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十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时空坐标■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历程。
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发展;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线索一:雏形出现。
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线索二:不断拓展。
16-18世纪,荷、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线索三: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为寻求市场和原料加紧对外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线索三: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为寻求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场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必备知识一.新航路的开辟(15~17世纪)——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背景⇒目的:寻金、传教、拓殖(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对黄金和香料的狂热追求。
(3)文化因素:①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推动。
②宗教因素:基督教会传播天主教的狂热。
(4)政治因素:欧洲政局动荡,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对外扩张。
(5)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
(直接原因)(6)主要条件:①客观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提高;中国指南针的传入与应用。
②主观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2.过程: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向东方向——葡萄牙王室支持,向西方向——西班牙王室支持)3.影响:(1)对欧洲:①“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概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1、概念: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2、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一)新航路开辟1、背景①经济根源: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社会根源:东西方贸易逆差,西欧市场普遍短缺用作货币的黄金白银。
《马可·波罗行纪》使很多西欧人希望到东方“寻金”。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西欧人希望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④条件:生产力的进步;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权,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经过15、16世纪之交①葡萄牙王室支持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克服了前往东方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之后,达伽马率领舰队驶抵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
②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之后,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①使世界开始逐渐结束了相互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全球贸易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东西方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欧洲国家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殖民扩张是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二)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叶)概念: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开辟新航路——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一)开辟的原因与条件1、原因(必要性)(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根本原因,即生产力需求)(2)社会根源:对黄金和白银的渴望——“寻金热”。
(资本积累)(3)政治需求:葡、西统治者掠夺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4)宗教动力:传播天主教。
(5)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的商路。
(直接原因)2、条件(可能性)(1)客观条件: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2)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欧洲:出现商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1)贸易规模、商品种类、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2)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大西洋沿岸。
出现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资产阶级2、对世界:(1)地理大发现。
(2)结束世界各地的孤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对非亚拉:给当地人民带来贫穷和灾难。
二、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西班牙、葡萄牙的概况(16世纪):1、西班牙的殖民活动(美洲、亚洲):——中美洲、南美洲(巴西除外)、菲律宾。
2、葡萄牙的殖民活动(非洲、亚洲):——非洲和印度沿岸、马六甲、中国的澳门、巴西。
(二)荷兰——商业殖民帝国1、原因:(1)地理条件:濒临大西洋,靠欧洲大陆。
(2)经济条件:手工业、商业发达,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3)政治条件:1581年,荷兰独立。
2、概况地区亚洲非洲北美经过侵占殖民地印度、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好望角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手段1、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2、参与殖民争夺结果17世纪时,荷兰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三)英国——世界殖民霸权(“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后期)1、原因:①地理优势: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②经济优势:发达的工场手工业——提供物质基础;③政治优势:资本主义制度——集中国家力量;④军事优势:海军强大——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_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成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它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西、荷、法、英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不仅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也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促使近代城市兴起,列强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一、开辟新航路1.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用作货币的黄金和白银需求量日增。
(2)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追求黄金、白银;《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
逼迫欧洲人寻找新的贸易路线。
(直接原因)(4)政治因素: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5)思想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2. 条件(1)物质条件:知识的进步,人们相信地圆学说;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绘图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等。
(2)主观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给予了强大的物质支持;航海家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和冒险精神。
【误区警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不是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巧思妙记】新航路开辟可以归纳为“三个四”1、四大原因: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思想动力2、四大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葡西王室的支持3、四大航海家: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三)、影响(1)对欧洲①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第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形成历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西方资本主义在不同阶段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需要以全世界作为它的舞台。
工业革命后,为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而全球扩张,大肆输出商品,掠夺原料,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扩大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15—16世纪:资本主义世界萌芽时期⑴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根本原因)。
⑵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市场范围:从世界各地的分散孤立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②市场主导: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③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的转移(略),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如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商业地位日益重要;④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物价上涨,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所有这些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
⑷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对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剥削和掠夺;由于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展变化。
同时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
二.17—18世纪: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继西葡早期殖民扩张之后,荷兰、英国和法国展开了激烈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到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英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贸易联系加强。
欧洲国家对非洲、美洲、亚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归纳与总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原因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
资本主义经济是⾼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特点。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原有的区域性市场不能满⾜其需求,这就必然促使资产阶级⾛向世界、不断地开拓市场。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16~18世纪的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使得⾮洲沿海地区、美洲⼤部、亚洲沿海地区被强⾏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中期的英、法、美等国殖民扩张迫使亚洲绝⼤部分国家和地区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末期,列强掀起⽠分世界的狂潮,亚、⾮、拉美绝⼤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两次⼯业⾰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
⼯业⾰命极⼤地提⾼了资本主义⽣产⼒和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
第⼀次⼯业⾰命后,机器⽣产在英、法、美、德等国普及,这驱使资本主义⼯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满⾜⼯业发展的需要。
其结果是,资本主义⼯业国⽤廉价的商品征服了许多资源丰富、市场潜⼒较⼤的国家和地区。
第⼆次⼯业⾰命进⼀步提⾼了资本主义⽣产⼒,垄断组织的产⽣、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的国际流通促成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这在19世纪尤为明显。
蒸汽机车和轮船、汽车的出现和发展,使世界各地商品流通速度⽇益加快、贸易范围不断扩展。
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
⼆、过程开辟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开辟新航路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的状态,各地⽂明会合交融,世界⽇益连成⼀个整体,以西欧为中⼼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6-18世纪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16-18世纪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世界贸易的发展,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第⼀次⼯业⾰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经济史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5-16世纪)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黄金或寻金热;(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4)思想根源:人本主义提倡冒险精神;(5)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②航海技术:指南针的应用;③造船技术:已出现了新型的轻便、多桅多帆、快速、舱宽的大船;④地理知识:欧洲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较高。
(2)主观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34.(1)对欧洲: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引起“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贸易数量和品种增加;商业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②引起“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封建主衰落,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
③开始殖民扩张。
(2)对世界①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逐渐结束相互孤立状态,文明发生碰撞并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
③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对亚、非、美洲①带来深重的灾难: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等。
②冲击了当地落后文化和生活方式。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1.“商业革命”表现为:(1)世界市场的扩大。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
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
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1)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考点1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时间人物国别支持国开辟的航路备注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欧洲→非洲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欧洲→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欧洲→非洲好望角→印度绕过好望角,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1)对欧洲:①引起了“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②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欧洲殖民扩张活动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材P25(2)对美洲、非洲:①欧洲殖民扩张活动给美洲的传统社会带来了灭顶之灾。
②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
(3)对亚洲:①欧洲殖民者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②白银流入亚洲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亚洲开始面临欧洲殖民地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4)对人类社会①各地文明交流碰撞开始,人类活动舞台进一步扩大。
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的结合点,现代化世界的起步。
②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4.新航路的开辟的评价(拓展)(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了主流文明拓展。
(3)思想震撼之路:“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5.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拓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早期殖民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早期殖民活动则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新航路开辟的必然结果,它是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它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欧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1.荷兰殖民活动(教材P26)(1)条件:①16世纪,荷兰赢得国家独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②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带动了荷兰的造船业和运输业。
(2)时间: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3)扩张:①贸易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②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
(4)影响:①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②商贸的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的发展。
阿姆斯特丹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17世纪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纽约)2.英国的殖民扩张(教材P27)(1)英国的崛起(因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国内等)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对外殖民扩张,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凭借实力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击败荷兰;18世纪下半叶打败法国,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2)殖民扩张特点:政府鼓励海盗式劫掠;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如对中国的鸦片走私);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影响:①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给殖民地带来灾难,黑奴贸易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但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
3.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原因(拓展)(1)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2)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扩大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3)英国拥有强大的军事优势;(4)英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4.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1)特征:早期的殖民掠夺较多地体现为野蛮的暴力掠夺。
第一,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夺殖民地金银财富;第三,奴隶贸易。
(2)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双重性(影响)①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对殖民地国家:A.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三角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③对世界: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B.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西欧国家采取殖民扩张政策,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考点2 工业革命1.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1)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使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
(2)条件:①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②圈地运动的开展获得了劳动力;③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积聚了丰厚的资本;④殖民战争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⑤英国是岛国,社会稳定;⑥煤、铁等资源相对丰富、交通便利;⑦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重视,如修改专利法等其他有利因素。
(3)必然原因: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
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
2.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1)过程: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2)发明:①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②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③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气机车([英]史蒂芬孙)。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4)工业革命起止时间:18世纪60世纪中期。
(5)①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②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6)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3.工业革命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丰富了物质生活。
②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③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日益兴起。
④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⑤开启了人类的新时代——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想兴起,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
⑦使英国确立了世界霸权,成为“世界工厂”。
(2)消极影响:①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开始尖锐,无产阶级遭受日益严重的剥削压迫;②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1)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直接原因);(2)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3)资本积累;(4)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成就①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①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②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对生产力: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营模式。
(3)对社会制度的影响:19末20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人们的公民意识增强。
(4)对侵略方式的影响:殖民侵略进入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5)对世界格局的影响:①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被瓜分完毕,导致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最终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②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6)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大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7)对环境的影响:石油等能源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7.垄断组织(1)概念:是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
(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积极影响: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①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②控制着垄断组织的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③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8.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1)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
(2)不同点:①规模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②标志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
③科学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推动力。
④部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
⑤组织形式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9.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