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比较文学课程复习资料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
2.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3.平行研究:平行研究主要由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即辨别其中的类似或差异,以及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其主要关注点在文学性上,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用逻辑推理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人物、情节、风格等文学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
4.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5.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6.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7.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它主要用变异学去研究同一母题、题材、意象、情境、套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流传、演变和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从而去理解这些不同作家的各自风格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之间的交往、影响及其文化的异质特征。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绪论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人:1886年,波斯奈特,创作世界上首部比较文学专著《比较文学》。
·1904年,黄人在《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及《比较文学》一书作出介绍.·早期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译著:A 1931年,傅东华译,法国洛里哀著《比较文学史》;B 戴望舒译,梵·第根著《比较文学论》。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末得以诞生.·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人:1827年,歌德。
·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1877年,匈牙利,《世界比较文学报》。
·德国比较文学的开端:1887年,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法国学派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韦勒克、韦斯坦因、雷马克。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撰写的《比较文学导论》.·《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一期发表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为“跨异质文化”。
·比较文学的基本功用,在于跨越和沟通。
·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和输入为基本框架,构筑了以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为支柱的影响研究体系;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和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了以类比、综合和跨学科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体系;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体系的五大支柱方法是双向阐发法、异同比较法、模子寻根法、对话法、整合与建构法。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比较文学原理是文学研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对比,探讨文学作品的共性和差异,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
对于学习比较文学原理的学生来说,一份全面且有深度的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新编的比较文学原理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比较文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比较文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揭示文学作品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比较文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和主题思想。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揭示,从而探讨人性的本质和意义。
2. 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结构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作品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方式,从而探讨时间和空间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文学作品的风格比较: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的语言表达和艺术风格,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从而探讨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效果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比较文学原理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本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从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深入探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2. 时空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作品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异同。
这种方法可以探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较⽂学复习资料⽐较⽂学复习资料整理⽐较⽂学绪论1、定义:⽐较⽂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和总体⽂学研究为基本⽅法论,其⽬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学规律和⽂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学的发展。
2、⽐较⽂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明、跨学科);四⼤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总体⽂学研究。
3、三⼤学派及其主要代表⼈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代表⼈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较⽂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较⽂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具体材料⽀持研究。
梵·第根:《⽐较⽂学论》,“⽐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个科学的含义;将⽐较⽂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较⽂学评论》,⽐较⽂学“精确化”⼯作,⽐较⽂学不是并列的平⾏⽐较,⽽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学史的⼀个分⽀。
基亚:《⽐较⽂学》,坚持⽐较⽂学是“国际⽂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研究。
代表⼈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较⽂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跨学科和平⾏研究,把⽂学史、⽂学批评和⽂学理论综合在⼀起,正视“⽂学性”问题。
雷马克:《⽐较⽂学的定义和功⽤》,提出⼀个关于⽐较⽂学的定义,全⾯⽽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较⽂学与⽂学理论》,建⽴发展以“⽐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类学”等领域,扩展⽐较⽂学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比较文学教程名词解释1、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2、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
3、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4、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5、译介学:译介学又称“翻译” 。
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
如今翻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
6、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成就、命运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索。
7、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8、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例举1、平行研究的主要特点:a、能综观全局,同时更具评论精神。
平行研究较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平行研究所具有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法是它最有价值的方面之一。
b、用价值关系去取代事实关系,着重考察的主要不是外部关系,而是内部关系。
平行研究不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从而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为了解各国文学特别是在各自独立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文学提供了理论通道。
也就是说,平行研究可以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最大限度的纳入其研究领域。
2、2、主题学主要研究内容:a、题材史。
主题学中题材史研究采用的是影响研究的方法,即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b、主题学(狭义)。
狭义主题学探讨各国文学见没有联系的相同或相似内容如主题、题材、人物和环境等因素的异同。
比较文学一、名词解释1、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称为“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及其姐妹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一项专门,运用来自许多社会的实地研究资料,检视人类行为的视野,并检视关于人类行为与文化的假设。
2、影响研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之间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不排斥有意的影响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
它是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
它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都不属于影响研究的研究范围。
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对法英德诸国剧作的影响。
3、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4、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研究方法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
通过不同民族作家作品的类同和差异的比较和对比,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
例如:杜十娘和茶花女,阿Q和堂吉诃德5、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 流传学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 渊源学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 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比较文学教程名词解释1、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2、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
3、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4、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5、译介学:译介学又称“翻译” 。
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
如今翻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
6、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成就、命运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索。
7、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8、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例举1、平行研究的主要特点:a、能综观全局,同时更具评论精神。
平行研究较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平行研究所具有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法是它最有价值的方面之一。
b、用价值关系去取代事实关系,着重考察的主要不是外部关系,而是内部关系。
平行研究不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从而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为了解各国文学特别是在各自独立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文学提供了理论通道。
也就是说,平行研究可以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最大限度的纳入其研究领域。
2、2、主题学主要研究内容:a、题材史。
主题学中题材史研究采用的是影响研究的方法,即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b、主题学(狭义)。
狭义主题学探讨各国文学见没有联系的相同或相似内容如主题、题材、人物和环境等因素的异同。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和文化之间的比较,探索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之处。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涉及多种文学传统,例如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等等。
为了更好地复习比较文学,下面将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方法。
1. 文学史纵向比较比较文学的核心是对不同文学传统和时期之间的比较,因此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或现代主义时期,详细了解其中的文学作品和思潮。
然后,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一步理解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影响。
2. 文学流派横向比较另一个重要的比较文学方式是对不同文学流派的横向比较。
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奇幻文学,可以深入了解该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然后,选择其他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题材、风格和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这样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流派的发展和特点。
3. 文学主题比较除了比较时期和流派之外,比较文学还可以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比较。
例如,可以选择“爱情”这一主题,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方式和表达手法。
通过比较,可以观察到不同文学传统和文化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进一步加深对比较文学的理解。
4. 多维度比较比较文学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层面的比较,还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比较。
例如,可以从社会背景、文化语境、作者背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获得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综合多个维度的比较,可以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拓展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5. 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最后,作为复习比较文学的重要方法,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不同文学传统和时期的代表作品,在实践中感受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同时,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将为比较文学的复习提供具体的材料和例子。
体例说明:宋体五号黑字为《比较文学教程》要点,小五号绿字为习题,五号楷体为新编教材的要点。
以下为超链接。
绪论第一章影响研究第二章平行研究第三章变异研究第四章总体文学定义填空及著作绪论比较文学的基点是比较,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对比较文学定义的争论,但是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都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国学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憾。
比较文学具有跨国、跨学科和跨文明的特点,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期研究领域主要有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际、学科、文明研究比较文学的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形象学)、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在很多教材中都没有将其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之中,但是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手,探讨多种文明间的异质性、变异性与互补性的问题;二是跨文明阐发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对话研究问题;四是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五是文学人类学的研究。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查看答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整理一.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变异研究:求异,在传播交流过程中,除了可以确定的实证性影响的因素之外,在文化过滤、译介、接受等作用下,还有许多美学、心理学、文化等难以确定因素,被传播和接受的文学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异。
支点:变异性文学性(层面:语言、跨国和跨文明形象、文学文本、文化、文学他国化)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在不同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主要方法是类比与对比,重点在于求类同。
平行研究的贡献在于突破了影响研究的“事实联系”这一限制,大大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疆域,使比较文学在绝境中获得新的发展,并由此奠定了新的学科研究范型。
流传学又称为誉舆学,源于西纳文的光荣一词。
1931年由梵第根引入到比较文学中来。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情况,包括一国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其作品等在他国的际遇和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老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思想、语言、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概言之,就是溯本求源,顺藤摸瓜,揭示出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方法,在西方曾被广泛普遍运用。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绪论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最早使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人:1886年,波斯奈特,创作世界上首部比较文学专著《比较文学》。
·1904年,黄人在《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及《比较文学》一书作出介绍。
·早期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译著:A 1931年,傅东华译,法国洛里哀著《比较文学史》;B 戴望舒译,梵·第根著《比较文学论》。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末得以诞生。
·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人:1827年,歌德。
·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1877年,匈牙利,《世界比较文学报》。
·德国比较文学的开端:1887年,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法国学派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韦勒克、韦斯坦因、雷马克。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撰写的《比较文学导论》。
·《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一期发表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为“跨异质文化”。
·比较文学的基本功用,在于跨越和沟通。
·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和输入为基本框架,构筑了以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为支柱的影响研究体系;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和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了以类比、综合和跨学科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体系;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体系的五大支柱方法是双向阐发法、异同比较法、模子寻根法、对话法、整合与建构法。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四大研究领域·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
·比较文学的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范畴,是由曹顺庆在《比较文学学》中首次提出来的,其根本理论是“变异性”和“差异性”同样可比,差异性也是变异学理论提出基础。
·比较文学的文学变异学将变异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可以从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四个层面展开。
·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主要由类比和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文学史等,主要关注点在文学性上。
·真正严密使用总体文学概念并确定其理论价值的人是梵·第根。
总体文学研究的研究领域:跨文明异质性对比和互补性研究、阐发研究、对话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
第一章·实证性影响研究第一节·流传学·定义: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它的特征表现为实证性,研究对象为文学关系。
·研究类型:放松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技巧的影响;艺术形象的影响;主题或题材的影响;框范的影响;理论思潮的影响。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研究模式:直线式影响、辐射式影响、焦点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
第二节·渊源学·定义: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范畴。
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特征: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的追溯的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和论证。
渊源学是一种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属于不同国家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方式(渊源学的种类):按照影响的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按照影响的发送者:孤立的渊源、集体的渊源。
第三节·媒介学·定义:媒介学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背后的因果规律。
*媒介可以是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中间起交流、影响与传递等中介作用的东西,也可以是把一国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思潮介绍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活动;它可以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个组织、在某种环境中起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
·研究范围: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媒介类别: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团体:所谓团体,主要指一些趣味相投、倾向一致的作家、翻译家的联合,如沙龙、文学社团等。
另外,社会环境、文艺思潮、流派也能形成媒介。
第二章·变异研究第一节·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一、文化过滤·定义: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作用机制:A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B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C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
二、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提出·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A首先是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B其次是作品传入另一文化语言之中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C最后是文学误读与创新。
*有学者指出:“所谓文化误读,就是研究主体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文学现象,从而产生理解上的错位,按我所需地加以切割、加工,读出研究对象所没有意义。
”(错位是双向的)第二节·译介学·定义: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及文化根源。
*1976年安德烈·勒菲弗尔发表的《翻译研究:学科的目标》是翻译研究诞生的标志。
·研究范畴:A翻译理论研究(雅各布森、本雅明、罗兰·巴特);B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C翻译文学史研究(重建译文与原文的关系)。
·文化转向:巴斯奈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
而“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
第三节·形象学·定义: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和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民族的想象物。
当代形象学强调对作家主体的研究。
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于形象和集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A注视者:先见、身份、时间;B他者: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C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狂热、憎恶、亲善(意识形态、乌托邦)。
·研究方法:A文本外部研究: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异国形象和真实的异国的关系;*社会集体想象物指涉的是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它是在文本之外展开的,要求研究者对文学形象进行一种拓展了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作家和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构成引导、复制、批判三种关系形态。
B文本内部研究:词汇(来源和套话);等级关系(时空范畴和人物体系);故事情节(程序化和模式化)*套话指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称的词汇。
套话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这种文化标致的缩影,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
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包括:表语和主要部分的混淆、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的混淆。
第四节·接受学·定义: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它是建立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接受美学、跨文明研究基础是那个的一种新型的比较文学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学者在接受和研究同一文明、或其他文明的文学作品时出现的变异情况。
·接受学与影响研究:接受活动主要是心理上的、美学上的,它并不包括接受者的主观创作,而接受者的创造活动则是影响研究的范围。
*错误影响:指一个作家自愿寻找一个开拓者,他找到了一个榜样,但歪曲、改变了它的基本特征。
其产生常见于接受者受到了变形的译作的影响。
<巴洛里娅>*负影响:国家和语言相同的作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往往是负影响,是副作用的结果。
因为相连几代人往往相互成为对手,在个人主义的名义下,人们反对老一辈人的作品,将其视为过去的传统。
<巴洛里娅>·研究内容:同一文明下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作品的接受变异;不同文明下一个国家对一个国家的作品的接受变异;平行研究中的接受变异。
第五节·文学的他国化·定义: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现实性和可能性:文学的他国化是由长期而深入的文化传播所形成的;一国文学对别国文学的改造是因其自身的需要(文学自身的内需和社会的内需),这种需要为传播国文学和接受国文学进行对话提供了可能性。
·过程:首先往往是抗拒姿态,继续根据自身需要吸收有益于自己的养分,最后慢慢在自身和外来两种文学观念和话语基础上消化双方的影响,融合成新的文学观念,实现从对抗、对话到融合。
·前提:文学的他国化实际上是立足于接受国文学的文学传统和其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规则来对传播国的文学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否则,对于接受国文学二来,只能被外国文学淹没,无法从“化他国”转化为“他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