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93 KB
- 文档页数:3
家的意味-部编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家”的含义,感受家的温暖;2.能够用简短的话语描述家的意义;3.通过对名人名言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家”的含义;2.学生描述家的意义;3.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三、教学难点1.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家的意义”;2.讲解法:讲解名人名言;3.分组讨论法:加强学生对“家”的理解;4.思考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表达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家的意义是什么?”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简单讨论。
2. 讲解(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家的意义。
如:•“一个家庭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这个家庭中头脑很聪明的人,而取决于这个家庭能够协调一致、团结互助的程度。
”——张爱玲•“家是一座港湾,有你们在的地方才有宁静与安全。
”——乔·拜登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讨论家的意义,每组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最能代表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表述。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做简短的发言。
4. 思考(10分钟)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家庭关系对自己的意义:1.当你生病需要休息时,家人是最好的照顾者;2.当你面临压力时,家人是最好的支持者;3.你做错了事,家人是最忠实的指引者。
在这些情境中,学生会感受到家庭关系的真正含义。
5. 总结(5分钟)通过集体讨论,总结出学生对“家”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材评价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家”的理解和价值观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同时,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也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七课第一节《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思想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了“认识家——品味家——热爱家”的教学版块,巧设情景,合作探究、阅读感悟,活动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
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
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品德。
能力目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4.2家的意味一、教学目标1.理解“家”的内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家的温暖和责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家庭、尊敬家长的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家的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难点: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深刻感悟家的温暖和责任。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家庭温馨场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新课内容讲解】一、家的内涵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生活的起点和归宿。
2.家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港湾,它给予我们温暖、支持和爱。
3.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
二、家庭的重要性1.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一个和睦的家庭能培养出健康、自信、乐观的孩子。
2.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形成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
3.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影响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
【活动设计】活动一:家庭照片分享会学生带上自己的家庭照片,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与家人的故事,并讨论这些故事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感受和启示。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活动二:角色扮演游戏——我的一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家庭成员(如父亲、母亲、孩子等),模拟一天的生活场景,包括早晨起床、上学或上班、晚餐时间等。
在模拟过程中,学生要尽量表现出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与家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相互关心的重要性。
【总结与反思】1.学生集体反思家庭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和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念,让我们的家更温暖。
2.教师可以就今天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家的认识和感悟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我的家”的短文,描述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成员间的互动,表达对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统编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的第一框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明确自己作为家庭小主人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家庭孝亲敬长的具体行动。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加深对“家”的内涵挖掘;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旨在传统文化中“家”的内涵,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在此之上理解并感悟孝亲敬长的原因和要求。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萌发,寻求独立和自主,但心智的发展尚未成熟。
在后疫情时代,充足且适切的亲子沟通常常无法展开,而不少父母也长期忽视亲子交流,漠视了不良亲子关系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危害。
由于父母工作压力与孩子学业压力交叠,容易引发亲子间摩擦和隔阂,不少学生的生活成长一直是家庭的中心,未曾用心体会“家”的深刻意味,用心体味亲情之爱,需要引导学生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家庭中的各种情况,加深对家的理解。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合作探究安排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任务或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定义、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的意义。
掌握家庭的组成、家庭角色以及家庭责任。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整理、情景探究等活动,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学会以实际行动孝亲敬长,提高传承家风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
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传统中国家庭独特的内涵以及意义。
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组成以及家庭责任。
教学难点传承家庭传统美德及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歌曲对“家”的解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家”的构成因素,引出授课主题。
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家的意味》(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七年(上册)一、教学介绍《家的意味》是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体会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二、学情介绍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他们可能会对家庭中的一些问题产生困惑和矛盾,同时也渴望得到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任务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知道家庭的功能。
体会家庭中的亲情之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学会关心、爱护家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懂得回报家庭。
四、组织教学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家庭的视频或讲述一个与家庭有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讲解新课: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讲解家的内涵、意义、功能以及亲情之爱等内容。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的感受和体会,探讨如何关心、爱护家人。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强调家的重要性和亲情之爱的珍贵。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家庭的短文、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
(2)体会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3)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关心、爱护家人,增强家庭责任感。
六、教学法讲授法:讲解家的内涵、意义、功能等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之爱。
七、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资料、案例材料等。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四个板块)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家人的付出与亲情的温暖,养成孝敬的品德,承担对家庭的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家、对亲情感悟与理解的认知能力,归纳孝敬父母的做法,提高孝亲敬长的行为能力。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能够回忆、举例说出家之意味的事例。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七课《亲情之爱》中的第一框《家的意味》。
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苦,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与能力”。
本框题由“生命的居所”、“中国人的家”两目组成。
主要是引领学生体会家的意味,形成孝亲敬长的良好品德,从我做起,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二)重难点分析:感受、体会家的意味;在生活中践行孝亲敬长的美德。
三、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对学生的小调查,了解到学生知道父母要工作、要做家务,但对于父母同时承担工作与照顾子女所要付出的双倍辛苦没有仔细体会过。
通过课前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学生能够回忆起温馨的生活片段,但大部分都是过生日等这样的特定事例,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家庭氛围中所体现出的和谐、和睦。
另外部分学生说出了一些困惑,如不知怎样关心父母、不知怎样向父母表达情意等。
综上,需要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指导学生自觉践行孝亲敬长的良好品德。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猜一猜”
(一)导入:
家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同学们是否想过,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每个人对家都有不同的体味。
(二)评价任务:体会父母的辛苦
1.播放视频《史上最辛苦的工作》片段1
思考交流:
(1)招聘者招聘的可能是什么工作?
(2)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3)应聘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2.播放视频《史上最辛苦的工作》片段2
思考交流:
(1)应聘者真正应聘的是什么工作?
(2)应聘者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三)反馈指导
1.师生共同归纳:
(1)应聘者应聘的是--妈妈
(2)应聘者的态度前后变化:否定--惊讶--认可--感动
2.思考交流:你的父母辛苦吗?父母的时间去哪了?
师生共同归纳:
父母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花在了照顾子女的生活上、花在了关注子女的学习上等等。
3.出示材料:课前小调查“父母的时间去哪了?”的调查结果。
4.思考交流:父母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子女,他们如何兼顾?
(四)小结
从分享《史上最辛苦的工作》的视频,到“父母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课前调查,再到父母如何兼顾工作与照顾孩子的探讨,我们都感受到父母的爱,都透着一个字“辛”,他们真的很“辛苦”。
第二板块:“晒一晒”
(一)评价任务:体会家庭的温馨
小组交流:晒晒我和父母的温馨生活
(二)反馈指导
1. 播放视频:学生与家人的温馨生活
2.小组内交流:我和父母的温馨故事
3.小组推选出一个最温馨的家庭故事
4.全班交流分享温馨的家庭故事
(三)小结:
生活中充满着这样许许多多温馨的故事,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着家带给我们的温馨。
第三板块:“听一听”
(一)评价任务:体会生命的历久弥新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家的意味是什么?
(二)反馈指导
1.播放音频:“感动中国人物陶艳波”的颁奖词
2.播放视频:陶艳波的事迹
3.班级交流:这个家庭家的意味是什么?
(三)小结:
陶艳波的事迹不仅仅是辛苦陪读16年的坚持、无私、用心,更重要的是,陶艳波让儿子像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了做梦的权利和追梦的能力。
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全新的, 这样的爱历久弥新。
第四板块:“表一表”
(一)评价任务:将孝心转化为孝行
思考交流: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二)反馈指导
1.说文解字:“孝”字的寓意
2.师生归纳: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是每个子女的法律义务。
3.交流分享: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4.学生活动:为家人书写“亲情卡”,体会家的味道,表达对家人的情意。
(三)小结:用所长帮助父母、用真情关心父母、用话语温暖父母
本课结语:
本节课通过对“辛”、“馨”、“新”的交流、探讨,体会了家的丰富意味,希望同学们养成孝敬的良好品德,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承担起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