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肽的吸收转运机制及生理学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343.39 KB
- 文档页数:5
尽管早在1950年有研究者报道了肽转运的证据,但是氨基酸以小肽形式被吸收利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慢慢被接受。
小肽可通过小肠寡肽转运蛋白1(PepT1)转运,也可通过细胞旁路(Para-cellular Movement)和细胞渗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等替代途径转运。
1小肽的吸收、转运和利用1.1小肽吸收转运的优势虽然游离氨基酸转运蛋白具有底物特异性,但PepT1可潜在转运400种二肽和8000种三肽[1]。
与单个氨基酸吸收利用相比,同样的能量支出,PepT1 1次可转运2或3个氨基酸进入细胞。
此外,如果动物游离氨基酸运输缺乏,PepT1可转运足够的日粮氨基酸,从而补偿其不足带来的不良影响。
有研究者以具有同样氨基酸组成的纯氨基酸混合物作为小肽在动物体内的吸收、转运和利用徐运杰,舒建成(湖南唐人神集团质量技术部,湖南株洲412007)摘要:文章通过总结小肽在鼠、兔、家畜和家禽中应用的研究数据,详细论述了其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利用,同时简述了肽转运蛋白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小肠;肽;肽转运蛋白;氨基酸中图分类号:S963.73+1;Q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84(2010)01-0007-04收稿日期:2009-11-02作者简介:徐运杰(1980—),男,湖南邵阳人,硕士,主要从事饲料质量技术控制和配方方面的工作。
Study on Degrading Corn Straw with White-rot FungiHOU Jin,LI Ting,LI Jie*(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150030,China)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best culture medium prescription of white-rot fungi strain which is produced with corn straw,this trail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fermentation which used four kinds of white-rot fungi strains that was made of corn straw(the culture medium of white-rot fungi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reatment groups,whose materials were74%corn stalk powder and1%lime,add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maize flour and wheat bran,treatmentⅠ:20%,5%,treatmentⅡ:15%,10%,treatmentⅢ:10%,15%and treatmentⅣ: 5%,2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ur treatments all can ferment corn stalks,decreased the content of rough fiber and improved crude protein(CP)content30days later.The culture medium affected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in fermentation of corn straw more significantly(P<0.01),and content of rough fiber was significantly(P>0.05). Therefore,the effect of corn straw fermentation with white-rot fungi strain produced(74%corn stalk powder and 1%lime,5%maize flour and20%wheat bran)is the best,which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and is a production prescription for white-rot fungi more suitable.Keywords:white-rot fungi;strain;fermentation;corn straw对照组,研究了鼠对蛋清蛋白水解物与大豆蛋白水解物的吸收利用和生长猪对乳蛋白水解物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肽结合氨基酸进入门脉血的速率更快。
饲用小肽的生物学作用及吸收作者:申惠敏贾秀珍来源:《家禽科学》2014年第09期摘要:文章重点讲述活性小肽应用于家禽饲养中,小肽对家禽肠道发育、消化酶、微生态、机体免疫力、生长性能等影响;小肽吸收机制及部位及影响小肽吸收的因素等。
关键词:活性小肽;家禽;吸收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同样是构成鸡体所有组织的重要物质,更是组织增长、修补、更新和产蛋、产肉等重要营养。
在饲喂鸡时料中蛋白质不足,会影响生长缓慢甚至停止、食欲减退、羽毛不整、抗病力下降等。
而小肽作为蛋白质营养作用的重要形式不仅可被直接吸收,而且能够协调各种营养成分的利用并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
另外,小肽还具有吸收速度快、耗能低和载体不易饱和等特点,正是由于小肽在营养、吸收上的特点,小肽在促进家禽肠道早期发育,维护家禽肠道生理功能方面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
1 小肽的概念与分类肽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氨基酸是构成肽的基本基团。
含氨基酸残基50个以上的通常称为蛋白质,低于50个氨基酸残基的称为肽。
其中,氨基酸残基低于10个的肽称为寡肽,含2或3个氨基酸残基的肽为小肽。
按照其所发挥的功能,将小肽分为两大类:功能性小肽和营养性小肽。
功能性小肽是指能参与调解动物的某些生理活动或具有某些特殊作用的小肽,如抗菌肽、免疫肽、抗氧化肽、激素肽、表皮生长因子等。
营养性小肽是指不具有特殊生理调解功能,只为蛋白质合成提供氮架的小肽[2]。
2 饲用小肽的作用小肽一般是指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寡肽。
首先由Hughes等报道在动物组织中分离具有类吗啡且分子量小于700的活性小肽,随后人们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提纯出具有生物学功能的活性小肽,如阿片样肽、免疫活性肽、枯草菌素等活性肽。
与游离氨基酸比较,活性小肽的作用主要有:2.1 小肽对家禽肠道早期发育的影响动物肠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即屏障作用和养分吸收利用,一个正常、功能健全的肠道系统能有效抵御疾病的侵袭,减少疾病的发生。
细说小分子活性肽的特点和营养吸收机制一直都在给大家介绍小分子活性肽,那么它的具体特点究竟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系统的讲讲小分子活性肽的特点和营养吸收机制!敲黑板同学们~~~划重点啦小分子活性肽总的来说有5大特点•小分子活性肽的结构简单、分子量小,可以快速的透过小肠黏膜吸收,而不需要再次消化。
•小分子活性肽可以直接进入细胞内是它的生物活性的重要体现。
她可以透过皮肤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肠胃黏膜屏障直接进入细胞里面。
•小分子活性肽的活性很高,通常很小的量就能起很大的作用。
•小分子活性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涉及人体的激素、神经、细胞生产和生殖各领域,它可以调节体内各个系统的细胞的生理功能,维持人体的神经、消化、生殖、生长、运动代谢、循环等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
•小分子活性肽不仅能提供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可防治血栓、高血脂、高血压、延缓衰老,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
说了小分子活性肽的特点,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营养吸收机制!已知的研究发现,小分子活性肽的营养吸收机制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小分子活性肽不需消化,可以直接吸收。
,传统上人们认为只有游离氨基酸才能被动物直接吸收利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在消化道中消化终产物的大部分往往是小肽,而且小肽能完整地通过肠粘膜细胞进入体循环。
•小分子活性肽吸收快速,耗能低且载体不易饱和。
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对肽中氨基酸残基的吸收速度大于对游离氨基酸。
并且小分子肽比氨基酸更易、更快地被机体吸收利用,并且不受抗营养因子的干扰。
•小分子活性肽具有百分之百被人体吸收的特点。
与游离氨基酸相比,它的吸收不仅迅速,而且吸收效率高,几乎全部被机体吸收。
•小分子活性肽被人体吸收后,可以直接作为神经递质,间接刺激肠道受体激素或酶的分泌而发挥作用。
肽对人体的健康作用抑制——抑制细胞变性,增强人体免疫力。
激活——激活细胞活性,有效清除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
小分子肽的吸收机制
小分子肽的吸收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吸收:小分子肽被人体吸收的方式不同于传统营养物质,它无需消化,可直接被小肠吸收进入人体血液。
这一机制使得小分子肽在口服后能快速进入人体,提高吸收效率。
2.主动吸收:小分子肽在被人体吸收时表现出主动吸收的特点,它对氨基酸有保护作用,可保护氨基酸不被破坏。
同时,它也能促进氨基酸的吸收。
3.吸收完整:小分子肽是以完整的形式被人体吸收,这使得它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生理功能。
4.低耗能:小分子肽的吸收过程不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这对于因消化系统缺陷、障碍、损伤而不能吸收营养的人群,以及运动人群在急需补充氮源,而又不能增加胃肠功能负担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5.载体作用:小分子肽在人体中表现出载体作用,能将人平常所食的营养物质,特别是钙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吸附、粘贴、装载在本体上,然后运载输送到人体各个细胞、器官、组织,同本体一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作用。
6.优先被人体吸收:小分子肽具有优先被人体吸收的特点,这与其主动吸收的特点密不可分。
它可以在人体中起到运输工具的作用,将各种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吸附在本体上后,运载输送到人体各个部位。
7.生理功能显著:小分子肽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发挥其生理作用和生物学功能。
例如,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信息,让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发挥各自和整体作用。
总之,小分子肽的吸收机制优于其他物质,对人类的生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分子肽对人体作用小分子肽作为当下最火暴营养食品到底有什么具体功能与作用呢?小编查阅了众多关于小分子肽的资料,给大家摘录了对小分肽最客观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对小分子肽感兴趣的朋友。
1.小分子肽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小分子肽的氨基酸能够迅速被吸收,因为小肽吸收机制本身不易饱和、转运速度快、能缓解肠壁细胞对不同游离氨基酸摄入的竞争。
肽本身对氨基酸或肽的转运和转运也有促进作用。
Brandsch等(99)报道,小分子肽作为肠腔的吸收底物,不仅增加刷状缘膜的氨基肽酶活性,而且提高二肽酶和氨基酸载体的活性和数量。
游离氨基酸的吸收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
如精氨酸和赖氨酸在吸收时相互竞争载体上的结合位点而发生拮抗,游离精氨酸有降低门静脉赖氨酸水平的倾向。
施用辉等(1996)在研究不同比例小肽与游离氨基酸对鸡氨基酸吸收的影响时发现,当完全以小分子肽的形式供给动物时,赖氨酸的吸收速不再受精氨酸的影响。
小分子肽与氨基酸的吸收优势部位有较大的差别,这可能与动物消化道能适应组成变化极大且酶解产物众多的日粮蛋白有关,也可能同肽及氨基酸转运体系的差别有关。
通过肽与游离氨基酸吸收部位的互补可达到氨基酸的最优摄取(王燕桃,1997)。
动物对某些肽有特殊需要,如果肠道组织利用氨基酸合成肽再转运入血浆必然会增加能量的消耗,而肽的转运比氨基酸转运耗能低(Webb, 1990),当肠道中存在天然小分子肽时,动物会大量地吸收。
同样的低耗能优势也表现在机体合成上,高启平(1997)报道,采食含肽半纯合日粮的雏鸡能量沉积率高。
有试验通过肝门静脉安装瘘管的方法,研究了甘氨腔-赖氨酸和这两种游离氦基酸混合物经小肠吸收后在肝门静脉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灌注都使得内源氨基酸的吸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小肠灌注游离甘复酸和赖氨酸混合物后,明显降低了谷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在门静脉的出现量,而灌注了甘氨酸—赖氨酸二肽后,大多数氨基酸的吸收量都比对照组和甘氨酸与赖氨酸的混合物的吸收量高。
浅谈小肽摘要:动物采食的日粮蛋白质在消化道内经蛋白酶和肽酶的作用降解为小肽和游离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可以被动物直接利用,而小肽只有进一步降解为游离氨基酸才能被利用。
后来发现,使用氨基酸纯合日粮或低蛋白平衡氨基酸日粮,并不能获得最佳生产效益。
随后研究表明,蛋白质在消化道的降解产物大部分是小肽(主要是二肽和三肽),他们以完整形式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而被组织利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游离氨基酸相比,小肽吸收具有吸收快、耗能低、吸收率高等优势。
二者在动物体内具有相互独立的吸收机制,互不干扰,这就有助于减轻由于游离氨基酸间相互竞争共同的吸收位点而产生的吸收抑制作用,有利于蛋白质的利用。
近年来,编码小肽吸收转运载体活性蛋白质的基因已被克隆,小肽的吸收机制、营养作用和生理活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
关键词:小肽;功能机制;展望肽是介于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的一种生化物质,它比蛋白质分子量小,比氨基酸分子量大,是蛋白质的一个片段。
由两个以上以至多达几十个氨基酸肽键相连聚合成肽,再由多个肽以侧链相接聚合成蛋白质。
两个以上的氨基酸之间以肽键相连,形成的“氨基酸链”或“氨基酸串”就叫做肽。
其中,10个以上氨基酸组成的肽被称为多肽,而由2至9个氨基酸组成的就叫做寡肽,由2至4个氨基酸组成的就叫做小分子肽或小肽。
一、小肽的特点1、蛋白质被摄入人体后,经过分解主要以氨基酸和小肽的形式被吸收和为细胞所利用。
2、由食品中提供的异体蛋白质,必须被分解为氨基酸和小肽,才可能重新组建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
而在人体内利用肽合成蛋白质的机率高于对氨基酸的利用约25% 。
3、小肽,直接介入血细胞、脑和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生殖细胞、内分泌细胞、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以及分裂增殖各个环节。
4、能够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氨基酸只有20余种。
但是,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氨基酸,通过排列组合则可以构筑成百上千种多肽。
二、小肽的功能1、因其结构简单,分子量小,不饱和,所以能够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以原形直接进入细胞内,而不需要再次消化,也不需要耗费能量。
动物对饲料中各种氨基酸的利用程度并不完全受单一限制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也不完全遵循“木桶理论”,而且,即使喂给动物按理想氨基酸模型配制的混合日粮或低蛋白平衡日粮,也不能获得最佳生产性能。
因而,有些学者提出了完整蛋白质或其降解产生的小肽也能被动物直接吸收的观点,这样小肽营养的研究才开始受到重视。
随后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在消化道的降解产物大部分是小肽(主要是二肽和三肽),它们以完整形式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而被组织利用。
近年来,编码小肽吸收转运载体活性蛋白的基因已被克隆,小肽的吸收机制、营养作用、生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1 肽在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及其特点1.1 肽在机体内的吸收机制1.1.1 单胃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蛋白质饲粮经动物消化道内酶的作用,最终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小肽,关于小肽的转运机理,可能有以下3种形式:①具有pH值依赖性的氢离子和钠离子转运体系,不消耗ATP;②依赖氢离子或钙离子浓度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ATP;③谷胱甘肽(GSH)转运系统。
1.1.2 反刍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Webb(1993)提出反刍动物氨基酸和肽的吸收存在肠系膜系统和非肠系膜系统两种途径。
空肠、结肠、回肠、盲肠吸收的小肽进入肠系膜系统,而由瘤胃、瓣胃、网胃、皱胃、十二指肠吸收的小肽则进入非肠系膜系统。
1.2 肽的吸收特点肽的吸收具有速度快、耗能低、不易饱和,且各种肽之间转运无竞争性和抑制性的特点[1],而且肽可完整进入肠粘膜细胞。
2 肽与蛋白质及氨基酸吸收机制的比较和优势2.1 蛋白质吸收机制及缺点2.1.1 吸收机制蛋白质在肠腔内,由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作用生成游离氨基酸和寡肽(含2~6个氨基酸残基)以及小肽,寡肽在肽酶的作用下完全被水解成游离氨基酸。
小肽和游离氨基酸被肠粘膜吸收并转运进入血液循环,即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和小肽营养。
2.1.2 缺点为了达到最佳生长率至少需要21.5%的粗蛋白质,当粗蛋白质水平低于21.5%时,生长受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