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62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详细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点,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及其意义,明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奋斗目标和历史意义,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举措和战略,增强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要求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所见所闻理解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以及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更好的把握我国在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以及基本纲领,并通过本章的教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二、授课学时:5学时三、本章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与特征;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问题;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和奋斗目标。
教学难点:1、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使学生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逻辑关系。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与发展1、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中国共产党,都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体现出科学预见、历史反思和实践检验的综合。
19世纪,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预测了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主义发展大趋势。
在 1875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或称“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称“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除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搞清楚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什么阶段。
所以在讲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之后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进行科学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之所以会发生“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准确把握,从而实行了符合初级阶段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国情基础。
通过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认识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起点、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的基本依据。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说正确判断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了什么样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为什么制定这样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什么?目前所处的战略阶段以及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是什么?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主要搞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为什么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形成:我国所处的社会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是给我们社会“定位”的问题,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