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古诗词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85 KB
- 文档页数:3
五年级课内外古诗词50首课内:1、示儿 [ 宋 ]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诗人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背景】他出生在北宋灭亡之际,一生辅佐高(宋高宗)孝光宁四代皇帝,致力于抗金斗争,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未改变初衷。
【赏析】第一行表现了诗人死无所畏的生死观;第二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第三行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虽然沉痛,但也有必胜的信心。
第四行表达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体现了陆游爱国、报国之情。
【情感】爱国激情执着、深沉、热烈、真挚!2、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意】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诗人简介】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生活在南宋孝宗时期,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背景】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社墙壁上。
【赏析】第一句描写祖国大好山河。
第二句用反问语气表达愤慨之情。
后两句讽刺当政者纵情声色的腐朽本质,表达对他们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怒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情感】对统治者苟且偏安的愤怒之情。
3.己亥杂诗作者: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意】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诗人简介】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ān),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背景】龚自珍处在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他宣传变革,终因揭露时弊,触动时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315首《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五年级课内外古诗词50首课内:1、示儿 [ 宋 ]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诗人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背景】他出生在北宋灭亡之际,一生辅佐高(宋高宗)孝光宁四代皇帝,致力于抗金斗争,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未改变初衷。
【赏析】第一行表现了诗人死无所畏的生死观;第二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第三行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虽然沉痛,但也有必胜的信心。
第四行表达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体现了陆游爱国、报国之情。
【情感】爱国激情执着、深沉、热烈、真挚!2、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意】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诗人简介】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生活在南宋孝宗时期,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背景】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社墙壁上。
【赏析】第一句描写祖国大好山河。
第二句用反问语气表达愤慨之情。
后两句讽刺当政者纵情声色的腐朽本质,表达对他们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怒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情感】对统治者苟且偏安的愤怒之情。
3.己亥杂诗作者: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意】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诗人简介】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ān),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背景】龚自珍处在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他宣传变革,终因揭露时弊,触动时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315首《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解析版)(五)课内古诗词赏析(一)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答案】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三四句写了什么?【答案】一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
三四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答案】反衬。
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寂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思念家乡。
2、“暗”和“飞”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案】“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案】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古诗词是一大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除了课内教学,课外的古诗词赏析也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从课内外两个方面,对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赏析进行全面探讨。
一、课内古诗词赏析1.《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夜晚的宁静和诗人的孤独感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静夜思》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情感的表达。
2.《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豪迈不羁的情怀。
通过《登鹳雀楼》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王之涣豪放的气势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3.《悯农》《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描绘田间劳动场景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农业劳动的赞美。
通过《悯农》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李绅的朴实情感和对农民的关怀之情。
以上是几种典型的课内古诗词,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理解到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课外古诗词赏析除了课内教学的古诗词,课外的古诗词赏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 《将进酒》《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豪迈豪情为主题,表达了诗人豪饮畅饮的情怀。
通过《将进酒》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李白豪放的个性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2.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以清新婉约的风格,描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通过《水调歌头》这首词,学生可以感受到苏轼优美的语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3. 《江雪》《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写雪景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清静境地的向往。
通过《江雪》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柳宗元清新淡泊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4)全诗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杨花落尽子规啼”有什么表达作用?点明时间,暮春时节,写“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抒发了离别的忧伤之情。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将月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3.《次北固山下》(1)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与岸齐平;顺风行船,风正且顺,一叶白帆高悬。
(2)赏析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该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3)赏析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游子的音讯带给家乡,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2)该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3)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连用九个名词,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的句子是:枯藤老师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该句画面: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西风,孤寂地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盘旋的寒鸦,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
(6)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对比衬托了天涯游子的孤独凄凉之情的句子是:小桥流水人家。
(一)《观沧海》(曹操)1.《观沧海》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也有两句诗是叙事,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抒写了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
【写法】(1)叙事开篇,夸张的手法。
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2)联想,用典。
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直接抒情。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1、展开联想和想象,试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本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山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
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为展现作者的博大胸襟作铺垫。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该句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2、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阔”和“悬”字用得好。
“阔”字表现出“潮平”。
春潮涌,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帆儿高悬。
“阔”和“悬”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了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透出自然的规律,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时序交替的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人生哲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4、诗中用”客路“、”行舟“、”归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思家归乡的急切心情。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赏析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杨花,子规(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1.《望岳》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赏析:“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用字“奇险”,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名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赏析:整齐的对偶句写出山中云气的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表现作者胸襟宽广,视野开阔。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
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用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
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2.《春望》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赏析:用对比的写法,明写景,实抒感,以京城的荒凉、破败、草林丛生来正衬诗人的无限悲哀。
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突出国都残破,满目凄凉。
为全诗创造氛围。
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赏析:运用对偶、拟人、反衬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用这种移情于花鸟的手法,烘托自己“感时”“恨别”之悲。
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赏析:对偶句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忧国之情和迫切心情。
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以诗人“春望”后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显示了诗人的愁苦之心。
含蓄、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忧愁万虑、憔悴不堪的情状。
4.《归园田居(其三)》名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赏析:运用对偶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诗人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形象,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体现作者不以为苦,享受劳作乐趣的归隐之乐。
名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点明主旨。
“愿”字是全诗的中心,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不愿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思想。
5.《使至塞上》名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赏析:既是写景,也是叙事,运用比喻,以飘蓬、归雁自比,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偶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项经典内容,其中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简介和赏析:
1. 《出塞》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民族为题材,描述了边疆民族的生活和斗争。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边疆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民族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奋斗的精神。
2. 《凉州词》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戍卫为题材,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卫的艰辛。
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展现了边疆戍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豪情壮志。
3.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抒情诗。
此诗以夏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过去的岁月的感慨。
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全六册)0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竹里馆》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人称“诗佛”,苏轼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中无人相伴,唯有明月来相映照。
赏析:1、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幽篁、深林、明月。
3、诗中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1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和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悠扬的笛声从谁家飘出,随着春风传遍洛阳全城。
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柳曲》,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
赏析:1、诗歌主要叙述了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折柳”曲有惜别怀远之意,引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是本诗的关键。
22、“暗”指笛声不知从何而来,照应前面的“谁家”。
3、“散”指笛声被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4、“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进行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深厚。
《逢入京使》作者岑参,唐朝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东望家乡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水打湿了双袖。
在马上与你相逢没有纸笔写信,就请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吧。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古诗词目录1.《诗经·蒹葭》《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六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解析与赏析。
“移舟泊烟渚”,诗人划着小船停靠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这个“烟渚”就给人一种很神秘、很朦胧的感觉,就好像这个地方被一层薄纱给罩住了。
“日暮客愁新”,天快黑了,这时候漂泊在外的诗人啊,那种忧愁就又冒出来了。
为啥呢?你想啊,太阳都要落山了,大家都回家了,可诗人还在外面漂泊,无家可归或者远离家乡的那种孤独感就更强烈了。
“野旷天低树”,往远处看,原野空旷得很,感觉天空都比树还低呢。
这画面感超强,就好像天要塌下来压到树上一样,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也衬托出诗人那种孤独又渺小的心情。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江水里,离人很近。
这时候月亮就像诗人唯一的朋友一样,诗人孤独啊,只有这月亮陪着他,好像月亮都很懂他的心思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析与赏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你看那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黑乎乎的,不过还没把山全遮住呢。
这黑云就像一群调皮的小鬼,气势汹汹地跑过来,特别有画面感。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噼里啪啦地跳进船里。
这雨点可真是不安分,像一个个小珠子在蹦跶,特别生动地写出了雨的大、急、猛。
“卷地风来忽吹散”,突然一阵大风从地面卷起来,一下子就把黑云啊、白雨啊都给吹散了。
这风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一下子就把那些调皮捣蛋的云和雨都给收拾了。
“望湖楼下水如天”,再看望湖楼下的湖水,平静得像天空一样。
刚才还狂风暴雨呢,这会儿就变得这么平静,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这种变化可真是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析与赏析。
“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把树枝上的喜鹊都吓了一跳。
这月亮可真厉害,就像突然出现的一个大灯泡,把正在休息的喜鹊都惊扰了。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1、《无题》李商隐主旨: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诗人与相爱的人难得见上一面,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蜡烛成灰泪始干。
”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最为精彩动人。
2、《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角度:诗意:什么时候才能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情感:这两句诗使诗境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默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3、《论诗》赵翼清代学者、诗人《瓯北诗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4、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唐“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这句诗使用了反衬手法。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战,英勇杀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用典。
斩楼兰:据考证,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5、《相见欢》李煜五代时南唐后主主旨:写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角度:诗意: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还乱,是紧紧缠绕人的是离愁。
修辞:用丝缕比喻愁思,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6、《浣溪沙》晏殊北宋词人主旨:抒写对人事的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角度:诗意:花儿凋谢了,忍见它伴随着残春消逝;燕子又来了,新朋还是旧友,过眼迷离。
情感:通过对易逝的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写法: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语言: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
7、《龟虽寿》曹操赏析“老骥伏枥,志——,烈士——壮心——”内容: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上,但胸中任然有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翻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对理想的追求永不会息。
部编版初中历史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本文档旨在为初中历史课提供一份古诗词赏析大全,包括课内和课外的部编教材中的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经典和优美的古诗词,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课内古诗词赏析第一单元: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节选)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节选)第二单元:夏商周的变迁与华夏文明的崛起1. 《登西山》 - 陈亮> 百岳寒秋尽,万壑路霜归。
九天阊阖开宇宙,一片凉云积天边。
(节选)2.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遥知不远兮,飘飞自由容。
(节选)第三单元:古代帝国的兴衰1. 《饮马长城窟行》 - 王之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节选)2. 《滕王阁序》 - 王勃> 豪华为邦治,污浊为邦亡。
(节选)课外古诗词赏析1.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登高》 - 杜甫>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请注意,该文档只提供了一些例子,供参考之用。
以上诗词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并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古诗词进行讲解和赏析。
注意:本文档中引用的所有内容仅供参考,请自行核实内容的准确性。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1.次北固山下(唐诗人王湾)主旨:写山青水绿的江南春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一片白帆顺风而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画面非常精彩。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日升残夜”、“春入旧年”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2.赤壁(唐文学家诗人杜牧)主旨:借史咏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思路非常奇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3.浣溪沙(苏轼宋文学家书法家《东坡七集》)主旨: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4.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诗人)主旨:诗人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将别离思聚的情意,委婉动人。
“不知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水调歌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领袖)主旨: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事态度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词的上片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片写月下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文学家哲学家有《昌黎先生集》)“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了初春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8.秋词(刘禹锡唐《刘梦得文集》)主旨:作者一反悲秋的感慨,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
名著阅读(8分)
阅读《水浒传》(第十七回)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5分)
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
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
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
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
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
却是怎地好?”
1、三人所惊的“那件事”具体指代什么事情(10字以内)?
2、文中划线的“他”是指哪位恩人?他为何要冒生命危险搭救晁盖等人?
综合性学习(共6分)
学完《智取生辰纲》,班级进行了“读传奇《水浒》,悟英雄文字”悦读活动,请将你参与阅读活动成果展示如下:
(1)《水浒》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2)有人说“《水浒》血腥味重了、不适宜中学生读”,你怎么看这种观点?(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19~20小题。
(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9.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
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分)
20. 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颂,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
请说说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3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___”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___”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破深 2.感时忧国思家悲己 3.望 4.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
(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用得妙,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钟”是“聚集”的意思,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割”是“分”的意思,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人生态度?
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二)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答:“盛“是“茂盛”,指主人没有刻意经营,没有认真除草。
”稀”是“稀少”,指庄稼长势并不很好。
写出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安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带月荷锄归”的意思是:月亮出来以后才扛着锄头回家。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3、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
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三)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中的“随”、“入”两字用得贴切,请赏析其妙处。
答:“随”是“随着”;“入”是“流入,汇入”。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写出了气势博大,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从写法和情感方面做简要赏析。
答:从写法上看,诗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的情景。
从情感上看,诗句借故乡水有情,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石壕吏杜甫(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①、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
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
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③、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⑴有吏夜捉人()⑵请从吏夜归()⑶夜久语声绝()
A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B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
C心有爱国志,白发自请缨。
D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
④、诗题《石壕吏》,但对石起决定作用镇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答: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
答: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2、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答: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3、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
“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
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2分)
答: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