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教版必修二第二课第四框
- 格式:doc
- 大小:346.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3.正确把握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1.结合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具体事例,认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一、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判一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展开的。
() 提示:错误。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问题两个方面。
其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着第一个方面展开的,而不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唯心主义1.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学习目标]1.识记公民行使监督权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2.理解公民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3.理解如何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1.民主监督的对象和内容(1)民主监督的对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民主监督的内容: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2.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1)信访制度。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
(4)民主监督的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背景材料下岗职工老刘一直在街头以摆地摊维持生计,生意刚稍有起色,县城就开始清理乱摆摊行为。
还没等老刘反应过来,老刘的摊点被县城管队员强行推倒,老刘上前理论时反被城管执法人员殴打,一气之下,老刘卧床不起。
老刘家的遭遇被邻居知道了,邻居们听了个个为老刘一家打抱不平。
邻居甲:打热线,举报相关城管队员的行为。
邻居乙:找电台、报社,将相关城管队员的行为曝光。
邻居丙:哼,我们一起去把城管执法大队围起来,把相关城管队员打一顿,出出气!邻居丁:向当地的人大代表反映,请人大代表出面解决问题。
老刘: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算了吧。
问题探究(1)你认为哪些方式是合法的?哪些方式是不合法的?(2)这些合法的方式分别是通过什么渠道进行的?答案:(1)村民甲、乙、丁的方式是合法的,村民丙的方式是不合法的。
(2)“打热线,举报相关城管队员的行为”,是通过信访制度;“找电台、报社,将相关城管队员的行为曝光”,是通过舆论监督制度;“向当地的人大代表反映,请人大代表出面解决”,是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知识升华1.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主要渠道方式特点及作用信访制度写信、打或当面指出重要途径;有效方法、有力保障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将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好比一条纽带;监督得以落实和保障舆论监督制度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独特作用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1)不同方式的区别:①民主监督的途径主要有: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和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1.理解政府接受监督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2.把握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具体要求。
3.了解我国政府实施政务公开的意义。
重点: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原因与意义。
难点: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
基础·初探]一、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1)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①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②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3.(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①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②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③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
二、为政务公开喝彩1.政务公开取得的成就:政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2.政务公开的意义(1)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预习·提升]1.判断(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就是要政府坚持依法行政。
()(2)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和批评建议权。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四课框架
本课重点内容: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实现形式
一、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1.政治权力来自人民
2.政治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3.人民有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利
4.政治决策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1.代议制民主
2.直接民主
3.半直接民主
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特点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和实现途径
3.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5.推进依法治国和司法公正
五、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2.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
3.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1.了解依法行政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2.理解依法行政的意义。
3.理解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重点: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及意义。
难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基础·初探]一、政府依法行政1.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必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要求: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4.重要性(1)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1.政府行使权力的环节:决策、执行、监督等。
2.政府决策的要求(1)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3)在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3.保障措施:为减少决策的失误,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预习·提升]1.判断(1)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法律授予的。
()(2)依法行政就是政府工作人员依据法律规定执掌国家政权。
()(3)政府依法行政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重大决策应由人民来决定。
()(5)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社区,必须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
()(6)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第二框征税和纳税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统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统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第二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必修三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综合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修四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第二框意识的作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判断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第二框征税和纳税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统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统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第二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必修三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综合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修四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第二框意识的作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判断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P27)
一、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法律基础
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法律基础是公民享有监督权。
1、监督的对象:
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监督的方式:
批评、建议——针对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上的任何行为。
申诉、控告和检举——针对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上的违法失职行为。
二、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备注1:信访举报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备注2:公民监督是权利对权力,人大监督是权力对权力,所以后者的优点是“使公民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
2、其他渠道(新形式、新方法)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备注】
监督听证会≠听证会。
前者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后者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三、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
1、对国家
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对公民
激发公民参与政治的主人翁精神。
1、一方面,要勇于行使,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
【备注】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是行使权利,不是履行义务,勇于行使不等于必须行使。
但可以说应该行使,是道义上应该,非法律上应该。
2、另一方面,要负责地行使,必须采用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四、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基本要求
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比较
公民提出批评、建议,既可以是参与民主决策,又可以是参与民主监督,如何区分呢?
1、从参与的渠道区分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2、从指向的环节区分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指向决策环节(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执行前)。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指向执行环节(执行中、执行后)。
本框重点、疑点、盲点
1、重点
(1)民主监督:为什么?
①法律基础:监督权。
②重要意义。
1、对国家
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对公民
激发公民参与政治的主人翁精神。
(2)民主监督:怎么样?(空五行)
①重要渠道。
1信访举报制度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
4监督听证会
5民主评议会
6网上评议政府
②基本要求。
1为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与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扰乱公务活动。
2、疑点
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区别。
(渠道、指向)
民主监督三大主要渠道的各自特点。
民主监督是权利(可以、应该),而非义务(必须)。
第二课小结
第二课和第一课的关系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
1、有序和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是否坚持党的领导。
归纳起来,衡量有序和无序参与的准绳就是法律与规则。
2、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
(1)对公民自身:维护合法权益;增强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2)对国家机关:改善国家机关的工作。
(3)对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