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21
大班科学活动《大自然语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语言》,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大自然中的声音、探索声音的来源、了解动物的语言、学习模仿自然声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特点,知道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 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培养幼儿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掌握各种自然声音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提高观察、模仿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磁带、图片、卡片、小动物玩具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大自然声音磁带,让幼儿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听到的大自然声音,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来源。
2. 讲解与探索(10分钟)出示图片和卡片,讲解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特点和来源。
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玩具,了解动物的语言和沟通方式。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风的声音”为例,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邀请幼儿模仿风的声音,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幼儿模仿大自然中的声音,如:水流、鸟叫、虫鸣等。
邀请各组幼儿展示模仿成果,分享模仿过程中的感受。
引导幼儿关注环保,提倡保护大自然,关爱动植物。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中的声音声音来源:风、水、动物等声音特点:清脆、悦耳、悠扬等2. 动物的语言喂食、求偶、警告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发现身边的自然声音请幼儿在课后观察周围环境,记录下自己发现的大自然声音。
提交一份关于自然声音的观察报告。
答案示例:我发现了小区里的鸟叫声,清脆悦耳。
还有风吹树叶的声音,沙沙作响。
这些声音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大自然声音,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模仿和探索,达到了教学目标。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第三节《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探索自然界中的符号,如树叶的形状、动物的足迹等;学习如何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识别并描述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
2. 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界符号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培养幼儿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自然界中的符号及其含义。
重点:识别和描述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幼儿倾听大自然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大自然声音的音频资料、图片、实物(树叶、石头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请他们闭上眼睛,倾听周围的声音。
引导幼儿思考: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 例题讲解(10分钟)1)介绍大自然的声音,如鸟叫声、水流声、树叶沙沙声等。
2)展示图片,让幼儿观察自然界中的符号,如树叶的形状、动物的足迹等。
3)讲解声音的传播,让幼儿了解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请幼儿模仿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叫声、水流声等。
2)分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符号?它们有什么含义?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声音:鸟叫声、水流声、树叶沙沙声等符号:树叶的形状、动物的足迹等2. 声音传播:声源→空气→耳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或户外的大自然声音和符号。
答案示例:声音:窗外传来鸟叫声,妈妈在厨房做饭的声音。
符号:树叶变黄了,地上有蚂蚁的足迹。
2. 课后拓展:与家长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寻找大自然中的声音和符号,并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幼儿了解了大自然的声音和符号。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语言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大自然语言进行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掌握大自然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3)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大自然的奇观1. 导入: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奇观视频,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大自然的奇观,如极光、火山喷发、地震等。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大自然奇观,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现象和规律。
第二课时:大自然的信号1. 导入:让学生思考大自然中的信号,如鸟鸣、蝉鸣等。
2. 讲解:介绍大自然中的信号及其意义,如鸟鸣表示求偶、警告等。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信号,记录并分析其含义。
第三课时:大自然的节奏1. 导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节奏,如潮汐、昼夜更替等。
2. 讲解:介绍大自然的节奏及其产生的原因。
3. 实践:让学生调查并记录周围的大自然节奏,分析其规律。
第四课时:大自然的启示1. 导入:让学生思考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如天气预报、地震预警等。
2. 讲解:介绍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及其在科技、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3.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课时:大自然的艺术1. 导入: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艺术,如山水、花草等。
2. 讲解:介绍大自然中的艺术形式及其美感。
3. 实践: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艺术灵感,创作一幅自然艺术作品。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掌握程度。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
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
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
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仿照第二小节内容自己编写第三小节”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朗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习,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习。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朗读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可以)那谁来回答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语言)师: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不信吗?大家看——出示课件:看云识天气等一些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图片,并配以解说。
2、师:这种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课文题目,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师:老师相信这首小诗你们也一定读的很棒,大家看自读提示a、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奇妙;(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增进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引言1.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介绍2. 课程目标与意义第二章:天空的信号1. 天气现象的认识2. 云、雨、风、雷电的形成原理第三章:大地的印记1. 地形地貌的特点2. 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第四章:生命的律动1. 生物的生长与繁殖2. 食物链与生态平衡第五章:水的世界1. 水资源的认识2. 水的循环过程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实地观察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秘;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反思教学法:通过提问、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4. 学生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表现、发言等,评价学生对大自然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材;2. 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3. 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所需的器材和物品;4. 视频资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引言(1课时)2. 第二章:天空的信号(2课时)3. 第三章:大地的印记(2课时)4. 第四章:生命的律动(2课时)5. 第五章:水的世界(2课时)6. 第六章:季节的变换(2课时)7. 第七章:动植物的奥秘(2课时)8. 第八章:自然界的声音(2课时)9. 第九章:人与自然(2课时)10. 第十章:大自然的保护(2课时)七、教学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同季节的自然现象;2. 开展校园植物调查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3. 引导学生进行家庭节水小实验,培养节约用水的好习惯;4. 邀请专家进行环保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5.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科学解释;(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分析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引言1. 自然现象及其分类2. 大自然的信息传递第2课时:声音的世界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动物的声音通讯第3课时:光与色彩1. 光的传播与反射2. 动物的色彩通讯第4课时:植物的气味1. 植物的香气来源2. 植物的气味通讯第5课时:动物的行为1. 动物的行为分类2. 动物的行为通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现象及其分类;(2)声音、光、色彩、气味在自然界中的信息传递作用;(3)动物的行为及其通讯方式。
2. 教学难点:(1)声音、光、色彩、气味在自然界中的传播原理;(2)动物行为的科学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现象;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自然现象及其科学解释;3.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现象;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解释;3. 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4.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然现象实物或图片、实验器材等;2. 教学资源:自然现象相关视频、音频、文字资料等;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知程度,为教学提供依据。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重点)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重点难点)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②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预习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萌发翩然风雪载途销声匿迹簌簌农谚孕育连翘草长莺飞纬度;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6—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分析课文:(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句。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奥秘》第三节《大自然的语言》。
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如动物的声音、植物的生长变化、天气的变换等,通过学习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自然中各种语言的特点,学会观察和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
重点: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观察、倾听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大自然语言的录音、PPT、图片、视频等。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或自然现象,引发幼儿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2. 讲解(15分钟)(1)展示PPT,讲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如鸟叫、虫鸣、雷声等。
(2)让幼儿举例说说自己在大自然中听到的声音,引导幼儿观察和倾听大自然。
3. 实践(10分钟)(1)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自然现象,讨论其特点,如何表达。
(2)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
4. 课堂练习(10分钟)(1)播放大自然语言的视频,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视频中的自然现象。
(2)让幼儿用画笔、彩泥等学具,创作一幅关于大自然语言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动物的声音植物的生长变化天气的变换2. 大自然的观察与倾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附近的大自然,记录下你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自然现象。
(2)用画笔或彩泥创作一幅关于大自然语言的作品。
2. 答案:(1)记录的内容可包括鸟叫、虫鸣、花开、叶落等。
(2)作品可体现大自然中的声音、生长变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幼儿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精选1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9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同学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同学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1、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俺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去发现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检查读音情况,同学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节)。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这几小节读一读吧。
6、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大家看看。
(课件出示“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图片并介绍。
)7、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还不懂,就看看课文的插图,想象、做一做动作、也可以在纸张上画一画,把它读懂。
(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去感悟)8、谁来说说,哪一些语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是怎样读懂的。
9、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同学回答,师板书:妙不可言10、俺们怎样才干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呢?同学回答,师板书:观察考虑11、指导朗读俺们读懂了,并且知道怎样才干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心情一定很高兴吧。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名称: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大班科学教材教学目标:1. 认识和探索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和动物语言。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并培养其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
教学重点:1. 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
2. 动物的语言和沟通方式。
教学准备:1. 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的录音或视频。
2. 关于动物语言和沟通方式的图片或视频。
3. 一些与动物有关的道具,如动物模型、毛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大自然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图片或视频中的声音。
例如,树叶沙沙的声音、鸟儿的鸣叫声等。
2. 探究(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大自然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仔细听或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这些声音有什么作用?3. 讨论(10分钟)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动物之间的沟通和语言?- 动物的语言和我们人类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动物之间为什么要用特定的语言进行沟通?4. 实践(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例如:- 在教室里播放一些动物的声音,让学生猜出是哪种动物的声音。
- 让学生模仿一些动物的声音或动作,以增加对动物语言的理解和模仿能力。
5. 小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并提醒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更多的动物语言和大自然的声音。
6. 拓展(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寻找更多的动物语言和大自然的声音,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动物的语言和沟通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并增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动作,不仅加深了对动物语言和沟通方式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模仿能力。
教师在引导讨论和实践活动中起到了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并通过小结和拓展环节巩固和延伸了学生的学习。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奥秘》第三节《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学习倾听、表达和创造大自然的声音;探讨大自然中的语言现象,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知道声音的来源,培养幼儿的听觉敏感度。
2. 培养幼儿倾听、表达和创造大自然声音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倾听、表达和创造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重点: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音箱、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素材(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学具:画笔、画纸、彩色粘土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大自然的声音素材,让幼儿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2. 讲解与探讨(10分钟)(1)教师引导幼儿分享他们在声音素材中听到的大自然声音,让幼儿知道声音的来源。
(2)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幼儿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3)讨论:大自然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有什么特点?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选取一种大自然声音,如鸟鸣声,引导幼儿模仿鸟鸣声,学习倾听、表达和创造大自然声音。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大自然声音进行模仿,其他组成员猜一猜是什么声音。
(2)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模仿成果,大家一起评价、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大大自然的语言2. 副认识大自然的声音3. 板书内容:(1)大自然中的声音来源:风、雨、鸟、兽等。
(2)倾听、表达和创造大自然声音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创作一幅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主题的画。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对大自然声音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创作一幅画。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奥秘》第三节《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大自然的语言,了解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学习安全防护措施,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如风、雨、雷、电等,知道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2. 学习基本的自然现象安全防护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学习安全防护措施。
难点:理解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实物、PPT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景象,引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
2. 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特点及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模拟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让幼儿亲身体验,增强感受。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如何在不同自然现象下保护自己,如雷雨天气避免户外活动,大风天气注意出行安全等。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在遇到不同自然现象时保护自己,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7. 课堂小结(5分钟):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幼儿闭眼聆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风、雨、雷、电2. 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户外活动注意出行安全熄灭电器3. 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大自然,并标注出你了解的自然现象。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关注自然现象,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增强课堂互动。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实地观察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现象,让幼儿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提高认识。
大班科学公开课优质教案《大自然语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自然现象》中第三节《大自然语言》。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大自然中各种语言,如动物声音、植物生长变化、自然现象规律等,并通过实践探索,让幼儿学会倾听大自然声音,理解自然界语言。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大自然中各种语言,培养他们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幼儿倾听大自然、关爱环境意识。
3. 提高幼儿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学会用恰当词汇描述自然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大自然中语言,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倾听大自然,学会用语言描述自然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录音机、磁带、实物(如树叶、小草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大自然声音,让幼儿闭上眼睛,感受风吹树叶、小鸟鸣叫、小溪流水声音,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声音。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大自然中各种语言,如植物生长变化、动物声音、自然现象规律等,通过图片、实物展示,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幼儿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遇到大自然语言,并选代表进行分享。
4. 互动游戏(10分钟)“我来比划,你来猜”:教师或幼儿模仿大自然中声音或现象,其他幼儿猜一猜是什,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语言植物生长变化动物声音自然现象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大自然中现象,用自己语言描述,并画下来。
答案示例:我看到树叶在风中飘动,听到小鸟在唱歌,感受到大自然美好。
2. 扩展作业:与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游玩,记录下有趣现象,回来与同伴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解大自然语言,培养他们观察力和想象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用恰当词汇描述自然现象,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