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在酒楼上 Microsoft Word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鲁迅在酒楼上文章内容
摘要:
1.鲁迅在酒楼上的背景与环境
2.鲁迅的思考:民众与革命
3.鲁迅的结论:革命需要民众的觉醒与参与
正文:
鲁迅在酒楼上,这个场景似乎与鲁迅一直以来的形象相去甚远。
我们熟悉的鲁迅,总是站在民众的前列,以锐利的笔触揭露社会的黑暗,为民众呼号。
然而,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却以一种沉静的态度,思考起了民众与革命之间的关系。
鲁迅在文章中描绘了一个酒楼上的场景,这里聚集了一群市民,他们在闲谈中,自然地流露出了对革命的看法。
在他们眼中,革命似乎只是一场热闹,一场可以看热闹,也可以参与其中的游戏。
他们对革命的理解,停留在了非常浅薄的层面,他们并不知道,也不关心革命背后的深刻含义。
鲁迅并没有直接批评这种看法,而是通过深入的思考,揭示了民众与革命之间的真实关系。
鲁迅认为,革命并非只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是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觉醒。
民众是革命的主体,没有民众的觉醒和参与,革命就无法进行。
然而,民众的觉醒并不容易。
这需要民众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清晰的理解,对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有坚定的信念。
这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他们需要领导者的引导,需要有人为他们指明方向,需要有人激发他们的斗志。
因此,鲁迅得出了结论,革命需要民众的觉醒与参与,而民众的觉醒与参与,需要领导者的引导和激发。
这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但只有走这条道路,民众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解放,革命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在酒楼上》这篇文章选自《彷徨》,被认为是最具鲁迅风味的小说。
在这篇小说里,存在着两个人物:“我”和“吕纬甫”。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了“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故乡,就到S城。
”的背景。
起初的“我”还怀着希望去访旧友,结果都无处可寻了,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兴趣。
可以说是漫无目的百无聊赖地去了一家名叫“一石居”的酒楼。
酒楼还是先前模样,但是掌柜堂倌,也都换了模样,可谓是物是人非了。
要了酒菜,“我”一人独坐在酒楼之上打发时间。
纵使窗外的大雪纷飞,眺望过很多遍的废园依旧,终究这所谓的故乡“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直到文章中另一个人物“吕纬甫”的出现,才打破了“我”在酒楼上独酌的境遇。
吕纬甫作为“我”的旧同窗和旧同事,面貌虽有改变不足为奇,让人惊叹的是,“行动变得格外迂腐”,和昔日“敏捷精悍”的他判若两人,连双眸也失去了“精采”。
然后“我”和“吕纬甫”寒暄,互通长短之时,也了解到了吕纬甫回乡为了的两件“无聊”的事情:一是为了给小兄弟迁坟,二是受母亲所托给邻居的顺姑送两朵剪绒花。
伴随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吕纬甫带着自嘲的口吻诉说着这两件事情。
“给小兄弟”迁坟之时,原本期望着看看自己的小兄弟,结果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踪影全无”!那么这迁坟又有什么意义呢?吕纬甫本来也可以将棺材卖掉,捞点酒钱,但是他没有。
“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他的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又重新埋掉了。
吕纬甫认为这足以骗骗他的母亲,让她安心。
到底是想让谁安心呢?他一边说着自己现在活得“敷敷衍衍,模模糊糊”,一边还是认真地去完成这件事。
曾经的吕纬甫能够和同伴“拔掉神像的胡子”,能够“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但是这过去的一切就像死去的小兄弟“什么也没有”,“等于什么也没做”。
吕纬甫自嘲着自己像一只蝇子,无非是绕了几个圈又回到了原点,可笑极了。
然而失去比不曾得到更让人觉得痛苦,因为这中间有一个曾经拥有。
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选鲁迅《在酒楼上》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题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题型之一,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个题型。
平常备考复习的过程中大家要养成做练习题的习惯,下面教育为大家带来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选鲁迅《在酒楼上》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做这些练习题。
在酒楼上鲁迅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吧。
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
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
我去卖棺材虽然有些离奇,但只要价钱极便宜,原铺子就许要,至少总可以捞回几文酒钱来。
但我不这佯,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
因为外面用砖墩,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
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
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
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
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
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还看得出。
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终于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怀着好意的老朋友。
他忽而停住了,吸几口烟,才又慢慢的说,正在今天,刚在我到这一石居来之前,也就做了一件无聊事,然而也是我自己愿意做的。
我先前的东边的邻居叫长富,是一个船户。
他有一个女儿叫阿顺,你那时到我家里来,也许见过的,但你一定没有留心,因为那时她还小。
后来她也长得并不好看,不过是平常的瘦瘦的瓜子脸,黄脸皮;独有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这里的就没有那么明净了。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
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
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
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经过学校的门口,也改换了名称和模样,于我很生疏。
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
“一斤绍酒。
——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客人,酒。
……”堂倌懒懒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酒到了。
我转脸向了板桌,排好器具,斟出酒来。
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我略带些哀愁,然而很舒服的呷一口酒。
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可惜辣酱太淡薄,本来S城人是不懂得吃辣的。
我想,这回定是酒客了,因为听得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
约略料他走完了楼梯的时候,我便害怕似的抬头去看这无干的同伴,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
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
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
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
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
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最新文档】鲁迅在酒楼上赏析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鲁迅在酒楼上赏析《在酒楼上》是鲁迅的作品,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当中。
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鲁迅在酒楼上赏析!鲁迅在酒楼上赏析《在酒楼上》主要讲述了一个“我”回乡后来到昔日常去的小酒楼一石居时,与旧同窗吕纬甫偶遇,听他讲诉人生悲惨境遇的故事。
虽然小说的内容很简单,但是却发人深思,给人以震撼。
鲁迅在该文中一方面极力批判知识分子改革的不彻底,另一方面又努力讴歌诚和爱。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曾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但是却因为屡遭挫折而变得一蹶不振,不再激进,变得顺从。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
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
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混混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
这无疑是非常可悲的事。
他由一个激进者而退化为一个落荒者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当年在与同学争论改革中国方法时,他若不是对自己的主张十分自信,是不至于与同学打起来的,而这“打起来”,正表明了他的激情升腾到了何等狂热的程度,及至悲叹“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他也就自然分外失望。
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
吕纬甫虽然浑浑噩噩地度日而无力自拔,但他在思想上却是十分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隐痛,充满着自责。
他说:“……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到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
在酒楼上
命题人:徐玲审核人:唐淑娟编号:9 使用时间:2、22 限时:45分钟
班级姓名学号实际用时二次批改
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解读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案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的旗手。
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另有代表作中篇《阿Q正传》。
一生创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近20本。
另有文化论著等。
《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于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2.“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
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
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
显然,他是把知识分子视为革命的重要力量。
从《在酒楼上》的艺术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要求出发的对于知识分子的热望。
在鲁迅看来,吕纬甫在新旧之争中,不再坚持鲜明的反封建立场,人生态度变得颓唐,那实在太令人失望,也实在太不足为训了。
二、字词梳理(A层)
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如嚼.泥土白皑皑
..精悍.
..堂倌.呷.酒迂.缓踌躇
..踟蹰
骇.怪圹.穴敷衍
..辜.负阔绰.寒暄.送殓.诳.
三、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7)回乡无聊去酒店。
第二部分(8—21)巧遇朋友吕纬甫。
第三部分(22—48)听吕纬甫叙说三件事。
第四部分(49)分手。
课堂探究案(一)
一、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B层)
1、肖像描写
(1)找出文中肖像描写的语句
(2)人物的外貌体现了吕纬甫的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
(1)第19段的“圆圈理论”,并且怎样理解?
(2)第26段的以前的“宏图伟愿”,并且怎样理解?(3)第40段的教书生涯,并理解。
(4)第47段的不知出路,并理解。
3、动作描写
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4、细节描写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精讲点拨:(C层)
吕纬甫人物形象小结(提示: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他的过去、现在、未来)
《在酒楼上》课堂探究案(二)
命题人:徐玲审核人:唐淑娟编号:10 使用时间:2、23 限时:45分钟
班级姓名学号实际用时二次批改学习目标:
1、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2、解读作品主题
探究一: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B层)
第2段“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
第4段“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
第31段“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
探究二:小说的主题(B层)
1、思考:造成吕纬甫人生失意、理想幻灭的原因固然与小知识分子自身性格软弱有关,
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2、造成他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3、请试着概括小说的主题。
课后拓展案
鲁迅的彷徨——读《在酒楼上》有感
从古至今,当一个人在中国被称为伟人,那他就代表着毫无瑕疵,正义凛然,而鲁迅便是很典型的例子。
只是人无完人,哪有一个人会毫无缺点?在我们从小开始知道鲁迅起,我们便被灌输“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生坚定不移为革命而奋斗”“他弃医从文,为中国的独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这一系列对鲁迅的赞美之词,但这些并不是真实的鲁迅,鲁迅也有疲惫茫然的时候,他也会有彷徨的时候,最好的证明便是《在酒楼上》,这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在酒楼上》简单看来是“我”停留在故乡旁的S城时,与曾经的同事吕纬甫相遇后进行一番谈话的故事。
小说主人公吕纬甫则被视为一个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的:当年他,吕纬甫,是一个反抗者,现在他转了一圈回来了,背离了原来的理想,即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与不彻底性。
但从我的个人感受而言,我觉得并不是这样。
在我看来,文章中的“我”与吕纬甫其实都是鲁迅的化身,只是“我”的生活更贴近当时鲁迅的生活状态,“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革命者,一个游子,当“我”在故乡之外时觉得茫然不知所属,本以为回到故乡会能找回自己的归属,但相同的感觉却依然存在着,顿时不知这广阔的世界哪里是“我”可以扎根的地方。
面对周围的美丽景色,“我”只能做一个“看客”,却无法做它们的拥有者,无法自豪地说出“这便是我的家乡的美景”。
从文章的“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这句话我们便可以感受到这种苦闷的心情。
与此同时,吕纬甫作为一个“失意”的知识分子出现了。
可是很奇妙的是鲁迅先生在“他”身上赋予了自己的样貌:“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
精神跟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从这段外貌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很典型的落魄知识分子形象,但吕纬甫又绝不是一般知识分子的那种颓废,他的身上还保留着他特有的摄人的气魄,只是他放弃了他的革命目标,所以他隐藏起了他内心那股革命知识阶层所具有的觉醒的气息,他麻醉着自己让自己放弃革命。
而吕纬甫当时的生活并非浑浑噩噩可以概括的,准确的说来,吕纬甫是对革命事业失望后压抑着自己的革命意识,放松麻醉自己的思想,让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市民过着平淡的生活,但还是在世俗生活中保有自己的思维与见解,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在我看来吕纬甫所过的生活应该是人到中年的鲁迅所希望拥有的一种看似乏味却平稳安定的生活。
因此,鲁迅也只是凡人,他也会彷徨迷茫,只是他能够及时的冷静下来与并做出适合自己的抉择。
一个不会犹豫,不会彷徨的人是不实际也不可能存在的,每次的彷徨实际是人生的每一次转机,而鲁迅的彷徨成就了《在酒楼上》这篇佳作,也成就了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