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说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48.95 KB
- 文档页数:7
《苏幕遮》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幕遮》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幕遮》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理解并掌握《苏幕遮》的主要词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辞能力;3.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品味;4.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诵读《苏幕遮》的词句;2.培养学生的修辞能力,理解并欣赏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表达,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音乐《苏幕遮》,向学生介绍《苏幕遮》这首古文词的背景和主题。
然后简单介绍苏轼及其著名的《苏幕遮》。
2.课文阅读(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苏幕遮》的课文,让学生自行阅读。
然后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及抒情的方式。
3.词句解读(20分钟)教师选取《苏幕遮》中具有代表性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解读,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可以在诗句旁边做笔记,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目的。
4.学唱《苏幕遮》(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苏幕遮》的曲调和唱法,逐句教唱。
学生可以跟随音乐的旋律,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5.表演舞蹈(3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组表演《苏幕遮》的舞蹈。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词句,根据词句的意境和情感编排舞蹈动作。
学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
6.课堂评价(10分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根据学生的主动参与、对于词句的理解和舞蹈表演的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复习整理《苏幕遮》的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扩展:1.邀请学生以《苏幕遮》中的词句为灵感,绘制插画,展示其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词句,创作一首与之相呼应的新词;3.学生选择一段词句,在诗词阅读会上进行即兴演唱或演讲。
五、教学资源:1.音乐《苏幕遮》;2.课文《苏幕遮》;3.舞蹈教学视频;4.词句解读材料。
《苏幕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幕遮》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意义;2.理解《苏幕遮》的基本情节,鉴赏其中的艺术特点;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苏幕遮》的基本情节;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对《苏幕遮》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苏幕遮》的基本情节和相应的分析;2.课堂讲述:教师对《苏幕遮》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作品意义进行讲述;3.课文解读: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解读《苏幕遮》的语言和情节。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苏幕遮》的景色作品,引导学生对《苏幕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
2.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苏幕遮》。
(2)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苏幕遮》的情节和主题进行讨论。
每组选择发言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
3.讲解(1)教师讲解《苏幕遮》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意义。
教师重点介绍作者黄庭坚和他在文学上的地位。
(2)教师进行课文解读,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
4.艺术欣赏教师播放苏醒的《苏幕遮》的曲目,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感受其中的情感。
5.拓展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一首关于《苏幕遮》的诗歌或曲调,展示给全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苏幕遮》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谈论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互动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七、教学延伸:1.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与《苏幕遮》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苏幕遮》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了解古代乐曲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代乐曲,如《古琴曲》、《箫曲》等,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与《苏幕遮》的音乐创作相呼应,进一步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篇一:《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篇二:苏幕遮_教案_(周邦彦)】苏幕遮(周邦彦)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语言。
4、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解题苏幕遮,词牌名。
三、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四、朗读课文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学生齐读。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基调是伤感低沉的,因而在语速上要缓慢、低沉、绵长。
大家都知道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所以词也是非常讲究韵律美的。
《苏幕遮》一词押仄韵到底,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韵脚和重点词的重读,结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即气韵,读出作品音乐美和情韵美。
3、指定同学朗读。
4、再次齐读五、赏析词义1、整体感知: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一)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明确: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篇中国古典名篇,苏轼的《苏幕遮》常常被用来教学。
在人教版的高二选修中,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课文之一。
如何为学生设计一节有趣且有收获的《苏幕遮》教学课程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苏幕遮》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字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剖析文本,撰写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1. 庖丁解牛式的阐释。
2. 突出作者的文学艺术性。
3. 了解宋代文学特点,理解宋代士人的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从文学的角度剖析《苏幕遮》。
2. 分析《苏幕遮》的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夸张和比喻等。
3. 了解《苏幕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畅谈对其中内容的感悟。
教学方法:1. 阅读课: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的细节和文学技法。
2. 讲解课:对文章结构和文学技法进行剖析,解读文章中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3. 讨论课: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思考,让学生学以致用。
4. 作业课:设计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剖析文章,整理思路,撰写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手段:1. PPT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详细解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视频讲解: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学技法。
3.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苏幕遮》的歌词,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2.3 词牌特点讲解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等。
示范创作一首《苏幕遮》的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特点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苏幕遮》的仿写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4.2 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词牌结构的掌握和对意境的创造。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周邦彦的词作选集、词牌特点的讲解资料等。
推荐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代表之一,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高中选修课程中,《苏幕遮》也是一个必修的文学作品,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苏幕遮》,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了解《苏幕遮》的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理解《苏幕遮》的结构和主题。
(2)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式。
(3)分析《苏幕遮》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技巧。
(4)探究《苏幕遮》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苏幕遮》的阅读与分析。
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内涵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首先,教师应该对《苏幕遮》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从作者、时代、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诞生的背景。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情节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苏幕遮》的情节发展是层层递进的,令人阅读时难以放下。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分析《苏幕遮》中情节发展的技巧,探讨作者如何安排情节,为学生提供深度分析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接着,教师应该对《苏幕遮》中的主题进行详细讲解,并从文化、哲学、思想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从中找到与自身类似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最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由于文言文较为复杂,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会遇到些许困难,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细节、理解词法、句法等基本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文学素养。
《苏幕遮》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荷的名句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7.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8.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学了这么多关于荷的名句,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美景,今天,我们接着走进周邦彦的故园之荷——《苏幕遮》。
(考察学生的积累、梳理和整合能力,能够将积累的文化知识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在表达交流中运用形象思维,丰富感受,为学习新课做铺垫)二、出示目标1、吟咏诗歌,感受意象。
2、体会手法,品味意境。
(考查诗歌的朗诵,把握并感受意象,通过意象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体会鉴赏文学作品的手法,并形成美的创造)二、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晚期的一个重要词人,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周邦彦精通音律,善作词,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搜集和审定了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新调。
周词题材狭隘,多为羁旅愁思,但在艺术、技巧堪称北宋词的又一集大成者,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
(粗体字需要学生重点标记,属于高考考点之一。
根据高考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需要对作者的名、字、号或谥号及其作品集作出了解和掌握,以便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三、整体感知(一)吟诵诗歌,以声求韵1、学生自读2-3遍,提出吟诵要求,注意语速、语调、感情、节奏等,提请三位同学吟诵,鼓励学生吟唱,请同学予以点评。
2、老师范读,注意声情并茂,上下片之间停顿稍长,感情过渡转换要自然,在“家住吴门”之后加叹息声(创造性审美体验)。
3、投放PPT,给出吟诵方法指导,学生稍作标注,继续自读,然后找学生展示。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碧云天)》。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碧云天)》。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幕遮(碧云天)》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理解诗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苏幕遮(碧云天)》。
2. 结合课后注释,解释诗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碧云天)》的鉴赏短文。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 鉴赏教学:教会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背诵和鉴赏作业,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了解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幕遮》说课稿
怀宁县新安中学孙敬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周邦彦的《苏幕遮》,现在从以下七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
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
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
方法,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大量的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已经能感悟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并且我们已经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学习了《将进酒》、《阁夜》、《虞美人》,因此在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文中的
精妙语言。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
定为:
1.知识和技能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
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据此本课教法和学法确定为: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文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以下教学内容:
(一)、回忆导入:(先请师生一齐回忆学过的有关荷的诗文,师总结)
(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
1、学生自读词文,揣摩词人感情变化。
2、指定两名学生演读,学生互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并反复揣摩。
(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
5、请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
教师总结: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语调,停顿、节奏。
6、有感情齐读。
7、这首诗的上下片内容分别是什么?(设计意图:从总体上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领悟词人的情感变化,从整体上把握本文主要内容和情感,并且力求共同提高师生的朗诵能力。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词语言魅力。
问题1:词的上片写景,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问题2:找出你最喜欢最欣赏的一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六人一小组,组内讨论,
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以下讨论话题的次序在课堂生成)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
问题3:词的下片抒情,你认为哪些字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先讨论,后交
流)(设计意图:从细微处揣摩作者情感)
问题4、作者想起了故乡的谁?这种表达思念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师追问)“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师补充: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曲笔”的写作手法。
)
问题5: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握词的主旨)
问题6:齐诵全词。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
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
问题7: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
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练习二)(设计意图:分析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周邦彦的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念故乡和故乡亲朋的情怀。
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婉约。
(五)、拓展提高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结合“因声求气”的方法来鉴赏[唐]白居易《长相思》
(设计意图: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
为强化
学生对“因声求气”的方法的掌握,我就设置了一道练习题。
)
(六)、课外作业:
背诵这首词;
完成《导与练》同步作业中范仲淹《苏幕遮》赏析题。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七、说板书设计(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
生直观地领会本本词的内容,结构、艺术特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
苏幕遮周邦彦
触景生情
燎香图烦闷
鸟雀呼晴图欢快
雨后风荷欣喜
梦人芙蓉浦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