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 读书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读《红楼梦》有感之一:金陵十二钗(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红楼梦》,这一宏作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
我对其中较感兴趣的话题做了整理,共13篇,权且作为读后感。
敬请关注。
)有一年,宁国府的梅花盛开,贾珍的妻子尤氏邀请荣国府的女人们来赏梅花。
贾母、王夫人等都去了,贾宝玉也去了。
中午,宝玉要午睡,秦可卿(贾蓉之妻,贾珍之儿媳)安排他睡在自己的房间。
也许是房间太温馨了,宝玉便做了一个梦,到了“太虚幻境”。
警幻仙姑把他带到了“薄命司”。
在“薄命司” 宝玉看见大橱里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不解,问警幻:“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说:“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
”宝玉又问:“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
”警幻回答:“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
”这就是金陵十二钗的由来,当然还有“金陵十二钗副册”和“金陵十二钗副副册”。
先说“金陵十二钗”。
1、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贾母的外孙女。
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
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
她从不劝宝玉走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
她身体不太好,自会吃饭起,就开始吃药,从不间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药罐子”。
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是真心相爱的。
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当宝玉“稀里糊涂”地和宝钗洞房花烛夜时,林黛玉流干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去。
2、薛宝钗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她时常劝宝玉读书要做官,她恪守妇德,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贾宝玉生下来的时候嘴里含着一块“通灵宝玉”,薛宝钗小时候,一个和尚送给她一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
“金锁要拣玉来配”,这也是贾母、王夫人等人安排贾宝玉娶薛宝钗的一个理由。
当然,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后,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宝玉又无法忘怀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观后感人物形象的多维解读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情节和独特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
其中,金陵十二钗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群体,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和命运。
本文将通过对金陵十二钗不同人物形象的解读,探讨其多维性,以及对整个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影响。
首先,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男主角,他的形象是红楼梦中最为复杂的之一。
他既是一个文人,又是一个痴情少年。
他对黛玉的情感是红楼梦中最为动人的一段描写,也是整个故事核心的驱动力之一。
他的形象既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又带有一些世俗的现实主义的意味。
通过贾宝玉的形象,作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追求真爱的青年形象。
其次,黛玉作为红楼梦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女主角之一,她的形象也是红楼梦中最为复杂的之一。
她是一个既聪明又敏感的女孩,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和忧伤。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力与挣扎。
通过黛玉的形象,作者将女性的悲剧命运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对封建宫廷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第三,宝钗是红楼梦中最理智和坚强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具有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和事件有着独到的见解。
她的形象代表着一个现实主义的观点,她对宫廷生活和世俗礼教保持着冷静而理性的态度。
通过宝钗的形象,作者传递了不少对于封建宫廷生活不合理之处的批判。
第四,袭人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贴身丫鬟,她的形象是红楼梦中最平凡却最温暖的。
她默默地付出,为别人着想,展现了一个纯真而善良的形象。
她的形象使读者对于家庭和亲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她的存在也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份温情和人性关怀。
最后,金陵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形象,如迎、探、巧、惜、素等。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通过他们的形象,作者展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总之,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形象以其多维性和复杂性给读者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不同的人物形象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念,他们的存在和命运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精髓。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悲喜人生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首。
其中金陵十二钗是小说中重要的人物群体,代表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和命运。
通过阅读此部分内容,我深深感受到其中传达出的悲喜交织的人生哲理。
她们的悲喜人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金陵十二钗是一群有着各自命运的女性。
她们有的出身贵族,如芳官、薛官,享受着富贵的待遇;有的出身平民,如袭人、晴雯,却身世坎坷,饱尝了世间的苦难;有的经历至深,如黛玉,她的悲剧人生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
在红楼梦中,黛玉无疑是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
她是一个富有才情的女子,有着非凡的敏感和理解力。
然而,她却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中。
家族的兴衰、世俗的琐事给了她许多压力,逐渐使她迷失了自己。
黛玉的悲剧是她敏感而又纤弱的内心所决定的,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无法承受以及对于美好幻想的太过执着,让她遭受了极大的痛苦。
黛玉的离世给人一种无尽的悲哀,这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死亡,更是一种无奈和对人生的无力抗争。
与黛玉的悲剧相反,还有一些角色展现了快乐和幸福的一面。
比如晴雯,她是一个出身贫苦但乐观坚强的女子。
尽管生活给予她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她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毫不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她以她的快乐和乐观影响着身边的人,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仿佛对她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
晴雯的存在让我明白了人生无论是悲喜都是可以由自己选择的,幸福是一种心态,而不是来自外部的条件。
金陵十二钗的悲喜人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每个人都会遇到悲伤和快乐,无论贵贱贫富。
我们不能逃避悲伤,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对待悲伤。
黛玉的悲剧告诉我们,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自己封闭在内心的苦难中,否则将失去人生的乐趣和希望。
然而,晴雯的快乐则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境。
通过阅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悲喜人生,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选择,无论是忍受痛苦还是追求幸福,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2023年《红楼梦》读书心得(15篇)《红楼梦》读书心得1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没有鲁迅先生的真知灼见,也没有什么经学家、道学家、才子、革命家、流言家的独到见解,有的只是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悲惋与同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黛玉和宝钗的悲剧命运。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林妹妹,她的生命是脆弱的,同样,心灵也是脆弱的。
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性格里有着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使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同时引起宝玉的注意,也深得宝玉的怜爱。
她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才气逼人、气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早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令人不禁生发敬佩之情。
她还具有种种凄凉情感: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玉”,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粱间燕子套无情”,感伤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她的悲剧回肠荡气,惊心动魄。
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
她不像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
她聪明睿智,但她的封建科举制度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多次劝说宝玉好好读书,留心仕途经济。
她的劝说与宝玉的初衷和追求相差甚远,这便是他们的分歧,也导致宝玉选择黛玉而不选择她。
她性格坚强,喜怒不显露与表面。
她既有品德,又有才能,深得老夫人喜爱,但她不是真正的赢家,与林黛玉相比,她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还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可宝钗,却终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院子里……“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她翩然入梦,却终被自己、被社会所埋藏……开辟鸿蒙,一场含笑的悲剧,这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读书心得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写读后感450字红楼梦金陵十二钗Title: "Reflections on the 'Twelve Girls of Jinling'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English VersionIn the profound and intricate world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Cao Xueqin's masterpie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Twelve Girls of Jinling" stand as symbols of the varying fates and complexities of women in a decaying feudal society. This essay aims to delv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characters, their impact on the narrative, and their reflections on society and culture.The "Twelve Girls of Jinling" are introduced in the novel as young women of exceptional beauty and talent, each possessing a unique personality and destiny. From the intelligent and scheming Wang Xifeng to the gentle and tragic Lin Daiyu, these characters embody the diverse experiences of women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Wang Xifeng, with her sharp wit and cunning nature, rises to power within the Jia family, only to face her own tragic ending. Her character highlights the difficulties women face in navigating a male-dominated world, even when they possess the means to succeed. On the other hand, Lin Daiyu's sensitivity and idealism lead to her untimely demise, symbolizing the plight of those who refuse to compromise their principles.The narratives of these characters are interwoven with themes of love, power, and social decay. Their interactions and conflicts reflect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the challenges women face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Through their lives and deaths, Cao Xueqin presents a critique of the feudal system that confines women to traditional roles and denies them the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fulfillment.The "Twelve Girls of Jinling" also serve as symbols of the idealized femininity prevalent in Chinese culture. Their beauty and talent are praised, but their fates are often tragic, reflectingthe society's double standards towards women. Despite their remarkable qualities, these characters are ultimately unable to escape the constraints of their era.In conclusion, the "Twelve Girls of Jinling"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re not just characters in a story; they are embodiment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orces that shaped the lives of women in feudal China. Through their lives and stories, Cao Xueqin offers a profound commentary on the complexities of female existence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the challenges it poses for women seeking to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英文版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有感在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那个深邃而错综复杂的世界里,“金陵十二钗”象征着封建社会中女性不同的命运和复杂性。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读后感先说说林黛玉吧。
这林妹妹啊,那就是个多愁善感的文艺女青年。
她就像一朵娇弱的兰花,看似柔弱,却有着独特的气质。
她的眼泪就跟那断了线的珠子似的,说掉就掉。
不过这也不怪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再加上对宝玉那纠结的爱情,能不愁吗?她写诗的时候那才华就像泉水一样往外冒,每次看到她写的诗,我都忍不住感叹,这姑娘怎么这么有才呢。
可就是这性子太敏感了,有时候和宝玉闹个小别扭,看得我都着急,心想:“你们俩就别互相折磨了,赶紧好好在一起得了。
”薛宝钗就不一样了,她就像一朵牡丹,端庄大方,特别会做人。
她什么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感觉就是那种能把家庭操持得很好的人。
可是她有时候又太理智了,理智得让人觉得有点冷漠。
她和林黛玉就像两个极端,一个感性得要命,一个理性得过头。
不过她也是个可怜人,被封建礼教束缚着,虽然得到了所谓的“金玉良缘”,可那真的是她想要的幸福吗?我看也未必。
王熙凤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就像带刺的玫瑰。
她精明能干,把贾府上下管得服服帖帖的。
她的嘴就跟机关枪似的,说起话来又快又狠。
你看她整治贾瑞那一段,真是让人又觉得她手段毒辣,又不得不佩服她的智谋。
可是她也有自己的无奈,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她虽然风光一时,但背后也有很多辛酸。
她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做了不少坏事,最后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也算是自食恶果吧。
史湘云是个特别可爱的姑娘,像一朵盛开的海棠花。
她性格豪爽,大大咧咧的,一点都没有那些小姐的扭捏作态。
她喝醉了酒在石头上睡觉的样子,简直太有趣了。
她的乐观让人看着就开心,不过她的命运也不好,虽然有过快乐的时光,但最后也是在坎坷中度过一生。
探春呢,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花。
她有主见,有能力,在贾府里算得上是个有远见的女子。
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挽救贾府的衰败,可惜她一个女孩子的力量太有限了。
她远嫁的时候,我心里还挺难受的,感觉这么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姑娘,就这么被命运捉弄了。
还有李纨,她就像一朵梅花,在清冷中守着自己的贞节。
读书心得《红楼梦》乃清代曹雪芹历经十年艰辛所著,讲述的是架空年代贾、薛、史、王四大官宦世家之间的纠葛,以及由繁盛到衰落的家族变迁。
小说主要讲述发生在贾府中的故事,以宝黛之间的爱情为主线,以贾府中的众多性格迥异的女性为主要描述对象,以政局变化和贾府人物的应对方法为烘托,曲折却又合情合理地铺设了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
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说到《红楼梦》大多数人恐怕不得不联想到其中最为著名的金陵十二钗。
女主角林黛玉、薛宝钗并列为十二钗之首,接下来则是贾府在皇宫中当贵妃的贾元春,贾宝玉的表妹史湘云,贾家庶出三小姐贾探春,出家女尼妙玉,贾府中最为泼辣、得势的凤辣子王熙凤,凤姐的女儿巧姐儿,贾家最温柔的二小姐贾迎春,贾家出家的四小姐贾惜春,贾宝玉已故哥哥的妻子李纨和宁国府大少奶奶秦可卿。
此十二人乃《红楼梦》中的核心所在,曹雪芹对她们的描写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故事,无论她们的心地是好是坏,人们都不得不爱。
这正是《红楼梦》的妙处所在。
说到对《红楼梦》的研究,中国可谓是花了大工夫的。
世界上仅有两大组织针对文学进行研究,一个是英国的莎学会(研究莎士比亚),另一个则是我国的红学会。
而且莎学会是探索莎士比亚的人生及其所有作品,而红学会是只针对《红楼梦》这一本书进行探秘。
这足以说明《红楼梦》的深度和可读性。
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中刘心武点评《红楼梦》曾经红于一时,令很多观众对这部经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刘心武是从十二钗中的最后一钗秦可卿入手来探秘《红楼梦》的。
这是一个新奇的入口。
为什么他要从这个出场次数不超过十次,描写文字不超过三千字的一个人物来进行他的探索呢?因为他通过研究发现这位本是孤儿的宁国府大少奶奶极有可能是一位落难公主!这就需要从头说起了。
研究红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是由三个层次组成的。
一是小说中的宁国府和荣国府;二是作者曹雪芹的现实家庭:三是曹雪芹所在清朝政局中康雍乾三朝的皇族纠葛。
金陵十二钗读后感《金陵十二钗》是中国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这一章节是整部小说的高潮部分,展现了多个主要人物的情感纠葛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阅读完《金陵十二钗》之后,我深受触动,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其中蕴含的深意有了更深的理解。
《金陵十二钗》是以贾府内的十二个妾室儿女为主要角色的篇章。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通过他们之间的纠葛和情感冲突,展现了贾府的衰败和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
当我看到每个人物的遭遇和心理变化时,我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影响。
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贾迎春。
她是贾府中最有才情的女子,擅长音乐和绘画。
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她的命运不得不被他人左右,最终因为一场政治斗争而被迫嫁给了贾府中地位低微的下人。
贾迎春所面临的命运反映了封建制度对才情出众的女性的束缚,让人不禁为她的遭遇感到不平和愤慨。
另一个让我深思的人物是贾探春。
作为贾府中最理智和独立的女子,她对封建礼教和女性地位的反思让我对封建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怒。
贾探春看清了身边的虚伪和腐朽,她以自己的方式谋求自由和独立,但最终却因为家族的传统束缚而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她的命运给我带来了对女性地位和封建礼教的反思,让我更加珍惜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除了人物形象的感人之处,《金陵十二钗》中的细节刻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雪芹的用笔细腻入微,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虚伪和自私。
这些细节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贾府的衰败和封建社会的不公。
综上所述,《金陵十二钗》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曹雪芹成功地刻画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给我带来了对封建制度和女性地位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进步和自由。
尽管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多舛,但他们的坚韧和对自由的追求令人钦佩。
通过这部作品,我更加意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也更加关注和呼吁社会的公平正义。
十二金钗观后感看了那十二金钗的故事啊,就像做了一场大观园里的大梦。
先说林黛玉,那就是个多愁多病的文艺女青年啊。
整天哭哭啼啼的,但你又忍不住心疼她。
就像一朵娇弱的花,在那大观园的风风雨雨中颤颤巍巍的。
她和贾宝玉的爱情也是让人揪心,老是猜来猜去的。
感觉他俩说话都像是在打哑谜,一会儿好得像一个人似的,一会儿又为了点小事就闹别扭。
黛玉葬花那一段,看着她把花瓣小心翼翼地埋起来,还念着那些伤感的词儿,我就想啊,这姑娘心里的事儿可真多,不过也正是这种细腻劲儿才让人着迷。
薛宝钗就不一样了,感觉是个超级理智的大家闺秀。
什么事儿到她那儿都能稳稳当当的,像个女版的诸葛亮。
她对人总是客客气气的,可又让人觉得有点距离感。
她劝宝玉读书考取功名的时候,我就觉得她是个很传统的那种女子,一心想让宝玉走正道。
不过有时候又觉得她是不是活得太累了,总是要端着那种完美的架子。
王熙凤可就太有看头了。
那简直就是个泼辣的女汉子,厉害得不得了。
管家的时候雷厉风行,把那些下人们管得服服帖帖的。
可是呢,她也有狠辣的一面,像算计尤二姐那事儿,就觉得她有点太心狠了。
不过这也是在那个大家族里生存的手段吧,不狠点说不定就被别人算计了呢。
她那笑声,“哈哈哈”的,一听就知道是个厉害角色。
还有探春,这姑娘很有主见,虽然是庶出,但比很多嫡出的姑娘都有气魄。
她改革大观园那一段,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就像个小改革家一样,想要把那些陈旧的东西都改一改,可惜在那个封建的大家庭里,她的力量还是太有限了。
她远嫁的时候,我还挺舍不得的,感觉她是个很有潜力的女子,要是生在现代,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妙玉呢,是个有点神秘的女子。
整天在那栊翠庵里,守着那些茶具和佛经。
感觉她高高在上的,好像不食人间烟火。
可是她又对宝玉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那种感觉很微妙。
她请宝玉喝茶的那些细节,就觉得这个妙玉啊,其实内心也是渴望有人能懂她的,只不过被那层清高的外衣包裹着。
史湘云就像是大观园里的开心果。
她大大咧咧的,说话直来直往。
“金陵十二钗”——悲剧人生作为一个女孩子,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中最能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红楼梦》带着一种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不仅仅是诗词,《红楼梦》中还有许多药方,这也实在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华。
《红楼梦》与其它三部著作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它着重描写了一群封建时代女子们的人生,她们的人生或喜或悲,也许我应该把那个“喜”字去掉,因为在那样的封建环境下,她们的人生多以悲惨结局。
《红楼梦》就像一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悲剧)!悲剧一:林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与薛宝钗并列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一出场,便以她清新脱俗、楚楚动人的气质,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她在多次论诗中展现出高人一筹的才华,让一些读书的男子都望尘莫及。
林黛玉之于曹雪芹,意味着女性的最高价值。
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
她又是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唯一的外孙女,受到贾母极大的宠爱。
然而,她太聪明了,锋芒毕露,她强烈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勇于向封建世俗挑战的叛逆精神,注定了她的爱情悲剧,并且最后凄凄惨惨地不幸天折。
当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与封建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连疼她宠她的贾母都抛弃了她,她成了无人可依的孤女。
黛玉因情伤心吐血,悲痛焚诗稿,尽声尽情唱奏出悲伤哀愁的主旋律,字里行间浸透着悲剧的气氛,读来令人哀婉,令人伤叹,令人悲泣。
她的人生自从遇到宝玉之后,就是一场悲剧了。
悲剧二:薛宝钗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首,薛姨妈的女儿,薛宝钗容貌秀丽,才智很高。
但她处事很圆滑,深懂为人处事明哲保身的道理。
当元春从宫里送出灯谜让人猜时,她明明猜出却故意说很难猜;贾母让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贾母喜爱的热闹戏和甜软食品;丫鬟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
她深知作为一个女人,无论自己才有多大,在这男权世界里,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
所以,当贾母把她许配给宝玉时,她明明知道宝玉爱的是黛玉,但她遵从了封建礼教的安排,答应了这门婚事。
洞房之夜,宝玉误把她当成林妹妹,并不断呼唤林黛玉的名字,宝钗为此流了不少眼泪。
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
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
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宝钗的婚姻是短暂的,命运自然是悲惨的。
这位封建淑女成了行将灭亡的封建家族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她的遭遇令人悲叹。
悲剧三: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贾元春是贾府中最显贵的女子,同时亦是一位悲剧意味很深的女子。
一方面,她是贾府所依靠的势力,也是四大家族所依靠的势力,她给贾府带来了莫大的荣耀。
小说中的前半部通过元春“才选风藻宫”,“加封贤德妃”及“省亲”等情节,全力渲染了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另一方面,元春由女史而贵妃,应当说还是“那个见不得人的去处”的幸运者。
可这些似乎并没有给她带来满足感、幸福感、自豪感。
相反,给她带来的是骨肉分离的痛苦和满腔的愁怨!小说在“省亲”中写了元春在私室同家人团聚的场面,她边说边哭,着实令人心酸。
可以肯定的说,她的内心是痛苦的.精神的痛苦是物质的丰盈所无法祢补的。
特别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精神痛苦中的女人;即便她不卷入纷乱的政治争斗而死,谁又能说她是幸福的呢?她的人生还不能算是悲剧吗?悲剧四: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
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
有“玫瑰花”之诨名。
同大观园里的那些聪明、美丽、纯洁,用“水做的骨肉”的女儿一样,探春也是《红楼梦》的作者倾注他的天才和热情而刻画的人物。
探春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外在的秀气美丽,婀娜多姿仍掩盖不了她诗人的气质和文艺才华。
一个聪明有才的女子,竟然落得一个远嫁他乡的场面,实在叫人感到悲哀。
远嫁去边疆做贵妃对于古时候的人来讲应该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是在红楼梦中却找不出太多的喜剧色彩,整个场面看了就让人感到心寒,哪里更谈得来有喜庆色彩呢?为什么这样的一名弱女子,世间竟会如此的对待她。
探春真的是才智精明高,只可惜她生于末世运偏消,正值清明时节,别人都与爹娘一起去踏青放风筝,而探春呢,只能挥泪告别爹娘和家乡,去一个自己陌生的地方,这个是谁都不能接受的一个结局,探春出生在自己的家乡,到头来却要客死异乡。
风筝落了,探春去了,再也没有海棠诗社了,再也看不到探春的雨打芭蕉了,秋爽斋从此被重重关上了大门,只剩下被残雨打的零落的芭蕉,只是在这个秋过后,芭蕉也会告别人间,落叶归根的回到大地,而探春呢?只能在清明时节,遥看天上的风筝罢了。
悲剧五: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是贾母的侄孙女。
史湘云娇憨纯真,心直口快,满腔热情,没有那些贵族小街的矜持扭捏之态。
她喝醉酒后,竟然不顾大家闺秀的身份,仰卧在石凳上沉睡。
香菱要学诗,不敢打扰宝钗,就向她请教,她便“没日没夜,高谈阔论起来”,这种热情在十二钗中是首屈一指的。
湘云喜爱宝玉,如若是现在,她必定是钗黛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
她的婚姻开局就不好,家里人把她嫁给他人,但她的丈夫命短,让读者为湘云以后的守寡结局感到悲悯。
悲剧六:妙玉金陵十二钗之六,苏州人氏。
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重要人物。
妙玉自幼多病,狠心的父母竞把她送进空门。
妙玉与黛玉一样,充满雅洁之气。
妙玉鄙视腐俗卑劣,几乎对谁不屑于接触。
但她对黛玉和宝玉并没有厌恶和轻视。
在现实生活中,古佛、青灯、蒲团、经卷伴随着她,对这个正值芳龄的妙玉来说,其严酷性比一般的凡人也要多十倍百倍。
因此,当风度翩翩的宝玉来看她与惜春下棋时,使她心动脸红,回到屋内坐禅,对自己丧失了抑制的力量,乃“走火入邪魔”。
妙玉即不能逃出深山,更不还俗嫁人,她的前途会怎样呢?作者把妙玉的结局写成她突然被强盗劫走,受侮辱后尸体弃之道旁。
难道不是悲剧吗?悲剧七:贾迎春金陵十二钗之七,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的悲剧是其父贾赦一手造成的。
按照孙绍祖的说法,贾赦用了孙家五千两银子,因此只得以迎春来抵债。
因而导致迎春在孙家屡遭虐待。
查检大观园的时候,跟随她多年的丫鬟司棋被逐出园去,但司棋求她去讲情时,她胆小怕事,连一句话也没有说。
如此怯懦之人,当然不敢与命运抗争,最终难免被命运所吞没,其结局只能是悲凉和凄惨的。
悲剧八: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八,贾珍的妹妹,贾惜春是《红楼梦》中的悲情人物之一,她生长在繁华丛里,却亲眼目睹繁华散尽,她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旁观者、陪衬人,眼看着姐妹们一个一个走向悲惨的下场。
这一切造就了她孤僻冷漠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造就了她超然事外、理智淡然的内心态度。
她过早地把红尘看破,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与世俗隔绝。
孤冷凄凉的内心感受始终伴随着她一生,在《红楼梦》中贾惜春只是一个用青春韶华默默和命运抗争的可悲可叹的陪衬人。
悲剧九: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
王熙凤高居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在荣、宁二府具有十足的影响力。
王熙凤能说会道,见风使舵,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赏识。
但她心狠手辣,残忍阴毒,极度贪婪。
贾瑞垂涎她的美貌,她竞“毒设相思局”将他害死。
王熙凤虽然年轻貌美,但却拴不住丈夫贾琏的花心。
贾琏不但骂她是“夜叉婆”、“醋罐子”,还要动手打她。
贾家衰败后,王熙凤被关在“狱神庙”,过着“回首惨痛”的生活。
她患病期间,贾琏对她很冷淡,贾府的大部分人也与她疏远,最终凄凉悲惨的死去。
悲剧十:贾巧姐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
因生在七月初七,曾受过王熙凤接济的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 ,贾府出事时,王熙凤获罪,自身难保。
后来,巧姐被其舅兄拐卖,流落到烟花之地。
之后幸遇刘姥姥相助,巧姐方才得救。
王熙凤无意之中接济过她,这便是曲子里所唱的“积得阴功”。
曾三次进出荣国府的刘姥姥,不仅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也是在贾府衰败后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少数人之一。
最后,巧姐从一个生于公侯之家的千金小姐,变成了一个在“荒村野店”纺纱织布的乡村妇女,同金陵十二钗所见过的吟风咏月,题诗作画的生活截然不同。
悲剧十一:李纨金陵十二钗之十一,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
李纨出身名宦之家,其父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不曾让她认真读书,以女红为主,因此给她取名李纨。
《红楼梦》的故事刚开始,她便青春丧偶成了寡妇。
她守着贾兰度日,每日只知侍亲养子,心如“槁木死灰”一般。
后来,贾兰考取了功名,而她也在死前获得了“凤冠霞帔”的荣耀。
虽然她最后得到了“贞节”、“贤淑”的美名,然而美好的年华已经逝去,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些虚名又有何用呢?悲剧十二:秦可卿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十二,贾蓉之妻。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子。
她“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她毁在“淫”字上,她与公公贾珍之间的不正当男女关系,使她陷入罪恶的深渊。
其实,她并非潘金莲式的荡妇。
贾珍早就对她垂涎三尺,她面对贾珍的威胁利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要么以死相争,要么委身顺从。
秦氏毕竟不是尤三姐,她留恋于“容大奶奶”的位置,选择了最后一条路。
当贾珍“扒灰”被秦氏的贴身婢女撞见,她即羞愤自缢。
秦可卿死于无法摆脱厄运的重重忧虑和深度苦闷,死于贾珍对她精神上无止无休的蹂躏。
《红楼梦》里写到了十二个女子的各种生活遭遇、各种性格、各种结局。
史湘云是贵族之家的千金小姐,但家业已经衰败;薛宝钗家资巨富,但已挥霍殆尽;巧姐临难遇恩人,得以死里逃生;妙玉冷眼看人世,落得身陷泥淖中;贾迎春抵债嫁给孙绍祖,被活活折磨而死;林黛玉叛逆封建礼教,为宝玉泪尽丧身;秦可卿饮辱自缢;贾探春避祸远嫁;元春身封贵妃而不得善终;李纨因子得贵也实侥幸;贾惜春看破红尘,削发为尼,遁入空门;王熙凤执迷不悟,机关算尽,结果送了性命。
凡此种种,形形色色,哪一条路也不通,哪一条命运也不佳。
所以作者的结论就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