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7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它掌控着人体的感觉、运动、思考、记忆等方面。
在系统解剖学中,神经系统被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下面是神经系统最全的重点:一、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其作用是控制机体感官、自主、神经内分泌等各种活动,是人体神经信息处理和控制的中心。
中枢神经系统有以下几个部分:1.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由前脑、中脑和后脑组成。
前脑包括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中脑包括中脑腹侧部和中脑背侧部;后脑包括小脑、脑干和延髓。
2.脊髓3.脑脊液脑脊液是一种清澈无色和透明的液体,由脑部和脊髓包膜分泌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4.脊神经脊神经是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神经根和神经干。
神经根将脑脊液从脊髓传达到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神经干则将身体的信息传达回脊髓。
5.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被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是人体应激反应的主要神经,其作用是激活机体的“应激”反应,产生“战斗或逃跑”的效果;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负责进行机体的“休息”反应,主要作用是控制心率降低,肌肉得到放松等。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上皮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三个部分。
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周边部分,控制人体四肢和其他器官的活动、传递信息等方面。
1.上皮神经上皮神经主要负责机体内脏的活动,如心脏、肺、肝、胃、肠、膀胱等。
上皮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类型,在上皮神经的控制下,内脏器官可以获得合适的功能。
2.感觉神经感觉神经为人体提供持续、精确的感知和感觉信息,主要有视神经、听神经、嗅神经、味神经、皮肤感觉神经等。
3.运动神经运动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과周围神经系統连接的桥梁。
它负责控制身体的动作和肌肉的收缩、放松等功能,由神经纤维、运动神经元和神经肌接头三个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解剖学与生理学基础知识神经系统是组成我们的身体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它通过一系列精细的过程控制我们的各种行为、动作和感觉。
神经系统中,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神经系统解剖学与生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基础,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神经系统结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处理和传递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根、神经丛、神经节和神经纤维,负责将信息传递到身体各个部分。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右两个半球互相对称并控制身体的相应侧面。
大脑受到损伤会影响身体不同的部分,例如左半球损伤会影响右侧身体的活动和感觉。
脊髓贯穿于整个脊柱的内部,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它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同时也可以作出自主反应。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根、神经丛、神经节和神经纤维。
神经根通过椎管进入脊髓,将信息从身体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丛和神经节是神经纤维的集合,其中神经节含有神经元细胞体。
神经纤维连接身体的不同部位,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到肌肉、腺体和其他神经元。
二、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分为感觉功能、中枢功能和运动功能。
感觉功能负责接收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包括感觉器官的刺激,例如皮肤的轻触、视觉的光线和声音的震动。
中枢功能负责分析和处理感觉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运动功能则负责将反应信息传递到肌肉和腺体,使身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和反应。
神经系统有许多调节和控制身体的生理过程。
例如,自主神经系统负责控制身体的自主功能,例如呼吸、心跳和消化。
感觉系统可以调节体温和公路的滑动,从而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是能够接收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单位。
神经元含有神经元体、轴突和树突。
神经元体能够接收信息,并通过树突将信息传递给轴突。
轴突通过神经纤维将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神经系统解剖学知识点神经系统解剖学涉及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与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神经系统解剖学的关键知识点。
一、中枢神经系统1. 大脑:大脑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主要包括大脑皮质、白质、基底核和内脏器官控制中枢。
大脑的不同区域负责感知、思考、情感和运动等功能。
2. 小脑:小脑位于脑干后面,主要控制身体的协调运动和平衡。
3. 脑干: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
脑干调节许多基本生理功能,如呼吸、循环和消化。
4. 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路径,负责传递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之间的信息。
脊髓上有一系列的神经节,通过这些神经节,信息可以进入或离开脊髓。
二、周围神经系统1. 神经: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许多神经元组成。
它们负责传递电信号,使得神经系统能够与身体其他部分进行通信。
2. 神经节:神经节是由神经元组织形成的结构,它们常位于脊髓旁边或在感觉器官附近。
神经节起到过滤和整合信号的作用。
3. 脑神经:脑神经是与大脑和脑干相连的神经。
人体共有12对脑神经,分布在头部和颈部,控制着视觉、听觉、嗅觉和面部肌肉的运动。
4.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一种调节体内自主功能的系统,主要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负责应激反应和体力活动,而副交感神经则控制休息和消化状态。
三、神经解剖学应用1. 神经科学研究:神经解剖学是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人们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认识。
它对于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损伤修复和认知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临床应用:神经解剖学知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比如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医生需要准确地定位和了解神经结构,以便进行手术操作。
3. 教育教学:神经解剖学是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医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掌握神经解剖学知识有助于理解神经系统及其相关疾病。
神经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一. 神经系统解剖学基础知识神经系统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组织的学科。
神经系统是控制和协调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关键系统,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在深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解剖学知识。
1. 中枢神经系统(1) 大脑:大脑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它被分为左右两半球,每个半球又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区域。
大脑负责感觉、思考、判断和意识等高级活动。
(2) 小脑:小脑位于颅后窝内,主要控制肌肉协调和平衡。
(3) 脑干: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
它承载着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循环等功能,并具有处理感觉信息和运动调节的作用。
(4) 脊髓:脊髓是延伸于脑干的结构,由神经纤维组成,是传递神经信号的主要通道。
它起到连接大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
2. 周围神经系统(1)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参与体内恢复平衡和正常功能。
(2) 脑脊液:脑脊液是一种透明液体,充当了大脑和脊髓的缓冲媒介以及营养物质的传递渠道。
它包裹在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周围,并通过蛛网膜下隙流动。
3. 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基本单位的细胞类型。
它具有接受、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个完整的神经元通常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部分组成。
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而轴突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些网络负责调节和控制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感觉、运动和认知等。
二. 神经系统生理学基础知识神经系统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如何运作以执行特定功能。
它涉及到多个概念和过程,包括神经信号传递、神经递质、突触传递和感觉处理等。
1. 神经信号传递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和传递电化学信号。
这些信号沿着神经细胞的轴突传导,并通过突触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目标组织。
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前者由脑神经及脊神经组成,主管传递神经冲动;后者由脑及脊髓组成,主管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递来的信息。
一、周围神经系统(一)脑神经共有12对,采用罗马数字命名。
除第I、11对脑神经进入大脑外,其他10对脑神经都和脑干相联系。
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其中第III、IV、VI、X、Xn对脑神经为运动神经;第I、n、Vlu对脑神经为感觉神经;第V、VIkIX、X对为混合神经。
(二)脊神经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麟神经5对,尾神经1对。
每对脊神经由后根(感觉根)和前根(运动根)所组成。
临床根据不同部位的感觉障碍水平,判断脊髓病变的平面,这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脊神经前根支配相应肌肉,其中颈4~胸1前根结合成为臂丛,主要支配上臂、前臂和手部肌肉;腰2~舐2组成腰舐丛,其主要功能为支配下肢肌肉。
二、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所组成。
脑又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一)脑(1)大脑:由大脑半球、基底核和侧脑室组成。
大脑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皮质表面有脑沟和脑回,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题叶、顶叶、枕叶、岛叶和边缘系统。
大脑半球的功能双侧不对称,近代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左侧大脑半球在言语、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右侧大脑半球主要在音乐、美术、空间和形状的识别、综合能力、短暂的视觉记忆等方面起决定作用。
(2)间脑: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是脑干与大脑半球的连接站。
间脑可分为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除嗅觉以外的感觉纤维上升至大脑的三级神经元所在地,均由该区投射至大脑半球相应部位。
下丘脑位于间脑腹侧、丘脑下沟的下方,与垂体相接。
下丘脑对体重、体温、代谢、饮食、内分泌生殖、睡眠和觉醒的生理调节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与人的情绪行为有关。
(3)小脑:位于后颅窝,由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组成。
其功能为调节肌张力、维持躯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
简答题1、神经系统的区分?答: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前者包括脑和脊髓,两者都含有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中枢。
后者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三者都包括躯体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和运动系;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两种神经均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
其中内脏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2、脊髓位于何处?其外形可见哪些结构?答: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的下缘。
脊髓呈扁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颈和腰骶两处膨大,分别连有管理上、下肢的神经。
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在其下端延为终丝,止于尾骨后面。
在终丝周围有马尾。
在前正中裂两侧有前外侧沟,在后正中沟两侧有后外侧沟。
在前后外侧沟分别连有脊神经前后根。
每一后根在与前根汇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经节。
3、简述颈丛的组成?位置?及其主要分支分布?答: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和第5颈神经前支一部分组成。
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始端前方。
主要分支有:(1)皮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
分布于枕部、耳廓、颈前区和肩部皮肤;(2)肌支:分布于颈深肌群、舌骨下肌群等。
(3)膈神经:混合神经,运动纤维支配膈肌。
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膈下面部分腹膜。
简述臂丛的组成?位置?及其主要分支分布?答:组成: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
位置:经斜角肌间隙向外侧突出,继而在锁骨中段后方行向外下进入腋窝,围绕腋动脉排列。
主要分支分布:尺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腋神经。
主要分布到上肢。
简述腰丛的组成?位置?及其主要分支?答:组成: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和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
位置: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
主要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生殖股神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1.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也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周围部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部分,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又称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
2.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除了血管和结缔组织被膜外,主要由神经组织所组成。
神经组织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等功能;而神经胶质主要起着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和形成髓鞘等作用。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根据突起数目又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3.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所谓反射是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解剖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部-运动神经-效应器。
4..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地聚集地点,如脊髓灰质。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的聚集地点,如脊髓白质。
皮质:构成大脑半球表面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称为皮质。
髓质: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深部的白质称为髓质。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团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集聚的地方称为神经节。
纤维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上相同的一束纤维。
脑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
1.大脑1)大脑的外形和分叶:大脑(端脑)是脑的最大部分,被大脑纵裂分为两个大脑半球。
大脑半球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于沟之间的隆起称回。
每个大脑半球都以3条比较深而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分为5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额叶: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
颞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
顶叶: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有关。
枕叶: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顶枕沟至枕前切迹的连线,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岛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与内脏感觉有关。
2)大脑内部结构: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裂隙,内含透明的脑脊液。
基底核:靠近大脑半球的底部,埋藏在白质之中的核团。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
脑皮质:为覆盖大脑表面的一层灰质。
其功能定位见附表。
大脑半球髓质: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充满于大脑皮质与基底核之间,这些纤维的长短和方向不一,可分为连合系、联络系和投射系。
连合系是指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联络系是联系同侧半球内部各部分皮质的纤维;投射系是指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包括基底核、间脑、脑干、小脑和脊髓)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大部分经过内囊。
3)边缘系统:大脑半球内侧面皮质与脑干连接部和胼胝体旁的环周结构称为边缘叶,由边缘叶及与之联系密切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区、下丘脑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主要功能有:影响情绪反应;影响摄食行为;影响记忆力。
2.间脑1)间脑的组成:间脑分为上丘脑、背侧丘脑(或丘脑)、后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
间脑的室腔为第三脑室,向下连接中脑水管,向上经室间孔连接大脑的侧脑室。
2)下丘脑的功能: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体温中枢;摄食中枢;渴觉中枢;神经内分泌中枢;情绪反应中枢;控制生物节律。
3.小脑1)小脑的组成:小脑位于颅后窝,藉其表面的沟和裂可分为绒球小结叶、小脑前叶和小脑后叶。
2)小脑的功能:古小脑(绒球小结叶):也称前庭小脑,主要功能是保持躯体平衡;旧小脑(前叶和后叶小脑蚓的大部分):也称为脊髓小脑,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新小脑(后叶):也称脑桥小脑,主要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
4..脑干1)脑干的组成:脑干自上而下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
脑桥和延髓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为第四脑室。
2)脑神经核在脑干内的排列:脑神经核除嗅神经、视神经外,其余皆位于脑干内。
3)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在脑干中,脑神经核和其他一些边界明显的核团(如薄束核、楔束核、红核等)以及长的上、下行纤维束以外的区域,有许多胞体和纤维交错排列,称为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调节肌紧张;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水平;调节各种内脏活动和脊髓的其他运动。
脑干损伤的特点:1)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受损或这是网状结构至丘脑与皮质之间的环形通路受损所致。
2)去皮质强直: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脑干,使动物出现伸肌紧张亢进的角弓反张状态。
横断脑干后,网状结构易化区占优势,而网状结构抑制区处于弱势,致肌紧张亢进。
3)交叉瘫痪:同侧脑神经麻痹及对侧偏瘫。
4)定位体征:如两侧瞳孔极度缩小,两眼球同侧偏斜提示脑桥损伤;循环呼吸功能严重障碍提示延髓损伤。
5.内囊1)内囊的位置:内囊为一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其纤维呈扇形放射至大脑半球皮质,进入大脑脚的密集会聚。
2)内囊的分部:在大脑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内囊管呈尖端向内侧的“〉”形,可分为3部分:内囊前脚(额部)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主要有额桥束通过。
内囊后脚(枕部)在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上辐射、视辐射和听辐射通过。
内囊膝位于前后脚连接处,主要有皮质核束通过。
3)内囊损伤的表现:内囊是大脑半球内部极其重要的结构,此区域损伤会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
内囊后脚损伤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上辐射受损)和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损),当损害范围较大时伤及视辐射,可有偏盲,“三偏综合症”。
脊髓1..脊髓的外形1)脊髓位于椎管内,脊髓上端与延髓在枕骨大孔处相连,下端形成脊髓圆锥至第1腰椎的下缘,占据椎管上2/3,全长42~45厘米。
2)脊髓表面由三层结缔组织的被膜包裹,由内向外依次为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
软脊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与脑内蛛网膜下腔相通,其间充满脑脊液;蛛网膜与硬脊膜之间为硬膜下腔,其间无特殊结构。
3)脊髓自上而下共发出31对脊神经,包括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尾段1对。
脊髓有两个膨大,称颈膨大和腰膨大。
颈膨大为颈5~胸2,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腰膨大为腰1~骶2,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
脊髓各节段位置比相应的脊椎高,颈髓节段较颈椎高1节椎骨,上、中胸髓节段较相应胸椎高2节椎骨,下胸髓则高3节椎骨,腰髓相当于第10~第12胸椎水平,骶髓相当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
2.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从横切面上观察,中央管的周围是H形或蝶形的灰质,主要为神经细胞的胞体和神经纤维。
1)灰质的外面是白质,主要是纵向排列的纤维束。
灰质:脊髓灰质内含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多极神经元。
前角:前角中有成群排列的大型运动神经元。
当前角运动细胞胞体或轴突受损或被阻断时,它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软瘫。
侧角:侧角由中、小型细胞组成,胸1~腰3的侧角是交感低级中枢。
后角:细胞分群较多。
包括肢状质、后角固有核和后角部等。
3)白质:脊髓的白质主要由前索、侧索、后索(许多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上行(感觉)纤维束:a.薄束和楔束:向脑部传导来自上肢和下肢的肌、腱、关节、皮肤的冲动,在脑内经过两次中继,最后传入大脑皮质,引起本体感觉以及精细或辨别性触觉。
b.脊髓丘脑束:传导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冲动,向颅侧经过脑干止于背侧丘脑。
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对侧病变水平1~2节以下的区域表现为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
c.脊髓小脑前束:传导主要来自本体感觉和皮肤的触压觉。
与传导肢体运动和姿势有关。
d.脊髓小脑后束:接受主要来自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冲动,主要传导单个肌的牵张变化。
下行(运动)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包括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等。
其中皮质脊髓束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止于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细胞,其功能是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3..脊髓的血液供应脊髓的血液供应主要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及根动脉3个来源。
脊髓的静脉回流至椎静脉丛。
椎静脉丛内压力很低,没有静脉瓣膜,血流方向常随胸、腹腔压力变化(如举重、咳嗽、排便等)而改变,易使感染及恶性肿瘤由此转移入颅内。
4.脊髓的功能1)传导功能:大脑皮质的运动兴奋性经脑干--脊髓--脊神经到达效应器官;肌肉、皮肤黏膜、关节的痛、温、位置等感觉经脊神经--脊髓--脑干到达大脑半球。
2)节段功能:脊髓除上下传递功能外,在一旦失去大脑半球控制后,脊髓能自主地完成一定的反射功能。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1.感觉传导通路由感觉器经周围神经传入中枢后,经过几次中继,最后到达大脑皮质或其他高位中枢称为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可分为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痛觉、温度觉和触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等。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也称深部感觉。
为节后肌、腱、关节等深部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除此之外,还传导皮肤的精细或辨别性触觉。
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又称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传递皮肤、口、鼻腔粘膜的痛觉、温度觉、触压觉。
视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光刺激视网膜内的视椎细胞、视杆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枕叶视区—产生视觉。
视野: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视觉传导通路受损的表现:A.一侧视神经受损---该侧视野全盲。
B.视交叉中交叉受损---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C.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受损---患眼视野鼻侧偏盲。
D.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区皮质受损—双眼视野对侧同向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运动传导通路: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椎体外系的神经冲动来实现的。
椎体系和椎体外系均起源于大脑皮质,最后均终止于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椎体系比较直接地影响动神经元,而椎体外系也通过反馈来影响和调节椎体系的活动,两者在功能上互相协调、互相依赖,共同完成人体各项复杂的随意运动。
2.锥体系1)椎体系的组成:椎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及中枢神经元,它起源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椎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纤维束,因大部分纤维通过延髓椎体,故称椎体束。
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陆续离开椎体系,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
下运动神经元及周围神经元,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2)椎体系的功能:管理各种随意运动,特别是四肢远端肌肉如手肌的精细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