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对中国的冲击
- 格式:ppt
- 大小:769.50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三、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16—19世纪初)14—16初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的殖民扩张和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扩张变本加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
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具体来看: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1)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地点:西欧、美洲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特别是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虽然没有建立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却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确立。
时间:19世纪中期地点:欧洲、亚洲、美洲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统一------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专题十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时空坐标■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历程。
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发展;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线索一:雏形出现。
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线索二:不断拓展。
16-18世纪,荷、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线索三: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为寻求市场和原料加紧对外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线索三: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为寻求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场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必备知识一.新航路的开辟(15~17世纪)——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背景⇒目的:寻金、传教、拓殖(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对黄金和香料的狂热追求。
(3)文化因素:①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推动。
②宗教因素:基督教会传播天主教的狂热。
(4)政治因素:欧洲政局动荡,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对外扩张。
(5)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
(直接原因)(6)主要条件:①客观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提高;中国指南针的传入与应用。
②主观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2.过程: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向东方向——葡萄牙王室支持,向西方向——西班牙王室支持)3.影响:(1)对欧洲:①“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世界经济史-- -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我国古代农业进步的进程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汉朝(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灌溉工具:曹魏:(翻车,驱动为人力)-唐朝(筒车)-宋(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详细进程:(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时期,形成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铁犁牛耕,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保守性。
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经济基础。
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
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进程官营手工业:西周-明中期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艰难发展,一直到明中期才超过官营手工业。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概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1、概念: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2、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一)新航路开辟1、背景①经济根源: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社会根源:东西方贸易逆差,西欧市场普遍短缺用作货币的黄金白银。
《马可·波罗行纪》使很多西欧人希望到东方“寻金”。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西欧人希望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④条件:生产力的进步;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权,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经过15、16世纪之交①葡萄牙王室支持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克服了前往东方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之后,达伽马率领舰队驶抵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
②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之后,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①使世界开始逐渐结束了相互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全球贸易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东西方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欧洲国家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殖民扩张是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二)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叶)概念: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含第二单元、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二. 重点与难点:1. 重点: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后带来的影响(空前规模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及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的畸形发展。
2. 难点:殖民扩张刺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同时也造就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概述: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市场的雏形;而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那些主动开辟新航路的国家、那些积极殖民扩张的国家、那些积极改进生产技术的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和主宰,而那些没有积极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家、被殖民的国家日益被边缘化,当然在这里这些国家也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也对他们客观上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是在外力侵略下纳入世界体系决定了即使有先进生产方式也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
这部分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后就开始有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如:1857年有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当时正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时(19世纪中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完全形成,因此如果再发生经济危机,它的时间长、涉及范围更广(国家更多、行业更多)、破坏性会更大。
于是就有了1929——1933年空前规模的大危机。
那么面对这样的危机,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有的国家为应对危机走向专制独裁侵略反人类的法西斯道路;有的国家则实行新政,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而保留了民主制度,是资本主义避免了灭亡的命运,并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1.概念解读“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之间的买卖,⽽使各国的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是世界经济乃⾄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世界市场的产⽣和形成过程,是⽣产⼒⽔平不断提⾼的过程,也是国际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成为囊括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
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满⾜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形成过程(1)萌芽期(16~18世纪中期)。
此间起决定作⽤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原先局限于地中海、波罗的海的贸易扩展到了⼤西洋,随着西⽅殖民者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欧、亚、美、⾮各⼤洲逐渐联系在⼀起。
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已经可能扩⼤为⽽且规模愈来愈⼤地扩⼤为世界市场”。
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种类明显增多,来源于各⼤洲。
此处所指的世界市场的种种表现和贸易的跨国现象,并不是说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因为⼯场⼿⼯业时期的⽣产⼒⽔平,还不⾜以改造整个世界。
(2)扩展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六七⼗年代)。
此间起决定作⽤的是⼯业⾰命。
海外市场的扩⼤,商品需求量的激增,提出了⽣产技术的变⾰要求,西⽅殖民者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按照⾃⼰的意志去改造世界。
1857年,第⼀次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这⼀时期进⼊世界市场的商品发⽣了重⼤变化,如棉纱、纺织机、铁制品、运输⼯具及各种⼯业半成品,还有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材料。
尽管各地经济发展⽔平不同,但其经济已越来越按照同⼀市场的机制运⾏。
由于当时⼯业化处于早期阶段,世界尚未⽠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
(3)确⽴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在第三次科技⾰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分世界的狂潮,亚⾮拉美绝⼤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部分,世界市场最终确⽴。
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
3.历史作⽤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事件,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了推动作⽤。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作用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大,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世界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成为囊括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
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又进一步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世界市场的形成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为殖民侵略创造了条件。
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了荷兰和法国,最终于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2)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随后,工业革命扩展到法、德、美、俄、日等国家,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了的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极大发展,也促使资本主义在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即已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存在(3)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
它促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各国在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拓国外市场,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具体发展表现如下:(一)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形成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始2、表现: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区的商品也逐渐在欧洲市场出现,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影响:(1)对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2)对亚非拉: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3)对世界: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开始被打破(二)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1、主要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表现在:(1)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2)工业革命促使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3)工业革命中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成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它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西、荷、法、英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不仅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也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促使近代城市兴起,列强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一、开辟新航路1.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用作货币的黄金和白银需求量日增。
(2)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追求黄金、白银;《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
逼迫欧洲人寻找新的贸易路线。
(直接原因)(4)政治因素: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5)思想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2. 条件(1)物质条件:知识的进步,人们相信地圆学说;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绘图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等。
(2)主观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给予了强大的物质支持;航海家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和冒险精神。
【误区警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不是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巧思妙记】新航路开辟可以归纳为“三个四”1、四大原因: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思想动力2、四大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葡西王室的支持3、四大航海家: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三)、影响(1)对欧洲①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是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的,你都掌握了知识点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1】(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⑴原因: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④宗教根源:__会要传播基督__⑵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航海家支持国时间成就迪亚士葡萄牙 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哥伦布西班牙 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达·伽马葡萄牙 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麦哲伦西班牙 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⑴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开始⑵对欧洲: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⑷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2】二、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荷兰殖民扩张⑴对外贸易发达。
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学习历史无非经济、政治、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的那些常考点!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土地制度: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⑶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2、纺织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一、含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对外贸易使各国市场联系起来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涵盖。
二、形成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至美法德俄等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从反面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3、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在经济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三、影响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
3、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4、加剧了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斗争,并形成了错综复杂、囊括全球的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含义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二、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西、葡、荷、英、法进行殖民征服,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①葡萄牙:1500年占领巴西;但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亚洲。
②西班牙: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占领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占领了亚洲的菲律宾。
单元综合提升主题一两次工业革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思想、世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影响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过渡到生产与资本相对集中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
两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世界历史的进程。
1.从政治角度看: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完善。
2.从思想角度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3.从世界政治格局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等工业国崛起,冲击了英国的霸权,但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拓展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与我们越来越有关联。
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风土人情,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幅简洁、完整而且清晰的图画。
目录第三部分理性的时代普鲁士王位的哲人到美洲去!自由、平等、博爱拿破仑统治下的欧洲工业革命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美洲属于美洲人用德意志的品质让世界健康二十世纪的“灾难之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根据目录中一个或多个事件,概括指出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简要写出历史发展趋势,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阐释准确全面)【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根据材料中的“理性的时代”“自由、平等、博爱”可以得出历史发展趋势: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阐释:根据题干要求“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阐释准确全面”,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进行阐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38.H I N[2013·广东卷] 有学者在探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状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境况起先改善。
但始终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变更。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化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最终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1)依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境况起先改善的主要缘由。
(2)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更。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更的政治、经济缘由。
(3)结合史实说明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8.[解析] 本题以《白银资本》切入考查13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问题,考查考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分析、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可以轻松得出中国与印度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起先变更的缘由,可以从欧洲的经济发展、新航路开拓、早期殖民活动等相关内容分析。
第(2)问首先依据材料指出19世纪欧洲与中国贸易地位的变更,然后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国与欧洲两个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差异,分析变更缘由。
第(3)问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日欧经济三足鼎立、第三次科技革命下世界经济合作加强、世界经济区域组织、亚洲经济发展等角度说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