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轨道的分类与组成
- 格式:docx
- 大小:3.74 KB
- 文档页数:3
.铁路轨道的组成:钢轨、轨枕、连接零件、道床、防爬设备、道岔。
2.轨道的类型如何分类:设计车速在300km/h为无碴轨道结构;200km/h—250km/h为有碴轨道结构;特重型、重型、次重型、中型、轻型。
3.轨距、水平、轨底坡定义,如何测量:(1)轨距:为两股钢轨头部内侧与轨道中线相垂直的距离,1435mm,用道尺和轨检车量测。
(2)水平:指线路左右两股轨道顶面的相对高差,用道尺和轨检车量测。
(3)轨底坡:钢轨底面对轨枕顶面的倾斜度,可根据钢轨顶面车轮碾磨痕迹的光带位置来判断。
4.标准轨距:1435mm;曲线轨距:由固定轴距为4m的车辆顺利通过为条件计算出来的;曲线轨距加宽:把曲线的内侧向内侧方向移动一定距离。
5.轨道误差:允许偏差+6mm或-2mm;正线、到得大于5mm。
三角坑:再一段不太长的距离内,首先是左股轨道比右股轨道高,接着是右股轨道比左股轨道高,所形成的轨道不平顺。
6.曲线规矩加宽:将曲线轨道内轨向曲线中心方向移动,曲线外轨的位置保持与轨道中心半个规矩的距离不变。
曲线外轨超高:有外轨提高法和线路中心高度不变法,前者是保持内轨标高不变而只抬高外轨,后者是内外轨分别各降低和抬高超高值的一半。
超高值视离心力的大小而定,曲线半径越小,速度越高,离心力越大,用来平衡的超高值越大。
7.钢轨按取整后的每延米长度质量来分:43kg/m、45kg/m、50kg/m、60kg/m、75kg/m。
8.标准钢轨长度:25m和12.5m;标准缩短:比25m缩短40mm 80mm160mm,比15m缩短40mm 80mm 120mm六种。
短轨长度为6.5m。
9.轨道附属设施:轨撑、防爬设备、轨距杆、曲线加强增加轨枕配置。
轨道爬行:由于钢轨相对于轨枕、轨排相对于道床的阻力不足导致轨道纵向位移。
信号标志及线路标志作用是:向行人和线路养护人员先是铁路建筑物、设备的位置和状态,位置设置在铁路运行方向的左侧。
10.轨缝:18mm。
一、轨道结构1.轨道:是铁路的主要技术装备之一。
轨道引导列车运行,直接承受来自列车的荷载,并将其传至路基或桥隧结构物。
轨道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并具有正确的几何形位,保证列车安全、平稳、不间断的运行。
2.轨道一般由钢轨、轨枕、道床、道岔、连接零件和防爬设备组成。
3.我国铁路正线轨道类型分为特重型、重型、次重型、中性和轻型。
设计时应本着由轻到重逐步增强的原则。
根据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及近期预测运量等主要运营条件确定。
4.钢轨的功能:是铁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件。
其功能在于为为车轮滚动提供阻力最小的表面,并引导列车的车轮运行,直接承受车轮荷载并将其传于轨枕。
在电气化铁路或自动闭塞区段,钢轨兼有轨道电路的功能。
5.钢轨的要求:钢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性和稳定性。
钢轨还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其表面应具有良好的平顺性,使之在列车作用时不至产生过大的变形,以减少列车的动力冲击。
6.钢轨的类型:一般以每米质量千克数表示。
我国铁路钢轨的主要类型有75、60、50kg/m和43kg/m。
为满足特殊部位的需要,在标准钢轨断面上进行刨、削或特种工艺轧制形成特种断面钢轨。
7.钢轨断面:作用于直线轨道钢轨上的力,其主要成分是竖直力。
钢轨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弯曲应力大多分布于轨头和轨底,其最佳断面形状为工字型。
钢轨采用工字断面,有三部分组成:①钢轨轨头:高度为E,是直接接触车轮的部分,应具有抵抗压溃和耐磨的能力,,故轨头应大而厚,其外形应与车轮踏面相适应。
钢轨头部顶面应具有足够的宽度(C),以使在其上面滚动的车轮踏面和轨头顶面磨耗均匀。
钢轨头部顶面应轧制成为隆起的圆弧形,使车轮传来的压力更集中于钢轨截面对称轴。
轻型钢轨顶面半径为300mm的圆弧;较重型钢轨顶面半径为80、300、80mm或80、500、80mm的复合圆弧。
②钢轨腰部:必须有足够的厚度和高度,以满足强度条件。
轨腰的两侧为曲线。
轨腰和钢轨头部及底部的连接,必须保证夹板有足够的支承面。
轨道结构及其部件轨道组成及作用钢轨轨枕道床路基?轨道加强设备(主要有防爬设备、轨距杆、如防爬设备――枕轨间,在钢轨相对于轨枕爬行时,阻止轨爬行设备,现使用较少,扣件性能较好原因。
(爬行一般指钢轨相对轨枕的爬行)。
在线路曲线上安装轨撑和轨距杆,可提高钢轨横向稳定性,防止轨距扩大。
有碴轨道:弹性好,维修方便,但易于变无碴轨道(日本板式、德国雷达2000轨道;路基上差些,隧道、桥上好些):造价高,维修难、弹性差、噪声大。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有时要求采用无碴轨道(如大连公铁混行),美观、污染少、结构--客运专线拟部分或全部采用无碴轨道。
轨道结构应该保证机车车辆在规定的最大载重和最高速度运行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一)承受列车荷载――重复性、随机性很大的有关,与轴重有关,机车车辆状态、1.0m弦),P变为3P。
Interaction between动力关系、接触力学、蠕滑力胶新线路基沉陷严重靠增道碴来保证运营-不--维修的经常性和周期性。
)。
钢轨一般2~3系数。
(四)引导、支承列车,要求轨道有精确的几设计速度):焊接接头,不(弦)(凸出点要求)。
所有的高速铁路必须以轨道状态保障为前提发展。
--高速铁路使得轨道结构更为复杂了。
点--自学(前已叙述)属于同一等级的铁路,近期运量与远期的发展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应采用由轻到重,逐步加强的原则。
轨道类型的选择还应考虑经济性。
轨道类型标准愈高,一次投资和大修费用愈大,但经常维修和养护费用较少,使用寿命较长,也就是说,分摊至每单位运量的运营费用愈低。
因此,各种类型轨道的适应范围是以它的使用期限内大修投资成本和维修养护费用合计为最小作为依已颁布的新《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对旧的《线规》进行了修改,反映了铁路现代技术的需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正线轨道类型见P4表1。
选型应按照由轻到重逐步加强的原则,根据近期调查的运量及旅客最高行车速度等运营条件《线规》指出,改建既有线时,特重型、重型轨道应采用无缝线路,有条件时宜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次重型轨道采用无缝线路。
轨道认知1轨道铺设在路基之上,是用来引导机车车辆的运行方向、直接承受机车车辆巨大压力的局部,它由道床、轨枕、钢轨、联结零件、防爬设备和道岔等组成,如图3-1所示。
轨道是一个整体性工程结构,经常处于列车运行的动力作用下,所以它的各组成局部均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便保证列车按照规定的最高速度,平安、平稳和不断地运行。
列车的压力通过车轮首先作用在钢轨面上,然后依次传到轨枕、道床和路基上。
这个压力越往下传越扩散,既承受压力的面积越大,而产生的压强越小。
轨道的这种结构,由于传力合理,再加造价低,便于维修养护,所以从有铁路以来,没有根本的改变。
图3-1 轨道的根本组成1-钢轨;2-普通道钉;3-垫板;4、9-木枕;5-防爬撑;6-防爬器7-道床;8-鱼尾板;10-螺栓;11-钢筋混凝土轨枕;12-扣板式中间联结零件;13-弹片式中间联结零件注:图中绘出了多种类型扣件是为了例如之用,并非现场线路中的实际使用情况第一节轨道的组成一、轨道的组成㈠钢轨钢轨的功用是直接承受车轮压力并引导车轮的运行方向,因而它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磨性,而且要有韧性我国采用的是稳定性较好的宽底式钢轨,它的断面很像工字梁,包括轨头、轨腰和轨底三个局部,如图3-2所示。
钢轨的类型或强度是用每米长度的重量〔g〕来表示的,我国现行的标准钢轨类型有75kg/m、60kg/m、50kg/m、43kg/m等。
实践说明,行车速度将会越来越快,从经济、技术和平安的角度考虑,采用重型钢轨是有利的,也是轨道现代化的开展方向。
新建、改建铁路正线应采用60kg/m钢轨的跨区间无缝线路,重载运煤专线可采用70kg/m钢轨轨道结构。
图3-2 钢轨断面形状钢轨的长度以长一些为好,这样可以减少接头的数量,节省接头零件和线路的维修费用,但是一根钢轨的轧制长度总是有限的,它受加工和运输等条件限制。
我国钢轨的标准长度有两种:12.5m和25m。
此外,还有用作曲线内轨用的标准缩短轨假设干种。
铁路轨道由钢轨、轨枕、连接零件、道床、道岔和其他附属设备等组成的构筑物。
位于铁路路基上,承受车轮传来的荷载,传递给路基,并引导机车车辆按一定方向运转。
有些国家或地区也称线路上部建筑。
在钢梁桥、灰坑、转盘、某些隧道以及采用新型轨道结构的地段,可以没有道床、或者也没有轨枕。
轨道组成 轨道最早是由两根木轨条组成,后改用铸铁轨,再发展为工字形钢轨,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多数铁路采用的标准轨距(见铁路轨道几何形位)为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
较此窄的称窄轨铁路,较此宽的称宽轨铁路(见铁路工程)。
轨枕一般为横向铺设,用木、钢筋混凝土或钢制成。
道床采用碎石、卵石、矿渣等材料。
钢轨、轨枕、道床是一些不同力学性质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的。
钢轨以连接零件扣紧在轨枕上;轨枕埋在道床内;道床直接铺在路基面上。
轨道承受着多变化的垂直、横向、纵向的静荷载和动荷载,荷载从钢轨通过轨枕和道床传递到路基。
通过力学理论,分析研究在各种荷载条件下,轨道各组成部分所产生的应力和应变,而确定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轨道类型 为使轨道成为一个整体,要根据铁路的具体运营条件,使轨道各部分之间的作用相互配合,并考虑轨道、车辆、路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配合协调。
这就要求将轨道划分类型。
轨道类型的内容包括钢轨类型,连接零件种类,轨枕的种类和配置,道床材料和断面尺寸。
它所依据的主要运营条件为铁路运量、机车车辆轴重和行车速度。
最佳的轨道结构须做到在给定的运营条件下,保证列车按规定的最高速度平稳、安全和不间断地运行,将荷载有效地传递给铁路路基,并结合合理的轨道材料使用和养护制度,使其设备折旧费、建设投资利息和设备养护费用之和为最小。
轨道结构类型,常按不同运营条件将铁路线路分成为轨道等级来表示。
这种分等的标准各国不同。
中国铁路1975年的规程,将轨道分为四种类型:轻型、中型、次重型和重型四等(见表[中国铁路轨道分类(1975年)])。
轨道养护 轨道各部分在列车重复荷载的作用以及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将产生磨耗、腐蚀、腐朽、疲劳伤损和残余变形。
.铁路轨道的组成:钢轨、轨枕、连接零件、道床、防爬设备、道岔。
2.轨道的类型如何分类:设计车速在300km/h为无碴轨道结构;200km/h—250km/h为有碴轨道结构;特重型、重型、次重型、中型、轻型。
3.轨距、水平、轨底坡定义,如何测量:(1)轨距:为两股钢轨头部内侧与轨道中线相垂直的距离,1435mm,用道尺和轨检车量测。
(2)水平:指线路左右两股轨道顶面的相对高差,用道尺和轨检车量测。
(3)轨底坡:钢轨底面对轨枕顶面的倾斜度,可根据钢轨顶面车轮碾磨痕迹的光带位置来判断。
4.标准轨距:1435mm;曲线轨距:由固定轴距为4m的车辆顺利通过为条件计算出来的;曲线轨距加宽:把曲线的内侧向内侧方向移动一定距离。
5.轨道误差:允许偏差+6mm或-2mm;正线、到得大于5mm。
三角坑:再一段不太长的距离内,首先是左股轨道比右股轨道高,接着是右股轨道比左股轨道高,所形成的轨道不平顺。
6.曲线规矩加宽:将曲线轨道内轨向曲线中心方向移动,曲线外轨的位置保持与轨道中心半个规矩的距离不变。
曲线外轨超高:有外轨提高法和线路中心高度不变法,前者是保持内轨标高不变而只抬高外轨,后者是内外轨分别各降低和抬高超高值的一半。
超高值视离心力的大小而定,曲线半径越小,速度越高,离心力越大,用来平衡的超高值越大。
7.钢轨按取整后的每延米长度质量来分:43kg/m、45kg/m、50kg/m、60kg/m、75kg/m。
8.标准钢轨长度:25m和12.5m;标准缩短:比25m缩短40mm 80mm160mm,比15m缩短40mm 80mm 120mm六种。
短轨长度为6.5m。
9.轨道附属设施:轨撑、防爬设备、轨距杆、曲线加强增加轨枕配置。
轨道爬行:由于钢轨相对于轨枕、轨排相对于道床的阻力不足导致轨道纵向位移。
信号标志及线路标志作用是:向行人和线路养护人员先是铁路建筑物、设备的位置和状态,位置设置在铁路运行方向的左侧。
10.轨缝:18mm。
● 1.轨道结构自上而下由钢轨,轨枕,碎石道床或混凝土整体道床等力学性能不同的材料组成,钢轨之间用接头联结零件联结或焊接,钢轨和轨枕用扣件联结,在站场还有用于列车转换轨道的道岔。
轨道的结构特点是组合性散体性● 2.运营条件用行车速度,轴重和运量三个参数●钢轨作用:为车轮提供连续,平顺和阻力最小的滚动表面,引导列车运行;直接承受车轮巨大压力,并分布传递到轨枕;在电气化铁路或自动闭塞区段,兼作轨道电路(需要有足够强度和耐磨性,较高抗疲劳强度和冲击韧性,一定弹性,足够光滑顶面,良好可焊性,高速铁路钢轨的高平直度)● 3.钢轨类型:75,60,50,43kg/m,我国钢轨标准长度有25和12.5m,长定尺钢轨长度有50和100m● 4.钢轨“工”字形,由轨头,轨腰,轨底组成● 5.钢轨机械联接形式按相对于轨枕位置:悬空式,承垫式。
按两股钢轨接头相对位置:相对式,相错式。
我国一般采用相对悬空式。
● 6.预留轨缝条件:(1)当轨温达到当地最高轨温时,轨缝应大于等于0,使轨端不受挤压力,以防温度压力太大而胀轨跑道。
(2)当轨温达到当地最低轨温时,轨缝应小于或等于构造轨缝,使接头螺栓不受剪力,以防止接头螺栓拉弯或拉断。
●7.轨枕:横向轨枕,纵向轨枕,短枕(按构造和铺设方法分)一般区间的普通轨枕,用于道岔上的岔枕,用于无砟桥梁上的桥枕(按使用目的)木枕,混凝土枕,钢枕(按材质)混凝土枕有I,II,III型●8.扣件:足够扣压力,适当弹性,一定的轨距和水平调整量●9.扣件功用:长期有效的保持钢轨与轨枕的可靠联结,阻止钢轨相对于轨枕移动,并能在动力作用下充分发挥其缓冲减振性能,延缓轨道残余变形积累●10.道床:轨枕的基础,用于固定轨枕位置,防止轨枕纵、横向位移并把所承受的压力分布传递给路基或桥隧建筑物,同时起到排水作用●11.道床功能:(1)承受来自轨枕压力并均匀的传递到路基面(2)提供轨道的纵、横向阻力,保持轨道的稳定(3)提供轨道弹性,减缓和吸收轮轨的冲击和振动(4)提供良好的排水性能,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基床病害(5)便于轨道养护维修作业,校正线路的平纵断面●12.无咋轨道是指采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等整体基础取代散粒碎石道床的轨道结构:其轨枕本身由混凝土浇灌而成,而路基也不用碎石,钢轨,轨枕直接铺设在混凝土路基上●13.CRTS 1型板式无砟轨道啊:由60kg/m钢轨,WJ-2型扣件,预制轨道板,CA砂浆层,钢筋混凝土底座组成,底座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凸型挡台,现浇道床●14.CRTSII型板式无咋轨道(1)轨道板下填充层-CA砂浆层(2)极限位方式-凸形挡台(3)板间纵连方式-不纵连●15.CRTSIII型板式轨道(1)板下U形筋(2)自密实混凝土(3)底座凹槽的限位方式●16.CRTSI型双块式无咋轨道,现浇道床●17.CRTSII型双块式无咋轨道:埋入式无咋轨道,区别于I型采用的施工工艺是先浇筑道床板混凝土,然后通过振动法将轨枕压入到混凝土中,直至达到精确的位置并适应ZPW-2000轨道铁路●18.轨道的几何形位包括:轨距,水平,轨向,高低,轨底坡●19.轨距:钢轨顶面下16mm处两股钢轨头部作用边之间的最小距离●20.游间:当轮对的一个车轮轮缘紧贴一股钢轨作用边时,另一个车轮轮缘与另一股钢轨作用边之间便形成一定的间隙,称为…●游间:对列车平稳性和轨道平稳性有重要影响,如果游间太小,就会增加行车阻力和钢轨及车轮的磨损,甚至可能卡住车轮、挤翻钢轨或导致爬轨,危及行车安全;如果游间过大,车辆运行时蛇行运动幅度越大,横向加速度越大,作用于钢轨上横向力越大,动能损失越大,轮轨间撞击越大,加剧轮轨磨耗和轨道变形,严重时引起脱轨和行车安全●21.水平指的是线路左右两股钢轨顶面的相对高差,一般用道尺测量●22.钢轨水平误差危害:(1)水平差,在一段相当长的距离内,一股钢轨的轨顶水平,较另一股始终高(2)三角坑,一段不太长的距离内,先是左股钢轨高,后是右股钢轨高(或相反)两最大水平误差点之间距离不足18m,对行车安全危害大,延长不足18m距离内出现水平差超过4mm的三角坑,就会出现车轮不能全部正常压紧钢轨的情况,甚至爬上钢轨,引起脱轨事故。
铁路轨道的分类
铁路轨道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铁路轨道分类:
1. 根据用途分类:
- 主线轨道:用于长途运输的主要铁路线路,包括高速铁路、普速铁路等。
- 支线轨道:连接主线轨道的辅助线路,通常用于连接次要城市或农村地区。
- 专用线轨道:用于特定用途的铁路线路,如工矿专用线、港口专用线等。
2. 根据轨距分类:
- 标准轨:轨距为1435毫米,是全球最常见的轨距,也是大多数国家的标准轨距。
- 宽轨:轨距超过标准轨的轨距,如俄罗斯的宽轨(1520毫米)和印度的宽轨(1676毫米)等。
- 窄轨:轨距小于标准轨的轨距,通常用于轻轨、城市轨道交通和观光铁路等。
3. 根据电气化分类:
- 电气化轨道:安装了电气化设备,如电网供电和牵引供电系统,用于提供电力驱动列车运行的轨道。
- 非电气化轨道:没有安装电气化设备,列车依靠燃油或蓄电池等非电力形式进行驱动的轨道。
4. 根据运营方式分类:
- 客运轨道:主要用于运输乘客的轨道,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地
铁、有轨电车等。
- 货运轨道:主要用于运输货物的轨道,包括铁路货运线路和专用线路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类只是常见的一些分类方式,实际上还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技术特点等进行更详细的分类。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轨道分类标准和轨距标准。
轨道结构及其部件轨道组成及作用钢轨轨枕道床路基?轨道加强设备(主要有防爬设备、轨距杆、如防爬设备――枕轨间,在钢轨相对于轨枕爬行时,阻止轨爬行设备,现使用较少,扣件性能较好原因。
(爬行一般指钢轨相对轨枕的爬行)。
在线路曲线上安装轨撑和轨距杆,可提高钢轨横向稳定性,防止轨距扩大。
有碴轨道:弹性好,维修方便,但易于变无碴轨道(日本板式、德国雷达2000轨道;路基上差些,隧道、桥上好些):造价高,维修难、弹性差、噪声大。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有时要求采用无碴轨道(如大连公铁混行),美观、污染少、结构--客运专线拟部分或全部采用无碴轨道。
轨道结构应该保证机车车辆在规定的最大载重和最高速度运行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一)承受列车荷载――重复性、随机性很大的有关,与轴重有关,机车车辆状态、1.0m弦),P变为3P。
Interaction between动力关系、接触力学、蠕滑力胶新线路基沉陷严重靠增道碴来保证运营-不--维修的经常性和周期性。
)。
钢轨一般2~3系数。
(四)引导、支承列车,要求轨道有精确的几设计速度):焊接接头,不(弦)(凸出点要求)。
所有的高速铁路必须以轨道状态保障为前提发展。
--高速铁路使得轨道结构更为复杂了。
点--自学(前已叙述)属于同一等级的铁路,近期运量与远期的发展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应采用由轻到重,逐步加强的原则。
轨道类型的选择还应考虑经济性。
轨道类型标准愈高,一次投资和大修费用愈大,但经常维修和养护费用较少,使用寿命较长,也就是说,分摊至每单位运量的运营费用愈低。
因此,各种类型轨道的适应范围是以它的使用期限内大修投资成本和维修养护费用合计为最小作为依已颁布的新《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对旧的《线规》进行了修改,反映了铁路现代技术的需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正线轨道类型见P4表1。
选型应按照由轻到重逐步加强的原则,根据近期调查的运量及旅客最高行车速度等运营条件《线规》指出,改建既有线时,特重型、重型轨道应采用无缝线路,有条件时宜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次重型轨道采用无缝线路。
铁路轨道的分类与组成
铁路轨道是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分类和组成对于铁路运输的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轨道的分类和组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轨道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轨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轨道结构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单线轨道、复线轨道和多线轨道。
单线轨道是指只有一条轨道线路,通常用于低强度的铁路运输。
复线轨道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轨道线路平行设置,可以实现双向运输。
多线轨道是指多条轨道线路平行设置,通常用于高强度的铁路运输。
根据铁路用途的不同,轨道可以分为客运专线轨道、干线铁路轨道和支线铁路轨道。
客运专线轨道是指专门用于客运的高速铁路线路,通常设计时速在200公里以上。
干线铁路轨道是指连接各大城市的主要铁路干线,承担着大量的客货运输任务。
支线铁路轨道是指连接干线铁路和较小城市或乡村的支线,主要用于短距离的客货运输。
二、轨道的组成
轨道由轨枕、轨道板、轨道床、轨道基础等多个部分组成。
1. 轨枕:轨枕是轨道上的支撑物,用于固定轨道板和轨道床。
常见的轨枕材料有木质、混凝土和塑料等。
轨枕的选择要考虑到承重能
力、耐久性和施工成本等因素。
2. 轨道板:轨道板是轨道上的承载结构,负责承载列车的重量和传递车轮载荷。
轨道板一般由钢材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轨道板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普通轨道板、绝缘轨道板和弹性轨道板等。
3. 轨道床:轨道床是轨道上的铺装层,用于支撑轨道板和分散列车荷载。
轨道床一般采用石渣、砂石、碎石等材料,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稳定性。
轨道床的设计要考虑到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和运输荷载等因素。
4. 轨道基础:轨道基础是轨道的基础设施,用于支撑整个轨道系统。
轨道基础一般由混凝土或钢材制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强度。
轨道基础的设计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地震影响和运输荷载等因素。
除了上述主要组成部分外,轨道还包括轨道连接件、防护设施和排水系统等。
轨道连接件用于连接轨道板和轨道床,确保轨道的稳定性。
防护设施用于保护轨道和列车的安全,如护栏、信号设备和道口等。
排水系统用于排除降雨水和地下水,保证轨道的排水畅通。
铁路轨道的分类和组成是铁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不同类型的轨道适用于不同的铁路用途和运输需求。
轨道的组成由轨枕、轨道板、轨道床和轨道基础等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起着重要
的作用。
只有合理分类和精心组成的铁路轨道系统,才能实现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