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本科讲义-国际金融学(杨长江老师)
- 格式:pdf
- 大小:7.52 MB
- 文档页数:72
第十四章国际协调的制度安排:国际货币体系14.1复习笔记一、国际金本位制1.国际金本位制简介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货币除金币外,常常还存在着可兑换为黄金的银行券及少量其他金属辅币,但只有金币才能完全执行货币的全部职能。
国际金本位制就是以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是:金币可自由输出入;金币可自由兑换;金币可自由铸造或熔化。
因此,国际金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
2.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1)国际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的表现形式国际金本位制下,外部均衡目标就具体体现为维持汇率稳定,因为只有将本国货币汇率维持在金平价水平上,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内部均衡问题尚不突出。
(2)国际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机制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目标可以在政府不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条件下。
通过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而实现,即“物价一现金流动机制”。
①物价一现金流动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物价一现金流动机制对经济的自发调整,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下的。
这些前提主要包括:第一,政府严格按金本位制的要求实施货币政策,保持黄金的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当国际收支因素带来黄金储备变动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时,不得采取冲销措施。
第二,不存在国际资金流动。
第三,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
②物价一现金流动机制调节过程过程可用图14-1表示。
③实现机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自发性。
这种调整机制完全依靠经济的自发力量实现,不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第二,对称性。
自动调节机制是在国际收支盈余国与赤字国同时发挥效力的,两国都承担调节责任。
因此这种调节机制比较公平合理,使国际收支调节能够尽快地完成。
第三,稳定性。
汇率始终在黄金输送点之间变动,这就使内外均衡的实现始终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避免了汇率的剧烈变动等现象对经济的破坏性影响。
④内外均衡实现机制的局限性:第一,它要求各国政府遵守特定的“游戏规则”。
第七章汇率决定理论(下)一、重要概念1.汇率的微观市场结构分析法答:汇率的微观市场结构分析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思潮,其基本思想是从外汇市场的微观运行机制上来分析汇率的变动问题。
在这里,微观市场结构可以被定义为根据某种规则所组织起来的市场交易机制及其运行方式,包括市场的层次划分、交易者的行为特征、交易的形成机制等反映市场微观层面的运行状态的因素。
这种分析方法试图打开市场交易过程这个黑箱,它在信息的异质性、交易者的异质性、制度的异质性三个理论假定上与传统分析方法存在区别。
2.订单流答:订单流是微观结构理论中最为核心的变量。
它是指标明交易方向的交易量。
例如,当和一个外汇经纪人联系,出售10个单位的美元时,在美元市场上形成的交易量是10个单位,但是形成的订单流是10个单位。
在区分订单流的符号时,要注意两点:①对于特定的外汇市场而言,买人该种外汇时订单流为正号,卖出时为负号;②这里的买入与卖出是针对交易的起始者而言的。
因为在交易中总是有着买卖双方,而外汇经纪人属于被动的一方,主动导致交易形成的一方的需求情况对价格变化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订单流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信息传递机制,从事外汇交易的银行可以从订单流的变动上得出关于经济基本面以及市场动态等方面的信息,并进而根据这些信息来决定如何对外汇进行报价,因此订单流对外汇交易的数量和价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汇率的宏观均衡分析法答:汇率的宏观均衡分析方法,又被称为“潜在均衡分析法”。
其主要思路是重新从特定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去分析汇率决定问题,这代表着流量观点的复兴。
宏观均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纳克斯(1945)等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在对汇率水平进行评估时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这一方法,特别是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威廉姆森等人运用这一思路提出了“基本均衡汇率”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现代汇率理论中与资产市场说分庭抗礼的另一大流派。
第五章汇率决定理论(上)一、重要概念1.金币本位制答:金本位制最初是指金币本位制,即以黄金为货币制度的基础,黄金直接参与流通的货币制度。
在金币本位制度下,各国都规定金币的法定含金量。
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对比来决定。
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
实际经济中的汇率则因供求关系而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其波动的幅度受制于黄金输送点。
2.金块本位制答:金币本位制度发展到后期,由于黄金产量跟不上经济发展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黄金参与流通、支付的程度下降,其作用逐渐被以其为基础的纸币所取代。
只有当大规模支付需要时,黄金才出马,以金块的形式参与流通和支付。
这种形式的货币制度,我们又称它为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依然是一种金本位制,因为在这种制度下,纸币的价值是以黄金为基础,代表黄金流通,并与黄金保持固定的比价。
黄金仍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清算和支付。
3.金汇兑换本位制答: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纸币为法定的偿付货币,简称法币;政府宣布单位纸币的代表金量并维护纸币黄金比价;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并能同黄金按政府宣布的比价自由兑换。
金汇兑本位制度下,黄金储备集中在政府手中,在日常生活中,黄金不再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输出入受到了极大限制。
黄金只发挥储藏手段和稳定纸币价值的作用。
一战期间以及1922--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筹集资金以应付战争和刺激经济,大量发行纸币,导致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无法维持,金汇兑本位制在几经反复后终于瓦解。
4.法币答: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纸币成了法定的偿付货币,简称法币;政府宣布单位纸币的代表金量并维护纸币黄金比价;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并能同黄金按政府宣布的比价自由兑换。
5.金平价答:金平价,就是两种货币含金量或所代表金量的对比。
铸币平价和法定平价都是金平价的表现形式。
6.铸币平价答:铸币平价是金平价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十章开放经济下的汇率政策一、重要概念1.汇率悲观论答:“汇率悲观论”是对于汇率的支出转换效应的研究的新理论,指由于种种原因,汇率的支出转换效应难以发挥作用,从而汇率难以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
“汇率悲观论”的代表性观点有五类:①弹性悲观论;②购买力平价理论;③实际工资刚性理论;④因市定价与沉淀成本;⑤当地货币定。
2.因市定价答:因市定价(PCM)是20世纪80年代晚期兴起的重要理论。
其理论依据是: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定价理论,如果垄断厂商能够对市场进行分割,那么会根据这些市场不同的需求弹性来确定不同的价格。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国家间存在着各种贸易壁垒,因此,进行市场分割更为容易,这样厂商往往会根据一国的需求弹性情况来定价,厂商的定价行为常常会抵消名义汇率变动的影响。
例如,日本厂商向美国出口汽车时,会根据美国市场的情况确定其美元价格,在日元升值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一般会选择降低其日元价格而非提高其美元价格,尽量通过企业内部的调整来消化汇率变化的影响,此时汇率的需求转换效应就难以发挥影响。
3.依存经济模型答:依存经济模型,又称为澳大利亚两部门模型,是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与萨特创立的,将分析拓展到同时考虑可贸易品部门与不可贸易品部门,来分析汇率对经济体内部运行机制的影响,被广泛运用于对开放经济运行的分析中。
依存经济模型与我们之前的IS-LM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①经济体还存在不可贸易部门(主要是服务业),社会资源在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两个部门中分配,总需求也相应分为两部分;②在可贸易品部门中购买力平价成立,可贸易品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③价格具有完全弹性,经济体始终保持充分就业状态。
4.荷兰病答:荷兰病,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
第十三章政策的国际协调一、重要概念1.两国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答:在开放经济下,各国经济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性,对这一相互依存性进行分析的工具是两国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资金完全流动时,模型可写为:式中,凡带有星号的符号都表示外国的相应变量。
2.冲突的国际传递机制答:两国的国民收入通过贸易收支发生联系,两国利率水平通过外汇市场发生联系,两国的价格水平也通过实际汇率发生联系。
因此,从基本的两国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可以看出,冲突在国际的主要传递机制是收入机制、利率机制、相对价格机制。
3.收入机制答:冲击传导的收入机制指在考虑国民收入变动因素后,贬值对贸易余额的影响更为复杂。
这是因为,贬值造成自主性贸易余额(△T)的改善后,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会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效应,带来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国民收入在增长过程中又通过边际进口倾向的作用带来进口的增长,这便又恶化了贸易余额。
该机制存在的原因在于:一国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使得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动导致该国进口(即另一国出口)发生变动,这通过乘数效应带来另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动。
显然,一国经济中边际进口倾向越高,另外一国的出口乘数越大,冲击通过这一机制向别国经济进行传递的效果就越显著。
由于绝大多数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商品贸易联系,因此这一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4.利率机制答:利率机制对冲击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国际资金流动进行的。
资金流动的目的在于逐利,当一国利率发生变动时,势必带来资金在国家间的流动,这便会带来相应变量(例如外汇储备或汇率)发生变动,从而对另一国经济产生影响。
显然,国际资金流动程度越高,这一机制对冲击的传导效果就越显著。
5.相对价格机制答:相对价格机制包含两个方面。
①汇率不变但一国国内的价格水平发生变动;②本国名义汇率发生变动。
由于实际汇率是由名义汇率和价格水平共同决定的,因此,上述任何一种变动都会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带来两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化,从而对别国经济产生冲击。
第三章开放经济下的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经常账户一、重要概念1.自主性贸易余额答:本国贸易余额函数为:式中的第二行表示本国的贸易余额是由实际汇率、外国国民收入与本国国民收入这三个变量决定的。
在第三行中,则简单地将贸易余额分为两部分:与本国国民收入无关的自主性贸易余额,以及随本国国民收入增加而改变的部分贸易余额mY,这里m指一国边际进口倾向,即国民收入增长中用于进口支出的部分。
自主性贸易余额T与外国国民收入Y*以及实际汇率q有关,Y*与q在这里都被假定为外生变量。
显然,实际汇率q值增大时(即本币贬值),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自主性贸易余额改善;外国国民收入Y*增加时,本国出口增加,自主性贸易余额改善。
2.边际进口倾向答:边际进口倾向(MPM或MPI,一般缩写m)又称为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 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简单地说,某个国家的边际进口倾向越高,该国的人民收入增加时,就越倾向于进口国外产品。
3.自主性吸收答:国内吸收表示为国民收入的线性函数为:国内吸收被分为两部分:与国民收入无关的自主性吸收以及随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的部分国内吸收aY。
在国民收入为零时,国内居民的支出就体现为自主性吸收。
显然,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内吸收也会上升。
4.边际吸收倾向答:边际吸收倾向是指国民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国内的吸收部分,即国民收入中用于国内支出的部分,也就是花在投资和消费的部分。
5.窖藏答:当一国的国内吸收小于国民收入时,这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一部分以货币资产的形式储存起来,我们称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之间的差额为“窖藏”,用H表示,即:H=Y-A。
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A代表国内吸收。
窖藏不同于储蓄。
前者是收入与吸收之间的差额,这一吸收包括消费、投资与政府支出,而后者仅仅是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
6.开放经济的收入乘数答:开放经济的凯恩斯收入乘数a=1/(s+m),因此给定经济的边际储蓄倾向(s)以及边际进口倾向(m)的数值,就可以计算出这一乘数。
第五章汇率决定理论(上)一、概念题1.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人行1994研;对外经贸大2004研)答:一价定律是关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商品价格定价规律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贸易者的套利行为会使得同一种可贸易商品无论在什么地方出售,扣除运输费用外,其价格都是相同的。
所谓可贸易商品是指套利活动能使其地区间的价格差异保持在较小范围内的商品。
根据此定律,由于各国所采用的货币单位不同,同一可贸易商品以不同货币表示的价格经过均衡汇率的折算,在数值上相等。
用公式表示为:P a=e·P b。
(P a、P b表示同一可贸易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e表示两国货币的汇率。
)一价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英国金块主义者J.威得利首次提出的概念,它反映了一种国际商品的套利条件。
一价定律的成立基于自由贸易的严格假定,即商品与服务能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
这一定律的意义在于现实中自由贸易的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满足,因此国际间就会产生商品套购,套购者根据贱买贵卖的原则,在低价国购买,运到高价国出售,从中获取无风险套购利润。
一价定律与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在内容上是一致的,是绝对购买力学说的前提之一,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提供基本的绝对形式,可以说购买力平价说是一价定律的翻版。
2.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theory of interest-rate parity)(华中科大2002研;北邮2008研;中央财大2009研)答: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是汇率决定理论的两种形式。
购买力平价说(简称PPP),其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购买力,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及其变动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主要有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两种形式。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第九章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一、重要概念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分析短期内财政、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力的主要工具。
这一模型以标准的IS-LM模型为基础,纳入了国际收支因素,以小型开放国家为分析对象,被称为开放经济下进行宏观分析的工作母机。
分析前提:①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这意味着产出完全由总需求水平确定。
另外,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间不存在区别。
②即使在长期,购买力平价也不存在。
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完全依据国际收支状况进行调整。
③不存在汇率将发生变动的预期,投资者风险中立。
分析结论:在资金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而财政政策非常有效;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非常有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2.三元悖论答:如图,稳定的汇率制度、资金的完全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个目标就如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政府不能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而只能在选择其中两个的同时放弃另外一个,这便被称为“三元悖论”,上述表述这个关系的三角形便被称为“克鲁格曼三角”。
例如,如果要同时达到资金自由流动、稳定的汇率制度这两项目标,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必然就实现不了;如果要在实现资金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维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只有在放弃固定汇率制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如果要在固定汇率制下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效力,那么就必须对国际资金流动进行管制。
3.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答:分析一国经济,在中长期时,必须考虑到价格调整问题,因此,需要运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来进行分析。
也就是,一国经济的均衡必须同时考虑到总需求和总供给两部分,它们同时决定了一国的总产出和一般价格水平,如图9-12所示。
根据这一模型,财政、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在中长期内不能改变最终的实际产出,因此可以说都是无效的。
图9-12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二、思考题1.什么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如何理解它在国际金融学中的地位?答:(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分析短期内财政、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力的主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