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测量方法
- 格式:pptx
- 大小:137.55 KB
- 文档页数:27
1.软测量建模方法:为机理建模、数据驱动建模和混合建模(1)机理建模通过分析化工过程反应机理,利用一些已知的方程、定理、原理等建立模型,只适用于一些过程简单、机理明确的化工过程。
缺点在于实际工业工程中,过程复杂且为了方便处理,往往进行了合理的假设简化,而假设不一定准确将直接影响模型的准确性,另外还存在着建模难度相对较大的局限(2)数据驱动建模利用大量的输出、输入数据建立模型,适用于具有大量准确数据的化工过程。
优点需要采集大量的样本数据,根据样本数据建立模型,基本无需分析反应机理和工艺过程特点,且具有开发周期短,非线性逼近能力强等特点。
{回归分析,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 回归分析:用于具体判定相关变量间的数值变化关系,利用大量生产数据,基于数理统计方法提取数据中的有用信息,最终建立数学模型;支持向量机SVM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提出的一种新兴学习机,在有限的数据中寻找学习能力和学习精度之间的平衡,不存在局部最小问题且推广能力较强; 人工神经网络特征取决于单个神经元和其连接方式,它的智能取决于它的结构和学习规则。
神经网络的常见的两种拓扑结构前馈网络(BP,RBF,多层感知机网络)和反馈网络(Hopfiled,Boltzmann)(3)混合建模将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建模结合,用机理已知部分采用机理建模,少量未知参数釆用数据驱动建模,适用于部分机理己知且具有大量数据的化工过程.。
混合建模的模型结构可分为并联结构和串联结构,并联结构是将两种模型的输出相融合,作为混合模型的输出。
2.软测量技术的核心是以软件替代硬件的思想,测量速度快、投资低,能连续给出主导变量的信息更加直观且可以在线工艺离线进行校正。
3.软测量技术的实施步骤通常分为四步:辅助变量选择、数据采集和预处理、建模、模型校正与应用,(1) 辅助变量选择三大基本原则:变量类型选择,变量数目的选择,检测点位置的选择(2)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原始辅助变量选定后,从DCS中采集大量的辅助变量数据,通过人工离线分析得到主导变量数据。
软测量技术原理及应用
软测量技术是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测量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从实时过程中采集的数据中实时估计和预测相关过程变量,从而实现过程的监控、优化和控制。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和应用:
1. 原理:软测量技术基于统计学、数学建模和机器学习等方法,通过对大量历史过程数据的分析、建模和训练,构建出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实时数据进行解析和预测。
常用的软测量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模糊系统等。
2. 应用:软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过程工业领域的监控、优化和控制。
例如,在化工工艺中,通过软测量技术可以实时估计关键的过程变量,如温度、压力、流量等,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控制。
在能源领域,软测量技术可以用于实时预测能源需求和优化能源供应链。
在制造业中,软测量技术可以用于产品质量监控和预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软测量技术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分析实时数据,实现对过程的实时监控、预测和优化控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介绍了各种软测量的基本方法,及建模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软测量技术本质上说是一个建模问题,即通过构造某种数学模型,描述可测变量与不可测的被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而软仪表就是根据已经建好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软件以过程可测变量数据为基础实现对被估变量的估计。
因此,软测量技术的基础就是根据某种最优准则选择跟被估变量既有密切关系又易测量的可测变量。
这些可测变量通常被称为辅助变量191。
软测量技术发展至今大体有以一下四种方法:1.基于工艺机理模型的方法。
在对过程工艺机理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象的机理,找出辅助变量与估计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基于回归模型的方法。
通过对实验或仿真的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辅助变量与估计变量的回归模型。
3.基于状态估计的方法。
如果把被估变量看作状态变量,把可测变量看作输出变量,那么依据可测变量去估计被估变量的问题就是控制理论中典型的状态观测或估计命题。
采用Kalman滤波器是一种可取的手段【io14.基于知识的方法。
尽管ANN(人工神经网络))gr1不是习惯意义上的数学模型,但可以很好地复现各种非线性特性。
我们可以把辅助变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将估计变量作为神经M络的输出,通过网络的学习来解决被估变量的软测量问题。
通过采用软测量技术不仅解决了许多检测难题,并具有下列优点:一是不象某些成分仪表那样需要精心维护;二是动态响应迅速;三是能够连续地给出示数。
在软测量方法中,辅助夺量的类型、数目、测点位置的选择,过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等因素都会严重影响软仪表的性能。
随着对象特性的变化和工作点的漂移,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对软仪表进行校正以适rN-y新的工况。
1.2.3数学建模数学模型是描述被控对象运行过程的数学表达式,它是实现优化的基本依据,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学模型,就不能对系统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表达式(或差分方程表达式)、传递函数表达式、状态空间表达式[91一般来说,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有三种,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1)机理分析法(Mechanism Analysis Method)。
软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第16章软测量(知识点)知识点1 软测量的概念所谓软测量(Soft-sensing),就是依据某种最优化准则,选择与被估计变量相关的⼀组可测变量(称为辅助变量),构造某种以可测变量为输⼊、被估计变量为输出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对⽆法直接测量的重要过程变量(称为主导变量)的估计。
软测量是近年来检测和过程控制领域涌现出的⼀种新技术,为⽆法或难以⽤传感器直接检测变量的检测与控制提供了⼿段,对于⽣产⾃动化以及控制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前检测技术和过程控制研究发展的重要⽅向。
软测量估计值可以作为控制系统的被控变量或反映过程特征的⼯艺参数,为优化控制与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软测量的基本思想是把⾃动控制理论与⽣产⼯艺过程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应⽤计算机技术,对于⼀些难于测量或暂时不能测量的主导变量,选择另外⼀些容易测量的辅助变量,通过构成某种数学关系来推断和估计,以软件来代替硬件功能。
软测量是⼀种利⽤较易在线测量的辅助变量和离线分析信息去估计不可测或难测变量的⽅法。
知识点2 软测量的⽅法软测量的⼯程实现过程主要包括辅助变量选择、输⼊数据处理、软测量模型建⽴和软测量模型的校正等步骤。
16.2.1 选择辅助变量辅助变量的选择⼀般取决于⼯艺机理分析(如物料、能量平衡关系)。
通常⾸先从系统的⾃由度出发,确定辅助变量的最⼩数量,再结合具体过程的特点适当增加,以更好地处理动态性质等问题。
可以根据过程机理,在可测变量集中初步选择所有与被估计变量有关的原始辅助变量;在原始辅助变量中,找出相关的变量,选择响应灵敏、精度⾼的变量作为最终的辅助变量。
⽐较有效的⽅法是主元分析法,即利⽤现场的历史数据作统计分析计算,将原始辅助变量与被测变量的关联度进⾏排序,实现变量的精选确定。
辅助变量的选择包括变量的类型、变量的数⽬和检测点位置的选择三个⽅⾯,它们相互关联,并由过程特性所决定。
在选择辅助变量时,还要考虑经济性、可靠性、可⾏性、维护性等因素的影响。
软测量技术的实施步骤1. 确定软测量目标在实施软测量技术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软测量的目标是什么。
软测量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工业过程控制、产品质量监控等。
确定软测量目标有助于明确实施软测量技术的方向和重点。
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软测量技术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输入,因此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工作。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传感器、仪器设备等方式进行。
采集到的数据可能会包含噪声、异常值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采集:选择适当的采集设备,如传感器、仪器等,采集与软测量目标相关的数据。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噪、异常值处理等预处理步骤,确保数据准确性。
3. 特征提取与选择软测量技术的核心是从采集的数据中提取与目标相关的特征,用于建立模型进行测量。
特征的选择对软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特征提取:根据软测量目标,选择适当的特征提取方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与目标相关的特征。
•特征选择:根据特征的重要性和相关性,选择合适的特征用于建模。
4. 模型建立与训练在确定了特征后,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进行软测量。
常用的模型包括统计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等。
•模型选择:根据软测量目标和数据特征,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建立。
•模型训练:使用采集的数据对选定的模型进行训练,优化模型参数,以得到准确可靠的软测量模型。
5. 模型验证与评估建立了模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以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模型验证:使用独立于训练数据的验证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
•模型评估:使用适当的评估指标,如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等,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模型部署与应用在通过验证和评估确认模型的可靠性后,可以将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中,实施软测量技术。
•模型部署:将训练好的软测量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环境中,用于实时测量和监控。
•应用扩展:根据实际需求和反馈,对软测量技术进行应用扩展,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模型,提升测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