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评剧艺术的生命极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从尘埃中再次开出花朵——评剧艺术发展困境的思考与策略倪佳鑫评剧艺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曾经辉煌一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观众萎缩、演员断档、剧团生存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评剧艺术风光不再,但作为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评剧艺术不应该也不会消亡。
只要人们认清困境与问题,重新定位剧团发展,评书艺术就会再次迎来春天。
评剧曾在北方流传深远,百年历史,几经起伏,评剧繁荣时期,优秀的评剧剧目和演员不断涌现,为中国的戏曲艺术增添了无数光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形式多样化的冲击,评剧艺术的辉煌不再,面临许多困难和窘境。
作为中国戏曲长河中灿烂辉煌的一种艺术形式,难道评剧艺术要就此消亡了吗?那将不仅是艺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莫大遗憾。
对评剧艺术的现状深入思考,突破困境,将让评剧艺术再次从民众中走来,开出艺术之花。
一、评剧艺术的困境群众基础是大多数艺术的根基,一种艺术形式失去了群众基础,就如同离开土的花一样失去生存的空间,更遑论发展。
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极大丰富之前,评剧发展得红火又繁荣,原因就是存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喜爱评剧艺术,良好的群众基础促使评剧优秀的剧目不断产生,优秀的评剧演员不断成长。
而评剧这些良好的发展态势会反过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喜爱它,进而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
然而,经历过“文革”的重创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娱乐形式多元化的冲击,评剧艺术没有了曾经的辉煌,也不再是继京剧之后的第二大剧种,影响力急剧下降,被保留和能够继续演出的经典剧目也是少之又少,大多评剧剧团连生存都困难,评剧演员的演唱表演水平也不复当年,观众也出现断档的现象,剧团甚至出现“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尴尬局面。
这使得评剧艺术的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如今是一个现代艺术流行的社会,人们在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下更喜欢节奏快、不需动脑、简单的艺术形式,很多如评剧一样的传统艺术形式不再为人们所喜爱,很难走进人们的生活和视野。
谈评剧表演艺术谈评剧表演艺术谈评剧表演艺术:艺术试论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谈评剧表演艺术更多精品资源来自3edu教育网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
从它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评剧艺术曾有过红遍全国大江南北的辉煌,如今,受到现代传媒与娱乐方式的冲击,评剧艺术的观众大量流失,评剧开始走向衰微与没落,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抢救与挖掘。
作为一名年轻的评书演员,在面临着巨大的艺术生存压力的同时,也觉得有一种动力在促使自己应该为自己所热爱的评书艺术的传承发展做点什么。
希望评剧这门传统的戏曲艺术能够不断的发扬光大。
不断学习是年轻演员的天职。
为了更好地了解评剧艺术及其特点,我查阅了很多有关评剧的书籍与资料,下面就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谈谈评剧艺术表演的一点认识。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曲调,过去为旦腔专用,后来逐步发展为旦、生共用。
慢板由上、下两个各四小节的乐句组成,每句又可分为三个小分句,其特点是多从头眼(第二拍)起唱,分句常以小过门来加以衔接。
二六板,一板一眼,是评剧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种板式,既可抒情,亦可叙事,各个行当均可应用。
又可分为小生二六与原板二六两种形式。
小生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六小节,每句常由两个分句组成,是生行的主要唱腔。
原板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四小节,是旦行的主要唱腔,其他行当有时兼用。
垛板,一板一眼,旦腔应用较多,其特点是节奏感较强,常为板起板落,速度变化较大,又分快、慢两种:慢垛板擅长叙事,快垛板擅长抒情,特别是表现激动的情绪。
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艺术视界 ┃ The visual arts40 ┃守正创新 行稳致远推动评剧艺术发展与创新■ 姜艺艺摘 要:新时代新环境下,芳华百年的评剧艺术在市场总体萎缩的困境下,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处理好评剧艺术传承与创新、演出与市场的关系,研究解决流派、唱腔、剧本等重点问题,是激发评剧艺术内在生命力、保持其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评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作为传统戏曲重要分支之一的评剧艺术,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和推广中华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尽管依然有大量戏迷拥趸,但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评剧艺术也依然面临着市场萎缩、观众老化、人才断档、院团减少、创新乏力的问题挑战。
在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大环境下,激发评剧艺术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持独特魅力、焕发恒久活力,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必由之路。
评剧艺术是在“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吸纳东北民间歌舞“蹦蹦”养分,汇入河北梆子、京剧、唐山皮影戏的表演方式和音乐元素,吸取文明戏和话剧的创作手法转化、创造而成的。
从清末发轫于河北唐山,到现在的广为人知,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艺术史,折射出近现代中国文化内在秩序的深刻变化与转型。
传统戏曲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一脉传承,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
喻有“评古论今”之意的评剧从诞生的时候起,就紧扣时代脉搏,善于表现现实生活,传达民众的理想和愿望,发挥着传承正义、歌颂美德、教化大众的作用。
评剧奠基人成兆才根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等,其高台教化作用影响广泛。
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经典剧目《小女婿》《刘巧儿》《小二黑结婚》《金沙江畔》,改革开放后涌现的《山里人家》《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2022年列入“文华大奖”戏曲榜首的《革命家庭》等优秀现代剧目莫不如此。
“现代性”或“当代性”的问题决定着中国戏曲的发展走向与未来。
浅论评剧表演的艺术品格作者:武英华来源:《剧作家》 2018年第4期评剧有百年历史,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流传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在中国戏曲大家园中,评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着华彩,在京、昆之后位列第三,至今在华北、东北一带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评剧因为是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所以又有“落子戏”“蹦蹦戏”等别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现在广为流传的是东路评剧。
东路又有白派、花派、李派、鲜派等众多流派,他们在曲调唱腔上各有不同。
评剧在发展历程中屡有创新提升,因此发展蓬勃,名家荟萃。
如今仅在黑龙江一省就有十余个评剧团,评剧名家更是人才辈出。
从成兆才、月明珠、金开芳、白玉霜到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赵丽蓉等,一代代艺术前辈丰富和推动了评剧艺术的发展,并赋予评剧以独特的艺术品格。
首先,评剧具备通俗性和大众性的艺术品格评剧有品且成格,其核心特点就是通俗性,它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都很接地气。
评剧的母体是以莲花落为代表的民间曲艺和民间歌舞,它形成于北方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演给农民欣赏,这就决定了取材必然源于生活、贴近人民,讲述老百姓的家长里短。
比如早期的剧目《安安送米》《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锔缸》等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评剧的内容多表现平民女子的悲剧生活,这一点和东北二人转相似。
如《杨三姐告状》《秦香莲》《刘巧儿》《祥林嫂》等等。
从老百姓身边的平凡小事入手,形式活泼多样,自然亲切地展示现实生活,易于引起共鸣。
评剧的各个发展阶段都能反映出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状况。
它的发展史也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史。
此外评剧还借鉴了二人转、京韵大鼓、京剧等其他戏曲的板式、唱腔、曲目、伴奏等多方面的精华,形成了独特而又亲民的艺术特色。
其次,评剧具备写意性和民族性的艺术品格评剧是扎根于“中国土壤里根植成长的”地方戏曲,它既遵循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意象化的表演特征,又展现了本民族独有的思想情感和民族风格。
浅议评剧艺术的写实性作者:吕冰来源:《剧作家》 2018年第4期评剧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表演艺术。
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说它年轻,是因为跟我国其他传统剧种相比,它的出现相对较晚,表现的内容也大多紧贴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具有青春的气息。
不同于京剧等其他剧种,评剧一般都紧跟时代的脚步,展现普通百姓的身边事。
所以,我国传统艺术所具备的写意性在它身上虽然也有所体现,但相对较少,反倒是写实性成为了评剧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对此加以介绍。
一、写实性是评剧艺术的立身之本评剧的起源就是乞丐行乞时为了取悦群众所表演的艺术形式,所以讨好普通群众、让普通大众看到自己的表演感到心情愉悦是评剧艺术的先天性特点。
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所有的表演方式与方法都必须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喜爱,所以评剧的草根性特点是与生俱来的。
只有这样,才更易于流行开来,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社会底层群众的欢迎。
而要想将评剧中的草根性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表演往往都带有乡土气息。
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用艺术的方式浓缩进评剧表演,在舞台上缓缓铺展在观众面前。
写实性可以说是评剧这门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评剧艺术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到现在还深受群众欢迎的决定性因素。
二、现实生活是评剧创作题材的生命之源既然写实性是评剧艺术安身立命之本,那么首先从题材上来说它也必须具备写实性的特点。
事实也是如此,评剧艺术的题材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评剧《杨三姐告状》就取材于1918年发生在滦县狗儿庄的真实事件。
该剧将杨三姐历经坎坷为二姐告状并最终获胜的故事搬上了评剧舞台,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所遭受的不公与磨难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感同身受,激发了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小二黑结婚》是又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它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
略论评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张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4期摘要:向来以贴近生活与时代著称的评剧,在戏曲艺术逐渐衰落的今天,同样遭受了备受冷落的境遇。
本文试从评剧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演出市场的挖掘与受众人群的扩大,各剧种、各地区院团之间的合作与共赢,现代传媒手段的有效应用及政府政策的帮扶等方面探讨评剧艺术能够再次兴盛并持续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市场扩大;观众培养;现代传媒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2-0024-02作为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性剧种,评剧有着“中国传统艺术精华”之誉,因其唱腔通俗优美,贴近生活与时代,颇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影响相当广泛。
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几代评剧人不懈努力,融合民歌、民谣、秧歌、大鼓等多种艺术形式,使评剧这株艺术奇葩不断创新发展,从一种简单的民间说唱艺术发展至全国流行的大剧种。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流行艺术逐渐兴起繁盛,加之外来文化的涌入,特别是电视传媒的广泛普及,传统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评剧等也同样陷入了低迷。
所以,为了振兴评剧艺术,也为了挽救民族传统文化于危难,评剧艺术如何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整个评剧界思考与作为的重点。
在此,笔者就评剧如何可持续发展试论如下。
首先,评剧艺术的衰退是跟随时代的脚步而历经的必然,而这种必然的到来于评剧自身而言,是对时代与群众审美适应性的迟钝与吃力。
如今评剧剧作者和音乐工作者稀缺,缺少高水平的创作者,同时专业演员的稀少与演艺水准的低水平难以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
这些自身的局限性,是评剧艺术难以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的关键因素。
所以从根本上突破自身局限性,发挥自身优势,是评剧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其次,受众群体的流失与萎缩,也使评剧发展失去了肥沃的土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戏曲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剧也在其不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浅析评剧表演艺术作者:张国庆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3期摘要:评剧是我国戏曲重要的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北京、天津、内蒙古、华东、东北等地,是北方的一个大的戏曲剧种。
研究探讨评剧表演的要素,对于把握评剧表演艺术的美学意蕴与美学神髓,进行提高评剧表演艺术的美学意蕴与美学神髓,进而提高评剧表演艺术的美学品格与美学韵味,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价值与表演实践的参照作用。
关键词:评剧;表演艺术;戏曲一、评剧表演要素(一)“四功”——四种艺术手段“四功”又具体分为四大功:1. 唱功。
唱功列为戏曲表演“四功”之首。
评剧亦然。
评剧唱腔十分丰富,主要有正调、反调、越调等曲调,各调又有慢板、二六、楼上楼、散板等不同板式,其唱腔属于板腔体。
评剧不仅男女声腔有别,而且行当声腔不一,各行当还有不同以风格特征为重要标志的流派唱腔。
例如旦行中就有低回婉转的“白(玉霜)派”、清新俏丽的“新(凤霞)派”、自由活泼的“花(淑兰)派”、柔美细腻的“韩(少云)派”等等。
又如老生的“马(泰)派”、花脸的“魏(荣元)派”、老旦的“筱(俊亭)派”、小生的“倪(俊声)派”等等。
因此,作为一名评剧演员,首先要有扎实的唱腔基本功,并尽可能“归派”,牢记所谓“无派不流”的艺理,坚信流派是评剧成熟的重要标志,而流派特色又主要以唱腔为载体和依托。
2. 做功。
做功指动作表演的功夫,多半运用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
3. 念功。
念功指念白的功夫,又分京白、方言两大类。
两种念白都要口齿清楚,富有音乐美,达到“千斤道白四两唱”的高度。
4. 打功。
打功指武打功夫,也包括舞蹈功夫。
评剧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其表演与舞蹈动作息息相关,一举手、一投足,皆在舞中。
武功如“前桥”“后桥”“翻身”等。
(二)“五法”——五种表演技法“五法”也具体分为五种:1. 手。
指手势,评剧表演有各种不同的手势,如兰花指等。
2. 眼。
指眼神,评剧表演有各种不同的眼神,充分显示“眼睛是心灵之窗”的意蕴,如“涮眼珠”等。
评剧艺术发展困境及策略评剧诞生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曾在北方流传深远,因其作品贴近生活、针砭时弊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并迅速成长为一个大剧种。
在评剧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优秀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作品不断地涌现,如小白玉霜表演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的《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等等都受到了观众们的普遍欢迎。
那时的评剧艺术真可谓是红极一时。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新兴艺术的冲击,特别是电视传媒的广泛普及,评剧艺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一系列负面问题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踵而来……如果再不加以改变,用不了几十年,评剧艺术就会消亡,那时人们就只能在唱片机里回忆这一艺术形式了。
这不仅是艺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评剧工作者的莫大遗憾。
在此,笔者想与大家讨论一下关于评剧面临的现实问题,并谈一些个人想法。
一、评剧受众群的萎缩现象任何艺术形式,都要有一定基础的受众群,否则便像失去了土壤的植物一样,无法成长甚至是无法生存。
评剧在最红火的那些年就是因为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才能迅速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然后凭借这些优秀资源再反过来刺激观众群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反之便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如今的评剧就是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解决受众群的问题才能使评剧表演脱离这个泥潭。
当今社会是一个现代艺术流行的时代,人们更加喜欢节奏明快、简单刺激的艺术形式,而评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很难走进人们的视野。
大部分人对评剧知之甚少,也就更谈不上欣赏和迷恋评剧了。
这直接导致了评剧普及程度偏低,评剧艺术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它艺术。
对此,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一是要让评剧艺术走进中小学课堂。
评剧界应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力争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开设评剧艺术课,通过对评剧的欣赏使学生了解评剧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学生模仿评剧各色行当,来充分体验评剧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评剧这一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
二是评剧院团要与高校联合举办评剧班。
论评剧艺术的生命极限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灿烂的戏剧艺术瑰宝之一——评剧,借助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著名号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戏剧展演的热潮,优秀剧目层出不穷,歌颂党、歌颂人民成了当时百姓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戏剧的形式歌颂社会主义是时尚,也是广大戏剧工作者的责任,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为人民群众奉献了一部部优秀评剧剧目,为社会主义文艺舞台带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
评剧工作者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崇高思想,却在后来消失得无影无踪,魂飞气绝。
为了生存,一大批从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时代走过来的文艺工作者,不得不寻找自己的生活出路,卖茶蛋,开小吃,蹬三轮,这些人都在五十多岁以上了,他们大多丧失了体力劳动的能力,他们留恋伴随自己多年生活的舞台,他们留恋那个时代的戏剧理论思想为自己注入经久不衰的政治灵魂,他们不理解通俗歌星的一个出场费,自己为何一辈子也赚不来,他们悔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舞台追求,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落魄到如此程度,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竭尽大半生的精力,到头来却被推向文化市场,成为弃儿。
戏剧又一次走到了死亡的边缘,以评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
解放初期,当评剧也像其他剧种那样谋求多变时,评剧界的专家会这样说:创新对于推广普及评剧不是有益处的。
但对于评剧本身来说还是要保持原滋原味,创新尚可宽容,但宽容之下隐藏着更大的不宽容。
把传统的评剧改革成现代艺术,把高雅的评剧包装起来,改成通俗文艺,用什么“全面创新”去代替传统艺术,从而使评剧固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丧失,是一种现代愚昧。
我说,传统的评剧艺术应该抢救、保存、整理起来。
国家应该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潮中对评剧这一濒危的剧种拿出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
戏剧工作者并非因循守旧。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国家对戏剧的投入已经逐步在减少,戏剧工作者苦于经费严重短缺,难于创造出于国于家有光的优秀作品,更有甚者,卖了剧场,黄了剧团,可怜诸多老演员干了大半生的戏剧工作一下子被推向市场,扛麻袋,当力工,等等……不堪回首。
没有一个评剧演员愿意割舍自己的艺术舞台,他们为自己创造不出好的作品鼓舞人、好的作品教育人、好的作品感染人而痛心疾首,文化阵地这块净土,到底还需不需要这一块文化宣传阵地。
通俗歌曲中的什么“爱恨别离,苦涩泪弃",下里巴的小剧场,一部又一部的影视破案片,为改革开放的政治空气没起到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
相反制造了一些低下流的反面教材。
我们在寻找文化前进方向的时候,遇到这些无法抵御的现象在无奈中感到一丝丝悲哀。
评剧工作者为评剧一步一步走进死亡而忧心忡忡,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好时光,能不能创造出几部有感染力的作品,留给后人作为遗产。
这是当前评剧艺术家们值得解决的问题。
评剧传统,不是文本的传统。
不是教科书中的几篇课文,文学史上几部巨作,评剧的传统不是几件古式家具,几件古代服饰,评剧传统,是舞台传统,是文学表演。
舞台美的传统,是艺术传统。
艺术没有对错,只是优劣。
对话:传统与现代。
不可否认,评剧新编剧目的创作并没有达到一个超越历史的高度,从某个角度来说,甚至还很稚嫩。
就以舞台影视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编剧目占了不少的比例,但真正成为保留剧目的并不多。
但即使如此,新编剧目迄今仍没有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评剧的现代化转型尚未寻找到合适的方向。
没有找到,不意味着可以停止寻找,评剧今天所拥有的在册剧目,仍然还是那么些,改革开放几十年间,有没有一部反映时代强音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搭设舞台起到什么作用,可以说传统与现代对话怎么对,新舞台唱老戏,还是新舞台唱新戏,我想,新老结合起来,一同为我们值得骄傲的这个时代服务是当务之急的。
政府应该对戏剧给予大力支持,明确戏剧发展前进方向,戏剧分什么样的种类,哪些种类应该有国家扶持,哪些种类应走入市场。
明确了,线条也就清晰了,明确文化艺术种类的分类,解决戏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时以至此,该到政府说明白的时候了。
政府对评剧艺术是需要发展加大力度,还是推入市场?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确定,评剧姓公,还是姓私?是死、是活?已经到了再也不能推卸责任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