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31
高中必修2历史知识点第一课高中的同学们都学习完了必修二的历史知识了,不知道大家还记得第一课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中必修2历史知识点第一课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必修2历史知识点第一课(一)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高中必修2历史知识点第一课(二)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4)影响: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1、变化: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石器锄耕(耜耕)——青铜农具——铁犁牛耕注意: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是农业技术史上一次重要革命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着耕犁的完善2、原因:生产力发展,特点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技术提高二、土地制度的演进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特点:土地国有集体耕作春秋战国:生产力进步,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各国税制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3、封建社会战国:通过各国变法,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北魏:均田制(前提:国家占有大量土地)至唐后期终结(原因:土地兼并)明代:鱼鳞图册(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三、小农经济1、形成原因: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2、特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注重精耕细作3、地位: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一、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独立)——夏商西周(官府垄断)——春秋战国(三种形态出现)2、三种形态:官营(政府经营、水平最高、不面向市场)、民营与家庭手工业二、表现1、冶金业冶铜:商周时代繁荣(多作祭祀之用:宗法制的影响)冶铁:西周出现——战国推广(铁农具)——东汉水排(水力鼓风冶铁)魏晋(灌钢法提高质量)2、制瓷业:商代(原始瓷器)——唐代(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青花瓷(元代)——彩瓷(明代)——珐琅彩(清代)影响:唐代开始输出;明清大量外售(根据欧洲订单烧制);欧洲生产瓷器3、丝织业:战国时产量大、质量高;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外销;明清达到鼎盛(苏杭的民营丝织业兴盛,出现花耧机《天工开物》记载)三、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2、明清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4、长期领先世界5、重心不断南移(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三课古代中国商业一、商业兴起1、先秦:商周:商人出现,货币为贝类;特点—官府控制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2、秦汉:原因: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丝绸之路开通表现:①大城市成为商业中心;②“市”出现,官吏管理,有时间(按时开市、闭市)空间(坊市分开)限制;③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3、隋唐: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大运河的开通表现:商业城市繁荣(长、洛、扬、益);市繁荣(长安两市,西市“胡风”流行)对外贸易(广州设市舶使);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二、宋元时期的繁荣1、两宋:原因: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表现:城市中繁华的商业街区;商业品种增加;出现不同类型集市;出现纸币“交子”(世界最早的纸币);边境贸易与中外贸易发达。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知识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知识点: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总结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中国农业的发源: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母系社会(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我国灌溉农业从夏开始)耒耜的出现a商周时期出现的农具有骨器,木器,石器铜器.和商周时期农 b 商周时期的耕作技术开沟排水用杂草沤肥除草培土业的生产发展治虫灾害c商周时期的农作物有栗稻黍稷麦桑麻a,b,c,促进了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铁器 a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出现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与推广(解放劳动力)牛耕 b 西汉赵过发明耦犁和犁壁----西汉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的发展c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a 春秋战国时期—垄做法(当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b 西汉时期代田法耕作技术的进步c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d 两汉时期一年一熟制e宋朝以后,江南地区为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制(经济中心南移的表现)水利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灌溉,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朝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a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集体劳动(奴隶经济,土地国有制后到商朝,承认土地私有,后出现封建地主,以地租剥削的形式将土地租给奴隶(封建农民)形成小农经济)b 春秋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目的是自给自足和交租,指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形式)c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为我国精耕细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的剥削下,徭役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