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人本主义文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试论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内涵和你的理解与评价一、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
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
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
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3、创造观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
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
”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
”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情感因素观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
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
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
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故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
(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
包括自我实现的内涵(完满人性与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健康型超越型)、15条人格特征和高峰体验等。
(4)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和自我矫正,以达心理健康。
(5)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6)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其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在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但作为一个学派它缺乏公认的强有力的领导人。
因此被认为不是一个体系严谨的学派,而是一种同观点学者的广泛联盟。
其创始人是A.马斯洛,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这就是机体潜能说。
人的机体除具有一般生物潜能外,还有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也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强调课程应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课程理论。
这种理论的出现,是为了克服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的弊端,强调课程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个人经验的整合。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整合。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情感和认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将情感和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协调发展。
3.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4.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5.强调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和引导者。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和引导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其次,它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和社交能力。
第三,它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第四,它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同时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孙莉????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创立的,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此流派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
人本主义的课程观主张,课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自我实现的个人。
因此,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学生间情感的交互作用,允许学习者犯错误,鼓励学习者去实验,去表现自己,去发现自己。
强调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
这种适宜的气氛主要有三条:真诚、无条件关怀和移情的理解。
????人本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如下:一是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
人本主义提出的“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
具体地说,完整的人是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人,即知情意行统一的人;二是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
强调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一个重要特色;三是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然而教育的意义并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
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个人意义。
因而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材料的关系,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与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学习的内容、材料是学生所关心的,能够打动学生的感情,推动学生去行动。
它不但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意活动,它涉及整个个性的发展;四是设置并行和“统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为了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意教育的统一,实现儿童人格的整体发展,人本主义者设立了并行课程。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
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
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
但是,他们也认为,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并认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
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
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实现者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他的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他能经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