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7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一首。
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
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咏怀古迹·其一作者: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作品注解: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
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
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
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
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
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作品翻译: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
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
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
庾信一生最凄凉,晚年作的诗震动了江关。
作品韵译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杜甫《咏怀古迹(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咏怀古迹(一)支离东北风尘际 [1] ,飘泊西南天地间 [2] 。
三峡楼台淹日月 [3] ,五溪衣服共云山 [4] 。
羯胡事主终无赖 [5] ,词客哀时且未还 [6] 。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7] 。
【注释】[1]支离:犹流离。
东北:指中原地区,与下“西南”相对。
自蜀言之,中原则在东北。
风尘:指战乱。
际:适当其时。
此句乃追忆安史乱时,自己在中原地区的流离生涯。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
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咏怀古迹;其一》作者: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
风尘:比喻战乱。
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
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
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翻译】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
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
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
【唐诗三百首】咏怀古迹?其一?杜甫_翻译注释赏析【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
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
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咏怀古迹·其一》作者: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
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
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
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
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咏怀古迹》古诗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古诗赏析【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二》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 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咏宋玉。
对宋玉身前的不得志深表同情,恨不能与他同时而生,同写悲情。
对他在文学上的贡献级加赞颂,引以为诗。
深刻的理解“云雨荒台”的讽喻意义,并以此具体描绘他的“风流儒雅”。
将楚宫德泯灭于宋玉的文采有存作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对他变现了深深的敬意。
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更是千古名句,体现出了作者雄厚的文学功底。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咏怀古迹•其二》作者: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1]摇落:宋玉《九辩》首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战国辞赋家,楚鄢(今湖北宜城市)人。
其作品首开悲秋主题。
《九辩》抒发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的情怀相同,故借此起兴。
[2]风流儒雅:出自庾信《枯树赋》,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借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强调他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人士。
亦吾师: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
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二人遭际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