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疾病培训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476.00 KB
- 文档页数:187
重性精神疾病培训资料重性精神疾病重性精神疾病是指精神活动严重受损导致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身行为的精神疾病。
患者由于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动紊乱等,并且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等疾病。
重性精神病-常见的六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旧称早发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具有思维、情感、感知、行为和人格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分裂”。
病程多迁延,易复发,多次发病者会转入慢性状态,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
临床特点1.多起病于青壮年。
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男:女为1:1.6.3.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与遗传素质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产生一定影响。
4.起病可为急性和亚急性,也可为逐渐迟钝起病。
5.病症表现常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方面。
常见的感知障碍为言语1性听幻觉,明显的思维障碍常表现言语无序,联想结构的松弛,思维过程的中断,与患者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情感反应也有多方面的紊乱、淡漠、迟钝、不适切、不协调、倒错以及矛盾情感。
缺乏深刻细腻情感的交流。
其中尤以不适切、不协调的情感最为常见。
6.少数病例呈现紧张症行为,如兴奋躁动,刻板语言、刻板举措,或木僵、违拗、缄默及蜡样愚昧,或表现冲动毁物、伤人自伤等。
7.病程多迁延,很少有缓解完全的间歇期,与其他功能性精神病比较,预后不理想。
情感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别名心情障碍、情感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
这是一组情感(心情)显著改动——以情感高涨或低落(可伴或不伴焦虑)为特征的疾病。
(一)躁狂症躁狂症以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精神运动性兴奋为特征。
临床特点1.发病年龄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女性发病年龄比男性早。
重性精神疾病知识培训一、概述1、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
2、分类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二、评估1、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分级•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5级:持千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2、自知力: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复程度作为判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自知力完全:患者真正认识到自己有病,并能透彻地分析哪些是病态表现,愿意配合治疗。
•※自知力不全:患者经过治疗,部分地承认有病,但又缺乏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病态表现的能力。
•※自知力缺失:患者在疾病状态下,通常都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
3、分类干预※病情稳定:危险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
※病情基本稳定: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面较差。
※病情不稳定: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
三、重精患者管理适宜技术1、药物治疗精神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情感稳定剂和镇静催眠药四类。
1)抗精神病药主要治疗幻觉、妄想、思维和行为紊乱等症状2)抗抑郁药和情感稳定剂分别治疗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状态和躁狂状态,情感稳定剂还有防止双相障碍复发的作用3)镇静催眠药主要用于缓解焦虑、改善睡眠抗精神病药使用原则1)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全病程治疗”一般急性期治疗为期2个月左右2)小剂量开始: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高剂量时密切注意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