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334.52 KB
- 文档页数:93
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的专家共识在当今医学领域,靶向药物已成为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与所有药物一样,靶向药物也存在着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管理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共识和建议,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什么是靶向药物不良反应?靶向药物是可以精准作用于疾病相关靶点的药物,其作用机制相对传统化疗药物更加特异化和有效。
然而,正是由于其特异性,靶向药物也可能引发一些不同于传统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手足综合征、高血压、皮疹等。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二、专家共识与管理建议1. 多学科团队共同管理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包括医生、护士、临床药师等。
专家们建议建立多学科团队,通过协作与沟通,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评估和管理。
2. 预防与监测专家们强调预防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性,建议在治疗开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检查指标等。
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监测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3. 个体化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专家们强调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包括根据患者的芳龄、性别、病史、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调整药物的剂量、疗程以及联合用药方案。
4. 教育与指导患者在接受靶向药物治疗时,需要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专家们建议医生在开展治疗的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充分的教育和指导,包括不良反应的预防、自我监测、及时就医等方面的知识。
5. 细致入微的护理在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管理过程中,细致入微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对于手足综合征患者,要做好皮肤护理和预防措施;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测量血压并进行及时的干预措施等。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共同努力。
作为医生,我深切地意识到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的重要性,也清楚地知道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中国肾癌靶向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要点靶向药物治疗已成为晚期肾癌的主流治疗方式,此类药物治疗可能引起相关不良反应,其中某些不良反应与传统细胞毒治疗或免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如何管理此类不良反应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一、常见不良反应与管理(一)高血压高血压是靶向药物治疗最常见的毒性反应之一,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类药物共同的不良反应。
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与国外类似,所有级别高血压的发生率为15%~37%。
开始靶向治疗前应评估基线血压,对于原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
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压。
治疗期间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当发生持续性高血压时,无论是否应用抗高血压药物,靶向药物的剂量均应该减少;发生严重高血压,如收缩压>20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时,应暂时中断靶向治疗,当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时应用更低剂量的药物重新开始靶向治疗悼。
(二)血液学毒性晚期肾癌靶向治疗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舒尼替尼引起的血液学毒性的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中国患者减量或停药的主要原因。
文献报道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72%,Ⅲ级以上发生率为12%;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65%,Ⅲ级以上为8%;贫血的发生率为71%,Ⅲ级以上为4%。
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注意感染症状。
出现Ⅰ级以上血液学毒性时需减少靶向药物剂量。
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应停药,直至血液学毒性降低至基线水平后再重新开始治疗。
(三)手足综合征与皮肤毒性手足综合征(HFS)通常表现为双侧掌跖皮疹,伴疼痛和感觉迟钝,受机械牵拉的部位易出现过度角化、红斑和脱屑。
中国患者的手足皮肤反应更为常见,文献报道所有级别HFS发生率为55%~68%。
皮肤毒性的临床表现为干皮、皮疹、瘙痒、水疱、蜕皮、皮肤角质局部增厚,或脂溢性皮炎伴皮肤松垂。
靶向药药物机理、药物靶向层次及副作用处理普通药物通常在进入体内后仅有极少一部分才能够真正作用于病变部位,这是制约药物疗效,并导致药物毒副作用根本原因。
什么是靶向药靶向药物(也称作靶向制剂)是指被赋予了靶向(Targeting)能力的药物或其制剂。
其目的是使药物或其载体能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并在目标部位蓄积或释放有效成分。
靶向制剂可以使药物在目标局部形成相对较高的浓度,从而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
这就是相比较放化疗疗法的优势所在。
药物靶向机理靶向药物根据靶向机理的不同,药物靶向可分为主动靶向、被动靶向、物理靶向等几类:一、主动靶向主要是指赋予药物或其载体主动与靶标结合的能力,主要手段包括将抗体、多肽、糖链、核酸适配体等能够与靶标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探针分子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偶联到药物或其载体表面,从而实现靶向效果。
二、被动靶向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特定组织、器官的生理结构特点,使药物在体内能够产生自然的分布差异,从而实现靶向效应。
被动靶向多依赖于药物或其载体的尺寸效应:如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会被肺部的小毛细管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大于200nm 的微粒则易被脾脏和肝脏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被动靶向中最广为人知的是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其基于实体肿瘤与正常组织中微血管结构的不同:正常微血管内皮间隙致密、结构完整,大分子及大尺寸颗粒不易透过血管壁;而实体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较多且血管壁间隙较宽、结构完整性差,淋巴回流缺失。
这种差异造成直径在100nm上下的大分子类药物或颗粒物质更易于聚集在肿瘤组织内部,从而实现靶向效果;除此之外,利用肿瘤部位特殊的pH、酶环境,以及细胞内的还原环境等,也可以实现药物在特定部位的释放,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三、物理靶向利用光、热、磁场、电场、超声波等物理信号,人为调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及释药特性,实现对病变部位的靶向。
靶向治疗不良反应皮疹处理的SOP靶向治疗常见的皮肤反应为痤疮样皮疹,多在用药后第1-2周出现。
还包括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疹、原有皮肤疾病复发或加重等。
皮疹的出现或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甚至影响患者外观而导致患者社交生活障碍。
如果发生皮疹,应按照分级、分类处理,如果发生重度皮疹,应与研究医生联系是否暂时停用药物等,并采取治疗措施,直到皮疹恢复到轻度或消失再开始治疗。
皮疹的推荐处理程序如下:1、预防:用药期间和停药后3-4周内避免日光直晒、接受阳光保护性措施;可出门打伞、穿长袖衣裤、戴大沿圆帽;或者涂抹SPF18以上的防晒霜;使用不含酒精的润肤霜,避免使用刺激的清洁剂。
2、CTCAE 1级皮疹:轻度皮疹一般无需治疗。
可保持干洁、防晒,并局部使用局部使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软膏(皮炎平)、氢化可的松软膏(1%或2.5%)或氯林可霉素凝胶(10%)以及红霉素软膏。
对皮肤干燥伴瘙痒者,可予薄酚甘油洗剂(每天2次)或苯海拉明软膏涂抹瘙痒局部。
3、CTCAE 2级皮疹:必须联合使用局部和全身治疗,从而减轻症状,一般不需停药或减量。
全身治疗:口服抗生素(米诺环素100mg bid);抗组胺类药物(苯海拉明)。
局部治疗:氢化可的松2.5%乳剂、1%克林霉素凝胶剂。
必须在CTCAE 2级皮疹出现时开始全身和局部治疗,并持续进行,直至不良事件改善或恢复至≦CTCAE 1级或基线水平。
如2周后情况恶化或无明显改善则按重度毒性处理。
4、CTCAE ≧3级皮疹:治疗原则和方法与CTCAE 2级皮疹相似。
必要时可予冲击剂量的甲泼尼龙(甲强龙),并可减少EGFR TKI剂量;若合并感染,则选择合适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如头孢呋辛(250 mg Bid)。
若2~4周后不良反应仍未充分缓解,则考虑暂停用药或中止治疗。
EGFR TKI减量或停药应作为药物治疗无效后的最后选择,厄洛替尼可减至100 mg/d,吉非替尼250 mg隔天一次,西妥昔单抗则减至总剂量的75%/周。
肿瘤靶向药靶点治疗及不良反应总结肿瘤靶向药是一种能够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细胞并抑制其增殖、侵袭和转移的药物。
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肿瘤靶向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更好的耐受性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本文将对常见的肿瘤靶向药的靶点、治疗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
一、抗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EGFR是一种过度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膜蛋白,抑制EGFR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常见的抗EGFR靶向药物包括鲁西单抗、曲妥珠单抗。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皮疹、腹泻、疲劳等。
二、抗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靶向药物:HER2是乳腺癌和胃癌等肿瘤中过度表达的靶标,抑制HER2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
常见的抗HER2靶向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心脏毒性、恶心和呕吐等。
三、多酪氨酸激酶(BRAF)抑制剂:BRAF是一个在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中突变的基因,抑制BRAF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
常见的BRAF抑制剂包括达沙替尼、维美替尼。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皮肤病变、发热和疲劳等。
四、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抑制ALK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
常见的ALK抑制剂包括克唑替尼、阿法替尼。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肝功能异常、恶心和疲劳等。
五、PD-1(程序化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PD-1是一种负调控肿瘤相关免疫反应的膜蛋白,抑制PD-1可以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
常见的PD-1抑制剂包括伊普伐木单抗、润达单抗。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乏力、皮疹、恶心等。
六、PARP(多精胺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在DNA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抑制PARP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DNA修复能力。
常见的PARP抑制剂包括奥拉帕尼布、利普帕尼布。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疲劳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肿瘤靶向药对于不同的肿瘤类型存在差异,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基因突变状态和身体状况进行选择。
靶向药物心脏不良反应管理措施靶向药物心脏不良反应管理措施一、引言靶向药物是一种以特定分子为作用靶点,通过特定的机制对肿瘤细胞进行选择性抑制的药物。
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正如所有药物一样,靶向药物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对心脏的不良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靶向药物心脏不良反应的管理措施,以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二、背景靶向药物常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靶点的选择性抑制来杀死恶性细胞。
然而,由于心脏与靶点存在一定的关联,靶向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称为靶向药物心脏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心脏毒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等。
三、靶向药物心脏不良反应的管理措施1. 定期心脏监测:对于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心脏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血液生化指标等。
通过定期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心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 心脏保护措施:为了减轻靶向药物对心脏的不良影响,医生可以采取一系列心脏保护措施。
合理调整靶向药物的剂量,配合其它药物以增强心脏保护作用,或者采用适当的心脏保护药物。
3. 多学科团队治疗: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管理需要一个多学科团队的合作。
该团队由心血管专家、肿瘤专家和药物监测师等组成,他们能够共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建议。
4. 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靶向药物治疗患者需要接受相关的患者教育,了解靶向药物心脏不良反应的风险和管理措施。
患者也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如记录治疗过程中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靶向药物心脏不良反应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用药方案和心脏风险,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治疗,及时报告任何心脏不适症状,以便医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靶向药物心脏不良反应的管理需要医患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沟通。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你知道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什么吗?你对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吗?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知识,欢迎阅读。
1.1 皮肤毒性皮肤毒性多见于靶向作用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临床药物,包括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主要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尼莫珠单抗等。
该类药物对皮肤、毛发和指甲具有特殊的毒副反应,最常见的包括痤疮样皮疹、皮肤瘙痒、手足综合征、脱发和色素沉着等,其中最突出的是类似痤疮的皮疹,一般在用药后两周内出现,多见于头皮、面部、颈部、胸背部等部位,对于轻度皮疹可局部涂抹皮肤外用药,同时保持身体清洁及皮肤湿润,通常可明显缓解。
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亦可引起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30%和19%,其中索拉非尼引发3~4 级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其表现为痛感强烈、皮肤功能丧失,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停药,需待毒性反应降低为1 级后再恢复原用药剂量。
因此,在口服靶向治疗药物之前应先告知病人服药后可能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相关症状,并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且避免日晒。
患者对于皮肤不良反应一般可耐受,其防治首先应确定病变程度,轻度及中度不良反应可进行简单的临床处理,不需要更改药物剂量。
而经处理后不能缓解的'重度皮疹则考虑减量或者停药。
1.2 心血管毒性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 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及Q-T间隔延长等,可发生于多种靶向药物。
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主要应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心脏的毒性为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促、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使用该药前,应对患者的心功能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在治疗期间应监测左心室功能,当曲妥珠单抗与化疗药物同时使用时,心衰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应避免同时使用紫杉醇或蒽环类药物。
靶向药物EGFR-TKI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EGFR-TKI有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以及第二代药物阿法替尼,在伴有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疗效明确,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该类药物通过阻断癌细胞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域磷酸化激活信号及下游MAPK和AKT信号通路,促进凋亡、遏制增殖、抗肿瘤血管生成等达到抑制肿瘤的作用。
阿法替尼是第二代非可逆性的EGFR-TKI,具有与一代药物同样的高疗效,并对T790M耐药突变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其推荐剂量接近其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故相关毒性也比一代药物明显。
EGFR-TKI类药物一项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毒性(约占50-85%),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皮疹(60%-80%)、甲沟炎及甲裂(6%-12%)、毛发改变(5%-6%)、皮肤干燥(4%-35%)、超敏反应(2%-3%)、黏膜炎(2%-36%)等。
其中最突出的是类似痤疮的皮疹,一般在用药后两周内出现,多见于头皮、面部、颈部、胸背部等部位,皮疹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磷酸化EGFR信号被抑制后,胶质细胞生长和分化不成熟,p27、KRT1、STAT3上调,炎性因子释放,最终导致角质细胞凋亡、血管膨胀等有关。
有趣的是,并且根据既往研究显示:无论EGFR突变状态如何,皮疹是评价EGFR-TKI疗效的一项替代预测因子,而皮疹的程度也与西妥昔单抗的疗效有一定相关性。
美国Roman等的研究显示,继发于厄洛替尼的皮疹大多出现在治疗后2周内,峰值在3-5周,随后逐渐减退,如非必须,不必对药物进行减量。
以美国纽约MSKCC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牵头的MASCC(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pportive Carein Cancer)皮肤毒性管理协作组推荐以NCI-CTCAE4.0为基础,结合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QOL)、日常活动度(ADI)、患者报告预后(PROs)等相关指标对皮肤毒性进行描述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