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天问与《红楼梦》时代的天对
- 格式:doc
- 大小:468.00 KB
- 文档页数:69
柳宗元与屈原的千年对话:《天对》答《天问》173问!《天对》是唐代⽂学家柳宗元所写的⼀篇哲学著作。
《天对》是柳宗元为回答屈原在《天问》中所提出的问题⽽写的作品。
柳宗元与屈原的千年对话:《天对》答《天问》173问!天对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对⽈:本始之茫,诞者传焉。
鸿灵幽纷,曷可⾔焉!曶⿊晰眇,往来屯屯,庞昧⾰化,惟元⽓存,⽽何为焉!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合焉者三,⼀以统同。
吁炎吹冷,交错⽽功。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营以成,沓阳⽽九。
运辕浑沦,蒙以圜号。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冥凝⽞厘,⽆功⽆作。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乌溪系维,乃糜⾝位。
⽆极之极,漭イ⾮垠。
或形之加,孰取⼤焉!⼋柱何当,东南何亏?皇熙,胡栋胡宇!宏离不属,焉恃夫⼋柱!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青⽆黄,⽆⾚⽆⿊。
⽆中⽆旁,乌际乎天则。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巧欺淫诳,幽阳以别。
⽆隈⽆隅,曷懵厥列。
天何所沓?⼗⼆焉分?折剡,午施旁竖,鞠明究曛,⾃取⼗⼆。
⾮予之为,焉以告汝!⽇⽉安属?列星安陈?规毁魄渊,太虚是属。
棋布万荧,咸是焉托。
出⾃汤⾕,次于蒙汜?辐旋南昼,轴奠于北。
轨彼有出次,惟汝⽅之侧。
平施旁运,恶有⾕汜!⾃明及晦,所⾏⼏⾥?当焉为明,不逮为晦。
度引⽆穷,不可以⾥。
夜光何德,死则⼜育?毁炎莫俪,渊迫⽽魄,遐违乃专,何以死育!厥利维何,⽽顾菟在腹?元阴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类。
⼥歧⽆合,夫焉取九⼦?阳健阴淫,降施蒸摩,歧灵⽽⼦,焉以夫为!伯强何处?惠⽓安在?怪イ冥更,伯强乃阳。
顺和调度,应⽓出⾏。
时届时缩,何有处乡。
何阖⽽晦?何开⽽明?明焉⾮辟,晦兮⾮藏。
⾓宿未旦,曜灵安藏?孰旦孰幽,缪躔于经。
苍龙之寓,⽽廷彼⾓亢。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答何忧,何不课⽽⾏之?惟鲧讠尧讠尧,邻圣⽽孽。
恒师庞蒙,乃尚其圯。
后惟师之难,颦使试。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夫何三年不施?盗堙息壤,招帝震怒。
《天问》赏析关于《天问》赏析《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
又据传屈原被逐,忧心愁惨,徬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物可作参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写《天问》的真实起因。
《天问》中,问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当时的现实意义。
因此,屈原所提出的问题不会是仅仅根据庙堂壁画。
而是有他主观上的选择并经他精心结撰的。
从全文的先后次序来看,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实,而以楚国的贤君愚臣作为结尾,这里显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动机与创作意图,因此,这篇包含着作者深层思想结晶的《天问》,不可能是他呵壁问天的即兴之作。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
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
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
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
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摄之。
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
《易·系词》中说:法象莫大乎天地。
《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天问读后感
《天问》是屈原的一首长诗,以提问的方式对自然、历史、神话、传说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读完《天问》,我深深被屈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所震撼。
首先,屈原对于自然现象的关注和好奇是显而易见的。
他对于天体的运转、四季的更替、日夜的交替等自然现象提出了疑问,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渴望。
这些提问放在现代,依然具有极高的哲学和科学价值。
其次,屈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性的探讨也是非常深入的。
他对于历史上的事件、人物、社会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质疑。
他对于忠臣和奸臣的对比,对于君臣关系的探讨,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
同时,他也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等,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历史和人性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最后,屈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非常惊人的。
他通过对于神话和传说的描述,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比如“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等描述,都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天问》是一部充满了智慧和思考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屈原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
念。
读完《天问》,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也更加理解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上古奇文《天问》原文,屈原向上苍叩问宇宙本源一、创作背景《天问》为屈原所作。
天尊贵,因此不能向其发问,故而成为'天问'。
屈原被逐,心中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仰面叹息。
见到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墙壁上描绘着主宰天地山川的神灵,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怪异,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
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此文字收集起来。
二、作品鉴赏《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
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
'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
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摄之。
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
《易·系词》中说:'法象莫大乎天地。
'《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三、《天问》原文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天问》:屈原的旷世奇想-精选文档《天问》:屈原的旷世奇想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也是一位闪烁智慧之光的特立独行的思想家。
《史记》曰:“(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刘向的《新序?节士》亦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
”足见屈原才智过人,品行高洁,曾深得怀王信任。
但是屈原的特立独行,尤其是抗秦问题上的坚决,使秦国甚为惶恐,于是张仪使楚,重金贿赂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司马子椒、郑袖等人,合而谋之,向怀王进谗言诽谤诬陷。
就这样,屈原因怀王的不明之怒而流放于外,从此便离开了那庙堂之高的权力中心,来到江湖之远的汉水与沅湘一带,在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坎坷途上,不仅创作出了名震文坛的《离骚》,还创作出了享誉千载的《九歌》、《九章》与《天问》等作品,使其从一位“与王图议国事”的仕子,进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我们仰望夜空,看到那浩瀚的天宇,首先想起来的便是屈原《天问》中的句子。
《天问》可以说是界于《离骚》与《九歌》之间所崛起的另一座文学丰碑,是屈原哲学思想的最高体现。
在那长期流放的日子里,现实世界的艰辛坎坷,精神世界的忧愤迷惘,使他在无可奈何地等待与企盼中打发这虚度的年华,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国家日趋衰微而不能匡扶,佞臣当道而不能“清君侧”,朝廷昏聩而听不进良臣诤言,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孤独愁苦之中,只好转而向天发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圆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①《天问》不仅表现了屈原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也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极大关怀。
[第1题](单选题)对湖湘文化品格有绝大影响的三篇雄文都出现在宋代。
一篇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篇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篇是()的《重修岳麓书院记》。
A.张栻B.胡宏C.胡安国D.王夫之[第2题](单选题)()舆榇出征,收复伊犁,被梁启超誉为“五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的人”。
A.左宗棠B.曾国藩C.魏源D.陶澍[第3题](单选题)()贬谪长沙期间,写下了《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名篇。
ABCDA.贾谊B.柳宗元C.颜真卿D.秦观[第4题](单选题)()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疑问,提出了宇宙是由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人不相预”等一系列重要的观点的著作是A.《天对》B.《天问》C.《南轩易说》D.《皇朝经世文编》[第5题](单选题)()的小说以描写大革命时期洞庭湖畔的生活见长,如《丰收》。
A.叶紫B.张天翼C.丁玲D.沈从文——湘乡派散文。
A.曾国藩B.魏源C.C谭嗣同D.陈天华[第7题](单选题)()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知行统一观,对近代湖南学者的知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王夫之B.胡宏C.张栻D.曾国藩[第8题](单选题)()模仿西洋的军事技艺,特创设江南制造局;为了使军事技艺在中国生根,还主张派遣幼童出洋攻读学艺。
A.曾国藩B.魏源C.左宗棠D.郭嵩焘[第9题](单选题) 在马王堆出土的()介绍了283个古医方和医疗方法,计有103个疾病名称、247种药物名称,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
A.《五十二病方》B.《伤寒杂病论》C.《天文气象杂占》D.《黄帝内经》[第10题](单选题)()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京剧改革的先行者。
他创作的话剧有《不要忘了》、《青纱帐里》、《桃花扇》等A.欧阳予倩B.田汉C.丁玲D.沈从文[第11题](多选题)关于湖湘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从远古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时期,湖南教育都处于原始状态,发展水平十分低下,尚未从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施教人员和固定的施教场所。
屈原贾生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
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
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
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
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死。
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
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离骚》)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司马迁对贾谊,则首先表现其才华过人,“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以为能,不及也”。
汉文帝也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接着贾谊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礼乐等革新主张,但却遭到了周勃等老臣们的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登位不久,权力未稳,也只有依从而已。
所以就把贾谊贬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到长沙之后,作者重点写其郁郁不快的情怀,而在表现时,又大多借贾谊自己的辞赋来直接抒发,如其《吊屈原赋》云:“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
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多选题部分)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多选题部分)1.关于湖湘学术,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湖湘学术思想是湖湘文化的灵魂,是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贡献最为突出的部分。
B、. 中原文化中对于宇宙天道的探索热情、崇巫习俗、勇武爱国、独立创新与兼收并蓄等特征,对湖湘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特质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视为湖湘学术思想的文化基因。
C、.楚文化中求索天道宇宙的传统对湖湘学术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从老子、庄子、屈原开始,中经周敦颐、胡宏、张栻、王夫之,到近现代的湖湘思想家一直保持着探讨宇宙大本大原的传统与热情。
D、.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湖南学人以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究天地本源,思人生真谛,探历史规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性、传承有序的学术思想、学者群体和知识传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E、. 严格意义上的、体系性的湖湘学术思想是从明代才开始形成的。
古老的湘楚文化,是湖湘学术思想孕育的温床。
答案:A、C、D、2.关于贬谪文人与湖湘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湖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地瘠民贫,清以前曾长期作为被逐官员的流放之地。
B、被贬而流寓湖南的官员,大多是人文学者。
他们来到湖湘大地,一方面深受湘楚地域文化的影响,用一种特殊的心情抒写探索宇宙天道与忠君爱国的篇章,成就了他们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C、被贬而流寓湖南的官员带来了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为主要内容的中原文化,成为湖湘文化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源。
D、历史上贬官和流寓湖湘学者中最著名的是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
答案:B、C、D、3.关于屈原与湖湘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在屈原为后世留下的大量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如《天问》、《招魂》、《离骚》、《九歌》等都是在流放湖南时所作。
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是屈原的代表作。
B、屈原的《离骚》既可视为一首想象奇特、气势恢弘的诗歌,又可视为一篇探讨宇宙天道问题的哲学奇文。
屈原的对联关于屈原的对联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对联吧,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那么你知道对联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屈原的对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屈原的对联 1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联语对仗工稳,上联以反问语气出之,下联以感叹词句应对;上联抨击上官大夫,下联颂扬太史公司马迁是屈原的知音,对屈原作出千秋定论。
湖南大学内的岳麓屈子祠,有一副题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此联是清乾隆举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赢所撰。
联中巧妙地将屈原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问》),以及他用以自比的香草和至死不渝热爱的三户(楚)地连缀成联,以颂扬屈原的爱国之心和凭吊屈原的不幸遭遇。
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常以屈原自比。
《离骚》和《治安策》,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两人的遭遇相似,思想、品德、文章共通,后人在长沙建了合祠──屈贾祠。
有一副楹联颂扬他俩的爱国之心、盖世之才: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补天浴日大文章。
上联说屈原与楚有同姓之亲,而贾谊与梁怀王是师生关系,二人都为之而死。
都是出于爱国忠君之心。
下联说屈原的《离骚》,贾谊的.《治安策》的代表作,可作治世之经史而千古流传。
高义薄云天,以廉洁正直为怀,永垂遗则;英辞润金石,自扬马班枚而后,竟蹑前踪。
这是武汉大学已故黄焯教授题秭归屈原庙联。
联语颂扬屈原崇高品格和高尚气节,对祖国忠心耿耿,为人廉洁正直,宁死不向嫉贤害能、祸国殃民的权奸低头。
另: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写屈原)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写屈原)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董必武)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第一章测试1、以下哪位诗人不在“初唐四杰”之列?A、王勃B、杨炯C、陈子昂D、骆宾王答案:C2、社会思想的活跃为唐诗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侠、儒、释、道是贯穿唐朝的四种主流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属于以上四种思想的哪一种?A、侠B、儒C、释D、道答案:B3、以下哪位初唐诗人仅留下一首代表作却获得“孤篇横绝”的美誉?A、王勃B、张若虚C、陈子昂D、杨炯答案:B4、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发出“天问”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A、屈原B、宋玉C、张若虚D、贾谊答案:A5、“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形容的是以下哪位诗人A、崔珏B、李白C、李商隐D、王勃答案:C6、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他与以下哪位诗人共同倡导古文运动?A、柳宗元B、欧阳修C、苏轼D、苏洵答案:A7、清代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注著》提到“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反映了北宋的何种文化现象?A、文人写词以言志B、文人写词以载道C、文人填词供歌女弹唱D、文人填词以自唱答案:C8、唐代诗歌繁荣的表现之一就是体裁的完备,包括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多种体裁,其中至唐才渐趋成熟的是?A、律诗B、绝句C、五言诗D、七言诗答案:AB9、清明的政治环境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武皇开边未已”就批判了执政者的穷兵黩武,该篇出自以下哪位诗人?A、杜甫B、李白C、李贺D、刘禹锡答案:A10、关于唐朝诗歌“初、盛、中、晚”的划分始自以下哪部著作?A、《沧浪诗话》B、《人间词话》C、《唐才子传》D、《旧唐书》答案:A11、作为盛行于宋朝的文学形式,词起源于何时?A、隋唐之际B、中唐C、晚唐D、宋初答案:A12、为什么说词是一种女性文学?A、词的作者以女性居多B、“男作闺音”,多数词人常以女性口吻写词C、词描写的对象以女性居多D、词更多地表达女性的情感答案:B13、唐诗的繁荣离不开深厚的文化积累,但仅继承传统却无法解释诗在唐代的鼎盛,更重要的是如何继承传统。
第三讲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屈原的“天问”与《红楼梦》时代的“天对”一这一讲讲《红楼梦》。
我一直认为,中国美学的精华有一半在《红楼梦》里,还有一半在鲁迅的作品里。
因此,不论是讲美学还是讲中国美学,都不能不讲红楼梦。
具体来说,选择《红楼梦》的理由有两个。
第一个理由,《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经与美学圣经。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之中,《红楼梦》最具代表性。
坦率说,在中国的文化的典籍中,你如果想学到一点儿有用的东西,很多东西你都可以不看,因为看了也没用,在中国,很多人都是无用之人,写的自然也是无用之书。
在我看来,要了解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是要看这么几本书。
第一本,《山海经》;第二本,《庄子》;第三本,《史记》;第四本,《三国演义》;第五本,《水浒》;第六本,《红楼梦》。
从价值评价的角度,这几本书本不都值得肯定,但是如果想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美学,如果想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不说话的中国,有这几本书就基本可以了。
《山海经》是中国文化的真正源头。
中国人的性格在《山海经》里是最舒展自如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血性男儿应该说就是《山海经》里的人物的现实版。
而后面的五本书,则把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自《山海经》开始的从失败到觉醒揭示得淋漓尽致。
《庄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遗传密码的所在。
它是中国文化颓败的起点,也蕴涵着中国文化颓败的全部秘密。
有人可能会说,《论语》也很重要啊,确实也很重要,不过儒家的东西从来就是被利用一下,没有认真地实行过,倒是《庄子》那一套才是最内在的,也是最中国的。
《史记》是中国人的人性挣扎过程的真实记录。
我经常说,只有春秋战国的中国才是青春版的中国,秦汉以后,中国则每况愈下,春秋战国时代的血性男儿,春秋战国以后中国人的人格的一步一步沦落,狼一样的中国人怎么样一点一点慢慢变成了狗,怎么又变成了丧家犬,最后亡国而且亡天下,在《史记》中实际已经昭然若揭。
《三国演义》是中国主流社会的真实写照,是当上了奴隶的国人的写照。
在主流社会里的中国人究竟卑鄙到什么地步,究竟是如何地唯“江山”、“社稷”、“功名”是图,究竟如何地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惜迫害他人,我们可以借助这本书看得清清楚楚。
那么,《水浒》呢?《水浒》是中国非主流社会的真实写照,是没有当上奴隶的国人的写照。
庄子不是说了嘛?如果不能相濡以沫,那就干脆相忘于江湖。
《水浒》告诉我们的就是中国的非主流渠道里的“江湖”的心灵黑暗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是如何刀口添血,如何杀人放火,如何罪恶滔天的。
同时,是如何将“拳头大”的人奉为英雄的。
《水浒》是中国特有的“拳头文化”的写照。
最后一本书是《红楼梦》,它揭示了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彻底失败。
人与人之间的失爱,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失爱,这是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公开的秘密,但是我们只有在《红楼梦》里,才第一次大梦初醒。
所以,我才经常呼吁说,《红楼梦》写的是爱的寓言,而不是爱的故事。
其次,在六本书里,从价值评价的角度,唯一值得完全肯定的,就是《红楼梦》。
中华民族如果有文化圣经和美学圣经,我认为非《红楼梦》莫属。
二战的时候,西方有两个大作家在防空洞里躲飞机轰炸,没事可干,他们就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西方被炸平,那只要留下哪些东西就可以再造西方文化?彻夜讨论的结果,是需要留下两个人的著作,一个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是克尔凯郭尔。
那如果现在我要问大家,如果只允许保留一本书,而只要有这本书就有可能逻辑地再现全部的中国文化的精华。
这本书应该是哪一本呢?我个人觉得,应该是《红楼梦》。
再换个角度,在南大,上过我的课的同学都知道我经常提的那个“潘氏问题”:假如你要到孤岛上去独自生活一年,只准你带一本书,那么,你会带一本什么书?我觉得,这个问题很能衡量出我们自己的人生智慧与学术水平。
因为你肯定会带一本最经得起看的书,最耐读的书,而且能百读不厌的书,也就是最好的书,就好象你到孤岛上,我说允许你带一个人,你肯定不会带你最不喜欢的人,你肯定会带你最喜欢的人,最好是你的恋人,对吧?所以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看看你跟谁打交道,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水平了。
我看看你挑了哪一本书带到孤岛上,其实我就可以看出你是什么学术水平。
那么,如果需要我们在中国文化里选择一本,我们选择哪一本呢,如果我们真正对中国文化有认真的研究,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红楼梦》。
因此,英国人说:“宁失印度,不失莎士比亚”。
而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中国也宁失什么什么,但是绝对不能失去《红楼梦》。
我最近几年在全国的很多高校讲座,包括北大清华,常提的一句话就是:读《红楼梦》,听《二泉映月》。
我个人认为,这确实是中国文化里面的两个最好的东西。
选择《红楼梦》的第二个理由,是因为它是中西交流的对话窗口与对话平台。
中国现在研究学术,大家知道,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阶段,过去研究学术,只要研究儒释道就可以了,而现在我们要做学术研究,只研究儒释道就不能算是一个很成熟的学者,因为我们一定要在现代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去研究学术。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现在研究中国文化或者研究西方文化,借助一个什么样的平台我们会最省力气呢?儒家的?道家的?还是别的什么平台?这就涉及到我们对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判断。
西方的二十世纪的文化,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都有一个现象学的转向。
而西方的现象学哲学实际上跟中国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很接近的,那么,我们从中国文化的哪一个平台去理解西方文化最容易?换一句话说,我们站在什么样的西方文化的平台去理解中国最容易?我觉得,现象学的哲学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简单的平台,而《红楼梦》是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最简单的平台。
其实,仔细看一看《红楼梦》,再看一看海德格尔的书,我们就可以找到里面的许多哲学上、文化上的对应关系。
如果大家对我比现在了解得稍微更多一点儿,就会知道,其实我过去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中国美学,我过去的想法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想借助于西方来了解中国,那我们最好的平台是现象学,如果我们想借助中国来了解西方,那我们最好的平台是庄子的哲学。
因为庄子的哲学和西方的现代哲学是最接近的。
尽管它们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毕竟在背道而驰的过程当中有一个交点。
通过这个交点我们毕竟可以更好的了解西方与中国。
但现在我觉得,如果我们想借助中国来了解西方,其实《红楼梦》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平台。
我觉得要把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清楚。
包括要把这个民族和西方其他民族的文化的最根本的差异看清楚,只有一本书能够做到,就是《红楼梦》。
我认为没有哪本书还可以取代它。
就是《庄子》也不行,在《庄子》身上只能看到一个民族的过去,但是看不到现在和未来。
我过去说过,学术研究就像长跑,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能够跟着第一名去跑,然后再去超过它,也就是,首先要“照着讲”,然后再“接着讲”,最后如有可能的话,就“自己讲”。
既然如此,看看上个世纪大师们的学术选择,应该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仔细回顾一下,不难发现,王国维、鲁迅、张爱玲等大师的成功无一例外地都与《红楼梦》有关。
而且,他们的一生也其实都是在接着《红楼梦》讲,在我看来,这是他们之所以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秘诀。
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最值得去看的书和学术水平最高的书,就是《红楼梦》。
谁能把《红楼梦》弄懂,谁就完成了必要的学术准备;谁能够讲清楚连《红楼梦》都讲不清楚的问题,谁肯定就是后《红楼梦》时代的大师。
那么,为什么这些大师这么样死死地盯住《红楼梦》不放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红楼梦》不但是文化圣经,而且是对话窗口啊。
因此才会成为他们的最好的精神伴侣。
大家知道哈佛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我觉得这个校训是很深刻的。
它道出了学习之所以成功的最为内在的奥秘。
一个人的学习,实际就是要学会从“照着讲”到“接着讲”。
中国有句话说得好:“百上加斤易,千上加两难”。
就是你在一百斤上再加一斤,这很容易,但是你如果在一千斤上再加一两呢?就很难了。
但是学术研究的成功却就在于你能够加上这一两。
我们经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其实,师傅的责任就是帮助你找到学术发展的最高成果,也就是那“一千斤”,而学生的使命则是去为它加上可贵的一两。
显然,王国维、鲁迅、张爱玲等大师的成功首先就在于成功地找到了学术发展的最高成果,也就是那“一千斤”,那么,这学术发展的最高成果也就是那“一千斤”在何处呢?正在《红楼梦》之中。
因此,他们才不约而同地与《红楼梦》为友。
例如王国维,他二十八岁发表的第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就是《〈红楼梦〉评论》,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基础。
可是,如果我们知道在十六岁以前,他还没看过什么中国的文史哲书籍,因为他在全力准备科举考试。
他看见《史记》、《后汉书》之类书籍,都是从十六岁开始的,我们就会想到,从十六岁到二十八岁,他沉浸其中而且真正有所收获的,就是《红楼梦》,是《红楼梦》改变了他的一生。
而他之所以用这么短的时间就登上了一流大师的学术平台,也正是借助于《红楼梦》的推动。
《红楼梦》的伟大发现——“彻头彻尾的悲剧”,使得他进而首次诠释了悲剧的境界,意识到了在“无罪之罪”中承担“共同犯罪”之责的美学真谛。
“蛇蝎之人”与盲目的命运颓然退场,善恶的因由(“极恶之人”)、因果的设置(“意外之变故”)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中出现的由所有人来共同承担罪责的“悲剧中之悲剧”。
这些看法就是在今天也仍旧光芒四射。
而《〈红楼梦〉评论》为什么百年后还是经典?就是因为它是在作为学术发展的最高成果也就是那“一千斤”的《红楼梦》的基础上加上的“一两”啊。
王国维的成功,我们后面还要介绍,在这里,我先不说王国维,而举一个与王国维有关的例子,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的成功也跟《红楼梦》也有关,而其中的契机,就是王国维。
对此,我们看看他的《柳如是别传》,就足够了。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后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但是,让人不解的是,陈寅恪没有穷尽心力去再为秦皇汉武们立传,也没有穷尽心力去再为李白杜甫们立传,而是穷尽心力去为一个妓女立传。
这实在让后学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只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就会逐渐跟上陈老先生的思路。
其实,在陈寅恪也有一个学术思想的重要转换,开始,对自己的使命他也没想清楚,但是王国维的投昆明湖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
陈寅恪知道,王国维的自沉昆明湖可以和贾宝玉的悬崖撒手等量齐观,所勾勒的正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轨迹,而他的使命就是去呵护中国文化那真正的一线血脉。
为此,他才为柳如是这个中国的最弱最弱的女子立传。
其实他想做的无非是:完成曹雪芹“为闺阁昭传”的《红楼梦》的现实版。
曹雪芹写的是艺术里的金陵十二钗,而他则“接着讲”,写生活中的美丽女性。
在他看来,柳如是就是林黛玉。
而他觉得中国文化的真正的希望不在帝王将相,不在才子佳人,不在李白杜甫,也不在苏轼辛弃疾,而在柳如是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