻、肌肉痛、皮肤潮红、一过性皮疹等。
但一般不影响继续用药,偶见肝肾功能受损。
长期大剂量使用西咪替丁,因其与雄激素受体结合,拮抗其作用,所以偶尔发生男子乳房发育、阳痿。
罕见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
极少数年老或有严重疾患者可出现精神障碍,一般停药后可消失。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①氢氧化铝、氧化镁或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与本品同时服用,可使本品的血药浓度降低;②可能使硫糖铝疗效降低;③本品为肝药酶抑制剂。
与普萘洛尔合用,使其血清浓度升高,休息时心率减慢;与苯妥英钠或其它乙内酰脲类合用,可能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增高,导致苯妥英钠中毒。
【同类药物】雷尼替丁(ranitidine,又名甲硝呋胍、呋喃硝胺)、尼扎替丁、法莫替丁。
【知识链接】——卓-艾综合征
卓-艾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ZES)是由发生在胰腺的一种非β胰岛细胞瘤或胃窦G细胞增生所引起的上消化道慢性难治性溃疡。
由前者所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称之为卓-艾综合征Ⅱ型,而由后者引起的称之为Ⅰ型。
1955年Zollinger及Ellison首先报道2例此类病人。
1956年由Eiseman和Maynard提出将此症候群称为卓-艾综合征。
以后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又出现了许多其他命名如胃泌素瘤、胰源性溃疡、原发性胃泌素增多症、胰腺非B细胞瘤等。
近几年来,由于对胃肠道激素研究的不断进展,对此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有的病人血清胃泌素含量不一定升高,同时此类肿瘤亦不全在胰腺上,故仍以卓-艾综合征较为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