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甪直古镇游记
- 格式:doc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7
甪直古镇游
今天十月一日,是新中国64周年的大喜日子。
我跟着外婆来到老家甪直古镇度假,实现了我的一个小小愿望。
吃过午饭,我和外婆来到老街上游玩。
哇,这儿的人可真多,成群结队个个兴高采烈。
老街上到处弥漫着小吃摊的香味……炸臭豆腐的,卖糕点的,糖葫芦也被一抢而空。
我们一路走一路逛,发现每个小吃摊上都插着一面小五星红旗,也许这也是他们庆祝国庆的一种方式吧。
走累了,我就买了一根冰糖葫芦吃,一边品尝着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一边欣赏着这小桥流水的美景,真是件舒心的事啊!
看,码头边来了好几个外国人,他们一个个排着队,准备乘游船,那个外国人小心翼翼地迈开一只脚刚踏上船,船就左右摇晃起来,她吓得“啊”地尖叫起来,幸亏船娘及时地扶住了她,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一个个稳稳地坐了下来。
年轻的船娘穿着漂亮的水乡服饰,唱起了山歌,外国朋友边听着歌边拍着照,满脸的兴奋,小船渐渐地驶远了……我一路逛着,细细地饱览了一遍节日里古镇的风貌。
啊!今天既玩的开心,又让我大开了眼界,看到了水乡的古镇,通过建国64周年,镇上的人们生活象冰糖葫芦一样火红,和谐,节节高!。
记甪直镇一游_一日游作文600字粉墙墨瓦低檐下,清溪流影照人家。
细舟荡漾谁人语,忽闻吴歌踏梦来。
印象中的江南,是一幅秀丽细致的水墨画:绵绵的细雨,滋润着细碎的石子小径,在小河上泛起点点涟漪。
蜿蜒的小河十分狭长,一叶小舟停在一侧,轻轻晃着。
两边的房子黑顶白墙,挨挨挤挤。
小径窄而深远,同小河一起伸展,不见尽头。
迷蒙中,似有一青衣女子,撑着油纸伞,迈着碎步而来。
她淡淡的笑仿佛与那细雨融为一体了……如此之美,今日在甪直镇,得以一见。
阳光十分灿烂,在外面觉得格外炎热。
小街旁的两排树浓浓密密,所以把小镇整个罩起来,凉爽之极。
漫步小巷中,一样的小径,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轻灵之感。
不过这如今的江南,如今的甪直,有了些许微妙的变化。
记忆中清清冷冷的巷子热闹非凡。
来来往往的人们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今天的巷子里遍是鲜艳的红色与白色,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街旁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店,有卖糖的,卖糕的,卖面的……古朴的人们,有的大声叫卖,有的掌槁摇船,有的沿街洗衣……酒旗飘飘,古风俱显。
经常会碰见外国友人,他们友好的笑容也同这镇子一般美丽。
记忆中狭长宁静的小河也是一片繁盛。
小河窄而细,勉强可以容两条小船并驾齐驱。
这时正有几条小舟靠于岸边,船头上站着掌船的妇人,碎花布的衣裳别具特色。
偶见有游客上船,小舟轻轻摇晃,不胜惬意。
记忆中淡然而笑的女子也是变了。
一路上,满眼是身着古装的女子。
或湖衣似仙,或白衣胜雪,或黄衣若蝶,或绯衣如火,都以优美的姿态婷然而立,嫣然而笑。
这些现代女子的笑容里,多了几次活泼,增了几丝明媚。
这甪直,这江南,其实没有变。
这小径还在,这小河还在,这小桥还在,这婉约还在。
只是,那清秀之气加入了一些繁华,一丝阳光,一丝明丽。
身后的甪直古镇,已模糊不清,但心中的甪直,却从未模糊。
苏州甪直古镇游记作文《苏州甪直古镇游记》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去苏州甪直古镇的有趣经历。
一到古镇,我就被那里的景色吸引住啦。
弯弯的小河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河水清清的,能看见小鱼在里面欢快地游来游去。
沿着小河走,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房子。
有的房子门口还挂着红灯笼,特别好看。
我走进一家小店,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玩具,我挑了一个小风车,拿在手里,风一吹,小风车就呼呼地转起来,可好玩啦!再往前走,有一座石桥。
我小心翼翼地走上去,桥两边的石头栏杆摸起来凉凉的。
站在桥上,能看到远处的小船,船夫慢慢地划着桨,小船悠悠地向前行。
古镇里还有好多好吃的。
我吃了甜甜的海棠糕,咬一口,嘴里都是甜甜的味道。
还尝了香香的臭豆腐,虽然闻起来臭臭的,但是吃起来可香啦!这就是苏州甪直古镇,一个又漂亮又好玩的地方,你们也一定要来哟!《苏州甪直古镇游记》作文二小伙伴们,我跟你们说哦,我去了苏州甪直古镇,那可真是太棒啦!一进古镇,就好像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里。
路是石头铺的,走起来有点硌脚,但是很有意思。
我看到了好多老房子,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
有一家门口还放着一个石磨,我好奇地上去推了推,哎呀,可重啦!小河里的水哗哗地流着,一艘小船从桥下穿过。
船上的阿姨笑着跟我们打招呼。
我还去了一家糖店,里面的糖人可漂亮啦!有孙悟空,还有小兔子。
我买了一个小兔子糖人,舍不得吃,拿在手里看了好久。
到了中午,我的肚子咕咕叫了。
我吃了一碗奥灶面,面条细细的,汤特别鲜,我把汤都喝光啦!苏州甪直古镇真是让我难忘,下次我还要来!。
我的家乡甪直古镇作文说到我的家乡,那可真是个让人心窝子暖洋洋的地方,咱们叫它甪直古镇。
这地界儿,就像是从老照片里走出来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座古桥,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古镇的小河上,整个镇子就慢慢苏醒过来了。
河边的柳树啊,就像刚睡醒的姑娘,轻轻摇着辫子,对着河水梳妆打扮。
这时候,你要是沿着河岸走,就能闻到一股子淡淡的青草香,还有那早点摊上飘来的阵阵香气,馋得你直咽口水。
说到吃,咱们甪直古镇可不含糊。
小笼包、生煎、豆腐花……这些个美食,光是听名字就能让人流口水。
特别是那小笼包,皮薄馅大,轻轻一咬,汤汁就流出来了,鲜得能掉眉毛。
还有啊,那些老街坊们,一大早就会聚在茶馆里,泡上一壶好茶,吃点小点心,聊聊家常,那日子,简直比神仙还自在。
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你会发现这里的房子都是古色古香的,青砖黛瓦,马头墙高耸,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画。
偶尔,你会看到一扇半掩的木门里,探出一张慈祥的老奶奶的脸,笑眯眯地看着你,那眼神里充满了温暖和亲切。
这时候,你不妨走进去,和老奶奶聊聊天,听听她讲讲古镇的过去,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旧时光。
古镇里还有许多有趣的角落等着你去发现。
比如那座横跨小河的石桥,桥面上铺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过往行人的足迹。
站在桥上,你可以看到河水悠悠地流淌,两岸的柳树随风轻摆,仿佛在低语着古镇的秘密。
还有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小店,里面藏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每一件都透着匠人的心血和热情。
每当夜幕降临,古镇就变得更加迷人。
红灯笼一盏盏亮起来,将古镇装点得如诗如画。
这时候,你可以沿着河岸散步,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
或者,你也可以找一家临河的茶馆坐下来,品一壶好茶,看河面上倒映的灯火阑珊,享受这份难得的悠闲与自在。
这就是我的家乡甪直古镇,一个充满温情与故事的地方。
无论我走到哪里,心中都会有一份对这里的深深眷恋。
因为这里不仅有我童年的记忆和欢笑,更有那份无法割舍的乡情和乡愁。
甪直古镇春游作文“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虽说没有雨,但在甪直古镇春游,那感觉就像闯进了一幅江南水墨画里。
一到甪直古镇,那古旧的气息就像个热情的老友,一下子把我给包围了。
脚下的石板路坑坑洼洼的,像是在诉说着古镇那些古老的故事。
我猜啊,这石板路肯定被无数的脚丫子踩过,说不定还有古代大侠的脚印呢!沿着河道走,那河水绿得就像被染过似的。
河面上一艘艘小船,就像一片片叶子在水面上漂着。
划船的大叔戴着个草帽,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儿,那调子就跟这古镇一样悠闲自在。
我和小伙伴们赶紧跳上一艘小船,小船晃晃悠悠的,我还真有点担心它会翻个底朝天,把我们都扔到水里去,那可就成落汤鸡啦。
不过大叔划得稳稳当当的,小船就这么慢悠悠地在河道里穿梭。
两岸的房子那可都是古色古香的,白墙黑瓦,墙上还有些斑驳的痕迹,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一样,都是岁月的见证。
有些房子的屋檐下还挂着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给这古镇增添了一抹喜庆的颜色。
我瞅见有户人家的窗户开着,里面的老奶奶正在做针线活,那专注的神情,就好像外面的热闹和她没关系似的。
走到一个小广场上,有一群老爷爷在那下棋呢。
那棋盘周围围了好几个人,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可下棋的两位爷爷根本就不听,还一个劲儿地说:“观棋不语真君子,你们别瞎嚷嚷。
”那场面可有趣了。
旁边还有个小摊子在卖麦芽糖,那糖看起来黄澄澄的,可诱人了。
老板拿着两根小木棍在那搅啊搅的,我买了一份,刚放到嘴里,那香甜的味道就弥漫开来,不过这糖可黏牙了,我嚼得腮帮子都酸了,还舍不得吐出来呢。
再往前走,有一座小石桥横跨在河面上。
这石桥的扶手摸起来冰冰凉凉的,还很光滑,肯定是被很多人的手摸过。
我站在桥上,看着下面来来往往的小船和岸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想,这古镇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呢。
甪直古镇的美食可不能错过。
那海棠糕长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海棠花,咬一口,软糯香甜,里面的豆沙馅都要流出来了。
还有奥灶面,那面条筋道得很,汤头浓郁鲜香,我一口气就把一碗面吃得干干净净,连汤都没剩下。
甪直之旅作文700字-小学五年级游记作文甪直之旅作文700字-小学五年级游记作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甪直之旅作文700字-小学五年级游记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个天高气爽的季节里,学校组织大家去《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发生地甪直古镇一日游。
从接到秋游通知起,我每晚都梦到秋游,今天早上终于跨上了秋游的大巴,我的心情太激动了,都无法用语言表达了。
大巴行驶了40分钟,终于到甪直古镇。
古镇的入口处有座石墩神兽甪端,镇守着这一方水土。
我们踏着古朴的青砖,穿过一个个小巷,跨过一座座古石桥,来到了叶圣陶纪念馆,看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藏书、名人画像,还看到叶圣陶先生用过的耳机、公文包、眼镜……之后,我们又去了千年古刹保圣寺,这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寺庙的院子里有三绝:千年银杏、百年枸杞、古紫藤,各有千秋,美不胜收。
寺庙里还有三宝:大铁钟、青石经幢、唐幡杆夹石,沐风浴雨,沧桑的韵味和典雅的气质,仿佛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沉淀。
不知不觉到了11点,该吃午饭了。
我们把备好的.午餐拿出来,放在一个大地垫上,围坐在垫子上享受着美味的午餐。
吃完午饭之后是自由活动时间,我去买了一把玩具枪、一把弩,还有一个可以吹出鸟鸣声的陶瓷口哨。
这些东西可好玩了,特别是弩,我太喜欢了,它可以把弩箭射得很远,还有那把枪也很好玩,瞄得十分准。
这次买东西我居然学会砍价了,这得谢谢帅气的季老师教会了我砍价的技巧。
玩了一会儿玩具,我接着往前走,一个鬼屋出现在面前。
我买好票和一大帮同学走进去,才遇到第一个机关,就有一些同学吓得跑了回去,我却一点也不怕。
我冲到前面为同学们开路,一旦发现机关就提醒大家。
其中有一关,我往前走时,突然,掉下来一颗人头,我自己也吓了一跳,连忙提醒同学们注意。
还有一关是一个墓碑,一个鬼突然站了起来,我赶紧提醒同学们,但还是有些人被吓到了。
跟随“走遍苏州”群甪直古镇深度游(末篇)上周六的跟随“走遍苏州”群甪直古镇深度游已经连续报道了四篇了,今天写最后一篇。
这篇是记录我们午后在甪直古镇的老电影茶楼休息喝茶后,于下午三点左右大家分乘群友的小车经过大约四十分钟的路程来到了甪直附近昆山地界的赵陵村找寻赵陵山遗址,我们在赵陵村经过一座村庙兴福寺,寺前有高大银杏树,再走小弄堂去看了一座老桥叫“广福桥”,然后七弯八转来到一座废弃的小桥前看这座比较特殊没有桥栏杆的小桥,为了看桥身上捐资造桥人的名字,我们跳到桥旁一艘废弃的水泥船上去看桥身上的字,然后我们在桥上为这次活动再拍了一张集体合影照,然后车赴姜里古村,这是尙保留着原生态的一个自然村落,它由中村、后村、南巷三个自然村200多户农家形成中村居中、环抱水面开阔姜里潭这么一个形如太极环绕形式的太极村,因此也叫姜里太极村。
赵陵村兴福寺兴福寺旁巨大银杏树找寻赵陵山遗址赵陵山遗址位于昆山张浦镇赵陵村,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
占地约1万平方米,为一海拔高10.5米的椭圆形土墩,系良渚文化早期大型土筑高台。
1990、1991、1995年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文化堆积层厚9米,上层为春秋时代遗存,中层为良渚文化,下层为崧泽文化。
共发现以良渚文化为主的墓葬94座。
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墓葬均与土台关系密切,按墓主贫富贵贱分区埋葬,并有规模较大的集中杀殉现象,这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属首次发现。
出土文物有玉器、石器、陶器。
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有重要意义,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也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陵山良渚文化遗产遗址去看明代广福桥广福桥,原称广顺桥,俗称香花桥,在昆山市张浦镇赵陵村赵陵山之南,明洪武间僧智彰募建,清光绪五年(1879年)里人重修。
桥全长17.3米,桥面宽12.7米,孔径4.9米,桥体桥栏均完好无损。
甪直古镇作文500旅游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甪直古镇吗?我跟你们说,那儿可好玩啦!
有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甪直古镇。
一走进古镇,我就被那古色古香的房子吸引住了。
那些房子就像画里的一样,白墙黑瓦,门窗上还刻着精美的图案。
我们沿着青石板路往前走,路边有好多小店铺。
有一家卖糖人的,那个爷爷的手可巧啦,一会儿就做出了一个孙悟空,活灵活现的,我都舍不得吃。
再往前走,有一条小河。
河上有好多小船,我们坐了一艘小船,划船的伯伯一边划,一边给我们讲古镇的故事。
我伸手摸了摸河水,凉凉的,舒服极了。
甪直古镇还有好多好吃的。
我吃了甜甜的海棠糕,咬一口,满嘴都是香香的味道。
这就是甪直古镇,一个让我玩得开心、吃得满足的好地方,你们也快来玩吧!
作文二
嘿,小伙伴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去甪直古镇的旅行。
一到甪直古镇,我就感觉像穿越到了古代。
那里的街道窄窄的,铺着大块大块的石头。
街道两边都是小店,有卖玩具的,有卖小吃的。
我走进一家小吃店,里面飘出了阵阵香味。
我买了一个萝卜丝饼,咬一口,脆脆的,香香的,可好吃啦!
接着,我们去看了一座很老很老的桥。
桥上的石头都被磨得光溜溜的,听说这座桥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了。
走累了,我们就坐在河边的亭子里休息。
微风吹来,凉凉的,特别舒服。
河里还有几只鸭子在游来游去,有趣极了。
甪直古镇真是个好玩的地方,下次我还要来!。
四月份甪直古镇写生作文人间最美四月天,在这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时节,我背起画板,踏上了前往甪直古镇的写生之旅。
甪直,这座位于苏州城东南的古镇,就像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静静地守在那里,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当我踏入古镇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古色古香的建筑、悠悠流淌的河道、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
我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路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有卖特色小吃的,有卖手工艺品的,还有卖丝绸布料的。
店主们或忙碌着,或悠闲地与客人聊天,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那是青团子的清香,是梅花糕的甜香,是臭豆腐的异香……让人忍不住驻足品尝。
我走进一家卖青团子的小店,店主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阿婆。
阿婆熟练地从蒸笼里拿出几个热气腾腾的青团子,递到我面前,笑着说:“小姑娘,尝尝我家的青团子,可新鲜啦!”我接过青团子,轻轻咬了一口,软糯的外皮包裹着香甜的豆沙馅,那味道,简直绝了!我一边吃着青团子,一边和阿婆闲聊起来。
阿婆告诉我,她做青团子已经几十年了,这手艺是从她母亲那里传下来的。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就有好多人来买我家的青团子,看到大家喜欢吃,我心里可高兴啦!”阿婆的脸上满是自豪。
离开小店,我继续往前走,不知不觉来到了一条河边。
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河边停着几只小船,船头和船尾都高高翘起,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镇的历史。
我走上一艘小船,船夫是一位憨厚的大叔。
大叔轻轻摇着橹,小船缓缓前行,荡起层层涟漪。
我坐在船头,欣赏着两岸的风景。
岸边的柳树垂下嫩绿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在为古镇梳妆打扮。
不远处的一座石桥横跨在河面上,桥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桥下有几个妇女正在洗衣服,她们一边洗衣服,一边有说有笑,那笑声在空气中回荡,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小船在河中缓缓前行,我看到了河边的一座古宅。
这座古宅的大门紧闭,但透过门缝,我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
苏州甪直古镇游记作文
《苏州甪直古镇游记》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苏州的甪直古镇吗?我去过,那里可好玩啦!
一走进古镇,我就看到了好多好多的古建筑,房子都是白白的墙,黑黑的瓦。
河边还有好多小船,船夫伯伯划着船,唱着歌,可有趣啦!
我们沿着河边走,看到了一家卖糖画的小店。
店门口围了好多小朋友,我也挤了进去。
只见做糖画的爷爷拿着勺子,在板子上一会儿就画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真神奇!我忍不住买了一个,甜甜的,好吃又好看。
接着,我们又去了一家丝绸店。
店里有好多漂亮的丝绸围巾和衣服,摸起来滑滑的,软软的。
妈妈给我买了一条小丝巾,我可喜欢啦!
走累了,我们就在河边的小亭子里休息。
微风吹过,带来一阵花香,让人心情特别好。
甪直古镇真是个好玩的地方,下次我还要来!
《苏州甪直古镇游记》
嘿,小伙伴们!我要跟你们讲讲我去苏州甪直古镇的经历,可有意思啦!
刚到古镇,就看到一条长长的老街,人来人往,特别热闹。
路两边有卖各种东西的,有香喷喷的臭豆腐,还有好玩的小玩具。
我看到一个捏泥人的小摊,那个叔叔手可巧啦,几下就捏出了一个孙悟空,活灵活现的,好像真的要跳起来一样。
古镇里还有一个大寺庙,里面有好多佛像。
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拜了拜,希望能保佑我学习进步。
这一天玩得真开心,甪直古镇,我会一直记得你的!。
苏州甪直古镇游记(2012年5月20日)叶游屯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实际上很难做到。
人生就是一场戏,无论你贵为一国之君,或是布衣百姓,都要承受喜怒哀乐。
当烦恼拂之不去时,可能会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抑郁症等心理障碍,任何良药都无济于事。
此时唯有保持理性,自我调整心态,客观对待,才能让心境回归平静。
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忽然想起冯延巳《蝶恋花》词一首,或许可作为一面镜子,奉劝那镜中人,何必自寻烦恼?词曰: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销,看却春还去。
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
心若垂杨千万缕。
水阔华蜚,梦断巫山路。
满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似否?(词意解说见文末附录)这首词描绘了烦恼袭来时的情景,但你必须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正视这个问题,宽慰一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明早天要塌下来,今天还得开心过。
象弥勒佛那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凡事一笑了之。
这就是心理素质。
正当静心品味诗意时,忽见报上刊登一则广告:“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古镇一日游”。
到苏州市甪直去玩门票都要78元,即使优惠价也要60元。
现在旅游公司甪直包玩一天才88元,比到医院里去排队挂号看忧郁症便宜得多,这样花小钱换开心,何乐而不为!遂去笑歌旅行社报名,邀一老友作伴,于5月20日早上登上武林广场北门的专车,直奔苏州。
现代交通毕竟便捷,大巴在高速公路上奔驰,路边一棵棵大树从车窗外闪过,只两个小时,到了苏州市吴中区东部,大巴从苏沪机场路穿镇而过,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东接昆山市。
距苏州市区18公里,上海虹桥机场58公里。
导游说:甪直到了!一、趣谈甪直,解读甪端甪直有一个难识的地名,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地方。
甪直的“甪”字念lu (陆),这个字很少见,有三纵三横,构成一个“用”字,左上角再加一撇,如独角将军,原意是表现本地区的河流形状,却巧妙地用来命名这座古镇,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光优美,是太湖流域水网地区的一块风水宝地。
因此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
走进甪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甪直古镇牌坊,端庄大方,如同帅哥立在村口迎接四方宾客。
入内广场上铺成的石板地面,简直与罗马步行街相比,毫不逊色。
鲜花盛开的球型花坛上立一石碑,上书“甪端”两字,碑顶有一神兽,其形怪异,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
许多人在此拍照留念,但十有八九不解其意,只是出于好奇,到此一游罢了。
“甪端”究竟什么意思?让我来告诉你:“甪端”和“麒麟”是我国古代民间想象的动物,对于“麒麟”的形象,大家都比较熟悉。
但对“甪端”就比较陌生。
其实它们是流传于官场和民间的一对独角兄弟。
在官方,它们象征光明正大、秉公执法;在民间,它们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把它立在甪直镇醒目的位置,表示甪直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也表达甪直镇人民追求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甪直镇上的鲜花丛中的甪端二、甪直景观,小桥流水走入景点入口处,就如同穿梭于一道悠久的历史长廊。
整齐清洁的小河两岸,是条石板和香糕砖铺成的步行道,两边商贾云集,服装、饰品,食品、珠宝琳琅满目。
特色的奥灶面、鞋底饼、臭豆腐,甪直香糕,生意很好。
甪直有2500多年的历史,为江南古镇的典范。
水是古镇的灵魂,弯弯的河道似玉带环绕着古镇,碧波荡漾,不时有游船穿梭其间。
河道两旁是精美的、形态各异的缆船石雕驳岸,这也是古镇辉煌历史的写照。
你看:悠悠的河水、弯弯的小桥、窄窄步行街、深深的小巷、长长的走廊、斑斑的粉墙,灰黑的黛瓦,参差万户人家,纷陈百号商贾,体现了经典的江南水乡文化。
于是,费孝通先生提笔写下了“神州水乡第一镇”,成为甪直人民的骄傲。
地处太湖流域号称水乡的甪直,因为有了水才会建桥,甪直不但水秀,桥更美。
在古镇区内五点六公里长的河道上,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七十二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桥,有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行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还有小溪上的半步桥,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如此诗情画意,足以让文人雅士陶醉。
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盛赞此甪直为中国古代桥梁的博物馆,比喻得精美绝伦。
甪直这个地方,因水路四通八达聚集了人气,逐渐形成了一里见方的市镇,早期称“里甫”。
宋、元时期(11世纪),才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明代(14世纪)正式设里甫镇,为长洲县五镇之一,成为“郡东乡镇之首”,是繁盛的水乡市镇。
清代(17世纪)改称甪直,属元和县,以后一直是苏州东郊的重要城镇。
二、名人荟萃,历史悠久甪直因有水有桥有寺庙,就凸显了文化气氛。
更由于改革开放后甪直人善于经营,开辟为旅游景点,让四方游客来此观光消费,让甪直人的钱包鼓起来,这里的镇领导可真有科学发展观的超前意识。
让我们顺着导游高举的黄色小旗,按照路线顺序,回望各个景点:1、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沈宅”走入古镇上塘街,可见一座门面乌黑的矮墙门,这座石库门宅院的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人家的清雅风范。
这里就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
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
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极其精华,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可谓古镇上豪华的古建筑之一。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
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
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第一人。
现在还可以看到教室里的课桌椅,使人联想当年曾经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2,叶圣陶纪念馆沿甪直古镇河道左侧上塘街向前,便看到了一个外表朴素,里面华丽的纪念馆。
黑黑的落地门上一块小小的本色木板上,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的“叶圣陶纪念馆”,已成为了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个纪念馆门面如此简洁,大概是甪直人尊重叶圣陶先生本人生平为人低调而设计的。
走入纪念馆,是叶圣陶先生塑像,下书“一代师表”。
馆内陈列着叶老1977年7月回甪直小学访问时用毛笔写下的一段话:“五十五年以前,我在这里当过几年教师,今年五月十六日再到这里来,感觉特别亲切,祝愿全体同学认真学习,三育并进;祝愿全体老师以身作则,善教善导,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末了还有叶圣陶亲笔签名和印章。
走出展馆,庭院内郁郁葱葱,鹅卵石铺就的小径,颇有小品风格。
庭院显目处,一块石碑上书“叶圣陶执教旧址”立在其间。
旁边有一座四面厅,外似方亭,圆柱矮楼,四面环通,庭内门墙间隔形成一座小厅,这里是当年叶老为学生安排的阅览室。
叶圣陶先生是誉满中外的教育家、文学家。
1917年曾在甪直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与同事们自编教材,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他带领学生深入底层、贴近农民、为他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大量素材。
他先后发表了近百篇的小说和散文,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一代师表。
1988年12月8日,叶老不幸在北京逝世,根据叶老的个人意愿,他的骨灰在其亲属和各有关领导的护送下,归葬在第二故乡甪直,这也是甪直镇的光荣。
3、历史悠久的保圣寺过了叶圣陶纪念馆,往前走即可见一黑色翘角门楼,正上方有一红底金字砖雕,“保圣寺”三字衬托其中,系当代书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历史上保圣寺饱经沧桑,屡建屡毁,不堪回首。
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
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抢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
原作者系唐代塑圣杨惠之先生,这是中国雕塑史上精湛艺术之作,他把干巴巴的泥土化作有情有思、有欲无动、把无情叹息中的有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可与成都宝光寺的五百罗汉媲美。
4、萧芳芳演艺馆萧芳芳原名萧亮,苏州人氏,现居香港。
她有深厚的艺术天赋,七岁开始拍电影,第一部参演作品是《小星泪》(1954),成名作是国语片《苦儿流浪记》(1960),其主题曲《妈妈好》更是传诵不衰,在港澳极具影响力。
萧芳芳演艺馆,位于甪直镇中市上塘街和丰桥南约30米。
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是保存较好的清代民宅。
此宅原系清代武举人杨姓所建,后来卖给萧冰黎,故称萧宅。
走进萧宅,迎面看到的是萧芳芳艺术照片。
走进艺术馆,陈列着许多萧家史迹。
萧冰黎曾在甪直“五高”任教,为地方公益作出过贡献。
其子萧乃震留学德国,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著名电影演员。
萧宅共五进,四间开阔,朝东面西,依次是门楼、茶厅、厢楼和饭厅,都在一条中轴线上。
萧宅南侧有条长约150米的备弄,俗称萧家弄。
茶厅和楼厅前各有一座砖雕门楼,楼额分别是“积善余庆”、“燕翼诒谋”,均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书。
“积善余庆”为旧时常用的颂语,“燕翼诒谋”典出于《诗经•大雅》,意思是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富有警省深意。
门厅上刻有浮雕荷花柱,花板上有云凤图案的浮雕,茶厅的梁上有浮雕和镂刻图案。
楼厅梁垫上也有花卉雕饰。
楼厅为主建筑,楼上起居室,楼下会客宴请,主厅前后具有典型的江南厅堂特色。
宅后原有大马房,这在江南民居中极为少见。
因原宅主是武举人,考虑到要练习骑马射箭,故必须养马,并将北后门大院子作为遛马场地,称杨家花园,现已改建为民居群。
5、王韬纪念馆从萧宅出来,走过一座小桥,过河就是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 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
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
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
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
一干就是十三年。
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
后来他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
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
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
占地约800平方米。
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
这一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
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
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