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50.83 KB
- 文档页数:8
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法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法研究总结。
1. 引⾔随着能源和环境形势⽇益严峻,建筑节能将是我国的⼀项长期国策。
传热系数是建筑热⼯节能设计中的重要参数。
建筑构件(如门、窗等)的传热系数,可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其进⾏测试。
⽽建筑围护结构是在建造过程中形成的,其传热系数需要现场检测才能确定。
通过检测建筑的实际传热性能,来判定建筑保温隔热系统的产品、技术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以此来鉴定新系统的产品、技术的优缺点等,同时对分析建筑物实际运⾏中的能耗状况和施⼯过程的偏差也起着⾮常重要的作⽤。
本⽂对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法进⾏综述,注重对热流计法研究总结。
2.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法⽬前对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的⽅法主要有四种,即热流计法、热箱法、控温箱热流计法和常功率平⾯热源法。
2.1热流计法。
(1)热流计法原理[1]。
热流计法是利⽤温差和热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传热系数的测定。
通常的做法是⽤热流计、热电偶在现场检测出被测围护结构的热流密度以及内、外表⾯温度,通过数据处理计算得出建筑物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如图1)。
计算公式如下:(2)热流计法特点。
热流计法的核⼼是测量通过被测对象的热流,并假定传热为⼀维。
否则,热流有分量,计算出的被测物的热阻偏⼩,传热系数就偏⼤。
该⽅法是国家检测标准⾸选的⽅法,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法,但是这种⽅法⽤在现场测试有严重的局限性。
因为使⽤该⽅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在采暖期才能进⾏测试,我国的现实情况是有些地区基本不采暖、采暖地区的有些⼯程⼜在⾮采暖期竣⼯等,这样就限制了它的使⽤。
在计算时所⽤到的内外墙表⾯换热系数受环境(温度、风速、辐射等)的影响显著。
如⽂献[2]对实验⽤房进⾏了不同风速的情况下,外墙表⾯换热系数A 的研究,结果表明外环境(风速)对外墙表⾯换热系数的影响很⼤(如表1)。
⽂献[3][4]就其它环境(如⾬⽔和太阳辐射等)条件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影响也作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也有较⼤的影响。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方案1、适用范围适用于现场采用热流计法检测建筑不透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2、检测依据2.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规程》(JGJ/T357-2015)2.2《建筑物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采暖供热量检测方法》(GB/T23483-2016)3、技术指标热流计的物理性能应符合下表规定4、主要仪器设备4.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仪5、检验人员检验人员须经培训考核合格的持证上岗人员,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应认真负责。
6、试验方法6.1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测定6.1.1建筑物围护结构主体传热系数宜采用热流计法进行测定。
6.1.2 测点位置:宜用红外热像技术协助确定,测点应避免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分,不要受加热、制冷装置和风扇的直接影响。
被测区域的外表面要避免雨雪侵袭和阳光直射。
6.1.3将热流计直接安装在被测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要与表面完全接触;热流计不应受阳光直射。
6.1.4在被测围护结构两侧表面安装温度传感器。
内表面温度传感器应靠近热流计安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宜在与热流计相对应的位置安装。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
温度传感器连同其引线应与被测表面接触紧密,引线长度不应少于0.1m。
6.1.5检测期间室内空气温度应保持基本稳定,测试时室内空气温度的波动范围在±3K之内,围护结构高温侧表面温度与低温侧表面温度以满足下表的要求。
在检测过程中的任何时刻不应高于低温侧表面温度。
温差要求6.1.6热流密度和内、外表面温度应同步记录,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于30mm,可以取多次采样数据的平均值,采样间隔短于传感器最小时间常数的1/2。
6.2建筑物室内外平均温度的测定6.2.1采用温度自记仪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于60min,测试持续时间不应少于72h。
6.2.2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的检测部位应为底层、顶层和中间层的代表性房间,且每层的测点数不应少于3个。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现场检测方法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是表征围护结构传热量大小的一个物理量,是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评价指标,也是隔热性能的指标之一。
热流计法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现场测试方法,国际标准和美国ASTM 标准都对热流计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国家行业标准《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中明确指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宜采用热流计法或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的其他方法。
1. 检测原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可定义为:在稳态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热流计法其本质是要求通过热流计的热流即为通过被测对象的热流,并且该热流平行于温度梯度方向,即通过热流计的热流为一维传导,并且不考虑向四周的扩散,此时只要同时测得冷热两端的温度,即可根据公式计算出被测对象的热阻和传热系数。
2.热流计传感器介绍热流计是一种用于测定建筑围护结构热流密度的传感,输出的电信号是通过热流计热流密度的函数。
它由芯、热电堆、骨架、表面板及引线柱组成,如图 1 所示。
图 1 热流计构造图3.热工性能现场检测方法(1)刚刚完工的外围护结构含水率特别高,检测时热流值不稳定,对现场热工性能检测的数据会有异议。
所以检测房间的选择现场检测宜在受检墙体已干透或主体结构施工完成至少3个月后进行。
使墙体基本干燥后对墙体进行热工性能检测,当测试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时,为了使传热过程接近一维传热,检测墙面长度和宽度越大越好,一定程度上检测房间越大越好。
热流计的测点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大面积墙面的中央。
如果建筑结构复杂,需按不同部位设置测点,求加权平均值。
另外考虑到房间的内外空气流动所选房间要易于封闭。
温度测点应选择在热流计测点边沿15 cm处,室外对应位置也应布置温度测点,在被测部位的内表面布置至少3块热流计,在热流计的周围布置不少于3个铜-康铜热电偶,在对应的外表面也同样地布置相应的热电偶,将这些热流计和热电偶用导线与温度、热流巡回自动检测仪连接之后,在内侧用加热器加热、或用空调控温,将温度设定为内外相差10℃以上,每30 min记录1次数据,开始一段时间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
第 1 页 共 1 页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方案
1 检测方案目的
本检测方案是为了规范建筑外窗传热系数的检测。
2 适用范围
本试验适用于置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及节能技术措施的节能效果检验。
3 编制依据
GB ∕T 23483《建筑物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采暖供热量检测方法》
JGJ/T 132《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4 使用设备
建筑热工温度热流巡回检测仪。
5 试验方法及计算
5.1 检测条件
检测期间室内平均温度应保持基本稳定,热流计不得受阳光直射,围护结构被测区域的外表面宜避免雨雪侵袭和阳光直射,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96h 。
5.2 测点位置
测量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时,测点位置不应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制冷装置和风扇的直接影响。
5.3 热流计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热流计应直接安装在被测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且应与表面完全接触。
温度传感器应在被测围护结构两侧表面安装。
内表面温度传感器应靠近热流计安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宜在与热流计相对应的的位置安装。
温度传感器连同0.1m 长引线应与被测表面紧密接触,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应与被测表面基本相同。
5.4 数据记录
检测期间,应逐时记录热流密度和内、外表面温度。
可记录多次采样数据的平均值,采样间隔宜短于传感器最小时间常数的二分之一。
5.5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计算:
按下式计算:
)
(1e R R R K i ++= 式中: 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W/(㎡·K )];
Ri 、Re ——内外表面换热阻,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现场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引言现场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过程是确保建筑物保温性能和节能性能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讨论在进行传热系数检测时应注意的问题,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传热系数的定义和意义传热系数的定义传热系数(U值)是衡量固体材料传导热流的能力的物理量,单位为瓦特/平方米·开尔文(W/m^2·K)。
传热系数的意义传热系数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影响建筑物的能耗和舒适度。
传热系数的检测对于评估建筑物的能耗和设计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确定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类型在进行传热系数的检测前,需要准确了解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类型,包括墙壁、屋顶、地面等部位的材料和结构形式。
这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
制定检测计划和程序在进行传热系数检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检测计划和程序,明确检测的范围和要求,制定合理的采样和测试方案,并确保检测过程的可重复性和可比较性。
准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工具传热系数的检测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仪器和工具,如热流计、温度计、热电偶等。
在进行检测前,要确保这些仪器和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检测。
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和步骤封闭室法1.准备一个封闭的测试室,确保室内环境与实际使用环境一致。
2.在测试室的围护结构表面采样,并测量表面温度。
3.使用热流计测量围护结构上热流的传导。
4.基于测得的热流和温度差,计算出传热系数。
热桥扣除法1.在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桥部位进行采样,并测量表面温度。
2.测量热桥所引起的热流和温度差。
3.根据测得的热流和温度差,计算出热桥的传热系数。
4.在计算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将热桥的传热系数从总传热系数中扣除。
统计方法和计算模型1.根据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类型,选择适当的计算模型和方法。
2.收集并整理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和结构参数,如厚度、导热系数等。
•引言•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概述•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红外热像仪检测法目•现场检测方法的优化建议和研究方向•参考文献录0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建筑节能的深入推进,对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方法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是衡量建筑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标,其准确检测对于建筑节能改造、能源审计和能耗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现有的检测方法主要集中在实验室检测和模拟计算,而现场检测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01010203间接测量法的定义间接测量法不需要破坏围护结构的表面,可以在已经建成的建筑上使用。
间接测量法的优点间接测量法的缺点红外热像仪检测法的定义红外热像仪检测法的优点红外热像仪检测法的缺点红外热像仪检测法01热流计法该方法通过在围护结构表面安装热流计,测量热流密度,从而计算出传热系数。
热流计法具有测量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的优点,但需要长时间稳定测量,对现场条件要求较高。
热流计法是一种直接测量围护结构热流密度的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围护结构,包括墙体、屋顶、门窗等。
热电偶法热电偶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围护结构表面温度来计算传热系数的方法。
该方法将热电偶探头嵌入围护结构表面,测量表面温度,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传热系数。
热电偶法具有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的优点,但需要严格控制现场条件,避免干扰测量结果。
热敏电阻法热敏电阻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围护结构内部温度来计算传热系数的方法。
该方法将热敏电阻嵌入围护结构内部,测量内部温度,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传热系数。
热敏电阻法具有测量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的优点,但需要破坏围护结构,对建筑造成一定影响。
01优点适用于各种建筑围护结构,测量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
测量原理通过控制热箱内的温度高于室内温度,使热箱内壁受到传热作用,传热过程进行一段时间后,热箱内壁的温度达到平衡,测量内壁的传热系数。
缺点需要使用大型设备,检测过程比较繁琐,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标准一、检测方法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应采用稳态法或非稳态法进行。
稳态法适用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精确测定,非稳态法则适用于工程初步评估或现场快速检测。
具体选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测试需求。
二、检测仪器检测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所需的仪器应满足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
主要仪器包括:热流计、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必要的辅助设备。
所有仪器都应在有效期内,并定期进行校准。
三、检测步骤1.准备工作:确定测试对象,清理围护结构表面,安装热流计和温度传感器。
2.开始测试:启动数据采集器,记录测试过程中的热流量和温度数据。
3.结束测试:测试结束后,关闭数据采集器,并记录所有数据。
4.数据处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四、检测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应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计算等步骤。
应根据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和仪器,采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得出准确的传热系数值。
五、检测报告编写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测试对象描述、测试环境、测试方法、仪器校准、测试步骤、数据处理方法、测试结果及判定等。
报告的编写应清晰、准确,易于理解。
六、检测精度要求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精度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测试条件确定。
通常情况下,精度要求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七、检测人员资质进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资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熟悉测试方法和仪器操作。
八、检测安全要求在进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时,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测试现场的安全。
在特定情况下,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例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等。
九、检测结果判定根据所测得的传热系数值,与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对比,判定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对于不满足要求的围护结构,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十、检测周期与频次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周期与频次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进行确定。
对于新建工程,应在工程竣工验收时进行一次检测;对于既有建筑,应根据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以评估其热工性能状况。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减少能源浪费,提高室内舒适度,促进建筑节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该技术。
一、传热系数的概念及意义传热系数是衡量传热性能的指标,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对于建筑物来说,传热系数越小,说明建筑物的保温性能越好。
而且,高传热系数意味着建筑物会浪费更多的能源,耗费更多的资金。
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改造中,对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进行检测是至关重要的。
二、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的分类为了完成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现场检测技术可以分为三种:热流计法、热反射法和红外辐射法。
1.热流计法:热流计法通过安装在建筑表面的热流计来测量传热系数,该方法可以实时监测,并且不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但是,热流计法需要在建筑外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探测器,从而会影响建筑外观。
2.热反射法:热反射法将热源放置在建筑外部,并使用照射探测器来测量热量的反射,从而计算传热系数。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改变建筑外部的特点等优点,但是其精度受环境和光照的影响,可能会产生误差。
3.红外辐射法:红外辐射法通过红外测温仪对建筑物表面进行测量,根据建筑表面的热辐射特性计算传热系数。
此方法非常适用于大面积的测量,其优点在于免去了联系测量点和测量仪器的麻烦,但是精度相对较低,而且需要保证测试面积的整洁和平整。
三、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传热系数现场检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2.在检测前要对测量区域进行清扫,并剔除可能影响检测的因素;3.在进行检测前要确定检测环境,以及计算好测试数据所需的标准参数。
四、检测步骤及方法1.确定测量区域及方向:确定测量位置,需要针对不同建筑提出不同的方案。
一般地,建议在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各取一个点,从底层至顶层测量数据。
2.测量传热系数: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记录检测数据。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范宏武,邢大庆,王吉霖,李德荣,曹亮,曹毅然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为改善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提高采暖、空调能源利用效率,贯彻执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2001年《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实施[1]。
该标准在提出节能50%的同时,对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也进行了相应规定。
虽然《节能标准》在设计阶段保证了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达到目标要求,但并不能保证建筑物建造完后也能达到节能要求,因为建筑的施工质量同样非常关键。
因此,判定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仅靠资料并不能给出结论,需要现场实测。
但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至今尚无一套完善、先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建筑节能工作的规范发展。
这使得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是表征围护结构传热量大小的一个物理量,是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评价指标,也是隔热性能的指标之一[2],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
1现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方法1.1热流计法[3]热流计是建筑能耗测定中常用仪表,该方法采用热流计及温度传感器测量通过构件的热流值和表面温度,通过计算得出其热阻和传热系数。
其检测基本原理为:在被测部位布置热流计,在热流计周围的内外表面布置热电偶,通过导线把所测试的各部分连接起来,将测试信号直接输入微机,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可打印出热流值及温度读数。
当传热过程稳定后,开始计量。
为使测试结果准确,测试时应在连续采暖(人为制造室内外温差亦可)稳定至少7d的房间中进行。
一般来讲,室内外温差愈大(要求必须大于20℃),其测量误差相对愈小,所得结果亦较为精确,其缺点是受季节限制。
该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现场测试方法,国际标准和美国ASTM标准都对热流计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1.2热箱法[4]热箱法是测定热箱内电加热器所发出的全部通过围护结构的热量及围护结构冷热表面温度。
现场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场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是评价建筑节能性能的一个重要
指标,也是建筑物节能改造的基础依据之一。
在进行传热系数的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测量方法选择:传热系数的测量方法通常有两种,即静态法和动态法。
静态法适用于固定不变的建筑物围护结构,动态法适用于可变的围护结构。
在选择测量方法时应根据建筑物围护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测量环境条件:传热系数的测量需要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如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对传热系数的测量结果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测量前应对环境条件进行充分考虑和调整。
3. 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性:传热系数的测量需要使用专业的测试仪器,所选仪器的精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在选择测试仪器前,应对仪器的性能参数进行了解和比较。
4. 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传热系数的计算需要涉及到多个参数和公式,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对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和评价建筑节能性能的准确
性至关重要。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计算公式进行操作,并对数据进行反复核对和确认。
5. 测量记录和保存的规范化:传热系数的测量过程需要进行记录和保存,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建筑节能性能的评价。
在记录和保存数据时,应按照规范化的流程操作,确保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建筑节能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上海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背景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对热量的传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关键的参数便是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是评估建筑物的保温性能的核心指标,也是评估建筑物整体热工性能的重要参数。
由于建筑材料的不同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传热系数会有一定的变化。
因此,准确测量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对于评估建筑物保温性能、节能减排十分重要。
反映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技术是建筑工程领域重要的一环。
目前,上海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承办了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工作,旨在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同时推动建筑领域检测技术的升级。
检测方法上海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采用的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热流计法和温度场分析法。
热流计法热流计法是目前常用的测定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热流计(Heat Flux Transducer)来测定外墙(或外墙保温层)上、下表面的热流量。
通过仪器可以记录在相同的温度差下传导到表面的热流量。
通过对各方面的考虑,得到了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总传热系数。
温度场分析法温度场分析法是一种计算方法,它基于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数值模拟。
该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来分析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
该方法将建筑物的物理结构及其热学性质等输入到计算机软件中,在计算机中模拟某一温度场下建筑物内、外侧表面的温度分布,从而得到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检测步骤根据上海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的规定,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计划和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确定检测的建筑物,检测的表面区域以及采用的检测方法。
2.实地测量阶段。
根据采用的检测方法,分别进行实地测量。
对于热流计法,需要将热流计粘贴到外墙表面或外墙保温层表面上,通过测量热流计两侧的温度差来计算传热系数;对于温度场分析法,需要通过扫描仪扫描建筑物外墙表面来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模拟来计算传热系数。
探讨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现场检测技术摘要:本文主要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现场检测技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现场检测技术1、引言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建筑材料的化学成份、密度、温度、湿度等,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受气候、施工、生产和使用状况等各方面的影响,建筑材料往往会含有一定水分,这样,将会导致建筑物的保温性能下降。
目前,建筑材料热工性能检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在稳态状态下测试材料的热工性能,实验室测试数据是建筑材料干燥至恒重状态下的测试结果,而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因使用环境的不同,其热工性能及节能效果会有很大差异,因此,为验证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对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现场检测非常必要。
2、现场检测技术2.1热流计法热流计法是多标准规定使用的技术,也是现场测量围护结构热阻权威性较高的方法。
在国际标准ISO9869和美国ASTM标准中都有明确规定,热流计法适用于现场围护结构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测定。
其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热流计片的功能测定通过单位面积围护机构的热流量,并用温度传感器将围护结构两侧的温度测量出来,再按照传热公式计算出传热系数。
热流计法工作原理:该方法是利用围护结构两侧的传热温差以及热流量的关系来测定传热系数。
因为检测材料制存在一定的热阻,测试检测材料时,热流会经过检测材料按照热量传递的方向促使温度呈现出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
现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通常会选用平板式热流计。
在准稳态环境下,测量通过热流计的热流量就得到了围护结构的热流量,其公式为:q=K(t2-t1)=KΔt。
式子中:q代表经过热流计的热流量;Δt代表围护解耦股两侧温差;K代表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过程中,尽量缩小测温点与热流计的距离,热流通过热流计时会出现热电势,并转化成热流量值,其公式为:q=E·C。
式子中:E代表热流计热电势;C代表热流计系数。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范宏武,邢大庆,王吉霖,李德荣,曹亮,曹毅然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为改善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提高采暖、空调能源利用效率,贯彻执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2001 年《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实施[1]。
该标准在提出节能50% 的同时,对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也进行了相应规定。
虽然《节能标准》在设计阶段保证了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达到目标要求,但并不能保证建筑物建造完后也能达到节能要求,因为建筑的施工质量同样非常关键。
因此,判定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仅靠资料并不能给出结论,需要现场实测。
但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至今尚无一套完善、先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建筑节能工作的规范发展。
这使得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是表征围护结构传热量大小的一个物理量,是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评价指标,也是隔热性能的指标之一[2],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
1 现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方法1.1 热流计法[3]热流计是建筑能耗测定中常用仪表,该方法采用热流计及温度传感器测量通过构件的热流值和表面温度,通过计算得出其热阻和传热系数。
其检测基本原理为:在被测部位布置热流计,在热流计周围的内外表面布置热电偶,通过导线把所测试的各部分连接起来,将测试信号直接输入微机,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可打印出热流值及温度读数。
当传热过程稳定后,开始计量。
为使测试结果准确,测试时应在连续采暖(人为制造室内外温差亦可)稳定至少7d 的房间中进行。
般来讲,室内外温差愈大(要求必须大于20C),其测量误差相对愈小,所得结果亦较为精确,其缺点是受季节限制。
该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现场测试方法,国际标准和美国ASTM 标准都对热流计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1.2 热箱法[4]热箱法是测定热箱内电加热器所发出的全部通过围护结构的热量及围护结构冷热表面温度。
其基本检测原理是用人工制造一个一维传热环境,被测部位的内侧用热箱模拟采暖建筑室内条件并使热箱内和室内空气温度保持一致,另一侧为室外自然条件,维持热箱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8C以上,这样被测部位的热流总是从室内向室外传递,当热箱内加热量与通过被测部位的传递热量达平衡时,通过测量热箱的加热量得到被测部位的传热量,经计算得到被测部位的传热系数。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基本不受温度的限制,只要室外平均空气温度在25C.以下,相对湿度在60%以下,热箱内温度大于室外最高温度8C以上就可以测试。
据业内技术专家通过交流认为:该方法在国内尚属研究阶段,其局限性亦是显而易见的,热桥部位无法测试,况且尚未发现有关热箱法的国际标准或国内权威机构的标准。
1.3 红外热像仪法[5]红外热像仪法目前还在研究改进阶段,它通过摄像仪可远距离测定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缺陷,通过测得的各种热像图表征有热工缺陷和无热工缺陷的各种建筑构造,用于在分析检测结果时作对比参考,因此只能定性分析而不能量化指标。
通过以上几种检测方法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热流计法是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检测方法,且已得到普遍应用。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热流计法。
2 热流计法测试原理热流计法主要采用热流计、热电偶在现场检测被测围护结构的热流量和其内、外表面温度,通过数据处理计算出该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从而判定建筑物是否达到节能标准要求。
当热流通过建筑物围护结构时,由于其热阻存在,在厚度方向的温度梯度为衰减过程,使该围护结构内、外表面具有温差,利用温差与热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热流量测定。
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流量可通过在该围护结构表面安装平板状热流计测量,由于热流计热阻一般比被测围护结构的热阻小很多,当被测围护结构背面贴上热流计后,传热工况影响很少,可忽略不计。
因而在稳定状态下,流过热流计的热流量亦为被测围护结构的热流量。
q -/('、'/?、)( 1)式中,q 为通过热流计的热流量,W/m 2。
为热流计的厚度, m 。
'为热流计的导热系数,W/(m -°C )T 为被测围护结构加装热流计后,热流计两面的温差。
如果用热电偶测量上述温差,根据热电偶在其测量范围内热电势与温差成正比的关系,可得到通过热流计的热量,为其中,AE 为热电势(mV ),可通过温度与热流巡回自动检测仪检测。
C 为热流计系数(W/ ( m 2 mv ),其物理意义为,当热流计有单位热电势输出时,通 过它的热流量为C ,检测所用的热流计系数 C 是热流计生产厂家按国家标准校定好的已知 常数。
在本文中,C =11.63 W/(m 2 mv )。
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计算公式与误差分析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定义为:在稳态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 1C 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
单位为W/(m 2 C )。
根据定义,当传热处于稳态条件下时, 通过围护结构的热流量应该与通过热流计的热流量相等。
这样,围护结构的热阻可由下式计算:R 二 T/q(3)则围护结构的传热阻为:R ,= R R i R e(4)其中,R i 为内表面换热阻,取 0.11m K/W 。
2R e 为外表面换热阻,取 0.04 m K/W 。
根据傅立叶定律,在两侧温差为:T 时,流过热流计的热流量可通过下式计算:其传热系数则可通过下式计算:在实际现场测试过程中,为了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一般会采用多个测点进行检测。
计算,具体公式为:4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实测案例分析为了验证热流计法现场测试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准确性, 数进行了现场实测与测量误差分析。
4.1屋面构造概况该建筑屋面型式为绿化平屋面,具体构造如图1所示,根据设计方案,其传热系数为20.28 W/(m :C )。
星化稚土氐soa-?oo硫水様20 防朮R抗袴砂浆40 箱爲〔布) XFS 保福板9 3 防忒僅3罔粒混凝七披层1C0 找平反汕 结枸层110内粉刷层20图1实测屋面的构造示意图K cR R i R e(5)而根据国家行业标准《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建筑物围护结构热阻采用算术平均法(6)将(6)式代入(5)式,可得到该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公式如下:K c(7)相对应的测量相对误差为:、K ' q' T …二(:T)' qK c (' 0.15、q)' q(8)根据(7)式和(8 )式,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实测结果可表示为:(9)本文对某一建筑屋面的传热系4.2现场实测方法根据标准要求,当采用热流计法进行现场实测时,建议在冬季进行。
但为了分析其他时间测量传热系数的可能性与准确性,我们在春季对该屋顶的传热系数进行了现场实测。
为了提高测试结果的测试精度,选用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小的北屋面进行传热系数现场实测布点。
其中:屋顶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布置在裸露的覆土层上,并避开阳光直接照射,测点数量为3点;屋顶内表面温度传感器布置在室内相对应位置,测点数量为3点;热流计布置在室内温度传感器中间,数量为2只。
温度传感器采用铜一康铜热电偶传感器,热流和温度采用自动化数据记录仪表与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根据相关文献,采用热流计测量时建议室内外温差大于20C。
为了制造人为温差,在实测过程中采用电热器进行加热,当加热达到基本稳定后,进行相关参数的计量与测试。
测试期间,热流和温度的记录间隔为30分钟。
4.3结果分析与讨论该屋顶传热系数现场实测工作开始于2005年4月7日,从测试过程来看,4月17日到4月18日已基本实现一维稳态传热过程,因此可根据这两天的数据进行相关热工性能分析。
在本测试过程中,为了计算屋顶的传热系数,主要对屋顶外表面温度、屋顶内表面温度和屋顶热流量进行了现场实测,具体实测结果如图2所示。
当屋顶外表面温度、内表面温度和热流量已知时,该屋顶瞬时的传热阻和传热系数则可通过方程(4)和方程(5)计算得到,其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60.0050.00C 40.00o,30.00温20.0010.00 」屋顶外表面温度屋顶内表面温度屋顶热流量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ELW,量流热0.00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0 1 2 3 4 5 60.00时间图2相关参数现场实测结果图3屋面传热系数实测值根据实测数据,通过计算可得出该屋顶传热系数,结果如表 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时,该屋顶平均传热系数为0.351 W/(m 2 -C ),与设计传热系数相比偏差达 25.4% ;而若只采用晚上的测试数据进行计算时,其平均传热系数为0.330W/(m 2C ),偏差可缩小到 17.9%。
这说明,太阳辐射对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实测结果 影响较大,因此为减小这种误差, 现场实测时尽量考虑采用日落后至日出前的数据进行传热系数计算。
从测试时间与结果来看,为了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应在传热过程基本达到热稳定条 件后,再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表1实测传热系数结果及误差分析时间 2K c , W/(m C )K , W/(m 2C )K c ,W/(m 2C ) (心-心/©全部 0.351 0.063 0.288 〜0.414 0.254 白天 0.370 0.068 0.302 〜0.438 0.320 晚上0.3300.0580.272 〜0.3880.1795结论为了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本文对采用热流计法现场实测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准确 性进行了研究与误差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当人为可实现较大温差的一维传热过程时,采用热流计法可得到较准确的传热系 数测试结果,且可不受季节限制;( 2)测试结果处理时, 应在传热过程基本达到热稳定条件后, 再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W/C2 m,阻热传0.000.000.50 0.10 7 8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01 2 3 4 56时间o oo o O0 9 8 7 610 0 0 0 50403020o o o Oo O ■5-05 4 4 3 3"500050005000(3)建议采用日落后至日出前的数据来提高测量精度。
通过研究还发现,虽然热流计法可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进行较准确的现场实测,但要实现一维传热过程所需时间较长,这使节能建筑现场实测工作受到了限制。
因此,为了推动建筑节能的开展,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开发更新、更快和更准确的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