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知音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2.20 KB
- 文档页数:1
“知音文化”解读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教学,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
伯牙失去了子期,为何一定要破琴绝弦呢?这个故事是“知音文化”的源头,为何流传千年而不衰?教材编者将这篇小古文放在六年级教材中,恐怕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小古文的意思,感知伯钟之间的浓厚情谊,更有一种文化传承的意味深藏其间,教者要能够借助文本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备课之时,研读“知音文化”则必不可少。
一、从传奇小故事说起伯牙,名瑞,字伯牙,本来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在晋国做官,官至上大夫。
他的琴声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意境高远。
虽然有许多人称赞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完成使命之后,他决定改走水路返回复命,探访知音。
行至汉阳江口,船队就近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江面波光粼粼,俞伯牙兴致大发,便命童子焚香摆琴,意欲弹奏一曲,以遣情怀。
然而,一曲未了,指下“呱啦”一声,断了一根琴弦。
俞伯牙顿觉惊讶。
这时忽听岸上有人答话,说:“船上大人不必生疑,小子并非奸盗之徒,乃是樵夫。
只因砍柴归晚,遇到风雨,在崖石下避雨,听见你弹琴,我就听了一会儿。
”俞伯牙颇不以为然地说道:“打柴之人也敢说‘听琴’二字,岂不是假话。
”便进一步问道:“既然你能听琴,那么,我问你,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笑着回答说:“大人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并随口吟出了第四句的歌词。
俞伯牙听了樵夫的这番回答,不禁喜出望外,忙邀请他上船来深谈。
当伯牙弹奏的琴声激越高亢时,樵夫说:“巍峨壮美呀!大人志在高山。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樵夫说:“宽广优美呀!大人志在流水。
”至此,俞伯牙彻底叹服了。
想不到自己渴求多年的知音就在面前。
如此神交契合,真是相见恨晚。
伯牙当即表示,自己在明年这个时候,还是到这个地方来与钟子期相会。
第二年中秋前夕,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琴召唤这位知音,还是不见人来。
武汉音乐文化的武汉性发布时间:2021-12-14T06:46:06.944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2期作者:李姣彭琦[导读] 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音乐的圣城。
3500年的城市发展史李姣彭琦音乐学院湖北武汉 43000摘要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音乐的圣城。
3500年的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弦歌不断、楚声荡漾的城市音乐史。
为此,针对武汉音乐文化的武汉性进行分析,彰显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知音文化武汉性城市音乐古琴台一、元典文化的起源知音是心灵深处的一种交流,是灵犀的感知,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高境界。
高山流水的故事想必人人耳熟能详,伯牙与钟子期很好的诠释了“知音”这个词,能让知音传说最后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唯一文物载体也就是坐落在武汉蔡甸区的钟子期墓。
所以知音文化成为了武汉特有的文化,知音文化也成为了武汉的元典文化。
2007年“伯牙与子期的传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钟子期墓所在的蔡甸区蔡甸街马鞍山还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中,而现在知音文化已经走出了武汉,走出了中国,成为了能够影响世界性文化的一个话题。
二现代音乐印象谈到武汉的现代音乐印象,我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女生合唱团?“天空合唱团”。
这个合唱团的并非专业的合唱团,但它仍然被业内人称为最美合唱团,这也并不影响她们演唱的内在真挚。
声音干净通透,张力恰到好处,表演舒适自在,令人赏心悦目。
据说当时她们在美国演出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合唱界留下很好的口碑。
相比许多地方都拿地标建筑当城市名片,而武汉将合唱当作城市名片就要独特的多。
大概是因为自己是音乐生加上武汉有独立的音乐院校让我觉得武汉的整个艺术氛围是非常不错的。
在我们这种氛围下还是需要更多的非专业的各种各样人去喜欢唱歌,而且,能够发展成专业会更好,或者是了解的越多越好。
2023年12月27日,湖北文旅宣传语发布会在武汉举行,向全世界发出了“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的美好邀约,成为湖北文旅推广的响亮声音。
2023年,湖北人民奋力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篇章。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出台《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为先行区建设提供了最新行动指引,推动三大都市圈同心向未来。
全省粮食总产量555.4亿斤,连续十一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十一连丰的丰收答卷诠释着湖北的“三农”使命,再次展现了“仓廪实、天下安”的湖北担当。
全省前三季度GDP增速排名进入全国前10,同比增长6.0%,快于全国0.8个百分点;新出炉的2023年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新增枣阳上榜,原有五市的位次持续提高。
深入实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推动构建美美与共的靓丽图景。
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在光谷实验室诞生,众多“卡脖子”关键技术被一一破解,各级创新平台助推武汉成为“最强大脑”城市,迸发出磅礴的创新活力。
这份2023年的湖北成绩单数据亮眼、成果斐然,为广邀天下客的湖北文旅行动鼓足了底气和信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针。
随着稳经济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我国文旅产业迅速回暖、强势复苏。
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619亿元,同比增长7.7%;国内旅游达到36.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114%,文旅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突出作用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从“甜野”男孩代言、带动“天空之城”理塘全县全域发展的丁真现象,到山东淄博与感恩大学生双向奔赴、吸引全国流量赴美食盛宴的“出圈”,再到2024年元旦小长假新晋网红“尔滨”以旅游服务承接“泼天”情谊的佳话,全国各地都在文旅市场盘清家底、拿出真章,铆足干劲、抢抓机遇。
武汉古琴台景点介绍面向游客《走进武汉古琴台,领略千古知音情》朋友,你来过武汉古琴台吗?这可是个充满韵味的好地方!一走进古琴台,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每一块砖瓦都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在这里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子期能懂其音律中的高山巍峨、流水潺潺,两人遂成知音。
后来子期病故,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就为了这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谊,也值得你来感受一番。
在古琴台里,你能看到伯牙抚琴的雕像,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还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还有那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漫步其中,微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如果你运气好,还能碰上一些古装表演,演员们身着华服,演绎着当年的知音故事,那场景,真是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盛会之中。
别犹豫啦,快来古琴台,寻找属于你的知音之旅吧!《武汉古琴台,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嗨,各位旅行爱好者!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武汉的一个超棒景点——古琴台。
当你踏入古琴台的大门,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就会扑面而来。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想象一下,俞伯牙坐在这儿,轻轻拨动琴弦,那美妙的音符在空中飘荡。
而钟子期呢,就在一旁静静聆听,心灵相通。
他们的友谊,纯粹又深厚,真让人感动。
比如说,古琴台里有个知音亭,据说就是当年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地方。
站在亭子里,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琴声。
而且啊,周边的景色也特别美。
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
岸边的柳树随风摇曳,就像在向你招手。
不管你是喜欢历史文化,还是想欣赏美丽的风景,古琴台都不会让你失望。
赶快来吧,亲身体验一下这里的魅力!《武汉古琴台,等你来探秘》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武汉有个好地方叫古琴台,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
古琴台啊,那可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
一说起它,就不得不提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这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但在古琴台,你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情谊。
你看那展示馆里,一幅幅图画,一个个物件,都在讲述着当年的情景。
古琴台知音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摘要:源远流长的琴台知音文化是武汉市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旅游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琴台的巨大旅游价值一直未能得以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要使琴台知音文化资源在武汉的旅游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从突出武汉知音文化特色,塑造知音文化旅游品牌;整体打造知音文化旅游线路;以琴为媒,开展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等方面入手,做好知音文化的旅游开发。
关键词:知音文化旅游开发说到高山流水遇知音和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信不仅许多华人都知道,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享有盛名的。
但说到古琴台的所在和知音的故乡,知道的人却并不多,享有盛名的知音文化竟没有了落脚点。
武汉古琴台景区日渐消沉,知音文化的发展令人担忧。
知音文化本应该是武汉市一种最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是独一无二的,但由于长期以来古琴台景点规模小、旅游服务系统不健全、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诸多原因,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进行文化定位、挖掘知音文化的内涵、组合旅游路线以及整体开发研究是古琴台景区乃至整个武汉创立旅游文化品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知音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内化则成个人素质,外化则体现文化品位,影响一个地域各方面的发展。
对知音文化的理解,很多人过去狭隘地认为它只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且仅局限于音乐、琴台和钟子期的墓。
其实知音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引伸开来其内涵博大精深。
知音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天人合一的文化。
天指的是自然,人则指的是人文。
知音文化中流传的一曲《高山流水》就是以自然物象来比喻和表现人世友情、人文精神。
二是诚信礼仪的文化。
例如钟子期在病亡前深知自己不能履约,于是嘱咐父亲,自己的坟墓一定要筑在江边,生不能与伯牙相见,死也要实现自己的诺言,在九泉之下聆听伯牙的琴声。
这便是诚实守信最生动的表现。
三是情智交融的文化。
知音文化中不仅仅表现了亲情,友情,还有智慧。
伯牙演奏的《高山流水》成为千古绝唱,现也作为地球文化代表之一,被载上宇宙探测卫星,成为当代地球人与宇宙外星人建立联系的心灵语言。
各位游客:大家下午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非常荣幸能和大家相聚在白云黄鹤,知音江城——武汉。
我是大家的导游员。
今天我先带大家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
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
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
最早修建年代已经没有确切记载,但在北宋时期就已存在则是不争的事实。
其后屡建屡毁,1924年又一次修复。
抗日战争中又大半被毁,直到1956年在琴台西侧修建汉阳文化宫,同时又修复琴台的各项建筑,1981年又重新修葺。
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
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
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
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
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
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
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
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
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
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
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
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
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
古琴台的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武汉的古琴台,我是今天为大家服务的导游。
古琴台,这座充满着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品味。
它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是中国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
走进古琴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
这里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大门上方的牌匾“古琴台”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给人一种庄重之感。
说起古琴台,就不得不提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善于鼓琴,而钟子期则善于听琴。
一次,俞伯牙乘船路过汉阳,在月湖之畔弹奏了一曲。
钟子期闻声而来,听到伯牙的琴声,他感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弹奏的曲调转为澎湃激昂时,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人因为音乐而相知相惜,结为知音。
然而,后来钟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万分,在钟子期的墓前摔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以表对知音的敬重和怀念。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前行,我们来到了俞伯牙抚琴的雕像前。
这座雕像栩栩如生,俞伯牙正专注地弹奏着古琴,他的神情中透露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知音的思念。
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琴声穿越时空,在耳边回荡。
再往前走,便是琴台碑廊。
碑廊里镶嵌着许多名人题写的诗词和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或赞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情,或感慨人生难得一知音。
每一块石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行文字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在古琴台的中心,有一座琴堂。
琴堂内摆放着一架仿制的古琴,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亲身感受一下弹奏古琴的乐趣。
虽然我们无法弹奏出像俞伯牙那样美妙的乐曲,但也能在这一抚一按之间,体会到古琴的独特魅力。
除了这些主要的景点,古琴台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
比如那清幽的庭院,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还有那古朴的石桥,横跨在小溪之上,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如今,古琴台已经成为了武汉的一张文化名片。
它不仅吸引着众多国内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也让许多外国友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活动的主题首届国际知音文化周二,活动的思路变一场晚会为一场文化盛宴,集中展示知音江城文化名片。
敢于创新做出亮点。
提升活动的影响力以及参与度。
借力各种资源,提高活动的附加值。
三、主题活动A.预热期活动1、知音演讲大赛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知音文化魅力,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传统的知音艺术文化,由汉阳区宣传部以及湖北省演讲协会主导,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演讲大赛。
主题:讲知音故事,扬知音文化地点:琴台剧院大赛时间:9-10月大赛内容:本次大赛以“讲知音故事,扬知音文化”为主题,参与学生就自己所理解的知音精髓或故事进行演讲,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
为保证公平公正原则,设置五名评委,并按照评分标准,采取不记名打分方式现场打分,并公布评选成绩。
经过两轮赛场角逐,前50名选手成功晋级决赛。
决赛时,除演讲外,再增加一项朗诵比赛,要求每位选手进行三分钟的诗词朗诵,并以古琴曲目作为朗诵背景音乐,增加大赛观赏性的同时,也传播知音文化。
2、艺术文化产业沙龙暨知音文化产业孵化器揭牌地点:古琴台高山流水大厅内容:探讨知音文化、古琴文化在新时代下的传承与发扬,如何让知音文化产业、古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为鼓励知音文化发展、促进知音文化产业落地,牵头成立知音文化产业孵化器,在会上进行孵化器揭幕仪式。
嘉宾:沙龙部分,邀请古琴名家讲述新时代下古琴艺术的发展情况,中国琴会、中国古琴学会等行业专家分析行业现状;文化产业知名人士为古琴文化产业化道路把脉。
孵化器揭牌部分,邀请旅发投、伯牙文化相关领导、入驻园区的部分企业代表为孵化器揭牌。
B.高潮期活动1、世界琴友之夜专题音乐会邀请古琴演奏者参加古琴音乐会,演奏古琴名篇,并将古琴艺术与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一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盛宴。
除了传统古琴演奏之外,演讲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学生,进行开场朗诵表演。
还可邀请凤凰传奇组合参加此次音乐会,音乐组合本身也是一种音乐上的知音,将他们的演唱与古琴表演结合,既是契合了知音文化的主题,又有利于知音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的传播。
知音文化主题公园资料集目录:1、武汉·中国知音城项目介绍2、知音文化主题公园介绍3、周边项目介绍4、附图武汉·中国知音城项目介绍一、 项目名称:武汉·中国知音城——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新农组团城市综合开发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或者“本项目”)二、项目概况:项目范围:东至新天村、西至京珠高速、南至知音湖、北至汉蔡高速,规划范围约22.89平方公里,开发整理面积13.08平方公里。
项目可出让用地规模不少于5000亩,主要包括新天、铁铺、新农、红庙、马鞍山、五贤路以南区域六个板块(最终具体项目用地范围、数据,依据本项目所在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所取得的规划文件和测绘定桩成果为准)。
图1.1 项目区位图规划范围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图1.2 项目实施范围图1.3 项目六大组团分布图三、区域分析1、位置与交通本项目位于吴家山、沌口两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紧邻王家湾中央商务区和蔡甸城关,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紧邻京珠高速、汉蔡高速和城市三环线,距武汉天河机场仅20多分钟车程,内有知音大道、新天大道,即将兴建的城市四环线和地铁四号线横贯其间,交通极其便捷。
2、自然资源项目毗邻武汉市西部生态廊道,生态环境优越,山水资源丰富。
南部的知音湖水质优良,是武汉市备用水源地之一。
马鞍山山系横贯知音城,植被覆盖率高,栖息着苍鹭、鹭鸶等多种野生鸟类。
3、文化资源项目所在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是武汉市重要非物质文化“知音文化”的发源地。
区域位于武汉市旅游整体格局中的环城游憩带上,处于“琴台-龙阳湖-南湖-索河”串联的旅游走廊的核心位置。
4、地质情况区域地形平缓,地面高程19.6~31.2米。
高点为马鞍山,相对高差约80m;地质构造相对稳定,无大的断裂及褶皱通过,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
知音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介绍武汉·中国知音城首期项目包括知音文化主题公园、红庙组团块、马鞍组团,总占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
寻根“知音”世家——钟氏家族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1796年),坐落于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
古琴台有“天下知音第一台”美誉,得名于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
据相关学者考证,钟子期并不是一位普通的樵夫,实际上是名门之后,郧国(今安陆)古琴大师仲仪的后代。
钟氏家族,一个生息繁衍于春秋战国时期江汉之地、以琴艺著称于世的音乐世家,历代职司楚国宫庭礼乐,人才辈出,重义守诺,诚信懿行千秋传颂。
◇ 朱绍斌汉阳古琴台郧公钟仪:琴音结缘化干戈古琴,亦称瑶琴,为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优雅、最富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史载上古时期伏羲“断桐为琴,修身理性”;女娲“宓犠置琴,女娲和之”;神农“测桐为琴,绳丝为弦”;黄帝“以号钟之琴,奏清角之音”。
春秋时期尤重琴音,《诗经》多处有提及,《关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艺赓续,琴脉悠长。
在中国古琴史上,有这样一位杰出的音乐人,不仅凭借出神入化的琴艺改变个人命运,由宫廷乐师一跃成为一方长吏;而且融爱国、忠诚的高尚品德于古琴艺术中,成为楚、晋两大强国的和平使者,深重影响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的局势。
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家,就是郧公钟仪。
钟,这个姓氏系以官为氏,据《周礼·春官》记载:“钟师,掌金奏。
”负责宫廷祭祀、典礼的大宗伯属下职司击钟奏乐的艺人称为钟师。
先秦时期从周王室到各诸侯国均对礼乐十分重视,乐官的职事重要,尤其是职掌号称中国古代宫廷十二乐器之首——钟的乐官,责任重大,地位显贵。
在楚国,这一世袭乐官的家族后代均以“钟”为姓。
钟仪,是楚共王时期(公元前601年——公元前560年)杰出的古琴演奏家,据宋代朱长文《琴史》所载,自上古时期至宋代约二百多名古琴高手中,钟仪位列第三十五位。
钟仪不仅琴艺高超,而且精擅乐队指挥,每次宫廷演奏,乐队协调配合浑然一体,乐声悠扬令人如痴如醉,楚国君臣无不赞叹。
关于生长在汉阳对知音文化的了解家国情怀的稿子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将中国中部地区的最大都市——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汉阳古郡,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缔造了武汉城市之根,孕育了“知音文化”、“汉阳造”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如今,武汉吹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号角,在加快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汉阳努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传承创新,保护和传承着文化的血脉基因,致力构筑武汉文化高地,让知音文化走向世界。
千年知音文化源远流长武汉三镇中,汉阳建城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古称“却月城”,缔造了武汉城市之根。
这里处于古代云梦泽的范围内,形成“山、江、湖、城”特有的城市格局,拥有武汉各城区中最长的江滩岸线,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有48平方公里用作了生态规划,城区公园多、山水多,是一片不可多得的生态宝地。
汉阳山灵水秀,人文蔚起,辞章文化源远流长。
武汉市汉阳区有关负责人说,这里汇聚了大禹治水、山水神话、三国文化、人文辞章、归元宗教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在此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豪迈篇章。
高山流水遇知音当然,汉阳最受瞩目的当属源远流长的知音文化。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国,在汉阳遇雨停船泊岸、抚琴自娱,恰遇当地樵夫钟子期在此避雨,因听出伯牙琴声中“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心声,二位“知音”不顾身份地位差距悬殊,结为兄弟、视为知己。
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随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汉阳古琴台筑台纪念,从而共同演绎了这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旷世佳话。
如今,知音文化早已成为武汉城市人文精神之源、中国和谐社会历史典范和世界文明交往的共同财富。
在法国波尔多、德国杜伊斯堡、日本大分等武汉友好城市,均建有“知音亭”、“高山流水”、“古琴台”等景点。
甚至《高山流水》还作为经典名曲,被美国“旅行者一号”太空探测器录入,飞向太阳系以外的茫茫苍穹。
武汉知音文化
11旅行社班程维
如果要在武汉寻找一处精巧雅致的古朴庭院,非古琴台莫属。
在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白墙黑瓦的清代院墙内,有15亩地的山水、楼台、亭阁与城市的喧闹隔绝。
这里,曾是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鼓琴抒怀之所,这里,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年浪漫故事的发生地,这里更是全世界游客来汉之后的必到之处。
伯牙、钟子期与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展示了非凡的音乐意象和音乐境界,深蕴着重情、守信的人生哲理,几千年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元素之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越来越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不少人仅将之当作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其实她有着翔实的历史考证,古琴台扬声海外,伯牙、钟子期确有其人,钟子期的墓碑也保留至今,而知音文化更是根植于汉阳以及武汉人的心中。
武汉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历史学家皮明庥先生主编的《简明武汉史》所述,最早记述伯牙钟子期知音佳话的是秦代呂不韦门徒所著的《呂氏春秋》。
楚国郢都有好琴者名伯牙,琴技高超,在晋国做了大夫,出使楚国时,在一个风高浪急的中秋之夜,遇雨,在船头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
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识得瑶琴,听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情怀,得伯牙赏识,结成知音。
一年后,伯牙依约寻子期不遇,一曲《高山流水》成了千古绝响。
此外,其他如《列子·汤问》、《荀子》、《韩诗外传》、《淮南子》等都有记载,可谓史不绝书。
特别是明代冯梦龙所编小说《警世通言》及后人所编的《今古奇观》,使“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更加大众化、民间化,以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琴台是知音文化的主要载体。
据说北宋年间,有人感于马鞍山附近琴台处地偏僻,于是在汉阳城北面筑台,命名为“琴台”。
现在月湖边的古琴台是清嘉庆时湖广总督毕沅主持建造的。
距今200年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对古琴台进行全面修葺,使之成为武汉三大名胜之一。
现在,汉阳区有钟家村、琴台路、琴台村、知音路、知音东村、知音西村、琴断口等地名。
有专家认为,在地名学上,“地以人传”的现象普遍,多数是用一个地名纪念一个人,而像这样围绕“牙期佚事”产生这么多的有关地名,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知音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