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精神分裂症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美丽心灵》观后感——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评分8.8的电影,其艺术含量不言而喻。
但是如果要从心理角度来对影片主角纳什进行变态心理分析,就需要剔除该人物作为电影形象的艺术加工成分,将他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症天才的独特案例,加以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病。
是一种对患者本人和家庭成员的生活产生强烈影响的复杂的综合症。
该病症的心理异常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相互分裂。
会出现的病症有:思维障碍(其中包括联想障碍、逻辑进程障碍和妄想)、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
下面,我就首先从症状表现来分析纳什的精神分裂症。
一、症状表现1、思维障碍通过影片的描述,我发现在思维障碍方面,纳什患有妄想。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着的症状之一。
对于观察者来说,妄想的内容十分古怪,表明患者与现实的脱离。
常见的妄想有夸大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躯体妄想。
夸大妄想是由那些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的信念构成的。
影片中纳什是个数学天才,他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并且在五角大楼成功地破解了密码。
可是他并不满足于那些将军不太热情的感谢。
于是国防部的帕切尔出现了,将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的项目交托与他。
纳什觉得自己就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
这就是纳什的夸大妄想的表现。
除此之外,纳什还有被害妄想。
严格来说,从他一开始接受帕切尔的任务时,他就时刻担心事情败露。
每次那个荒废的仓库寄密件时,都担心有人跟踪而神情紧张。
在一场幻觉的枪战过后,纳什以为自己的为国安局破译间谍密码的工作暴露了,于是他就变得更加紧张,时时刻刻都会注意身边的人是不是来抓自己。
直到在一次大学演讲上,几个精神病院的医生真的来“抓”他医院时,他拼了命的逃跑。
牵连观念是指某些人或事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
就像纳什,他坚定不移的认为美国的所有报刊杂志里藏着关系到15万人生命的国家机密,并且只有他能够看得出来。
美丽心灵观后感精神疾病与爱的治愈美丽心灵观后感精神疾病与爱的治愈《美丽心灵》是一部由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智能人类幻觉病院中的故事。
影片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通过跳跃的时间线展示了主人公约翰·福布斯在精神疾病中寻求治愈的过程。
在观影过程中,我深受触动,并对精神疾病和爱的治愈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影片中揭示了精神疾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约翰·福布斯在大学时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让他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煎熬。
他的家人因无法理解他的病情而对他产生了误解和遗弃,甚至对他实施了电击治疗。
这种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对待方式的不当,使得约翰更加孤独和无助。
正是这种对精神疾病的不理解,使得约翰陷入了深深的绝望,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然而,正是在这个困境中,女主角艾丽斯的出现给约翰带来了希望。
艾丽斯是一位精神病学教授,在遇到约翰之后,她从一开始就对他抱有同情和理解。
她用一种温暖和关心的态度来对待约翰,与他进行交流,逐渐让他适应了幻觉病院的环境,并重获了对生活的向往。
影片中的这段感情描写展示了爱的力量和温暖,正是爱的力量让约翰重新开始了治愈之路。
同时,影片也提醒着我们要更加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需求。
在幻觉病院中,约翰遇到了一位智能的患者,她认为自己是病院中被误关的患者,并坚持认为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约翰逐渐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帮助她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病情。
这个情节提醒着我们不仅要关注精神疾病的治疗,更要关注患者内心的需求。
用爱和理解来对待患者,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观影后,我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产生了一些变化。
以前我对精神疾病多少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认为这些患者不过是脑子有问题,无法正常生活。
然而,在《美丽心灵》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孤独和无助,看到了他们渴望被理解和被关注的心声。
精神疾病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一些复杂的原因导致的。
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和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关注。
对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纳斯的心理分析摘要:电影《美丽心灵》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部心理电影剧,男主角纳斯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本文从电影中纳斯的言行举止等表现来分析纳斯的心理,并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纳斯患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原因,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和精神病患者。
关键词:纳斯情感无意识原型通常,当人们谈到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反应仍是感到恐惧、不可思议和排斥、歧视,生活在真实社会、普通生活中的正常人是很难理解精神病患者的那些怪异行为和举止的。
可是现在社会上,精神病人却是越来越多了,他们不仅需要得到医生和心理工作者的关注,还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电影《美丽心灵》是一部关注精神病人,呼唤大众正确对待精神病和精神病人,并向观众示例了治疗精神病的一些正确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影,更好地理解纳斯的心灵,我们要通过一些心理分析的观点来解释影片男主角的行为。
一、个性分析:思维与情感的冲突(一)思维与情感的不平衡《美丽心灵》展现了一个天才的思想。
影片男主角纳斯,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在他的思想中,数学似乎可以解释一切。
他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并用数学公式和数学推理来表达生活中的一切。
他的著名的博奕论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对酒吧里的男女社交活动的观察。
与他在数理世界中的追求相反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不大。
他生性孤僻,言语不多,拒绝社交,与其他同学的生活格格不入。
无疑,纳斯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二)三种非理性情感1、对失败的恐惧:他害怕失败,拒绝失败,并且不能接受失败。
影片里有一个场景是竞争对手汉森向纳斯挑战下棋比赛,开始,他很自信坚决认为自己不会输。
但是当输了比赛结束,他完全不能相信自己竟然输了的事实。
纳斯追求成功,追求荣誉,他的情感被这欲望深深地占据着。
2、孤立的无奈:纳斯虽然有超人的智力,却是个孤独的才子,有着与世隔绝的态度。
电影中他有几次谈到自己对别人的看法。
他第一次与幻想中的查尔斯聊天的时候就说道:“我不太喜欢人们,人们也不太喜欢我。
《美丽心灵》与对精神疾病的深度理解电影《美丽心灵》是由导演朗·霍华德执导,通过讲述数学天才约翰·纳什的生平故事,深入探讨了精神疾病的本质以及对患者的深度理解。
通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观众们能够对精神疾病有更为全面和真实的理解。
本文将通过对电影中的几个关键场景的分析,探讨我们对精神疾病的深度理解。
首先,约翰·纳什的天才与疾病的矛盾性塑造了他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数学才能,但却患有精神分裂症。
这种矛盾性成为电影的核心冲突。
观众们通过约翰的经历,能够看到精神疾病对患者所产生的巨大困扰和影响。
约翰时而被幻觉所困扰,时而无法分辨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这给他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其次,影片中的人际关系揭示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深度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
约翰的妻子艾丽丝是他最坚定的后盾,她不仅对约翰有着深切的爱,还理解并接受了他的疾病。
即使在艰难的时刻,艾丽丝坚定地站在约翰的身边,给予他无限的支持。
这种包容和支持让约翰感受到了关爱和温暖,也有助于他抵抗疾病的困扰。
通过这一情节,观众们能够明白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对于他们的康复非常重要。
此外,电影中医生和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态度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约翰曾接受过一系列的电击疗法,这一过程带给他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电影通过揭示医学界在当时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向观众们展示了对患者的不人性化和不尊重。
这种对患者的不重视和误解,进一步加重了约翰的病情,使他在治疗过程中丧失了自我。
最后,影片结尾处给观众们展现了约翰对自身疾病的深度理解与接受。
在得到艾丽丝与医生的帮助下,约翰逐渐认识到他的幻觉和妄想,并通过意志力和药物的控制来抑制病情。
他明白无法完全摆脱疾病的束缚,但他从容地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这种自我理解与接纳,让约翰真正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总结起来,电影《美丽心灵》以约翰·纳什为代表,通过对精神疾病的深度理解,展示了患者与疾病之间的冲突与挣扎,以及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支持和理解的重要性。
美丽心灵剧情解析简介《美丽心灵》是一部由罗恩·霍华德执导的电影,于2001年上映。
该电影根据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心理学家尼克尔森与患有重度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卡尔之间的故事。
剧情概要影片开场,心理学家尼克尔森(尼克)被派去工作在一家精神病院。
在那里,他遇到了卡尔(卡尔)这个患有重度精神分裂症的患者。
卡尔自称是一名FBI探员,深信自己拯救了世界。
尼克尔森对卡尔的病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与他展开研究。
尼克尔森开始对卡尔进行治疗,并与卡尔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师生关系。
尼克尔森试图通过谈话和理解卡尔的内心世界来帮助卡尔治愈。
然而,卡尔对尼克尔森的治疗持怀疑态度,并不断试图逃离医院。
卡尔的幻觉逐渐剧烈起来,尼克尔森发现卡尔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误解。
尼克尔森决定坦诚相告,告诉卡尔他们只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并不是FBI探员。
这一震惊的真相让卡尔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尼克尔森终于发现了卡尔的真实故事。
原来,卡尔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一名FBI探员,是因为他在童年时目睹了自己父母的谋杀。
这个惨剧给了卡尔巨大的心理创伤,导致他创造了一个幻觉世界来逃避现实。
受到这个发现的触动,尼克尔森转变了治疗策略,并试图帮助卡尔与过去的创伤和解。
逐渐地,卡尔开始接受现实,并愿意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尼克尔森和卡尔一起努力,最终使得卡尔的精神逐渐恢复正常。
主题与意义《美丽心灵》通过展现一个患有重度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故事,探讨了心理创伤、幻觉和真实的界限等重要主题。
首先,电影深刻揭示了心理创伤对个体的影响。
卡尔在童年时目睹了父母的谋杀,这场惨剧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卡尔创造了一个幻觉世界来逃避现实,试图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这个角色引起观众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共情,反映了心理创伤可能给个人带来的巨大困扰。
其次,电影还探讨了幻觉和现实之间的微妙边界。
卡尔相信自己是一名FBI探员,这个幻觉世界带给他一种自我认同和控制感。
从《美丽心灵》看精神分裂症第一篇:从《美丽心灵》看精神分裂症从《美丽心灵》看精神分裂症《美丽心灵》讲述的是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真实历程。
小约翰.福布斯.纳什在研究生学习时期,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在纳什在学术界名声鹊起的时候,他被精神分裂症所折磨,在患病的过程中他仍然在进行学术研究,在妻子艾丽西亚爱的鼓励和帮助下,纳什从不相信自己患病到接受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最终纳什用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与精神分裂症抗争并共存。
从电影中可以分析纳什的患病过程,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迎新招待会上,透过纳什的眼睛,阳光透过玻璃杯和柠檬片交叠的影像,浮在空中与另一个学生的领带图案重合,纳什微笑着说:“知道吗?我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你的领带有多么难看”。
这就是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纳什,他认为数学似乎可以解释一切。
纳什观察生活,用数学公式,数学逻辑表达生活,比如在窗子玻璃上分析橄榄球比赛,观察分析鸽子的活动周期等等。
在竞争激烈的普林斯顿,纳什面对自我的高要求和周围同学带来的压力,幻想出了查尔斯.赫曼这个在他压抑时帮他释放,在他失落绝望时鼓励肯定他的与纳什自己截然不同的室友。
纳什害怕失败,却又渴望成功,毕业后进入惠勒研究室,生活趋于稳定与平静时,他对自己的期望已不仅仅局限在学术的作为而是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贡献,他的另一个幻觉威廉帕彻出现了,当纳什想要与艾丽西亚共同经营婚姻生活时,玛西在这个时候被幻想了出来。
平凡的家庭生活与纳什幻想的秘密工作不断产生冲突,他最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他被迫接受了如今已被西方医学界停用的胰岛素昏迷治疗:大剂量注射胰岛素,让精神病人陷入昏迷状态。
出院的纳什变得行为木讷,在家中的他长期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药物使纳什的思维状态大不如前,动作迟缓,生活能力下降。
在这些副作用的影响下纳什决定放弃药物。
停药后的纳什病情复发,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回到医院进行胰岛素昏迷治疗。
关于《美丽心灵》的心理赏析《美丽心灵》是一部以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人物传记片,是一个关于最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也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
影片全面阐述了纳什的一生,是现实的我与幻想的我的一个较量过程。
本片荣获8项奥斯卡提名,最终夺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4项大奖。
影片中的纳什是一个沉浸在数字世界里的天才,他孤傲、不合群、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对优雅的社会交际不屑一顾或者说一窍不通,像大多数天才一样,他自我封闭成性。
1947年9月,不到20岁的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系的博士,他整天只沉迷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原创理论——管理动力学。
他像其他一切对事业成功雄心勃勃的人一样,以自我为中心,赋予自己从事的研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神圣感;但另一方面,纳什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生为精神分裂症所困扰,在纳什的幻觉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大学的室友及其侄女、交给他秘密任务的国防部官员威廉。
在历经苦痛的人生里,纳什一方面运用自己那聪明绝顶的大脑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也在与他的大脑中的幻想进行着顽强的抗争。
在妻子、同事与朋友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30年的痛苦磨砺,最终,理性和坚持为他带来了心灵的平和,纳什终于摘取了科学事业上的桂冠——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影片中克罗扮演的纳什将其从学生时代的稚嫩到颤巍巍的晚年,把其不合群的性格和孤傲的内心、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心灵深处痛苦的挣扎由里到外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纳什好幻想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国防部官员威廉、大学的室友查尔斯及其侄女。
纳什在他自己的幻想为国防部效劳,在紊乱的数字中找出密码,在报刊文章中找出敌情,在点点繁星中为女友找出图案等等。
他幻觉出了一个朋友,一个个性、性格几乎和他完全相反的朋友查尔斯。
独居一室的他突然有了一个室友,他十分容忍纳什的怪癖,不断怂恿他当个伟人。
不仅是室友,他还幻想出室友的侄女,那个每次都会用大大的眼睛仰望着他的可爱的小女孩。
以精神分析角度看《美丽心灵》吴耀宁《美丽心灵》是一个关于最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也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
影片全面阐述了约翰的一生,这是一个本我与自我较量的过程。
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凭借着青年时在博弈论方面的几篇具有原创性的论文,成为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学术上他固然是天才,但人们更关注的是他如何从一位有位青年陨落,最终战胜自我的经历。
所以,影片的重点不在他的科研成果,而在他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他个性我行我素,从不理会他人如何看待。
在他人眼里他就像一个自闭症的傻子,但令人出奇的就是他总是满怀信心的样子,在招待会的场景里,他敢于指出同学汉森的理论的不合理性,同时他敢于否定100多年经济学理论,创立了自己的原创理论——博弈论。
他才华横日,拥有非一般的头脑,他对自我才华有绝对的信心;他不甘于现状,追求成就,期待出名,就是他过高的自我肯定导致了脆弱的心理。
纳什的潜意识对失败有着强烈的恐惧,例如他在校园里输了棋后碰翻棋盘后匆匆离去,还有他长期思考找不到独特构思和得不到大家的认同痛苦地撞击宿舍的玻璃窗的种种行为,所以他必须借助外体来肯定自己,可是正如他对自己清醒的认识,他个性内向,不善交际,封闭孤独,他无法适从,于是查尔斯出现了。
这个从一开始就以浪荡子面目出现的室友恰恰是他性格的对立面,从精神分析上来说,这是他潜意识里对另一个自我的大胆设计,外向、开朗、讨人喜欢、敢作敢为,查尔斯嘲讽他,打击他,同时也鼓励他,欣赏他,这恰恰就是他最需要的赖以继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约翰凭借他在一场关于追求美女的方法上得到了灵感,创造出了他一直期待的博弈论,他获得极大的成就,最终他成为了惠勒实验室的首席。
他的成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渐渐地查尔斯也暂时退出了他的精神世界,国家政治神秘人物帕切尔开始登场。
“无论你选择什么,追求完美的程度决定你成就的高度”,他有着这样高的成就动机,是帕切尔出现的来源。
个人的成就感推动着他为国家办事,还有帕切尔的出现给他另外一个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这样子纳什的英雄情结萌生出来了,这也是必然发生的。
从心理学分析《美丽心灵》电影《美丽心灵》是讲述的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却在博弈论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的故事。
影片还原了一个天才在过分偏执、出现妄想时用毅力战胜精神病症的艰苦过程。
纳什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他有着思维障碍(严重的妄想)、情感障碍(一开始无法理解并在抑制和排斥)、意志行为障碍(紧紧拽着皮包、走路急促不稳)、感知觉障碍(幻听和幻象)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
他的听觉幻觉声音清晰,包括指令和鼓励;视觉幻觉出现时,纳什并不完全是旁观者,大多时候他都参加到了幻觉的场面;触觉幻觉包括国土安全局工作人员给纳什手臂植入信号器时他所感到的触电感和疼痛感。
本片的纳什主要描述了三个阶段:大学阶段、在惠勒研究室工作阶段、康复阶段。
在每个阶段他生活中的幻象都折射了他的心境、心理诉求。
他一直拥有完整的情感,只不过康复之前,他都刻意隐藏、压抑了一些情感.一、大学阶段影片一开始纳什就表现出了他对数学、逻辑的痴迷和推崇和对自己的高度自信.他曾开玩笑能用数学证明别人的领带有多么难看。
在酒吧中,他用数学模型来刻画男女交往的最优选择.任何事情他都联想到用数学解释。
也是这种过度偏执让他拒绝接受不能用数理解释的东西。
他表达所有这些感情的时候都是微笑着的,外在显示了他的自信.即使在与汉森下棋时他被汉森的问题弄得心慌意乱,他还是不愿意承认,走的时候还打翻了棋盘,在众人的嗤笑下落荒而逃。
与之对比的是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他总是独自一人,和同学在一起时也并不愉快.他的言辞让人听起来高傲、难以接受,丝毫不会顾及他人感受。
甚至当他被怂恿去追一个女孩子时,他还是直截了当,丝毫不考虑顾及女性的颜面,可以说是一个蔑视感情的人。
他渴望成功,希望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所以一直苦苦研究他的原创理论——博弈论。
尤其是当他在餐厅中看到大家都为一个教授献上自己的钢笔(尊敬)时,他眼里流露出失望、羡慕的情绪。
龙源期刊网
从《美丽心灵》到精神分裂
作者:徐东
来源:《大众健康》2015年第06期
曾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翰纳什,是电影《美丽心灵》中的原型人物。
影片向世界揭示了精神分裂症不为人知的一面,但也给人们留下深深的疑惑:主人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历程?长期遭受这样的精神折磨,竟也能为人类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一探究竟。
纳什“神秘行为”的背后
《美丽心灵》剧情中,纳什表现出许多令人感到困惑的现象。
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他在心理学上有什么样的问题?我们来逐一分析:
现象1:影片中纳什教授可以看见、听到不存在的人,不存在的声音,并总在发生。
解读:没有存在的事情而有知觉的体验,对于纳什来讲是真实的,坚信的、难以回避的,是自身脑中产生的知觉体验。
确实存在的幻觉障碍诸如幻听、幻视等是精神病性障碍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象2:影片中的纳什不修边幅,目光呆滞,蓬头垢面,甚至在街头光着脚乱跑。
美丽心灵观后感重要情节分析
昨天,老师让我们看了《美丽心灵》这部电影,真是好感动呀!故事讲的是一个聪明的叔叔,他叫约翰·纳什,开始的时候,他是个天才,可是他有点儿不太一样,他得了一个叫做“精神分裂症”的病。
他老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人,有时候还会听到奇怪的声音。
有一次呀,叔叔在学校里,看见了一个看不见的朋友,跟他聊天,还在一起做任务。
后来,叔叔的病越来越严重,他的妈妈和太太都很着急,可是叔叔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病。
他太太真的很爱他,虽然很难,但她一直陪着他,不离不弃。
最重要的情节是,叔叔终于接受了自己有病,他开始和病魔斗争,不放弃。
他靠着自己坚持的力量,重新站了起来,继续教书,也得到了诺贝尔奖,真的好厉害呀!我看了之后觉得,叔叔好勇敢,不管什么困难,他都不怕!
这部电影告诉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不能轻易放弃。
虽然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难,但只要努力,就会有希望。
—— 1 —1 —。
美丽心灵读后感精神分裂症与人生奋斗《美丽心灵读后感:精神分裂症与人生奋斗》电影《美丽心灵》讲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传奇的一生。
这部影片不仅展现了他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更深刻地描绘了他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艰难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对人生的不懈奋斗。
影片中的纳什,是一个极具天赋的年轻数学家。
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求学期间,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对数学的独特见解。
他渴望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为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
他的专注和执着,让他在博弈论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就在他的事业即将腾飞之际,精神分裂症却悄然降临。
起初,他开始出现幻觉,看到了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人物。
这些幻觉中的人物在他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影响着他的思考和决策。
他逐渐陷入了混乱和迷茫之中,分不清现实与幻觉的边界。
纳什的精神分裂症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他的行为变得古怪,与人交流也出现了障碍。
他的妻子艾丽西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却始终不离不弃,给予他支持和关爱。
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纳什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与疾病作斗争。
纳什面对精神分裂症的态度令人敬佩。
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
他知道,要战胜这一疾病,首先要学会分辨现实与幻觉。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
他不断地提醒自己,那些幻觉中的人物是不存在的,努力让自己的思维回归到现实中来。
在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过程中,纳什的人生奋斗也从未停止。
尽管疾病让他的学术研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他在病情稍有好转的时候,便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他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他的学术成果再次得到了认可。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精神疾病,它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然而,像纳什这样的患者,他们并没有被疾病打倒,而是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勇敢地与疾病抗争。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美丽心灵》观后感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评分8.8的电影,其艺术含量不言而喻。
但是如果要从心理角度来对影片主角纳什进行变态心理分析,就需要剔除该人物作为电影形象的艺术加工成分,将他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症天才的独特案例,加以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病。
是一种对患者本人和家庭成员的生活产生强烈影响的复杂的综合症。
该病症的心理异常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相互分裂。
会出现的病症有:思维障碍(其中包括联想障碍、逻辑进程障碍和妄想)、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
下面,我就首先从症状表现来分析纳什的精神分裂症。
一、症状表现
1、思维障碍
通过影片的描述,我发现在思维障碍方面,纳什患有妄想。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着的症状之一。
对于观察者来说,妄想的内容十分古怪,表明患者与现实的脱离。
常见的妄想有夸大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躯体妄想。
夸大妄想是由那些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的信念构成的。
影片中纳什是个数学天才,他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并且在五角大楼成功地破解了密码。
可是他并不满足于那些将军不太热情的感谢。
于是国防部的帕切尔出现了,将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的项目交托与他。
纳什觉得自己就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
这就是纳什的夸大妄想的表现。
除此之外,纳什还有被害妄想。
严格来说,从他一开始接受帕切尔的任务时,他就时刻担心事情败露。
每次那个荒废的仓库寄密件时,都担心有人跟踪而神情紧张。
在一场幻觉的枪战过后,纳什以为自己的为国安局破译间谍密码的工作暴露了,于是他就变得更加紧张,时时刻刻都会注意身边的人是不是来抓自己。
直到在一次大学演讲上,几个精神病院的医生真的来“抓”他医院时,他拼了命的逃跑。
牵连观念是指某些人或事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
就像纳什,他坚定不移的认为美国的所有报刊杂志里藏着关系到15万人生命的国家机密,并且只有他能够看得出来。
那一个个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新闻、广告,在纳什的眼睛里同编排成一连串的密码,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
这就是纳什关系妄想的表现。
2、感知觉障碍
在感知觉障碍方面,纳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幻觉。
幻觉就是指虚幻的感知觉,即患
者感知到的刺激并不真实存在。
一般出现在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幻觉内容于现实生活是怪异的,兼有听幻觉、视幻觉和触幻觉。
听幻觉为真性,声音清晰,主要是下达指令、威胁等,也有对自己有利的好的方面。
纳什能够听到他的三个“原型”——室友,小女孩和帕切尔的讲话。
室友的鼓励与玩笑,小女孩天真的笑声,和帕切尔的威胁、命令。
每一个都会让纳什觉得真实存在。
在影片的一个高潮中,纳什因为停止服药,又开始出现幻觉,甚至差点听信室友和帕切尔的命令杀死自己的妻子。
视幻觉让纳什看到了并不存在的三个人,并且持续了30多年,一直到纳什拿到诺贝尔奖都未曾消失,能做的只是视而不见。
除了这三个“原型”,还有一些场景也是纳什视幻觉的结果。
如那场激烈的枪战、帕切尔先后两次带他参观的秘密工作基地等等。
甚至于纳什因为停止服药再一次见到“室友“时,他还跟自己的妻子说室友是被注射了隐形血液,所以别人看不到他,只有他可以看到。
至于触幻觉在影片中比较明显的一处是国安局工作人员给纳什手臂植入芯片时他所感到的触电感和疼痛感。
那种感觉应该非常真实,以至于纳什在精神病院时甚至要拿刀片把芯片找出来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
3、意志行为障碍
在影片中,纳什不主动参加活动,经常处于沉思之中;不与周围的人接触,闭门索居,不修边幅,孤僻,脱离现实。
同时伴随一些刻板、机械、不具实际意义的动作和姿势,如影片中僵硬地偏头和恐惧、防卫地抱着包等。
这些都是纳什意志行为障碍的表现。
根据以上的病症分析,可以推导出纳什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又称妄想型。
妄想和幻觉是这一类型的主要症状。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可围绕某一中心思想而逐渐发展,最初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妄想结构可变得松散而不严密,内容也更荒谬和不固定。
这跟影片中纳什关于国安局的妄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大致吻合的。
一开始纳什很自然地置身于国安局的秘密行动中,井井有条。
但在不断地深入中,谋杀、枪战等意外出现了,妄想不再严密,变得荒谬起来。
二、症状分析
在纳什的幻觉里出现了三个人物——浪子室友查尔斯、室友的小侄女马休和国安部官员帕切尔。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结构中,将人的心灵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本能和原型。
其中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最重要的成分,指人类通过遗传获得的一些原始意象或先验的心灵图示。
原型有很多种种类,其中比较具有广泛影响的有:人格面具、阴影。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
下面就用这几个原型来分析一下纳什分裂出的这三个人物。
1、浪子室友查尔斯
浪子室友的出场就是一副醉熏熏,吊儿郎当的样子。
这与纳什刻苦严谨的性格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我想,这个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生活放荡的室友正是深埋纳什心底最原始的冲动和本能欲望,所以室友应该是纳什的“阴影“原型。
他和纳什的相处非但没有产生任何矛盾,还在纳什最需要朋友的时候鼓励他,支持他,给纳什的生活带来活力。
所以荣格认为,虽然阴影反映的是人性中最卑劣的一面,但是不应该压抑他,因为将这种卑劣的欲望和冲动投射给他人,也是减轻意识负担的一种方法。
2、国安部官员帕切尔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每一种文化里面都有英雄意识,更何况是一个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公认的数学天才纳什。
当时年少气盛的纳什,在五角大楼里破译密码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了。
于是帕切尔作为纳什的英雄原型给他带来了一个关乎国家安危的任务出现了。
这一原型也是后来一直最困扰纳什的。
3、小女孩马休
小女孩马休最开始出现是在室友的转述中,一直到纳什妻子的出现,这个小女孩的形象才真正露面。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纳什对于和女性交往是很笨拙的,但是当他的妻子出现时,他很想了解这个女人,和她发展交往下。
所以代表阿尼玛的小女孩出现了,指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她可以帮助纳什了解女性。
三、感想与评价
上面是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对纳什的分析,所以下面我想从电影的角度来赏析这个人物。
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世界。
就像纳什,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一定要找出博弈论,于是“室友”出现了,理解他,鼓励他,为他的成功欢欣鼓舞。
没有人能够理解纳什有多想用自己的大脑做些更有用的事情,而不是教书,于是帕切尔出现了,带来了一项巨大的任务来让他完成,并且告诉他只有他可以完成这项任务。
所以最初的纳什虽然时时担心自己的工作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但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是幸福的。
可是第一次进精神病院,电击和药物让纳什有了病识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疯子”,自己连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都分不清。
这对一个一直被别人视作天才的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
药物的作用让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快速的思考问题,人人见他都畏惧三分,指指点点。
生活没法自理,不会照顾儿子,什么都要靠妻子。
这个时期的纳什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做什么都是小心翼翼。
可是为了自己能够像从前那样思考,他偷偷停止了服药。
于是三个幻想中的人物又出现了,他陷入了一场更加疯狂的幻想中,还差点伤害了自己的妻儿。
在妻子想要再次送他精神病院的时候,他就像个因为闯祸不
敢学校的孩子,生怕老师上门来让家长把他交出。
还好,影片通过艺术渲染了如天使般的妻子的形象,没有忍心让他再次进精神病院。
于是,他决定靠意志努力来战胜这个心灵的病魔。
他开始回普林斯顿,尽管踉跄的走路姿势被大家嘲笑、模仿,尽管与幻觉的斗争会让他在人群大吵大闹,尽管他要像年轻的学生一样进课堂听课。
但是他没有放弃,30年过了,那三个人每天都会跟着他,室友会劝他,小女孩会拉着他的衣角看着他,帕切尔会骂他、威胁他,可是他只是不理睬,视而不见。
这对他来说已经很难了,因为他们曾在他的生命里那么真实的存在过。
那么多年早已磨平了他年少时的孤傲、轻狂。
他不敢进学校的餐厅吃东西,不敢申请授课,只是一复一日的在图书馆里学习,这就已经很让他满足了。
直到诺贝尔协会的人员来通知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邀请他进餐厅喝东西,然后,如他年轻时见到的那位老教授一样,他受到了同事们递来的一支支钢笔,于是木讷的脸上有了一丝的憨笑。
电影总是会加入许多杜撰的情节和艺术的渲染,查了一下现实生活中的约翰?纳什的生平,也发现了很多与电影大相近庭的地方,比如他的儿子也遗传到了他的精神病。
可是,我宁愿相信电影,宁愿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来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