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功能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4.46 KB
- 文档页数:3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基础与药物疗效相关基因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遗传基础和药物疗效相关基因一直备受关注。
虽然精神分裂症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该疾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基础和与药物治疗相关的基因。
一、遗传基础1.1 家族性聚集多项家族和孪生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具有显著的家族性聚集现象。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兄弟患有精神分裂症,他/她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据估计,在无近亲患者时患上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约为1%,而对于具有一名血亲密切亲属患者来说,风险可高达10%以上。
1.2 基因组关联性通过对大规模基因组关联性和连锁不平衡区域联合分析,已经识别出数百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位点。
这些位点涉及神经发育、信号传导、突触功能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为揭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1.3 高风险基因突变在一部分不同族群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一些高风险基因突变得到鉴定。
如DISC1(Disrupted In Schizophrenia 1)和NRG1(Neuregulin 1)是两个最先被发现的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并且已经在多个不同人种群体中得到复制验证。
二、药物疗效相关基因2.1 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是用于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核心症状,并减少其复发风险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药物治疗对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差异,可能由于个体遗传背景的不同导致。
2.2 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酶是参与药物的代谢、激活或失活过程的酶类。
CYP450(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中的CYP2D6和CYP1A2以及COMT(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UGT(葡萄糖苷转移酶)等基因变异会影响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速度。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药物血浆浓度在个体间存在差异,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2.3 药物靶点除了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外,一些与神经递质系统相关的基因也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效果有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症状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研究首发或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其与精神症状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4年-2017年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或未经系统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2名,口服利培酮控制精神症状,共观察6周,所有入组被试于入组时及干预6周后均由专业的神经心理测量技师对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测查。
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的变化,分析精神症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结果:干预前后患者WCST测评结果(RA、CC、RC、RE、RF、RP、RPE、NRPE、FM)分值无显著性差异(t=1.018,0.000,-1.197,1.661,-0.471,1.394,1.423,0.440,-1.673,P均>0.05);干预6周后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症状分均显著性降低(t=48.441,40.668,29.602,52.761,P均<0.001);干预前RA与阳性症状分正相关(r=0.403,P=0.014),余WAST各项与精神症状无相关性。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无关;阳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正相关;抗精神病药对精神症状有效。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精神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难治性、高致残性、易复发性的精神疾病,是以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情感改变及攻击敌意这五维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组综合征,伴随明显的社会及职业功能障碍[1-2]。
其中,认知功能障碍长期持续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康复和回归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SNP的关联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指导教师:***2003.1.1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一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囱。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妒怠长、住一指导教师签日期:p一)年z月l丫日日期孵沙r骺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1表长1乙日期:洲)年L月\喏摘要\(磅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有1%的人遭受它的折磨。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它的主要症状有:妄想,幻觉,言语混乱,严重的行为混乱或者木僵状态(阳性症状);以及情感淡漠,不言不语,或者意志减退(阴性症状)。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大量的双生子,寄养子和家系的研究已经证明了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精神分裂症不同于单基因疾病,它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多个微效基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同时还伴随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许多不同的假说被用来假释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包括:多巴胺功能失衡假说,5一羟色胺功能失衡假说,Y一氨基丁酸和谷氨酸假说,神经肽假说,发育障碍假说,去甲肾上腺素假说,病理甲基转移假说,大脑两半球功能失衡说等。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认知功能是大脑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分辨、整合信息并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涉及注意、词语与视觉记忆、视觉运动、语言、抽象思维、信息整合和运动及执行功能等多项内容。
认知功能评估常采用神经心理测验,其中的方法很多,包括韦氏智力记忆量表中的各分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持续注意测验(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连线测验等。
认知功能障碍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遗传因素在认知功能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发现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认知功能相关的候选基因有很多,包括多巴胺系统基因、5- 羟色胺(5-HT)系统基因、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等,现将这些基因进行分述。
一、多巴胺系统基因1.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 transferase,COMT)基因:多巴胺是1 种影响人类认知功能的神经递质。
COMT 是降解多巴胺的关键酶,COMT 基因位于人类第22 号染色体长臂的11 区2 带(22q11.2),其常见的功能多态性(Va1108/158Met)与酶活性有关,不耐热的 Met 等位基因导致 COMT 酶活性降低 3~4 倍,影响多巴胺代谢性降解,改变认知功能。
动物研究显示,COMT 基因敲除的大鼠前额叶皮质多巴胺水平升高,记忆能力增强。
Egan 等对 175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 219 名未发病同胞及 55 名健康对照者研究显示,患者组及对照组中 Val/Val 基因型携带者的 WCST 成绩(反映执行功能)最差。
Diaz-Asper 等21 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未发病同胞及健康对照者3 组中,Val/Val 基因型携带者的数字N-BACK 工作记忆任务(反映前额叶功能)成绩最差,Met/Met 基因型数字 N-BACK 工作记忆任务成绩最好。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及基因研究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它会引起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严重紊乱。
尽管精神分裂症的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以及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
1. 遗传风险精神分裂症在家族中的聚集现象表明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成员患病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根据孪生研究,如果一个人的同卵双生子患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另一个同卵双生子患病的风险约为40%。
而对于非同卵双生子,这一风险仅为7%左右。
此外,研究还发现,如果一个人的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那么他/她患病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2. 基因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研究在精神分裂症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多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功能、脑结构和发育等方面。
(1)DISC1基因:DISC1(Disrupted in Schizophrenia 1)基因是精神分裂症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基因之一。
该基因的变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DISC1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大脑神经回路的异常发育,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2)COMT基因:COMT(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基因编码一种酶,该酶参与多巴胺的代谢。
研究发现,COMT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多巴胺水平,从而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产生影响。
(3)NRG1基因:NRG1(Neuregulin 1)基因编码一种神经生长因子,它在大脑发育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NRG1基因的变异与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密切相关。
这些变异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和神经元的异常连接,从而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产生影响。
3.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基因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即某些基因变异只有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才会增加患病风险。
论文中英文摘要作者姓名: 作者姓名:王连荣 论文题目: dnd 基因簇对细菌 DNA 骨架的磷硫酰化硫修饰 论文题目 作者简介:王连荣,女,1980 年 03 月出生,2003 年 09 月师从于上海交通大 作者简介 学邓子新教授,于 2008 年 3 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本研究致力于探索 DNA 硫修饰的发生方式, 解析这种 “前所未见” 的生理修饰的精细 化学结构,也为后续 DNA 硫修饰的生物途径、生物学意义等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
本学位论 文成功地揭示了细菌中 dnd 基因簇可以将硫原子整合到 DNA 的磷酸骨架上, 形成序列特异 性、空间构象专一性的磷硫酰化修饰,揭示这种特异的生理修饰存在于不同的细菌中,并导致 了电泳过程中的 DNA 降解表型。
DNA 降解表型 (DNA degradation,Dnd) 最初是从变铅青链霉菌中观察到的:电泳过程 中,变铅青链霉菌的染色体不再是清晰的 DNA 条带,而是呈现降解状态。
进一步研究发现, 这是由于 DNA 上发生了一种异常的复制后修饰,导致 DNA 在电泳过程中容易遭受阳极产生 的 Tris 过酸衍生物位点特异性攻击而产生双链切割反应。
最近,研究者发现,这种异常修 饰实际上是与 dnd 基因簇相关的 DNA 硫修饰。
通过放射性 35S 喂养,在具有 dnd 同源基因 簇/Dnd 表型的变铅青链霉菌 66,阿维链霉菌 NRRL8165 和荧光假单胞菌 Pf0-1 的 DNA 上 检测到放射性硫信号,揭示出除了碳、氢、氧、氮和磷,DNA 上还存在第六种元素——硫。
35 本研究首先通过 S 半胱氨酸喂养具有 dnd 同源基因簇/Dnd 表型的基因工程大肠杆 菌,并分离到放射性硫标记的基因组 DNA。
随后,把基因组 DNA 酶解、去磷酸化成单脱氧核 糖核苷,并利用高压液相色谱分离,结合液体闪烁计数器对每分钟分离组分的放射性强度进 行检测,从而对硫修饰 DNA 分子的保留时间进行了精确定位,由此展开了对这种 “前所未 见”的硫修饰 DNA 化学结构的探索。
精神分裂症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连锁不平衡分析作者:李海涛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第3期李海涛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开原 112300[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疾病的复杂化。
目前复杂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包括了心血管疾病、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精神分裂症等等。
复杂疾病通常是由于基因组、生活环境以及一些未知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造成的。
目前,对于这类疾病的了解还较为缺乏,但也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本文将利用连锁不平衡分析的方法对精神分裂症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患者自身的基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连锁不平衡分析[中图分类号] R77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062(2015)02(a)-0133-01[作者简介] 李海涛(1969-)男,辽宁省开原市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临床。
1 精神分裂症的连锁不平衡分析1.1 精神分裂症的概况精神分裂症,英文名Schizophrenia,是一种精神疾病,其主要的特征表现为患者个性改变,思维、感知、行为以及情感均出现障碍。
通过研究发现,该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多于青壮年起病,而且由于起病缓慢使患者容易忽略,从而出现误诊或漏诊。
根据我国制定的诊断标准,将精神分裂症分为了以下五种:偏执型、瓦解型、紧张型、残留型以及未分化型。
有调查研究显示,该病具有极高的遗传背景,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就会越高,但这并不能证明遗传因素是导致该病的决定因素,只能说是形成该病的一个主要的风险因子。
此外,生活条件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心理素质差等等因素,都会成为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因子,会使患者的脑结构出现异常,是一种神经发育疾病。
1.2 精神分裂症的连锁不平衡分析我们选取了某市精神卫生中心的4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99例,平均年龄为(48.56±10.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