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夏本纪(13)全文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史记·夏本纪》全⽂·注释·译⽂赏析【说明】夏本是⼀个古⽼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多个部落联合发展⽽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领禹因治⽔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启,从⽽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个奴⾪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们展⽰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化及⼈民⽣活等⽅⾯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泛滥,民不聊⽣,虽经⼤⼒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存和发展的⼀个⼗分尖锐的问题。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个有抱负⽽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
他继承⽗业并吸取⽗亲鲧(gǔn,滚)治⽔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和毅⼒,获得成功,在⼏百万平⽅公⾥的⼟地上,呈现出⼀派怡然富⾜、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情,向⼈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考察了九州的⼟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海,万⽅朝宗于天⼦的统⼀、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好局⾯。
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司马迁还插进了皋陶(yáo,姚)论“九德”以及舜和皋陶关于元⾸和股肱(gōng,⼯)的歌词,这也反映了古⼈理想的天⼦及诸侯⼤⾂的⾏为和道德规范。
与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马迁也⽤简约的笔触,勾画和鞭挞了孔甲的湎淫和夏桀的暴虐。
《夏本纪》是⼀部夏王朝的兴衰史。
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民的公仆,⼈拥护他。
史记全册原著加译文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史记》的部分目录,若需阅读原著全文及译文,可以查阅书籍网站获取相关资料。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夏本纪第二
卷三:殷本纪第三
卷四:周本纪第四
卷五:秦本纪第五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若需《史记》全册原著加译文,建议前往线上或线下书店购买。
史记·夏本纪(8)全文①阳鸟:即大雁。
《集解》引孔安国曰:随阳之鸟,鸿鴈之属,冬月居此泽也。
②入:指入海。
③致定:意思是修治完成,指修筑堤防,成为蓄水湖泊。
④竹箭:即箭竹。
竹质坚硬,可以制箭。
布:遍布。
⑤夭:茂盛的样子。
⑥乔:高大。
⑦涂泥:土质湿润。
⑧下下:第九等。
⑨下上:第七等。
上杂:意思是夹杂有上一等的,即第六等的。
⑩金三品:指三色铜。
(依《集解》引郑玄说。
)(11)瑶:美玉。
琨:似玉的宝石。
(12)齿:象牙。
革:兽皮。
旄:旄牛尾,可作旌旗上的装饰。
(13)岛夷:即上文所说的鸟夷。
卉服:草编的衣服。
(14)织贝:贝形花纹的锦缎。
(15)包橘、柚:包着的橘子和柚子。
锡(c,赐)贡:根据天子的指令进贡。
《集解》引孔安国曰:锡命乃贡,言不常也。
(16)均:沿。
《尚书禹贡》作沿。
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①。
九江甚中②,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
其土涂泥。
田下中③,赋上下④。
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榦、栝、柏⑤,砺、砥、砮、丹⑥,维箘簬、楛⑦,三国致贡其名⑧,包匦菁茅⑨,其篚玄纁玑组⑩,九江入赐大龟(11)。
浮于江、沱、涔、(于)汉,逾于雒(12),至于南河。
①朝宗于海:意思是像诸侯朝见天子一样奔向大海。
朝宗,朝见。
《周礼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
②甚中:意思是都有了固定的河道。
《会注考证》引江声云:中,犹言水由地中行也。
(水由地中行即水顺河道而行。
)③下中:第八等。
④上下:第三等。
⑤杶:即椿树。
幹(gān,干):即柘树。
木质韧细密,可作弓。
栝(guā,刮):即桧树。
⑥砺、砥:磨刀石。
砺粗砥细。
砮:一种石头,可做箭头。
丹:丹砂。
⑦箘簬:一种细长节稀的竹子。
可做箭杆。
楛:一种可作箭杆的荆条。
⑧致贡其名:进贡当地有名的特产。
⑨包匦菁茅:包裹和装在匣子里的菁茅。
匦,匣子。
菁茅,祭祀时用来滤酒的一种香茅。
⑩玄纁:彩色的帛。
玄,黑中带红。
纁,浅红色。
《集解》引孔安国曰:此州(按:指荆州)染玄纁色善,故贡之。
史记·夏本纪(10)全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②。
于是帝锡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
暨:及,到。
②讫:同迄,至,到。
③锡:同赐。
玄圭:黑色的玉圭。
《正义》曰:玄,水色。
以禹理水有功,故锡玄圭,多以表显之。
皋陶作士以理民①。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②。
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③,谋明辅和④。
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⑤!慎其身修⑥,思长⑦,敦序九族⑧,众明高翼⑨,近可远在已⑩。
禹拜美言(11),曰:然。
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吁(12)!皆若是(13),惟帝其难之(14)。
知人则智,能官人(15);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16)。
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17)?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18),亦言其有德。
乃言曰:始事事(19),宽而栗(20),柔而立(21),愿而共(22),治而敬(23),扰而毅(24),直而温(25),简而谦(26),刚而实(27),强而义(28),章其有常吉哉(29)。
日宣三德(30),蚤夜翊明有家(31)。
日严振敬六德(32),亮采有国(33)。
翕受普施(34),九德咸事,俊乂在官(35),百吏肃谨。
毋教邪淫奇谋。
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36)。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37)。
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
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38)。
①理:治,管理。
②相与:一块儿,共同。
③信其道德:《尚书皋陶谟》作允迪其德(允,信;迪,道),《会注考证》以为此句当作信道其德,意思是确确实实地遵循道德办事。
④辅:辅佐,指辅佐之臣。
和:和谐。
⑤於(wū,乌):叹词。
⑥慎其身修:谨慎对待自身修养。
⑦思长:思虑长远,做长远打算。
⑧敦序九族:使九族亲厚而有顺序。
敦,厚。
九族,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九代人。
⑨众明:指众多贤明的人。
翼:辅佐,帮助。
⑩近可句:意思是由近可以及远,要从自己做起。
《史记·十二本纪·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覃怀致功,致于衡漳。
其土白壤。
赋上上错,田中中。
常、卫既从,大陆既为。
鸟夷皮服。
夹右碣石,入于海。
济、河维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
其土黑坟,草繇木条。
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贡漆、丝,其篚织文。
浮于济、漯,通于河。
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
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
田上下,赋中上。
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
史记夏本纪原文与解析夏本纪是《史记》中的第一篇,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历史和传说。
本文将对《史记》夏本纪的原文进行解析,探究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
《史记》夏本纪的原文如下:“夏,有天下十有二君,以一合诸侯,以二合群臣,以三合宗庙,以四合百姓,以五合天下。
”这句话是《史记》夏本纪的开篇,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夏朝建立的基本过程和原则。
首先,“夏,有天下十有二君”,表明夏朝是由十二个部落的首领共同组成的联盟政权。
这种政权形式被称为“多主政体”,即君主通过和领袖们的互相制衡和合作来维持统治。
其次,“以一合诸侯,以二合群臣,以三合宗庙,以四合百姓,以五合天下”。
这是夏朝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仪式,借助于这些制度和仪式,夏朝实现了统一和稳定。
通过“一合诸侯”,夏桀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威望,将分散的诸侯势力纳入统一的体系之下。
通过“二合群臣”,夏桀巩固了统治者与臣下的关系,确保了政权的稳定性。
通过“三合宗庙”,夏桀使夏朝的祭祀制度成为宪法法律制度的核心,使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系相互连接起来。
通过“四合百姓”,夏桀使百姓们在和谐的社会制度下安居乐业,实现了对庶民的有效统治。
最后,“以五合天下”,夏桀通过和各种族的合作,统一了整个中原地区,实现了对整个天下的统治。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起始,具有开创性和重要性的意义。
夏本纪中的原文所表达的夏朝建立过程和原则,既是当时社会政治实践的反映,也是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石。
它对后世政治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为后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结起来,《史记》夏本纪的原文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揭示了夏朝建立的过程和原则,展示了当时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的特点。
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夏朝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价值。
夏本纪夏禹,名叫文命。
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就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
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没有在位称帝,只是做别人的大臣。
当尧帝在位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山岭,淹没丘陵,百姓十分忧虑。
尧寻求能治理洪水的人,群臣、四岳都说“鲧可以”。
尧说:“鲧为人违背命令,摧残同类,不可用。
’’四岳说:“比较起来,没有比鲧更合适的,希望您能试一试他。
”于是帝尧听从四岳的意见,用鲧治水。
九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没有成功。
这时,帝尧再次寻求人才,意外地得到舜。
舜被起用,代替天子管理国政,巡视各地。
巡行时,发现鲧治水失败,就把鲧流放到羽山,直至死在那里。
天下的人都认为舜的惩罚很对。
于是舜举荐鲧的儿子禹,让他继续鲧的治水事业。
尧死后,帝舜问四岳道:“有谁能成就帝尧的事业,可叫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作司空,可以成就尧的事业”。
舜说:“嗯,对!”命令禹说:“你平治水土,尽心尽力做好这件事吧。
’’禹跪拜叩谢,推让给契、后稷、皋陶。
舜说:“你快去上任办事吧。
”禹为人敏捷机智,克勤克俭,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说话诚实;声音的高低快慢,合于律吕,自身的进退屈伸,合于法度,一举一动,都能适宜于事理,勤勉敬谨,可以作为纲纪。
禹于是与益、后稷奉舜帝的命令,率领诸侯、百官发动民夫动土治水,行山路,树标志,测定高山大川情况。
禹感伤先人父鲧没有完成治水大业以致受惩罚,于是勤劳奔走,苦苦思索,在外十三年,就是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敢进去看一看。
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省出财力,用于治水。
他坐车在陆地上走,乘船在水中行,遇到沼泽,利用两头翘起像船形的橇前进,遇到高山,就穿着有铁齿的鞋爬行。
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还带着测量四时的仪器,终于开辟了九州,疏通了九条河道,筑堤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座大山。
他叫益发给民众稻种,在低湿的地方种植。
叫后稷发给民众欠的粮食。
粮食缺少的地方,就加以调剂,使各诸侯管辖区内,能够大致平衡。
《史记》五帝本纪全文《史记》五帝本纪全文《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
《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记》五帝本纪全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十二本纪·五帝本纪译注作者:司马迁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三战,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筴。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史记·夏本纪(11)全文禹曰:於,帝!慎乃在位①,安尔止②。
辅德③,天下大应。
清意以昭待上帝命④,天其重命用休⑤。
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⑥。
予欲左右有民⑦,女辅之。
余欲观古人之象⑧,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⑨,女明之⑩。
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11),来始滑(12),以出入五言(13),女听。
予即辟(14),女匡拂予(15)。
女无面谀,退而谤予(16)。
敬四辅臣(17)。
诸众谗嬖臣(18),君德诚施皆清矣(19)。
禹曰:然。
帝即不时(20),布同善恶则毋功(21)。
①乃:你,你的。
在位:指在位之臣。
(参用《尚书易解》说)②安:稳。
止:举止,行为。
这里指处理政务。
③辅德:意思是辅佐的大臣有德行。
④清意句:大意是以清静之心来对待上帝之命。
⑤其:将。
重:重复。
用:以。
休:美,善。
⑥股肱(gōng,工)耳目:比喻得力之臣。
股,大腿。
肱,胳臂由肘至肩的部分。
⑦左右:帮助。
有民:民众。
有,有人认为是上古汉语名词词头,无实际意义。
⑧象:指衣服上的图象。
⑨日月二句,意思是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做锦绣服装。
《会注考证》:南化本象下有以字。
⑩明之:指明确服装等等。
(11)六律五声八音:泛指音乐。
六律,我国古代的定音方法,用十二根长短不同的律管定出十二个标准音,叫十二律。
十二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显)、仲吕、蕤(ru,瑞阳平)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夜)、应钟。
狭义上的律,仅指上列十二律中单数的六个律,即六律,为阳律。
与之相对的双数的六个律叫吕,即六吕,亦称六同为阴律。
六律,在这里泛指古代音乐中的定音方法。
五声,也叫五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徵(zhǐ,止)羽。
八音,我国古代乐器的统称。
指金、石、土、缶(fǒu,否)、革、丝、木、匏、竹等八类。
(12)来始滑:此句历来不可解。
《尚书皋陶谟》作在(察)治忽(怠慢)。
意思是通过音乐来考察各方政教之治乱。
司马迁《史记》全文在线阅读、注释与翻译《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
《史记》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重点考试内容之一。
以下是我们为你整理的《史记》全文,附有注释和翻译。
十二本纪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孝武本纪第十二十表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八书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第一齐太公世家第二鲁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陈杞世家第六卫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晋世家第九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郑世家第十二赵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韩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陈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荆燕世家第二十一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第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七十列传伯夷列传第一管晏列传第二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伍子胥列传第六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商君列传第八苏秦列传第九张仪列传第十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穰侯列传第十二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魏公子列传第十七春申君列传第十八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乐毅列传第二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田单列传第二十二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黥布列传第三十一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田儋列传第三十四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田叔列传第四十四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匈奴列传第五十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南越列传第五十三东越列传第五十四朝鲜列传第五十五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循吏列传第五十九汲郑列传第六十儒林列传第六十一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游侠列传第六十四佞幸列传第六十五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日者列传第六十七龟策列传第六十八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史记五帝本纪原文及译文史记·五帝本纪原文及译文史记·五帝本纪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由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86年间撰写而成。
它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五帝的历史文学作品,记载了自夏至汉,共计五个朝代的史实,以及关于古代帝王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事件。
原文篇《史记·五帝本纪》的原文是:“夏有五帝,共计六十四世,相传:帝尧、帝舜、帝禹、帝湯、帝文,每一个帝君都拥有伟大的能力,每一个帝君都有自己的政治改革,每一个帝君都有自己的天下。
他们的政治改革,如尧的“治水”、舜的“均田”、禹的“分行”、湯的“刑法”、文的“文统”等,都对建立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译文篇《史记·五帝本纪》的译文是:“五帝曾经统治过中国,持续六十四个世纪,据传,每一位帝王都有着极其强大的能力,每一位帝王都有自己的政治变革,每一位帝王都有自己的统治。
他们的政治变革,如尧的“治水”、舜的“均田”、禹的“分行”、湯的“刑法”、文的“文统”等,都对后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五帝本纪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著作,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五帝的历史,以及关于古代帝王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事件,每一位帝王都有自己的政治变革,比如尧的“治水”、舜的“均田”、禹的“分行”、湯的“刑法”、文的“文统”等,都对后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夏代为开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五帝依次为帝尧、帝舜、帝禹、帝湯、帝文,共计六十四世。
史记·五帝本纪把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叙述出来,介绍了五帝的年代、政治改革、天下统一、天下分裂等情况,对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史记·五帝本纪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记载了自夏至汉,共计五个朝代的史实,以及关于古代帝王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事件。
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86年间撰写而成的史记·五帝本纪,记录了五帝的政治改革,如尧的“治水”、舜的“均田”、禹的“分行”、湯的“刑法”、文的“文统”等,都对建立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战国纪(夏)十三周显王十三年、秦孝公六年、鲁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56年】鲁共公、宋桓公、卫成侯、郑厘侯(韩昭侯)朝魏。
【古本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史记.魏世家索隐】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酒酣,请鲁君举觞。
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
’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完成国者。
’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
’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
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
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战国策.魏策二】庞涓子庞英,侄庞葱、庞茅,俱为列将、涓练兵训武,先侵卫、宋诸小国,屡屡得胜。
宋、鲁、卫、郑诸君,相约联翩来朝。
适齐兵侵境,涓复御却之,遂自以为不世之功,不胜夸诩。
【东周列国志.87】十六年,卫更贬号曰侯。
【史记.卫康叔世家】注:魏惠王称霸,鲁、宋、卫、燕等诸侯,皆自贬为侯。
桓公十九年而卒。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索隐】齐桓公薨,子威王因齐立。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唯正六月,癸未,陈侯因齐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克成。
其惟因齐扬皇考昭统,高祖皇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
诸侯铸荐吉金,用作皇考孝武桓公祭器敦,以烝以尝,保有齐邦,世万子孙,永为典常。
”【陈侯因齐敦】陈侯因齐造陵左戟。
【陈侯因齐戟】陈侯因齐造。
【陈侯因齐戈】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赵、燕会于阿。
【史记.赵世家】、【史记.六国年表】赵、齐、宋会于平陆。
【史记.赵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史记.六国年表】越王无颛薨,是为菼蠋卯,次无疆立。
《史记·夏本纪原文及译文》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看看《史记·夏本纪》。
这可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哟!
原文里说,夏朝的君主们做了好多事情。
比如说,他们要管理国家,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译文呢,就是把那些难懂的古文变成我们能懂的话。
就好像把一个大秘密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
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夏朝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儿啦。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期待?
《史记·夏本纪原文及译文》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史记·夏本纪》。
原文里的字可能有点难,但是别担心。
译文会来帮忙的。
比如说,原文里提到夏朝的人怎么种地,怎么建造房子。
译文就会告诉我们,他们是怎么辛苦劳动,怎么一点点把生活变好的。
就像我们做游戏,一开始觉得难,但是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做,就变得简单啦。
小朋友们,想不想多了解一些?
《史记·夏本纪原文及译文》
小朋友们,再一起来看看《史记·夏本纪》。
原文就像是一个古老的谜语。
译文就是解开谜语的钥匙。
比如说,原文说夏朝有个很厉害的君主做了一件大事。
译文就会告诉我们,这个君主是谁,做了什么大事,为什么很厉害。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呀?。
春秋纪(夏)十三周惠王七年、鲁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70年】春,三月,鲁刻桓宫桷。
【公羊传】、【穀梁传】鲁庄公意欲取悦齐女,凡事极其奢侈。
又念父桓公薨于齐国,今复娶齐女,心终不安。
乃重建桓宫,丹其楹,刻其桷,欲以媚亡者之灵。
【东周列国志.19】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
匠师庆言于公曰:“臣闻圣王公之先封者,遗后之人法,使无限于恶。
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使长监于世,故能摄固不解以久。
今先君健而君侈,令德替矣。
”公曰:“吾属欲美之。
”对曰:“无益于君,而替前之令德,臣故曰庶可已矣。
”公弗听。
【国语.鲁语上】葬曹庄公。
【公羊传】、【穀梁传】夏,鲁庄公如齐逆女。
【公羊传】、【穀梁传】秋,鲁庄公至自齐。
【公羊传】、【穀梁传】八月,丁丑,鲁夫人哀姜入。
戊寅,鲁庄公使宗妇觌,用币。
【公羊传】、【穀梁传】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
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
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
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
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哀姜至,公使大夫、宗妇觌用币。
宗人夏父展曰:“非故也。
”公曰:“君作故。
”对曰:“君作而顺则故之,逆则亦书其逆也。
臣从有司,惧逆之书于後也,故不敢不告。
夫妇贽不过枣、栗,以告虔也。
男则玉、帛、禽、鸟,以章物也。
今妇执币,是男女无别也。
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不可无也。
”公弗听。
【国语.鲁语上】、【古列女传.孽嬖】鲁大水。
【公羊传】、【穀梁传】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
士蒍告晋侯曰:“可矣。
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
君请勿自敌也。
”曹伯曰:“不可”。
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戎间在中国于诸夏通,会伊洛,戎强。
冬,戎侵曹。
曹羁出奔陈。
【公羊传】、【穀梁传】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说苑.正谏】曹不用僖负羁之谏,败死于戎。
【说苑.尊贤】赤归于曹郭公。
《史记》全文译文(二)【说明】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皮皮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像。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
他继承父业并吸取案亲帝(gǔn,滚)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司马迁还插进了皋陶(yáo,姚)论“九德”以及舜和皋陶关于元首和股肱(gōng,工)的歌词,这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与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马迁也用简约的笔触,勾画和鞭挞了孔甲的湎U和夏桀的暴虐。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
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
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
史记·夏本纪(13)全文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
帝太康失国①,昆弟五人②,须于洛汭③,作《五子之歌》④。
①失国:《集解》引孔安国曰:盘于游回,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
②昆弟:兄弟。
③须:等待。
④《五子之歌》:《集解》引孔安国曰: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今存伪古文《尚书》中有《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
帝中康时,羲、和湎淫①,废时乱日②。
胤往征之,作《胤征》③。
①羲、和: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
参见《五帝本纪》。
湎:沉湎于酒。
淫:过分。
②废时乱日:弄错了岁之四时、日之甲乙。
③《胤征》:《尚书》篇名。
伪古文《尚书》有此篇。
中康崩,子帝相立。
帝相崩,子帝少康立①。
帝少康崩,子帝予立②。
帝予崩,子帝槐立③。
帝槐崩,子帝芒立。
帝芒崩,子帝泄立。
帝泄崩,子帝不降立④。
帝不降崩,弟帝扃立。
帝扃崩,子帝廑立。
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⑤,事y n乱。
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⑥。
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⑦,未得豢龙氏。
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⑧,以事孔甲。
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
龙一雌死,以食夏后⑨。
夏后使求,惧而迁去⑩。
①少康立:据《索隐》、《正义》考证,帝相至少康中间经后羿代夏政,(书摘天下)寒浞(zhu,浊)杀后羿代夏,此纪未记,是司马迁的疏略。
②帝予:《索隐》:音伫,《系(世)本》有季伫,《左传》、《国语》有《杼。
③帝槐:《索隐》:音回《系(世)本》作帝芬。
④帝不降:《索隐》云:《系(世)本》作帝降。
⑤好方鬼神:迷信鬼神。
《会注考证》曰:方字疑衍。
⑥畔:通叛。
⑦食(s,寺):喂养。
⑧扰龙:驯龙。
扰,柔顺,这里是使柔顺的意思。
⑨食(s,寺):给吃。
⑩迁去:指迁往鲁县。
按:刘累驯龙事采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译文参照《左传》所记译出。
孔甲崩,子帝皋立。
帝皋崩,子帝发立。
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①。
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乃召汤而囚之夏台②,已而释之。
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伐夏桀。
桀走鸣条,遂放而死③。
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
汤乃践天子位④,代夏朝天下⑤。
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
①帝发崩三句:《索隐》:桀,名也。
按《系(世)本》帝皋生发及桀。
又《集解》:《谥法》:贼人多杀曰桀。
②夏台:夏时监狱名,据说当时称为均台。
③放:放逐,流放。
④践:踏,登临。
⑤代夏朝天下:取代夏朝接受天下诸侯朝拜。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①。
自
虞、夏时,贡赋备矣。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②,固葬焉,命曰会稽③。
会稽者,会计也。
①《夏小正》:《大戴礼记》篇名。
②计功:考核功绩。
计,考察,考核。
③会稽的稽字也有考察、考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