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复习学案+++物质构成的奥秘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班级 姓名【考纲要求】⒈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⒉了解原子、分子、离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⒊知道原子的构成,能看懂简单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⒋知道元素及其分类、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⒌知道相对原子质量【复习内容】教材第三单元 【要点梳理】知识点1 分子与原子分子 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 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 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和质量都 、都在不断 ;之间都有 联系 分子是由 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 ,原子 。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 。
知识点2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 ☞相对原子质量≈ +知识点3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 (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的 (约为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 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121121)r A ⨯=原子的质量碳个原子的质量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知识点4 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 (即核内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符号⑴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大二小) 元素名称 氢 锂 碳 氮 氖 元素符号 He Be B O F 元素名称 钠 镁 磷 钾 钙 元素符号AlSiSClAr(带 电) (不带电)(带 电) 原子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决定原子质量的是☞三个决定 『不是所有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 子,化学性质就相似.如He 与Mg 』〖计算公式〗[温馨提示]☞②当元素符号前的化学计量数为不是“1”的其他数字时,只有 ,没有 ,如3H :表示⑶元素周期表---发现:门捷列夫⒊离子⑴ 概念:带电的或 叫离子。
⑵ 分类:带正电的离子叫 ;带负电的离子叫 。
⑶离子符号a.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在后。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一、知识梳理(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列出图表)2.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3.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练习:如果某元素的实际质量为M kg作为标准的碳原子的实际质量为N kg,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元素1.元素的概念(由元素的概念可知,元素的种类是由______________数决定的)2.地球中所含的元素(前四位):3.元素符号的写法及意义(课本P75页表中元素的符号一定记住)4.元素周期表(什么是周期、什么是族及表中各部分的含意)(三)离子1.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共有____层,最外层最多有____个,其中,只有一层的最多有____个,元素的化学与______________有密切的关系。
)2.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原子中存在的两个等式。
3.离子的形成4.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符号中数字的意义及离子示意图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
如Mg2+ ,名称为__________,整个5.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四)化学式与化合价1.化学式的概念及意义(特别注意宏观与微观的区别)2.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顺口溜一定要记住)练习:默写出六种原子团的写法和化合价3.根据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写已知物质的化学式(步骤要记住)4.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判断某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例:根据氧元素的化合价,计算下面化合物中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5.根据化学式计算:(以NH 4HCO 3为例完成下面的复习)(1)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3)计算物质中N 元素的质量分数:二、同步测试1、 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 、 氢的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中子B 、 氢原子必然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C 、 氢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电子D 、 氢原子中必须有一个电子2、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3、 不同种元素间的本质区别是原子的( ).A. 中子数不同B. 质子数不同C. 核外电子数不同D.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4、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 氧B. 铁C. 硅D. 铝5、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名称一致的是( ).A. 氧化镁 MgO 2B. 二氧化硫 O 2SC. 氯气 Cl2D. 氢氧化钠 Na(OH)26、今年1月分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 2SiO 3 (硅酸钠),Na 2SiO 3中Si 元素的化合价为( )A .+1价B .+2价C .+3价D .+4价7、 请用数字和化学符号表示:2个氢原子________ +2价的钙元素________ 2个钠离子_______ 2个水分子________8. 海洛因是我国政府明令严禁的毒品。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3)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4)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化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强化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2)纯净物与混合物;(3)化合物与元素化合物。
2. 基本粒子(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化学键的类型。
3. 物质结构与性质(1)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2)分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3)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4)离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4. 物质的变化与转化(1)化学反应的类型;(2)化学反应的本质;(3)物质转化规律。
5.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1)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物质的应用领域;(3)物质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4)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2. 教学难点:(1)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2)物质结构的微观解释;(3)化学反应的本质及物质转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3. 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 注重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运用推理判断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与测验: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六、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1. 课时:本章复习共需4 课时。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2.掌握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2.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的物质,如铁、砖块、空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20分钟)
2.1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教师讲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包括物质的原子、分子构成,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是相互关联的。
2.2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教师讲解常见的基本物质种类和特性,包括金属、非金属和水等。
通
过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特性,并能够将其归类和描述。
3.实验活动(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3.1实验一:探究物质的导电性
学生将金属导线分别与两个灯泡连接起来,然后将导线的另一端分别
与不同的物质接触,观察灯泡的亮度和闪烁情况,判断物质的导电性能。
3.2实验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取一些水,然后将不同物质加入水中进行搅拌,观察物质是否溶解,并用透明塑料杯盛装物质溶液,观察溶液的性质和颜色变化。
4.实验总结和讨论(20分钟)
5.拓展延伸(10分钟)。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一、教材分析(复习课定位)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第三单元的知识复习。
第三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
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这些生长性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节点。
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术语和用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基本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本单元包括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基本概念,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大量联系,可以举一反三,但学生刚接触无法融会贯通,也无法清晰地整理好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学生觉得第三单元难的其中一个原因。
二、学情分析1、化学和物理基本同一时间讲分子原子,在此之前学生极少微观感性认识,通过第三单元新课学习,学生只是初步建立微粒观。
2、本单元包括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基本概念,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在不容易理解的基础上,大量陌生的名词如“相对原子质量”“相对稳定结构”“核电荷数”等让学生容易混淆。
学生普遍存在听课能听懂,做题错得多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习题的提问形式偏注重理解,学生学习化学时间不长,累积的知识和感性经验有限,不容易通过大量例子多角度地理解概念,导致概念理解不透彻。
3、本单元重点较多但零散,学生做题时遇到的困难无法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知识的附着点,学生对概念之间是如何联系和发展的联系很模糊。
4、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从第一、二单元的实验操作和元素化合物知识跳入抽象概念的学习,与前两个单元的识记类内容形成强烈反差,学生容易产生惧难情绪。
三、教学目标1、回顾、进一步理解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
2、通过具体物质(元素),及其变化为例构建本章知识网络。
3、进一步强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离子的变化,而原子、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4、进一步建立起微粒观,并能运用微粒观解释有关问题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等基本概念复习;2、理解物质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3、进一步建立起微粒观,并能运用微粒观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2. 能够运用物质构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元素、化合物、晶体等。
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 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构成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构成是什么。
2. 讲解:介绍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展示和解释。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
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食盐的溶解等,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知识进行解释。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物质构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解释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深入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相关企业,直观地了解物质构成的实际应用。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教案)目的要求: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讨论后回答。
⑴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⑵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⑶原了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⑷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⑸不同类的原了内部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从表2--1中的数据,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阅读、思考、讨论,都是巡视辅导答疑,并安排适当时间板书再提出以下问题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⑴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小结并板书: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电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⑶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内部结构难以直接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发挥充分的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注意:不能完全用宏观运动去想象原子结构),从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几种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以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2、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以及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化合价的运用及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难点:
1、分子特征的探究,认识元素周期表。
2、化合价的灵活运用和商品标签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活动一]知识整理(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为辅)。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答的准!
从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最外层电子等粒子种选择恰当的粒子填入下列空格处: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3)“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是的本质区别;
(4)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三]赛一赛,看谁答的快!
1、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一种由氢元素组成的新物质,其化学式为H3,在每个H3分子中有个氢,H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据报道,某地发现一温泉,水温高达58℃。
经分析,该温泉属硅酸盐矿泉,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对心脏病、高血压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已知硅酸盐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硅酸的化学式为()
A、H2SiO4
B、H4SiO3
C、H2SiO3
D、Na2SiO3。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宏观上,掌握物质由元素组成。
⑵微观上,认识原子、分子、离子构成了物质。
⑶理解元素、分子、原子的概念,并能综合运用宏观和微观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⑴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回忆,教师辅以适当的组织和引导,完成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的整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⑵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复习各种概念,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⑶通过想象、猜想、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3、情感目标⑴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⑵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三、重点难点1、重点:宏观(物质、元素、化合价等)和微观(分子、原子及其构成粒子、离子)概念的联系性的了解,并建立起知识体系。
2、难点:(1)对所复习概念建立知识体系;(2)微粒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3)有关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四、教学策略本专题用“建构式”的教学模式,课前通过教师和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并讨论在学习中的困惑或问题,然后通过课堂交流、讨论、争论、解答,拓展等环节达到复习目的。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引入复习内容: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师引言】引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着,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中,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多媒体展示1】一、物质的多样性【多媒体展示2】绚丽多彩的物质【教师过渡】在这些物质中,我们最熟悉的物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水、空气环节二、复习物质的组成——元素【多媒体展示3】水电解水【过渡】水是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物质,电解水是同学们熟悉的实验,你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学生回忆后回答,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教师过渡】对,我们就从宏观和微观来讨论物质构成的奥秘。
【板书】宏观、物质元素组成【教师过渡】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这是元素周期表,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就是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了解原子序数、周期和族的含义,可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4、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从组成上区分识别氧化物。
5、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6、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7.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8.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有关的计算。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表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二、知识梳理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微粒、带电情况)
2、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3、相对原子质量(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二)元素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写法及意义)
3、元素周期表(规律及用途)
(三)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2、原子结构示意图(符号的意义)
3、离子的形成
4、离子符号(写法及意义)
5、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四)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的概念及意义
2.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3.根据化合价写物质的化学式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5、根据化学式计算
(1)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3) 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三、知识网络
四、方法总结
五、同步测试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能构成分子 B.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
C.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我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10吨氦—3就能满足我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
关于氦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3 B.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2
C.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3 D.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2
3、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
A.H2 B.2H C.H2O D.2H2
4、“三氯生”是一种高效广谱抗茵剂,广泛应用于牙膏、药皂、洗面奶、空气清新剂等。
下面关于三氯生(C12H7Cl3O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三氯生中含有氧气分子 B.三氯生由碳、氢、氯、氧四种元素组成
C.三氯生是一种有机物 D.一个三氯生分子中共含有24个原子
5、1个氢原子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不含中子。
当1个氢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它不会变成()
A.质子B.原子核 C.阳离子 D.带负电荷的离子
单质
化合物
元素
组成
表示符号—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
原子
结构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阴离子
阳离子
构成
意义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单质
金属
非金属
稀有气体
纯净物
分类
化合物
氧化物
碱
酸
盐
物质
6、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给出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表示的是三个原子 B.③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C.①③表示的是阳离子 D.①②表示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7、填空题
下图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用对应的序号填空:
(1)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元素R形成碱的化学式为R(OH)3,则R元素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能是____________。
8、(2004·南京市)2003年lO月15日,中国“神州五号”飞船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偏二甲肼是火箭推进器的常用燃料。
根据偏二甲肼的化学式C2H6N2,你知道哪些信息?(即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回答不要求涉及相对原子质量。
)请写出三点:
(1) ,(2) ,(3) 。
9、用化学符号表示:3个氮原子_____,+3价的铝元素________,n个水分子__________,2个铁离子_________,2个铵根离子_________。
附加题:
10、自然界生命体的有机物组成除C、H、O外还有其他元素,如藻类物质(化学式可表示为C106H263O110N16P)的组成中就含有N和P。
α—丙氨酸是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1)写出α—丙氨酸的化学式。
(2)α—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标准答案
1、D
2、B
3、B
4、A
5、D
6、D
7、BD;AD;C
8、表示偏二甲肼这种物质;表示1个偏二甲肼分子;表示偏二甲肼有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表示1个偏二甲肼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 +39、3N AI nH2O 2Fe3+ 2NH4+
10、C3H7NO2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