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3
长期服用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QTc间期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利培酮和传统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药物,但它们对患者心脏电活动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心电图中QTc间期的延长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心律失常的风险因素,因此长期服用这两类药物对QTc间期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就长期服用利培酮和传统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的作用进行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QTc间期是什么。
QTc间期是心电图中的一个参数,它标志着心脏肌肉的去极化和复极化的时间间隔,是心室肌肉电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心电图中,QTc间期的延长常常与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相关。
利培酮是一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被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研究表明,利培酮可以通过影响心脏的离子通道,导致QTc间期的延长。
一项对利培酮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长期使用利培酮的患者中有相当比例出现了QTc间期的延长,这增加了心律失常的风险。
长期服用利培酮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其心电图参数,以及进行定期的心脏健康评估。
除了利培酮外,传统抗精神病药也被发现会对QTc间期产生影响。
传统抗精神病药主要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药物,它们通常通过抑制多种离子通道或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来产生抗精神病作用。
这些药物也被证实会导致QTc间期的延长,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一项对氯丙嗪患者的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氯丙嗪的患者中有一定比例出现了QTc间期的延长,这提示了长期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针对长期服用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临床医生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对于正在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心电图监测,定期评估其心脏电活动的情况。
还应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心脏健康评估,包括测量心电图参数、心率、血压等指标,以及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等。
对于长期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和药物治疗效果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 1824•浙江临床医学2020年12月第22卷第12期•病例报告•精神分裂症突发酮症酸中毒心脏疾病一例王珏精神分裂症属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患者存在感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需长期系统服用抗精神病药改善精神症状,但该类药物存在糖脂代谢紊乱、易引发心律失常等副作用。
现报道1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继发酮症酸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以引起同行的关注。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3岁,因“胸闷伴呕吐半天”人院。
人 院查体:体温(T) 38.6^,脉搏(P)I 18次/min,呼吸(R ) 23次/min,血压(BP)183/112mmHg;神志不清,嗜睡,双肺呼吸音轻,未及明显干湿啰音。
心尖搏动正常,律齐,无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3次/min。
左足底可见散在一处约2cm x lcm的皮肤擦伤,余四肢各关节未见红肿、畸形,双下肢无浮肿。
既往“精神分裂症”病 史40余年,规律服用“氯丙嗪、氯米帕明”,平素精神症状控制可;有“糖尿病”史8年,目前口服“瑞格列奈”,血 糖控制不详,余无殊。
人院辅助检查:血糖:22.3mmol/L ;血常规:白细胞16.4 x 109/L,中性粒细胞94.5% ;超敏C反 应蛋白:3.39mg/L ;尿液流式分析:葡萄糖4+,酮体3+ ;肌 钙蛋白:<〇.〇lg/L ;心电图:窦性心律;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567U/L,肌酸激酶同工酶35U/L ;血气分析:乳酸S.O m raol/L。
人院诊断:(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糖尿病足;(3 )精神分裂症;(4 )高血压3级。
治疗上予停用抗精神病药,大量补液,抗感染,胰岛素调节血糖,降压等对症治疗。
人院第3天,患者血氧饱和度最低降至71%,双肺未及明显湿罗音;急查肺部CT示:右肺少许感染考虑,右 肺下叶小片磨玻璃影,建议3~6个月复查。
超敏肌钙蛋白12.92 |xg/L,NT-pro BNP937pg/ml。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临床分析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错乱的思维、幻觉和妄想等症状。
除了精神症状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常常伴随着身体健康问题,其中心血管疾病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本文将从临床角度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相关问题。
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较于一般人群,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等。
据统计,精神分裂症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约为一般人群的两倍以上。
这说明精神分裂症本身对心血管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躯体健康忽视: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集中于精神症状的治疗和管理,对于身体健康的照顾往往忽视。
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药物副作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一些抗精神病药物会导致体重增加、代谢紊乱等副作用,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精神压力和焦虑: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伴随着精神压力、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心理因素也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处理1.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
2. 药物管理:对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医生需要进行定期的药物管理和检查,监测患者的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减少对心血管健康的不良影响。
3. 心理支持: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问题,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帮助患者减轻精神压力和焦虑,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维护。
4. 定期体检: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血管疾病的问题。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存在的,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预防和处理。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功能的影响陶云海;施剑飞;江长旺;申变红;朱春燕【摘要】目的分析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利培酮组20例,喹硫平组20例,奥氮平组20例,阿立哌唑组20例,齐拉西酮组20例.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2、3周均采用运动平板试验进行评估,治疗后的第1、2、3周分别进行B超、肝肾功能、血常规、血脂、血糖、水电解质、血清催乳素检查,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喹硫平、奥氮平组患者体重增加及血糖升高例数多于其他组,喹硫平组患者心动过速例数多于其他组,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奥氮平组过度镇静例数多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55%)、喹硫平组(65%)、奥氮平组(8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阿立哌唑组(30%)和齐拉西酮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者用药3周后,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数、自我疲劳等级较用药前显著增高,达亚极量心率所需时间较用药前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五组引起各种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功能改变,齐拉西酮引起的QTc间期延长较突出,喹硫平可引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引起不良反应较多,临床上应加以注意.【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4(017)009【总页数】4页(P1127-1130)【关键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心功能;不良反应【作者】陶云海;施剑飞;江长旺;申变红;朱春燕【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病区精神科,浙江310013;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病区精神科,浙江310013;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病区精神科,浙江310013;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病区精神科,浙江310013;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病区精神科,浙江310013【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econd-generatin anti-psychties,SGAs)也称非传统、新型抗精神病药物[1]。
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及监测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过程中,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用于帮助患者控制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这些药物也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
本文将讨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可能面临的副作用,并强调监测这些副作用的重要性。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包括运动障碍、代谢紊乱、心血管问题和精神状态变化等。
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包括帕金森样症状、肌张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等。
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血脂升高和糖代谢紊乱等。
心血管问题方面,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功能障碍。
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还可能引起精神状态变化,如抑郁和焦虑。
二、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监测和管理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发多种副作用,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对于运动障碍,医生可以定期进行肌张力检查、评估步态和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
代谢紊乱的监测主要包括测量体重、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
对于心血管问题,医生需要进行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
此外,患者的精神状态也需要被密切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抑郁、焦虑等情况。
三、个体化治疗策略由于不同人对抗精神病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存在差异,个体化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需要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对药物的感受和副作用的表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多学科的团队合作也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包括精神科医生、药剂师、心理治疗师等的参与。
四、药物副作用的预防与干预除了监测副作用的出现,预防和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医生可以在开药前评估患者的状况,包括体重、心血管功能等,以便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某一种药物。
其次,在初始治疗期间,医生可以采用较低的剂量和慢慢增加的方式,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此外,对于运动障碍和心血管问题,医生可以提供额外的治疗措施,如运动疗法和药物调整等。
齐拉西酮与阿立哌唑对青壮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影响到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齐拉西酮(Olanzapine)和阿立哌唑(Aripiprazole)是两种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
齐拉西酮是一种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
已有研究表明齐拉西酮可以显著改善幻觉、妄想、负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症状。
该药物还被证明在减少复发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齐拉西酮常常伴随着副作用,比如体重增加、糖尿病风险增加、心脏问题以及各种代谢综合征。
阿立哌唑也是一种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与齐拉西酮类似。
研究发现阿立哌唑可以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幻觉和妄想的出现,并且相对较少引起体重增加等副作用。
阿立哌唑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并且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虽然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选择哪种药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
一方面,齐拉西酮可能在改善症状方面稍微更有效一些,但也伴随着更多的副作用;阿立哌唑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但在一些症状的改善方面可能略逊一筹。
最终的药物选择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对副作用的容忍程度。
疗效的分析还应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的患者对于不同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且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
并且,药物治疗只是精神分裂症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心理疗法、社会支持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性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都是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但在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状况和个体差异。
在药物治疗的综合性的治疗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
长期服用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QTc间期的作用【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服用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利培酮和传统抗精神病药在QTc 间期的变化上的作用,探讨不同药物的比较以及其潜在的风险和安全性问题。
研究发现长期服用利培酮可能对QTc间期有一定影响,而传统抗精神病药在这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合考虑不同药物的影响,本研究对长期服用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QTc间期的综合影响进行了评估,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需注意研究局限性,以进一步完善研究。
【关键词】关键词:利培酮、传统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QTc间期、长期服用、风险、安全性、比较、建议、研究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幻听、妄想和负性症状等。
利培酮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疾病。
长期服用利培酮或其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心脏QTc间期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心电图(ECG)中的QT间期是评估心脏电活动的重要指标,QTc 间期则是根据心率进行校正的QT间期。
延长的QTc间期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是致命的心律失常。
了解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脏QTc间期的影响至关重要。
过去的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利培酮或其他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QTc间期的延长,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不同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并且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安全性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长期服用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QTc间期的作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长期服用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的影响,以揭示药物治疗在心电生理学方面的潜在影响。
通过对不同药物在QTc间期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用药建议,帮助患者避免潜在的心电生理学风险。
研究还旨在探讨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对QTc间期的持续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数据和指导,从而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脉图检测阿立哌唑和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好地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102例患者分成阿立哌唑组53例,氟哌啶醇组49例。
应用血液循环动力学脉图检测仪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阿立哌唑和氟哌啶醇前后的血液循环动力学变化。
结果在治疗效果上,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总疗效相当;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方面,氟哌啶醇组心血管系统异常症状发生例数比阿立哌唑组多;在血液循环动力学参数方面观察到阿立哌唑组用药前后有效循环血量(ECV)、心率(HR)、能量转换指数(MEC)、左室机械效率(LME)、心肌缺阈值(MIT)和心肌耗氧量(MVO)均无明显变化(P > 0.05),而氟哌啶醇组用药前后ECV、HR、MEC、LME、MIT和MVO均有变化(P 0.89。
l.3 检测内容①CD检测仪:为无创伤性动力学参数检测技术,从检测参数中,可以提供从动力与负荷的动态,能量消耗,血氧供需,容量、模量、流速、流量关系动态等四个方面的平衡状况,可以让临床医生分析右心室、动脉、微循环和静脉系统的动力学状况,以客观评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②BPRS:是精神科应用最广泛的量表之一,采用1~7分的7级评定法,各级标准:无症状;可疑或很轻;轻度;中度;偏重;重度;极重。
总分越高,病情越重。
③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该量表由美国NIMH编制,在同类量表中,项目最全,覆盖面最广,既包含了常见的不良症状和体征,又包含了心血管系统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分析时,分别采用K-S单样本检验和Levene方法进行数据的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需进行数据的正态转换;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两组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数两两比较,采用LSD法。
波立维的功能主治和副作用波立维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它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的功能,从而减少精神症状的发作。
以下将详细介绍波立维的功能主治和副作用。
功能主治:1.精神分裂症:波立维是一种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它可以减轻幻觉、妄想等症状,并改善思维的连贯性和感知的清晰度。
2.躁狂型障碍:波立维也可以用于治疗躁狂型障碍,有效地控制躁狂发作和抑郁状态。
3.旅途精神病:波立维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旅途精神病,改善旅行者在异地环境中的精神状态。
4.精神兴奋状态:波立维可用于控制精神兴奋状态,如应激相关的精神紊乱。
5.失眠:波立维具有镇静和催眠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帮助患者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
副作用:1.长期使用波立维可能导致运动障碍,如肌肉僵硬、震颤、肌肉痉挛等,被称为挤压症候群。
这些症状一般在停药后会逐渐缓解。
2.可能引起体重增加和代谢改变,如高血糖、高血脂和体重增加。
患者在使用波立维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和血脂水平。
3.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如心跳加速、心悸等症状。
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波立维时需要特别注意。
4.可能引起性欲减退、勃起困难和遗精等性功能障碍。
5.基于其抗胆碱能作用,波立维可能会导致干嘴、便秘、视力模糊等胃肠道和视觉方面的不适。
6.可能引起血压降低、晕厥和体位性低血压等血液循环系统的副作用。
7.有患者在使用波立维时可能会经历情绪波动、焦虑、失眠等心理症状。
总结:波立维是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抗精神病药物。
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来减少精神症状的发作。
然而,长期使用波立维可能会导致运动障碍、体重增加、心脏功能不全、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
患者在使用波立维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副作用,并结合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
棕榈酸帕利哌酮与利培酮治疗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研究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而棕榈酸帕利哌酮和利培酮是两种常见的治疗药物。
本文将通过对这两种药物治疗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研究。
一、药物介绍棕榈酸帕利哌酮是一种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并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和负性症状。
它能够与多巴胺D2受体和5-羟色胺2A受体结合,从而改善神经递质的平衡,缓解精神症状。
利培酮是一种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主要通过和多巴胺D2受体结合,从而改善神经递质的平衡,缓解精神症状。
二、疗效对比1.短期疗效棕榈酸帕利哌酮和利培酮在短期治疗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方面,两种药物在改善阳性症状和负性症状方面的疗效相似,但在改善认知症状方面,棕榈酸帕利哌酮更为优越。
2.长期疗效在长期治疗方面,棕榈酸帕利哌酮的长期疗效明显优于利培酮。
在一项追踪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长达2年的治疗中,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的患者相对于使用利培酮的患者,出现终止治疗和复发的几率更小,且治疗之后的康复过程也更为迅速。
三、安全性对比1.短期安全性在短期治疗期间,棕榈酸帕利哌酮和利培酮的安全性相似。
两种药物的最常见副作用都包括头晕、口干、便秘、体重增加等。
但是,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和利培酮的患者中,前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几率更小。
2.长期安全性在长期治疗方面,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的患者相对于使用利培酮的患者,在肝功能损伤、葡萄糖耐量下降、体重增加等副作用方面的风险更小。
四、结论综上所述,棕榈酸帕利哌酮作为一种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方面疗效显著,且在长期治疗时优于利培酮,而且副作用较少。
因此,对于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医生可以优先考虑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作为治疗药物。
同时,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葡萄糖代谢和体重等指标,以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
长期服用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QTc间期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情感淡漠和认知功能的丧失。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药物包括利培酮和传统抗精神病药物。
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对患者的心脏健康造成影响,尤其是对QTc间期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长期服用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的作用。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QTc间期是什么。
QTc间期是指心电图上QT间期与心率和R-R间期相关的校正值。
QT间期是从心脏开始充电到再次充电之间的时间,是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时间间隔。
而QTc间期则是根据患者的心率来进行校正,以消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QTc间期的正常范围是在女性为0.36-0.44秒,男性为0.36-0.45秒。
长期服用利培酮对QTc间期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利培酮是一种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的使用与心律失常和QT间期延长相关。
一些研究已经证实,在服用利培酮的患者中,QTc间期会明显延长。
这种情况可能会增加患者患心律失常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心脏猝死。
长期服用利培酮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以及密切关注心脏健康的变化。
在考虑长期服用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QTc间期的影响时,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
有些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可能更容易出现心脏健康问题。
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心脏健康状况,以及密切监测药物的剂量和疗效,以避免对患者心脏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除了对心脏健康的关注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利培酮和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其他方面的影响。
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运动障碍、代谢综合征和情绪波动等。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以及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评价利培酮、奥氮平和氯氮平三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采用利培酮、奥氮平和氯氮平这三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对其QTc间期的影响。
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选的时间范围为2014年5月-2015年5月,共纳入120例患者。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9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组(利培酮,n=30)、B组(奥氮平,n=30)、C组(氯氮平,n=30)。
随访8周,比较治疗前、第4周、第8周三组QTC、血钾、血镁的差异。
结果:治疗前后,三组QTc、血钾、血镁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三组QTc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而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利培酮、奥氮平和氯氮平四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均能不同程度延长QTc间期,但延长效果有限,可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QTc间期;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197-02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精神疾患,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较高,多发于青年时期。
精神分裂症疗程较长,长时间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导致QTc间期延长,致使患者猝死。
本研究为深入探讨利培酮、奥氮平和氯氮平这三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患者QTc间期的影响,回顾性分析了9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选的时间范围为2014年5月-2015年5月,共纳入90例患者。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9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组、B组、C 组、D组,分别为30例。
A组患者中,男8例,女22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8.8±4.2)岁;病程5~25年,平均病程(15.2±2.6)年;平均体重指数(24.3±5.2)kg/m2;B组患者中,男9例,女21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8.7±4.1)岁;病程5~25年,平均病程(15.1±2.5)年;平均体重指数(24.1±5.1)kg/m2;C组患者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8.7±4.5)岁;病程5~25年,平均病程(15.1±2.4)年;平均体重指数(24.2±5.3)kg/m2;平均体重指数(24.1±5.0)kg/m2;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作者:邓文等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第30期[摘要] 心率变异分析是在动态心电图的基础上分析交感和副交感的相互作用,常作为衡量自主神经平衡的指标之一,具有客观、无创等优点。
目前,心率变异性不断在多个临床领域,如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神经病变以及精神疾病等领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重点针对心率变异分析在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心率变异;抗精神病药物[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c)-0033-0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之一,常伴有严重的功能缺损。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猝死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三倍。
高猝死率可能与疾病和治疗相关的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以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因素相关。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猝死的各种风险因素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特别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1]。
现综述如下:1 心率变异性1.1 心率变异性机制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心率节奏快慢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
HRV 是分析逐个心动周期的细微时间变化及其规律。
这种变化在体表记录的常规心电图上常难以测出或因微小而略而不计,常规心电图上习惯描述的规则的窦性心律不等于没有HRV。
HRV的研究对象是逐次心动周期的时间差别,罗列人体每次心动周期间的差别可显示出大量貌似无序的参数反映了心率连续的瞬时波动。
心率的波动并非偶然而是受体内神经体液的调控,为适应不同的生理状况或某些病理状态而做出的反应[2]。
在HRV的机制研究中,重点是研究有关交感和迷走神经对HRV的影响。
Samaan的经典实验证明了迷走神经系统可使心率发生快速变化:在迷走神经受刺激后仅需一个或数个心搏即反映出心率的变化,而切除迷走神经后心率的突然应变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