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年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 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43 KB
- 文档页数:2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2《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学设计一、前言《文言文二则》是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重要材料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篇课文展开优质课教学设计,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文言文二则》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如古文的表达方式、常用词语等。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
–能够运用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简单的仿写和创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敬畏和认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二则》的主旨和核心内容。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常用词汇。
### 2.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古代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能够通过背诵和模仿掌握文言文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文化背景,引入文言文学习的话题。
•提问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内容•逐段解读《文言文二则》,讲解古代词汇和句式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和风采。
3. 拓展练习•设计情境练习,让学生用古文描述现代事物或情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与《文言文二则》主题相近的古体诗歌。
4. 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学习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表现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勇于尝试、不断进步。
六、延伸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拓展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古代文言文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设置,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20最新】四年级语文下册:22 文言文二则教案-新·部编(统编)人教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课题文言文二则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恭 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 萤”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囊萤夜读 恭勤不倦 博学多通”等词语。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认读“恭、勤、焉”3个字,会写“囊 萤”等7个字。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同学们,《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课件出示2:图文】匡衡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一个洞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另外,《凿壁偷光》和《囊萤夜读》这两则文言文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热爱读书。
由《凿壁偷光》的故事导入,引入古时候,还有一位热爱读书的人,他是晋代车胤,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2.这个故事就是《囊萤夜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个小故事。
(板书: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文言文。
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4.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他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两个文言文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结果饿肚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运气,而要勤奋努力。
《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了王戎小时候,他的父母带他去果园,他看到道旁的李树上挂满了李子,但王戎却不去摘,因为他认为道旁的李子一定是苦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判断事物。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并能够通过上下文来推断不熟悉词语的意思。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文化背景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
3.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到勤奋努力和善于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4.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对文言文文化背景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配套练习题。
2.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故事,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二则》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其中的隐含含义。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二则》故事内容和背景。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使用文言文的古代词汇和成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
2.教会学生如何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古代文言文,让学生不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还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讲解《文言文二则》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激发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
2.主体:分析文言文中的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含义。
3.练习: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对文言文的认知。
2.拓展:讲解《文言文二则》中一些古代词汇和成语的含义及用法,引导学生扩展词汇量。
3.实践:让学生独立分析《文言文二则》中的文言文段落,理解作者的用意。
第三课时1.教学反思:回顾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拓展应用: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的古代语言写一篇小作文,巩固所学内容。
3.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代文学,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通过引入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同时,通过分析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更多互动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言文。
22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认“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4.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囊萤夜读》一、谈话导入1.读课题,板书。
2.指导“囊”。
二、初读课文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和注释。
2.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盛”等多音字。
3.交流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
4.借助注释,尝试翻译。
5.总结“扩词法”。
6.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胤”。
三、运用方法,自主翻译其他语句1.师生共写,积累“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2.读句子。
3.对比阅读。
四、分析人物形象1.为什么要夜以继日?2.补充背景资料。
3.带着感情读全文。
4.教师范读、个别读、齐读。
五、出示口诀、拓展运用方法(1.看注释;2.扩词语;3.反复朗读)1.齐读口诀。
2.理解《凿壁借光》。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铁杵成针》一、温故引新1.李白诗歌,比赛诵读。
同学们,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家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欢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小古文,请看课题。
2.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1)读一读指名读,读后评议。
(2)猜一猜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3.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4.教师引领,慢慢诵读。
5.标出停顿,自由朗读。
6.同位互读,互帮互辅。
三、检查自读1.读读词语,重点正音。
(1)出示词语,指名朗读下面词语:铁杵chǔ成针老媪ǎo卒zú业(2)教师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
(3)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
2.看看部首,猜猜字义。
老媪3.学生齐诵,诵得整齐。
五、细读感悟1.观察字形,说说“曰”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 文言文二则》创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2 文言文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两则文言文分别是《王戎不取道旁李》和《司马光》。
这两则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寓意深刻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引导,又注重对文中道理的阐释,是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的好教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简单的文言文能够进行自主阅读。
但是,四年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产生困惑,需要教师耐心解答。
此外,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道理的理解也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寓意,明白道理,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掌握一些文言文阅读的方法,理解文中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文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文中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道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课文翻译:为学生提供课文的现代文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正确的课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 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文言文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则文言文,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文言文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内容包括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等。
2.文言文阅读材料:准备一些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材料,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3.教学音频:准备一些文言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的情境中。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22 文言文二则》,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 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22文言文二则》中的古代文言文材料,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古代文言文,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维和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词难句,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难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表达,将古代文言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课文《22文言文二则》2.多媒体设备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引出《22文言文二则》的文言文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22文言文二则》,理解每个故事的大意。
2.学生自主阅读,老师在一旁进行辅导和解释难点。
第三步:重点讲解(20分钟)1.老师重点讲解难词难句的语言点,比如古诗词的韵律。
2.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老师互动解决疑惑。
第四步:创新思维(25分钟)1.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创新性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和想法。
第五步:展示交流(15分钟)1.学生代表对各自小组的创新成果进行展示。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彼此的创新思维,提出建设性意见。
五、课堂作业完成《22文言文二则》的相关习题,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代文言文方面有一定困难,对此我会加大对文言文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另外,学生的创新思维还需进一步培养,可以多设置启发性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
以上便是本次课程的计划,希望能够为学生打开古代文言文的大门,引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
22.文言文二则【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2~103 内容。
【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 能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故事内容。
3.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言故事。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明白两则文言文的寓意,并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古时候没有电灯,只有油灯,而有一个人虽然没有钱买油点灯,但依然可以在晚上认真学习,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囊萤夜读》。
二、理解课题1.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2. 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用口袋装着萤火虫在晚上读书。
)三、学习生字1.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2. 学生反馈,教师检查。
四、自主学习1. 在文中找出故事的主人公,结合注释理解故事内容。
2. 故事内容:晋朝人车胤谦逊有礼,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成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五、体验感悟1. 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2. 为什么车胤不能像别人一样在晚上点灯学习?(家贫不常得油。
)3. 为了能读书学习,车胤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4. 品味字词:(1)囊:名词用作动词,用口袋装。
(2)倦:疲倦。
(3)贫:贫穷。
(4)以:用来。
六、总结全文1. 学了这则文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发言)(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2.背诵课文,将故事说给家人或朋友听听。
【板书设计】囊萤夜读车胤家贫→囊萤夜读→夜以继日读书第2课时一、课题引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诗仙李白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课题)二、初步解疑1. 出示生字,同桌互读。
2. 指名范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和理解文言文二则。
2.能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人物故事。
3.能够用简单的现代汉语表达文言文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对文言文的技巧性和表达方式进行解读。
2.理解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
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复杂句式结构。
2.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对文言文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课文《文言文二则》。
2.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
3.学生课前预习完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介绍文言文的背景和重要性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朗读课文,注重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文言文分析:(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的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从句子的组成和意思入手,理解文言文的特点。
4. 练习互动:(15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与同伴互相提问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复习课文并将其中关键词语和句子背诵记忆。
2.设计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力。
2.教师应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为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教案,希望对教学工作能有所帮助。
《铁杵成针》创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故事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内容。
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
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背诵下我们积累的成语。
)
2.学生起头,背诵成语接龙。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积累更多的成语,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
)
3.导入: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而且大多数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大家想不想看?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叫做“铁杵成针”。
(板书课题:铁杵成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去观看。
4.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要求
(二)学习成语“铁杵成针”
1.欣赏故事。
2.小组讨论交流。
师:故事我们已经看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提示和故事内容,把你的发现和你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3.汇报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李白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后又是什么事情使他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你对他了解吗?(指名背李白的诗,出示介绍李白资料的课件)
(3)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则成语的意思?铁杵是什么意思?
生说后,观看课件,板书成语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
学生齐读)谁能用铁杵成针说句话?
(4)看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只要同学们坚持学成语,日积月累,就会掌握很多词条,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就好比铁杵成针。
(三)表演铁杵成针(李白这些成绩的得跟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然而,铁杵成针这件事对他后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演一演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1.小组内先分工排练。
2.全班汇报。
(四)“铁杵成针”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谁能讲一讲你自己所熟悉的成语故事。
(五)练习题
1.看图猜成语,说意思。
2.成语计算题。
(六)总结
师: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是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学习,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吗?因此同学们,无论我们的才华、天资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