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2020江苏版二轮文档第二章打通训练一王守仁_经典人物
- 格式:pdf
- 大小:34.54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五精准分析散文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靳以对于火的喜爱几乎成为自己的癖好,虽然时常被父母警诫着,说火是最无情的,会把什么都毁掉的,但是每次看到了那跳动着的红红的火焰,还有那圆圆的光晕,好像那点温暖舔着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忘记了一切。
记得幼小的时节,常常喜欢把纸捻浸了油点燃,把灯烛都熄灭,只是看着自己手中的火亮,那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若是有别人在我的面前,定然会看到在闪闪火亮的后面有一张多么刻满喜悦的脸。
可是,一个闯入者如果走进,是会惊倒我的,我便会向地下一掷,积极地用脚踩灭了它,也许还有斥责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我听得出那是父亲或是母亲,要不就是其他的人,说着要去告诉我的父母的话。
真就有一次,惹出过一场灾害。
我和弟弟在一间房里点起一些柴草,点着了,又扑灭它,然后再点起。
渐渐地胆子大起了,每次要更费力才扑灭它。
终于,我们是再也不能扑灭它了,它还燃着了这屋里堆积着的书纸。
弟弟吓慌了,我的心却没有什么扰动。
我领了他的手走出,同时那扑上窗纸的火焰也被人看见了。
惊慌的叫喊,引出了其余的人们,还有我的父亲;这时弟弟哭起了。
我就站在那里望着,看着父亲和人们手忙脚乱地把水泼上去,于是,火连屋顶也不曾烧穿就熄止了。
我还好像有点遗憾似的呆呆瞩视,火熄了,心中像突然失去些什么,一直到父亲铁一样的手掌打到身上,才因为疼痛哭了出。
这一次母亲也不说情,也不给我抚慰,一任我哭得疲乏了独自悄悄地睡到床上。
岁月把我从幼年带到成人,永远我只是一个陌生人。
我不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我,只有火对我说还是那么亲切熟稔。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友人的家中,我消磨了大半夜。
我自如地坐在壁炉的前面,我像是呆了,望着友人把树枝投进去,看着火烧得旺起。
它烤热了我的脸,我的心,带走了我的疲劳和寂寞。
友人夫妇曾在孤苦的日子不知劝说我多少回,但都没有说动我。
他们尽自默默地坐在一旁,一直到我为一声小小的爆裂所震动,把头转向友人时,他才说:“你很喜欢壁炉吧?”“不,不,我是爱火的。
专题一选择题:精细阅读,精准比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且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打通训练二曹文轩·经典人物一、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个小说家只有依赖于个人经验,才能在写作过程中找到一种确切的感觉。
可靠的写作必须由始至终地沉浸在一种诚实感之中。
而这种诚实感依赖于你对自己的切身经验的书写,而不是虚妄地书写其他。
个人经验奔流于你的血液之中,镌刻在你灵魂的白板之上。
只有当你将自己的文字交给这种经验时,你才不会感到气虚与力薄。
你委身于它,便能使自己的笔端流淌真实的、亲切的文字——这些文字或舒缓或湍急,但无论是舒缓还是湍急,都是你心灵的节奏。
这种写作,还会使你获得一种道德感上的满足:这一切,都是我经验过的,我没有胡言与妄说。
并且,当你愿意亲近你的经验时,经验也会主动地来迎合你。
它会将它的无穷无尽的魅力呈现出来,你会发现,回味经验比当时取得经验时更加使你感到快意。
从“独特”一词而言,我们也只有利用自己的个人经验。
小说不能重复生产,每一篇小说都应当是一份独特的景观。
然而使我们感到困惑的是:我们的小说创作却总是游离于个人经验之外。
发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居然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却是不争的事实。
绝大部分企图成为作家的人,永远只是作为一个作者而未能坐定作家的位置,就在于他们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写作过程中,总不能看到自身的写作资源——那些与他的生命、存在、生活息息相关、纠缠不清的经验。
他撇下了自己,而以贫穷、空洞的目光去注视“另在”——一个没有与他的情感、心灵发生过关系的“另在”。
这个“另在”,一方面是离他远远的他人生活,一方面竟是别人的文学文本——他以别人的文学文本作为他的写作资源。
竭尽全力地模仿,最终只是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些生硬而无味的复制品。
造成这种情状的原因既在个人,又在社会——某种风尚的社会阻碍了写作者与自身经验的亲近。
这个社会强调的是公共(集体)经验,而忽视个人经验。
它发动它的全部宣传机器,营造出一种让小说家忘却自身而只看到它愿意让它的全体公民看到的景观。
基础强化练十三得体专项练2+基础组合练13得体专项练2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李静向同学发送微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张教授的书斋落成,同事老王送他一幅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对那些一味抱怨生活的愤青,我们要善意地提醒:“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我们要珍惜当下难得的机遇,谱写人生的壮丽诗篇。
答案 B解析宜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
B.凡事不可能总不成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C.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就像古诗中说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里,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答案 B解析“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意思是梅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沁人的花香。
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因此不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初夏时节,天气渐渐暖了起来,鸟儿们鸣叫得更欢快了,晴光照水,绿流转,好一派盎然生机。
B.“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远处的建筑、河流全部隐没在月下白茫茫的雾气中,纯白缥缈,朦胧神秘,令人心旷神怡。
C.“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骀荡中携友人到郊外踏青,但见周遭十余里尽是如天堂地毯般铺向远方的绿油油的荠麦,让人好不喜爱。
D.“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招待来客时,因家境清贫、所居僻远,盘中食物味道单一,所饮也只是隔年酿造的陈酒,对此他心中深感歉意。
答案 D解析A项不是初夏,是早春。
诗见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近三年江苏卷命题与考情分析1.近三年江苏高考卷文言文选材形式上不断求变:状、记、传。
从表达方式上看,基本上为记叙类,重点在记人叙事,尽管有些文本是几种表达方式兼用。
2.四道题目,题型相对稳定,全面考查五大考点,设题紧扣中学文言文教学实际,又能提供新的角度和知识点,如2017年加大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也有利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8~2019年加大对分析概括考查,预计2020年考查分析概括可能性比较大,其他题型相对稳定。
一、(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临川汤先生传邹迪光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
生而颖异不群。
体玉立,眉目朗秀。
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
”五岁能属对。
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
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
每试必雄.其曹偶。
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
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
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
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
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
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
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
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
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
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
”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
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
居久之,转遂昌令。
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
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
精准训练八把握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和四重作用练前提示在小说中,“我”是个值得关注的角色。
首先,同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身不同,小说中的“我”就是作品中的角色,根本不是作者。
其次,小说中的“我”主要是文本中的人物,有时也可能拟人化为作品中的一个动物。
再次,小说中的“我”既可以是主角,又可以是配角,更多的时候是配角,只有这样,“我”才意蕴丰富,效果最佳。
高考对“我”的考查主要是两点:形象特点和作用。
分析概括“我”的形象特点同分析概括其他人物形象一样,重点是分析概括作用。
“我”有四重作用,当认真体会和把握。
①叙述者: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
作为“有限视角”,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②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
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活着男人的病是突然发作的,病情危急。
女人急得手足无措。
女人在手术单上签字时,手抖抖的。
“医生,求求您,一定要把他治好。
不管花多少钱,我都会想办法的,只要能救他的命。
”女人乞求说。
从医多年,病人家属的心情我能理解。
我对女人说:“请放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但情况不容乐观,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女人一听,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不!医生,求您一定把他治好。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女人哭着,两腿一弯跪在了我面前。
给医生下跪的家属我见得多了。
女人这一跪,跪出了我的反感。
我冷冷地说:“请不要这样。
我说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不,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
”女人的泪不停地流。
克制着内心的不快,我用平和的语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你快起来。
”女人抹了把泪,站起来。
这个乡下女人三十出头的样子,脸颊丰满润泽,衣着齐整,家境应该不错。
基础强化练五得体专项练1+基础组合练5得体专项练11.为下列对联撰写一条横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
(左宗棠)——横批:心旷神怡B.秋风古道题诗瘦,落日平原纵马豪。
(刘可毅)——横批:啸傲江湖C.刊石惟余西汉文字,行歌当约高阳酒徒。
(吴昌硕)——横批:书生意气D.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张大千)——横批:纵情山水答案 C解析A项左宗棠写此联,心情特好,因为他此时仕途一帆风顺,黄河千年浑浊可是今日在“我”的园中澄清了;“万山不隔中秋月”,思家情怀,仍然存在,甚至更加强烈,所以“心旷神怡”不符。
B项“秋风古道”,满目凄凉,纵马驰骋,诗人感到豪爽。
这是漂泊之人的一种情感,不是侠客的江湖情怀。
D项强调的是人的高尚品德与伟大情怀,值得他人学习,与横批内容不太符合。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1)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2)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3)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4)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A.(1)中秋节(2)清明节(3)端午节(4)重阳节B.(1)元宵节(2)端午节(3)中秋节(4)重阳节C.(1)中秋节(2)端午节(3)七夕节(4)清明节D.(1)元宵节(2)清明节(3)七夕节(4)端午节答案 D解析(1)从“如昼”“嬉笑游冶”可知应是元宵节。
(2)从“冢”可知应是清明节。
(3)从“乌鹊”“蜘蛛”“乞巧”可知应是七夕节。
(4)从“悬虎艾”“龙舟”可知应是端午节。
3.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1)中秋(2)重阳(3)除夕(4)元日B.(1)重阳(2)中秋(3)除夕(4)元日C.(1)重阳(2)中秋(3)元日(4)除夕D.(1)中秋(2)重阳(3)元日(4)除夕答案 B解析(1)“插菊花”为重阳风俗。
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9.0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剽(biāo)悍干涸(hé)框(kuāng)架拈(niān)轻怕重B. 珐(qiè)琅木讷(nè)皲(jūn)裂蹑(liè)手蹑脚C. 咫(zhǐ)尺藤蔓(wàn)拗(ǎo)断拾(shè)级而上D. 着(zhuó)陆带挈(qì)亘(gèng)古潜(qián)滋暗长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汪曾祺的文字平易近人,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话一般。
B. 看到自家的“渔家乐”人气如此火爆,渔民们不禁喜笑颜开。
C. 扬州始终把文化作为城市之根、城市之魂,不遗余力打造“书香城市”。
D. 作为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责无旁贷,首当其冲。
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既然将军家的厨师说它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
解说:这句话是因果复句。
B. 为迎接“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让旅客们在航班上感受扬州本土文化,在飞往厦门的航线上打造了“烟花三月下扬州”主题航班。
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C. 热爱生命统筹方法诗人谈诗画山绣水解说:这几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D.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出自《论语》的话,如今已成为许多家有高龄父母的子女的生活信条。
解说: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儿童总是单纯美好的化身。
比如《皇帝的新装》中揭穿真相的小孩,《我的叔叔于勒》中当面指责父母淡漠亲情的若瑟夫,还有《七颗钻石》中虽然自己也很渴但还是把水让给他人的小姑娘。
B. 唐宋八大家提倡“文以载道”,比如韩愈的《马说》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而欧阳修的《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打通训练三清明节日·传统文化一、语言表达运用1.运用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下面这首诗中画线的诗句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表达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超过120字。
清明即事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茸茸、绿酥酥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一个个瞪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崭新的世界。
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就像一对对热恋中的情人,成双成对地嬉戏着,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
2.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每当此时,人们都要在黄帝陵举行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大典。
许多华人华侨,即使相隔千里,也要赶回来与亲人团聚,参加这一公祭大典。
请为这一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主旨明确,语言通顺,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与传统节日同行,让爱国之情涌动。
(示例二)寒食雨传文化意,花信风来民族情。
3.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日电(记者樊曦)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为期4天的2017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于4月1日正式启动,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 520万人次。
今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从4月1日起至4月4日共4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 520万人次,同比增加393万人次,增长9.5%。
其中,4月2日将是清明小长假客流最高峰,预计发送旅客1 280万人次,比去年最高峰日增加118万人次,同比增长10.1%。
第二章打通训练训练寄语高三复习训练要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复习训练都是处在“各自为战”“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复习文言文阅读,专注文言文,不注意与古典诗歌之间的相关性和“文”“白”间的相通性;复习现代文阅读,专注于其中某个板块的复习,不注意现代文阅读的共通性;复习阅读,只注意到阅读,不注意它与写作的联动性,等等。
这样复习训练的结果是:效益低下,条块分割,无法发挥复习的最大效益,有违语文学习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
所以,我们特意安排了这个分别以经典人物、传统文化、时鲜话题为中心组建的专题训练,力求把文白打通、文体打通、读写打通,充分发挥每一篇文本和每一道试题的最大利用率和价值,实现训练效益的最大化,使高三复习训练成为一个有效、高效、有质量的过程。
打通训练一王守仁·经典人物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
华性孝,士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
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
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
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
乙卯遇于黄家渡。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
第二章打通训练训练寄语高三复习训练要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复习训练都是处在“各自为战”“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复习文言文阅读,专注文言文,不注意与古典诗歌之间的相关性和“文”“白”间的相通性;复习现代文阅读,专注于其中某个板块的复习,不注意现代文阅读的共通性;复习阅读,只注意到阅读,不注意它与写作的联动性,等等。
这样复习训练的结果是:效益低下,条块分割,无法发挥复习的最大效益,有违语文学习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
所以,我们特意安排了这个分别以经典人物、传统文化为中心组建的专题训练,力求把文白打通、文体打通、读写打通,充分发挥每一篇文本和每一道试题的最大利用率和价值,实现训练效益的最大化,使高三复习训练成为一个有效、高效、有质量的过程。
打通训练一王守仁·经典人物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象祠记①[明]王守仁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
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③于奸,则必入于善。
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
”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
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考情预览】技法提分点 10 聚焦语境速推断,掌握方法明答案六方法巧解文言实词题读文支招四步阅读法第一步:概览全文,确定文体从文题判断,这篇文章是袁枚老来重回沭阳的一篇游记,以记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属于叙事性散文。
第二步:细读全文,理清层次第1段,故旧诚邀。
第2段,回归故地。
第3段,故地重游。
第4段,依依惜别。
第三步:把握文本,勾画要点1.议论“书”情。
文章起始深情写道:“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叙事之前议论式抒情,情感真挚动人。
2.细节“撩”情。
故地重游,善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3.质朴“增”情。
惜别之际,“不能答”“不忍答”,语言质朴,不加藻饰,情真意切。
4.点睛“助”情。
结尾“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说明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写文明志,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升华感情。
第四步:审读题目,落实解题(具体见1—4题“解析”)典题文本(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议论式抒情】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任务(三)文意概括,精准提炼任务情境文言文简答题江苏卷经过多年命题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考生做这类题也已成竹在胸。
二轮复习应该继续强化已有的思考方法和答题要领,力争避免失误,获得满分。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吾友方汤夫,陈义甚高,乃以善弈特闻,时汤夫与长兄子谦治博士家言,具通敏绝人。
独汤夫善病,尝在床褥间,智虑无所寄,乃于床头置一枰,以指画方置而沉思之,深得其解。
乃呼邻之善弈者,每对局辄诎其技。
雅闻前辈有鲍涧泉者为国朝国手冠,深以不及见为恨,乃从故老觅鲍所藏秘录及鲍同时周源、徐希圣所传图势,日精研复核,尽得其蕴。
时李小山年七十余,弈家宿将,雅自负足对垒鲍君,周、徐以下弗论也。
汤夫往与角,李遂北;已再试,再北。
李嚼齿掷局于地大呼曰:“神哉!”遂敛膺叹服,于是“永嘉小方”之名满天下。
(节选自明·何白《方汤夫传》) 概括方汤夫赢得“永嘉小方”之名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病隙独自揣摩棋艺;与善弈者磨炼;精研国手棋谱;屡胜当时高手。
参考译文我的朋友方汤夫,有很高的道义,却以擅长下棋闻名,当时方汤夫与长兄方子谦研究博士家言,都聪明过人。
只是方汤夫常生病,曾经躺在床褥上,智虑无所寄托,就在床头放一个棋盘,用手指画棋盘上的方格而沉思,得到了深刻的理解。
于是把邻家善于下棋的人喊来,每次与其下棋总是使邻人对他的技艺屈服。
平日听说前辈鲍涧泉是国朝国手第一,(方汤夫)因为见不到而感到很遗憾,于是他从年高而见识多的人那寻找鲍涧泉所收藏的秘录以及鲍涧泉同时的周源、徐希圣所传的图势,天天精心钻研重新核实,掌握了其中全部的技艺。
当时李小山七十多岁,是棋坛老将,一向自负能够对垒鲍涧泉,周源、徐希圣以下更不用说了。
方汤夫前去和他较量,李小山竟输了;不久第二次较量,又输了。
精准训练三赏析古诗“巧句”练前提示赏析诗句题是高考的高频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这种题型一般在题干中都有“赏析××句(联)”字眼,一般是不规定赏析的角度,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多角度切入赏析。
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艺术技巧等角度切入,艺术技巧是最主要的切入角度。
答这种题型要“四抓”:一抓诗句内容、画面或意境;二抓句子位置,根据诗歌的起承转合判定作用;三抓语言特点,看句子有无倒装、互文、对偶等特点,有无特别精炼的词语;四抓艺术技巧,看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最后,特别要注意把诗句放在全篇中看。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别韦司士高适高馆①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②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高馆:指州郡的馆舍。
②无那:无奈。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沙岸、柳等,运用虚写手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描写出韦司士的行程。
由“沙为岸”到“柳向城”,环境由恶劣萧条到繁华舒适,暗示韦司士的境遇将有所改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叶梦得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
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①作连环绕。
欲寄新声问采菱②,水阔烟波渺。
注①故:依旧,仍然。
②采菱:采菱女,代指歌女。
请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景语作结,借景抒情。
以水阔写出故乡渺远,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烟波浩渺又表达了词人的迷离怅惘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琴[唐]孙氏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精准训练三分析概括散文的思想内容练前提示作为散文阅读考查常见的题型之一,要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其要点全从文中来。
但获取要点不是照抄原句,而是加以整合。
如何整合呢?一是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并且要突出它;二是避免疏漏要点,对此,一定要找准答题的区间(答案所在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别提取;三是防止过度概括,有的考生答题唯恐要点不全,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要点不明确,答案不简明,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强因分赋点意识。
一般而言,4分题大致有4个答题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走进塔里木贾平凹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
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
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
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
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
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
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
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
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
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
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
第二章打通训练训练寄语高三复习训练要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复习训练都是处在“各自为战”“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复习文言文阅读,专注文言文,不注意与古典诗歌之间的相关性和“文”“白”间的相通性;复习现代文阅读,专注于其中某个板块的复习,不注意现代文阅读的共通性;复习阅读,只注意到阅读,不注意它与写作的联动性,等等。
这样复习训练的结果是:效益低下,条块分割,无法发挥复习的最大效益,有违语文学习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
所以,我们特意安排了这个分别以经典人物、传统文化为中心组建的专题训练,力求把文白打通、文体打通、读写打通,充分发挥每一篇文本和每一道试题的最大利用率和价值,实现训练效益的最大化,使高三复习训练成为一个有效、高效、有质量的过程。
打通训练一王守仁·经典人物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
华性孝,士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
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
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
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
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
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
乙卯遇于黄家渡。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
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
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
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
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
徐起,三发三中。
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不赴,请归省.。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性孝,士论多.之多:赞美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薄:攻击C.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逆:迎面D.守仁不赴,请归省.省:省亲答案 B解析薄:逼近、迫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第一”即状元。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指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答案 A解析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王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2)(王守仁)忽然领悟到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的道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不应当求助于外在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就在这里呢。
”4.在宁王的军队将对安庆构成威胁时,王守仁不去救安庆而去攻南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
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因为如果救援安庆会被断绝后路,以致腹背受敌;而假如攻打南昌,引叛军回救,安庆之围自解。
(2)围魏救赵。
参考译文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
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
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
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
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给他取名叫云。
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
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
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
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当廷杖打王守仁四十下,把他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
刘瑾被诛杀,(朝廷)衡量其才能,(将他)调迁到庐陵做知县。
(守仁)入宫朝见皇帝,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正德十四年六月,(守仁)受命平定福建叛军。
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
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
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们的后路,这样我们就腹背受敌了。
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
我们在湖中迎面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
”众人说“好”。
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
乙卯日两军在黄家渡相遇。
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
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王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而上,抵达南昌。
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使京兵侵犯守仁,有的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
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
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
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没有再冒犯他的人。
张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行要求他射箭。
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
京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就回家了。
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特别聪颖。
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观察过的事物。
(王守仁)忽然领悟到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的道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不应当求助于外在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就在这里呢。
”于是深信不疑。
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成道于贵州的王阳明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遗憾的是,当今人们只知王阳明生于浙江,却没有充分重视他“成道于贵州”的经历。
其实,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明朝正德三年(1508),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落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
王阳明惨遭此祸,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
他由聚落千万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凉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
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惚惚,悲愤忧思无法排解,常常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
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民给予了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
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了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
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王阳明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
这一改变,使王阳明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独立思考,寻求人性解放。
他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玩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
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实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阳明无亲无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这与京城中“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
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
“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
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
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
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
王阳明一生中办过三个书院,最早的便是龙冈书院,在这里传习了第一批王学弟子,在他的《镇远旅邸书札》中提到陈宗鲁、汤伯元等16人。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也是在龙冈形成的,开山之作就是《龙场生问答》与《教条示龙场诸生》。
王阳明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