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认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依赖他人并非长久之计。
二、教学重点: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
2. 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依赖他人的例子,让学生从中认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实践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五、教学内容:1. 导入: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独立自主的意义。
2. 讲解依赖他人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3. 分析生活中依赖他人的例子,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4. 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 总结: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六、课后作业布置:1. 请学生列举自己在生活中依赖他人的例子,并分析这种依赖他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2. 制定一个计划,尝试在未来一周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房间、完成作业、准备饭菜等。
3. 家长协助监督,并在周末时与学生一起回顾一周的独立生活经历,讨论其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教学反馈与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理念的接受程度。
2. 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家庭中实践独立自主的情况,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家庭实践,对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学调整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优秀教案教案标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含义和重要性;2. 掌握如何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故事等方式引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教师通过例子解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含义和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处理自己的事务。
2. 教师以洗衣服、收拾书包等日常事务为例,通过演示和讲解的方式展示如何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步骤三: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任务,例如整理教室桌椅、清洁公共区域等。
2.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3.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反思并总结小组活动的经验和教训。
步骤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回到座位,展开对小组活动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过程,思考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地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其他方面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如做作业、整理房间等。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独立完成事情的经验,并与同桌分享。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延伸活动:1. 要求学生在家中记录一周内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学生可以遇到问题时,与同学、家人商量解决方案,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教学资源:1. 课堂教学案、课件等;2. 具体任务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评价与反馈: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小组活动、课堂讨论和延伸活动的表现,对学生的独立完成事务的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独立能力,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处,以及如何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处、实例等。
2. 学生准备自己的事情,如作业、打扫卫生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处,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实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4. 实践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事情制定计划,并独立完成。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处,反思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自己的事情制定一个星期的生活和学习计划。
2. 学生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独立完成任务的情况,评价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学生写的日记,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和感悟,评价学生的反思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共同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2. 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问题。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在学习、生活及事业成功中的意义,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以自立自强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克服依赖心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强者。
(二)能力:提高自理自立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安排;面对遇到的困难,学着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逐步培养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知识:认识自立的重要作用,懂得只有自立才能走向自强的道理;学会走上自立之路。
教材内容分析本项目内容是第八课的第一部分,主要根据课程标准内容“一2.4养成自立自信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一1.5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等来构建的,其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立的重要作用,自觉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少年需自立告别依赖,走向自立难点:少年需自立教学方法漫画、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新课,准备整理参加夏令营的感受等教师准备:搜集漫画、事例材料、视频、做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展示名人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陶行知1、找学生朗读,并提问:这段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入题:陶行知老先生的话是告诫我们,不要依赖别人,要学会走自立之路,也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一)、漫画分析:展示漫画“今天值日”(全家齐上阵)1、组织学生观赏漫画并思考:你如何看待漫画中的现象?在生活中在学校里你是怎样表现的?2、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自己在家里和学校里的做法。
教师参与讨论,并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
3、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老师了解到同学们不在父母身边时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如果在身边,便把工作都交给父母了。
这是不是真正的自立?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自立?4、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总结归纳: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范文〔精选14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自立的表现和重要性;知道依赖的危害。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合作、活动的能力。
3、情感和生活指导: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增强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立能力。
重难点1)依赖的危害是教学难点。
2)自立能力培养是教学重点。
教具:多媒体、ppt课件、活动物品等教学法:活动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谈话导课〔播放背景音乐《男儿当自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都不算是好汉。
〞师生对话,引出课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设计说明:名人名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利于学生明确学习主题〕二、生活赛场1、活动要求:1〕随机抽取3—5名学生参与活动2〕比赛工程:叠衣服、叠被子。
3)时间:3—5分钟。
4)评选方法: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质量最好者获胜5)奖励:生活自立奖活动评价:谁做得最好?2、〔生活小记者〕采访:某某同学,首先向你表示祝贺,祝你在本次比赛中获得胜利。
那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你现在的感受怎样?你能谈一下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采访:看到别人获得成功你有何感想?你打算怎么做?教师小结: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设计说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
生活赛场,以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熟知的经验,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也利于知识的提炼。
〕3、合作探究:1〕、在现阶段,自立有何表现?2〕、自立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何意义?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代表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设计说明:采访、小组合作探究是两种生生交流、互助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三、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学生阅读材料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学生谈阅读材料后的心理感受。
思考:1)、日本的少年为什么有饭吃,而中国的孩子饿肚子?2〕、为赢取下一次较量的胜利,我们应该如何做?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辞别依赖,走向自立〔设计说明:1992年,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报道引起整个教育界的震惊,在此引入,一是为了引导学生探讨依赖的危害,二是激发学生自立自强的斗志。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克服依赖心理。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含义和意义。
2.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独立完成事情的案例。
3.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4. 方法指导:教授一些提高自主完成任务的方法。
5. 实践演练: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案例分享:分享成功人士独立完成事情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每个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4. 方法指导:教授一些提高自主完成任务的方法,如时间管理、目标设定等。
5. 实践演练: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任务完成情况,对完成质量进行评价。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积极性,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评价。
3. 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拓展1. 邀请成功人士来校分享他们的独立完成事情的经验和心得。
2.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独立完成事情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开展一次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模拟:设计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激励评价:采用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七、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收集各类成功人士独立完成事情的案例,用于教学分享。
2.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课后任务:设计具有实践性的课后任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和培养。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教学设计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道理的意义与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3.促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讨论:为什么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3)实践:分组完成一系列小任务。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向学生解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与重要性;(2)讨论法:进行口头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表达;(3)实践活动:通过分组完成小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
三、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概念,并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味着什么吗?为什么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呢?”2.讲授与讨论(15分钟):以小故事或例子来讲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与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2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2)给每个小组一个小任务,如整理教室、打扫卫生、制定学习计划等;(3)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展示结果。
4.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道理是否有基本的理解;(2)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表现出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反馈:(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给予肯定和赞扬;(2)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五、拓展活动1.让学生回家后试着自己做一些平时由父母或家人帮忙做的事情,并记录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布置一个小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作文,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六、板书设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意义与重要性- 培养自理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七、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课件或PPT;2.小组任务提示卡片;3.评价与反馈表;4.学生练习单或作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精选20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篇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活动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2、愿意学习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不懒惰、不依赖他人。
3、体验自己做事情的快乐心情。
二、活动准备1、幼儿午睡前折叠衣服以及起床后折叠被子的视频。
2、幼儿的衣服和被子。
三、活动过程1、播放幼儿午睡前折叠衣服以及起床后折叠被子的视频。
(1)小朋友们请看,这是什么地方?(2)你们看看那这些小朋友都在做什么?(3)你们能不能自己把这些事情做好呢?(4)图中的小朋友真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脱穿衣服,自己整理,折叠衣服,还会折被子。
2、教师引导幼儿联系自己折叠衣服和被子。
(1)教师请两名幼儿上前尝试将衣服折叠好,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
(2)教师示范并讲解规范的折叠衣服的方式。
(3)幼儿自由进行折叠衣服的练习,教师从巡回指导。
(4)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幼儿折叠被子,并请幼儿自由进行练习,互相执导。
3、教师鼓励幼儿畅谈自己的想法。
(1)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折叠衣服和被子的过程。
(2)鼓励幼儿谈谈自己动手做事情时的感受。
四、活动延伸教师鼓励幼儿回家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将自己在家里做的事情与同伴分享。
五、资料库叠被子穿袜子起了床,叠被子,袜子张开大嘴巴,妈妈夸我真懂事。
小脚小脚进来吧,好习惯,要坚持,哧溜一下钻进去,自己是情自己做,轻轻一拉往上提,我要做个好孩子。
我的袜子穿好啦。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篇2活动目标:1、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2、体验自我服务带来的快乐。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绘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拉链马甲一人一件。
活动过程:1、听音乐做游戏,引入主题说说自己能做那些事情。
提问:你们自己都能做些什么事情?小结:原来宝宝们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分享交流,哪些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做。
自己的事自己做教案教案标题:自己的事自己做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自主处理和解决。
3.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自主处理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一段小故事激发学生对“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思考。
2.启发: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一些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把注意力引导到个人责任和独立性上来。
3.探究:老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一些他们认为自己应该独立完成的事情,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4.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是独立和成长的重要体现,老师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实际生活中的角色,通过游戏的形式加深对“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分享经验。
2.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讲解和解读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认识。
4.情景模拟,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五、教学资源:1.小故事的视频或课文2.小组讨论辅助材料3.相关知识的讲义或教科书4.情景模拟的道具或活动材料六、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5分钟)1.教师先讲述一段有关“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觉得这段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Step 2 启发(5分钟)1.让学生回忆并分享一些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鼓励学生讲述相关经验,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2.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我们需要自己做这些事情?做这些事情有什么好处?”Step 3 探究(15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分享一些他们认为自己应该独立完成的事情,并提出解决办法。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感恩和责任。
二、教学内容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3.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感恩、责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感恩和责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如何培养独立能力以及与感恩、责任的关系。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实践,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的事情应该怎么做?2. 总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表现。
二、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1. 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 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家庭、社会的影响。
三、讲解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1.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感恩、责任的关系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感恩的表现。
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负责任的表现。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处。
2. 制定一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计划,践行一周。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案例分析1. 呈现案例:选择一些关于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好例子,如自己整理房间、自己完成作业、自己做饭等。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什么是自己的事情。
2.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3.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探讨什么是自己的事情。
2.分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3.学习如何独立完成任务。
4.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事情是自己需要负责和完成的,例如整理自己的书包、完成家庭作业等。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整个班级。
步骤二:引入重点(10分钟)通过大班讨论的方式,引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学校以及家庭中都有哪些责任和义务需要承担。
以学校为例,学生可以提到课堂秩序、打扫教室等;以家庭为例,学生可以提到整理房间、帮助家人等。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步骤三:学习方法和技巧(2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如何独立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技巧。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些示范,例如制定计划、列出任务清单、按照优先级完成任务等。
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例如管理时间、集中注意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事情。
步骤四:典型事例分析(20分钟)通过故事或者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经典的自己的事情,并讨论问题。
例如,一个学生每天都迟到,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课堂纪律。
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步骤五: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的事情,并制定解决方案。
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吸取经验并改进方案。
最后,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决方案和成果。
步骤六:总结、评价与展望(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学习的重点内容,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同时,展望将来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事情,并给出具体的行动计划。
四、教学评价1.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解决方案的质量。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的总结和评价。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事例、问题及讨论题目。
2. 准备相关的事例视频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事例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2. 新课导入: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独立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带来的好处。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遇到问题时如何独立解决。
5. 总结提升:总结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
2. 家长参与评价,观察学生在家庭中是否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计划,评估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及执行能力。
2.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检验教学效果。
3. 课堂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任务,提高动手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计划,评估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及执行能力。
2.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检验教学效果。
3. 课堂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经验与感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通用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篇1【活动目标】1、能主动地和教师、同伴交谈。
2、能用较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交谈,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养成好习惯。
【活动准备】1、两位小朋友行为的录像。
2、《瞧我有多能干》的'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1、观察两位小朋友不同行为的录像或图片,引起幼儿谈话兴趣,使幼儿明白自己的事要自己做。
提问:红红和冬冬他们俩有什么不一样?他们是怎么做的?你愿意向谁学习?为什么?2、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讨论: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呢?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谁来做呢?为什么?3、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
(1)自己的是不会做怎么办?(2)爸爸妈妈要帮你做怎么办?(3)你可以做那些事?4、时间练习:学习系鞋带、拉拉链。
幼儿将自己的鞋带解开、拉链拉开,如此练习数遍,教师个别辅导,体验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
5、结合图片《瞧我有多能干》,让幼儿边看边讲,引导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篇2活动设计背景我班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每天都等着老师去给他们穿衣服,穿鞋子,我班的老师给他们穿好衣服都是满头大汗,我就结合社会领域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设计的这节课。
活动目标1、通过情景表演动作,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学习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懒惰,不依赖。
3、学习词语:小宝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正确穿衣服难点:能分清鞋子的左右活动准备地点: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人物:小宝(请大班小朋友扮演)起床音乐活动过程1、出示场景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午睡室)有什么?看谁来了?(小宝),小不点在干什么?(解扣子)谁给小宝脱衣服、脱鞋子?幼儿答:小宝。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责任感和自主性。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思想认识到实际行动。
2.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体验感。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讲解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处。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 实践演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6. 反馈评价:课后收集学生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主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责任感和自主性。
七、教学重点1. 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八、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思想认识到实际行动。
2.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
九、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体验感。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十、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的意义。
2. 案例分析:讲解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好处。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主学习。
5. 实践演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自主学习。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2. 培养学生学会负责,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
3. 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3.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自己去做。
2. 新课导入: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独立性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案例,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体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6. 总结:总结今天的课程,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写下自己的想法。
六、教学延伸:1. 家庭生活:让学生思考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整理房间、洗衣服等。
2. 学校生活:让学生思考在学校生活中,如何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完成作业、准备考试等。
七、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解答。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进行反馈和解答。
八、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自己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方面的进步。
2. 同伴评价:让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了解彼此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方面的表现。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6篇教案的撰写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目标和方法,教案的准备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篇1设计背景从开学到现在,很多家长都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和在学校两个样,在家自理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学习不自觉,需要家长不停督促;经常丢三落四;自己能做的事情从来不主动做,动作慢吞吞;有部分的孩子衣服和鞋子仍然需要父母穿等。
针对当前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的现实状况,以及本班学生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我决定开展一次自理为主题的班会课。
教育目标:通过班会活动能够基本清楚自己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优缺点,明确还有哪些事情应该自己学着做,并有想做出改变的决心。
活动准备1、开展课前“学生自理能力”家长调查活动。
2、ppt课件3、学生家庭录像4、自查表每人一份参加人员全班学生及家长活动过程及主要内容(一)、图片导入(放学时,家长帮助孩子背书包的情景)1、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学生的书包在哪里?说一说你对这两个学生的看法。
2、揭示班会课主题。
(二)、本班“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家长调查结果1、师:你们的爸爸、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们的人,他们为了养育你们,不仅辛勤的工作,而且在家也不断的劳动。
那在座的孩子们你们在爸爸妈妈心目中又是怎样的印像呢?为此,张老师特别开展了“孩子自理能力现状”的调查活动。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以上就是老师将家长的话汇总的结果。
请你猜猜看,哪一条有可能是你的爸爸或妈妈写的,并说出理由。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结:瞧,虽然大屏幕上并没有写出是谁的家长说的哪句话,但同学们大都能猜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并说出理由,是因为你们能实事求是的进行自我评价。
(三)讨论: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1、学生小组讨论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
2、小组汇报。
小结:在同学热烈的讨论中,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基本生活技能。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2.养成自主完成任务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家里的生活,询问他们在家里都做了哪些事情。
2.教学新课(1)教师示范穿衣服、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基本生活技能。
(3)学生实践:分组进行穿衣服、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案例:小明在家里总是让妈妈帮忙做事情,结果养成了依赖心理。
(2)学生讨论:分析小明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4.小组活动(1)教师提出任务:设计一个周末计划,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3)学生分享计划,教师点评。
(2)学生发表感悟,分享自己的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五、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3.学生反馈: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有所改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有所提高。
七、教学拓展1.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题活动,如:生活技能大赛、家务劳动分享会等。
2.家校合作: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鼓励家长在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分步骤讲解和演示,如穿衣服时先分清前后,再逐个扣好扣子,整理衣领;整理书包时,先清空书包,再按科目分类放置书本,检查是否遗漏物品。
2.养成自主完成任务的习惯——教师可以设置每日小任务,如“今日我整理床铺”,“明日我清洗碗筷”,让学生在完成中逐渐习惯自我管理。
七年级思想品德交流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教学设计七年级思想品德交流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思想品德交流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思想品德交流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教学设计1课标内容成长中的我”中的“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履行自己的义务”本课内容指向学生自身,属于对自我的探索与反思,这是青少年成长中最紧要的主题。
这样的主题教师没有理由不放下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重学生的需求,重学生的体验,重学生的行动,重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懂得自立的含义。
了解自立的表现。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
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明确在法治社会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重点自立的含义、表现教学难点在实践中培养自立品质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准备学生所用材料人手一份。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画面欣赏:其中一幅是一棵直立的树,另一幅是一株爬墙的爬山虎提问:这两幅画中的两种植物,它们的生长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你能说说,由此我们联想到人在生活中的哪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吗?通过画面欣赏,让同学们初步体会到我们要做象树一样直立生长,自强自立,不依赖他人的人,因为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
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自立)活动一:看图分析学生看课本P34页的图画,,并回答:什么是自立?青少年要不要自立?预测与引领: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尽量多说。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自立能力。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情感态度。
2. 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自立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立的重要性。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提高自立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讲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分析为什么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 实践环节: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实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习自立的方法和技巧。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 教授时间管理和任务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律性。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要学会承担。
2. 知识讲解:讲解时间管理和任务规划的重要性,教授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如何自律,提高自立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在学习、生活及事业成功中的意义,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以自立自强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克服依赖心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强者。
(二)能力:提高自理自立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安排;面对遇到的困难,学着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逐步培养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知识:认识自立的重要作用,懂得只有自立才能走向自强的道理;学会走上自立之路。
教材内容分析本项目内容是第八课的第一部分,主要根据课程标准内容“一2.4养成自立自信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一1.5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等来构建的,其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立的重要作用,自觉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少年需自立告别依赖,走向自立难点:少年需自立教学方法漫画、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新课,准备整理参加夏令营的感受等教师准备:搜集漫画、事例材料、视频、做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展示名人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陶行知1、找学生朗读,并提问:这段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入题:陶行知老先生的话是告诫我们,不要依赖别人,要学会走自立之路,也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一)、漫画分析:展示漫画“今天值日”(全家齐上阵)1、组织学生观赏漫画并思考:你如何看待漫画中的现象?在生活中在学校里你是怎样表现的?2、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自己在家里和学校里的做法。
教师参与讨论,并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
3、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老师了解到同学们不在父母身边时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如果在身边,便把工作都交给父母了。
这是不是真正的自立?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自立?4、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总结归纳: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立就意味着要独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意味着要离开父母、老师的庇护,自主地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意味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创造多彩的生活。
5、板书:自立的含义(二)现身说法1、播放中学生参加夏令营的视频,组织学生收看。
2、让参加过夏令营活动的同学谈谈当时的一些做法、感受和收获。
3、学生积极参加交流:父母不在身边,洗衣、刷碗、整理书包和物品全靠自己,不会干、不想干也都得硬着头皮干;挑食,却得强制自己吃下去,否则就挨饿;遇到生病、受伤等困难、挫折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和克服;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节约粮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特别想家,只能打电话,和同学们一起承受……回来后,也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感觉自己更懂事了,长大了……4、根据刚才的分享,学生总结、教师点评自立对我们的生活的意义:(并板书)(1)自立的过程是我们锻炼和提高生活能力的过程,也是我们锻炼和提高心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2)自立才能走向自强。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因为这部分的理论性较强,自立的意义凭借学生的经验,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能够现身说法,和大家分享自己参加夏令营的感受,同时播放一段视频让没参加的同学也能直观地感受到自立对我们的影响。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难点、受到启发,效果很好。
5、教师过渡语:自立的过程是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对我们有重要意义。
如何走向自立呢?让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去寻找答案。
(三)阅读反思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
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
我们把这群人叫做“啃老族”。
1、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啃老族”诞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啃老族”的诞生很多是因为父母儿时的过于溺爱而导致的,以及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使得大多数的父母不得不拿出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供养早已成年的子女。
大多数的“啃老族”因从小依赖父母,失去了独立自我的能力,养成了有困难找父母的习惯,因而,长大了还是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这告诉我们,要自立必须克服依赖性。
(板书)设计意图:结合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进一步认识到不能自立的危害性。
从而明白要自立必须要克服依赖性。
(四)畅所欲言1、投放故事文本《小马过河》提出问题:小马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渡过河?第二次为什么能成功渡河?这个故事使你明白了怎样做才能走向自立?2、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投放:走向自立要独立思考,自主做出决定。
因为一个人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做出决定,能否独立地做出决定,是一个人是否做到了自立的重要标志。
,独立地做决定,并不意味着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相反,他人的意见是我们自主决定的重要参考。
3、一个人要真正地走向自立,除了要具备自立的意识外,自立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缺少了自立的能力,即使有了不依赖他人、走向自立的意识,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关链接:“自立生活的基本能力有——”(见教材P90页材料)找一名学生朗读材料。
议一议:以上这些能力要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最基本的途径是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在生活中反复锻炼。
设计意图:运用童话故事和教材中的资料直观地引导学生弄懂并学会自立的方法。
(五)、阅读拓展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依赖别人,是少数强者的特权。
——尼采最值得依赖的朋友在镜子里,那就是你自己——犹太谚语美国的一些中学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
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因此,父母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
读了这些材料,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谈感想,教师小结,加强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问题的理解,过度到小结自然流畅。
三、回归生活拓展升华遇到下列情境,“我”该怎么办呢?情境一:做数学题时,遇到难题了情境二:爸爸出差,妈妈生病了,我该情境三:学校要组织艺术节,可妈妈担心参加艺术节会影响学习,不让我参加组织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做法。
教师对学生的做法加以评价。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安排;面对遇到的困难,学着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逐步培养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四、成果交流积累收获1、教师鼓励学生谈谈在本节课收获,共同分享学生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今后我应该——2、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而自立的人生需要从少年时代做起。
没有一个人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在自己的心中点燃一盏自立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在歌曲中结束新课)五、训练提高1、价值判断:自立需要独立做出决定,那就是意味着不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判断:理由:2、我来分析:刘梦怡, 2000年1月11日出生在青岛一个特殊的家庭,哥哥从小患有脑瘫,由于妈妈在家照顾哥哥不能工作,爸爸是个普通工人,一家人靠爸爸微薄的工资和社会低保艰难度日。
刘梦怡从小就知道照顾哥哥,两岁的时候就会给哥哥倒便盆,是妈妈的小帮手。
哥哥无论是喝水、吃饭,还是看电视都用手势告诉刘梦怡,刘梦怡就像个忠实的执行官,随时随地执行哥哥的“命令”。
刘梦怡知道自己家里不富裕,每年要花很多钱给哥哥看病。
所以只要有拍片挣钱的机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要参加,自己现在就是全家的希望……她成绩优异,获得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故事比赛一等奖;山东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故事比赛一等奖;青岛市“红色记忆”征文比赛二等奖;参与拍摄了十余部电影、电视剧……还先后获得全国“十佳自强女孩”;全国道德模范;山东省道德模范;青岛市“十佳美德少年”等荣誉称号。
(1)两岁多就开始照顾哥哥,幼小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从刘梦怡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我们应该怎样向刘梦怡学习?板书设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告别依赖走向自立拓展资料“虎父有犬子”的现象三国时的刘备,可以算是一代英豪,一生东征西讨,纵横驰骋,从贩鞋织席为生到成为蜀汉帝王。
可是他的儿子刘禅,却是一个昏庸荒淫的无能之辈。
连诸葛亮这样大智大勇的人都扶不起他,俗称“扶不起的阿斗”,世人曾有此长叹:“虎父何以有此犬子。
”三国时的另一奇才周瑜是东吴的名将,足智多谋,在赤壁之战中曾用火攻大败曹军,名扬天下。
他的儿子周胤,无功受封,自恃其父有功,荒淫自恣,荒于政事,奸人妻女,后遭流放到了庐陵郡。
孙权曾指出周胤堕落的原因:“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谨以及子胤恃此,酗淫自恣。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是中国帝王中的佼佼者。
可是他的十四个儿子,无一成器,三个被杀,三个早夭,一个幽禁,两个遭流放,另外两个平庸无能,昏聩糊涂。
北宋名相寇准,他的子孙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不过三十年,家道衰落,沦为庶民。
“虎父有犬子”的现象,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不求自立自强,一味想依靠祖上的荫庇,是决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课外作业1、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给自己洗衣服、给爸妈做一次饭。
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为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请列出一份合理的计划。
教后反思这节课,我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自主发展。
通过观看、讨论、读故事、看材料等形式,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结合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全课从社会生活走向自我,从平时贯穿到课堂,发挥了思品课较好的德育功能。
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积极,在思想深处对自立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