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外力地质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12.27 M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沉积岩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7、9%,主要分布在地壳表层,在地表出露的三大类岩石中,其面积占75%,是最常见的岩石。
沉积岩中赋存有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许多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第一节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一、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是大气、水和生物。
它们构成了地球系统的三个外部层圈。
1、大气成分主要有氮气、氧气、氩气,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圈从下向上依次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等。
对流层:顶面高度在10-16km范围,温度从地面由下而上逐渐降低。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平均每上升1km,气温约降6、5℃,其顶面温度约-55℃。
大气中的水汽几乎都集中于此,是展示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刮风、下雨、降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对流层内。
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湍流最多的一层,喷射客机大多会飞越此层顶部(即对流层顶)用以避开影响飞行安全的气流。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高度的大气层。
层内温度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底部温度随高度变化不大。
这里基本上没有水汽,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于飞机航行。
在20~30公里高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及高能粒子的袭击。
中间层:自平流层(50公里)顶到85公里之间的大气层。
在中间层顶层,经常会出现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
大气环流:低纬度地带气温高,高纬度地带气温低。
气温不同,导致空气密度不同。
气温高的密度小,气温低的密度大,使得低纬度地带温度高而密度小的气团上升并向高纬度地带运动,而高纬度地带温度低而密度大的气团下降并沿地面向低纬度方向运动,形成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大气圈的地质意义:①大气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以发生的物质因素氧气—氧化作用,生命的存在;二氧化碳—植物制造有机质、生物成岩,参与化学反应;水—风化作用,流动成风,动力。
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地理成因过程,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导致的地质变化。
它主要包括风力、水力和冰力等作用。
风力是指风对地球表面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风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有风蚀作用和风沉积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力通过吹动沙粒,产生风蚀现象,形成沙丘和沙尘暴。
而在沙漠地区,风力通过吹动沙粒,逐渐形成移动的沙丘和沙漠化现象。
风力还可以将风沙沉积在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沉积物上,形成风积沉积层。
水力是指水对地球表面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水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有流水侵蚀作用和水沉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主要是由于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流动,搬运、冲刷和溶解岩石和土壤,改变地貌。
流水侵蚀作用还可以形成峡谷、洼地和瀑布等地貌现象。
水沉积作用主要是由于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流减速,悬浮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地层和沉积岩。
冰力是指冰对地球表面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有冰蚀作用和冰沉积作用。
在寒冷地区,冰雪覆盖的地区,冰雪融化后形成的冰川运动,会带动被冰雪覆盖的岩石和土壤,形成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会形成U型山谷和冰碛石等地貌现象。
冰沉积作用主要是由于冰川融化后搬运的碎石、砂石和黏土沉积下来,形成冰碛层和冰碛岩。
外力地质作用是地球表面和地下的重要地理力量,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貌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外力地质作用会改变地质形态和地貌特征,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景观和地质现象。
同时,外力地质作用还可以改变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
总的来说,外力地质作用是指风力、水力和冰力等外力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它们通过改变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形成不同的地貌现象和地质结构。
外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貌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这些外力地质作用,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地质笔记4.0第十章——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表上的岩石或矿物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破碎与化学分解作用的总称。
风化作用分类:物理化学生物。
物理风化作用(机械风化):既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又不生成新矿物。
分类: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原有成分分解,易溶者流失,难溶者残留原地并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分类(三化两解):水化碳酸化氧化,溶解水解。
生物风化:动植物遗体分解产生的有机酸,植物,动物的作用。
制约岩石风化的因素:气候(两极-冰劈,干旱-物理,湿热-化学生物)地形(高度-起伏-朝向)岩石特征(成分-结构构造-节理发育---球状分化与差异分化)风化作用产物:碎屑物,溶解物,难溶物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
风化壳:风化产物的覆盖层。
土壤:腐殖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
风化地貌:石蛋,丹霞,峰林,摇摆石洋葱石。
第十一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基本概念:片流,坡积物,坡积裙,,冲沟,洪积物,冲积扇,洪积堆河谷横截面:河床,谷底,坡麓,谷坡,谷缘。
影响河流侵蚀与沉积的因素:流速,河床坡度,河床横剖面和粗糙度,流量。
侵蚀侵蚀方式:溶蚀,水力,磨蚀侵蚀方向:下蚀(侵蚀基准面),旁蚀,溯源侵蚀旁蚀原因:弯道离心力,科里奥利效应。
自由河曲:在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上流动的河流,其弯道的演化进程自由而充分。
这种河流弯道称为自由河曲。
搬运搬运方式:底运(磨蚀河床的主要工具),悬运,溶运沉积沉积原因:流速降低,流量减少,河流超负,河流底部平坦。
冲击物特点:由碎屑物质组成。
分选性磨圆性成层性韵律性较好。
具有波痕、交错层等原始沉积构造河流阶地:已形成河漫滩的河流因为去均夷化而重新下蚀时在河谷两坡的阶梯状地形。
河流阶地分类:堆积阶地,基座阶地,侵蚀阶地概念:准平原与夷平原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冰川:重力作用下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冰体。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限。
是冰川累积区(粒雪盆)与消融区(冰舌)的分界线雪线影响因素:气温,降雪量,地形冰川冰形成过程:雪花__粒雪_ 重结晶作用_粒状冰__冰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