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历史改革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 格式:ppt
- 大小:901.50 KB
- 文档页数:23
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强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一系列改革昭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到来。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相同点(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2)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3)内容: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不同点:(1)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
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2)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
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相同点: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结果不同。
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
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1)相同点:①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②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者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③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
(2)不同点:社会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②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国际环境: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走进高考】1.(2009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2.(2010·上海单科1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C.引进欧美科技D.鼓励工商贸易3.(2010·安徽文综)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4.(2010·安徽文综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专题5中外历史上的重⼤改⾰毕业班历史专题复习五中外历史上的重⼤改⾰【专题要点回放】本专题是历年中考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境况下,如何借鉴历史的智慧和经验,深化改⾰,更是热点问题。
主要包括:1、古代奴⾪主阶级的改⾰——雅典伯利克⾥改⾰和中国春秋时期的管仲改⾰。
2、封建地主阶级的改⾰——商鞅变法和洋务运动3、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中国戊戌变法;俄国1861年改⾰;⽇本明治维新和美国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斯⼤林模式的形成;苏联赫鲁晓夫改⾰和⼽尔巴乔夫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国在1953——1956年进⾏的三⼤改造,我国开始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改⾰,⾃⼗⼀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开放的重⼤战略决策后,我国的改⾰进⼊⼀个新时期。
【专题考情前瞻】改⾰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改⾰也让我们享受了富⾜的⽣活。
因此改⾰是⼈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中考的热点和重点。
主要考查各国改⾰的⽬的、领导⼈、性质、内容和影响;俄国1861年改⾰、⽇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国外成功的改⾰对我国现代改⾰的启⽰等。
考查⽅式主要以材料分析题和活动探究题为主,考查层次上,既有再认再现、分析理解,⼜有综合归纳、实践运⽤。
【专题考查重点】(⼀)商鞅变法:1.根本原因:社会⽣产⼒的不断发展,封建经济逐渐形成2.⽬的:确⽴;发展3.如何判断成与败:看⽬的是否实现(⼆)洋务运动:1.根本⽬的:维护封建统治2.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三)罗斯福新政:1.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预和指导2.⽬的:消除3.能否达到⽬的:只能缓解,不能消除。
因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产物(四)改⾰开放:根本⽬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五)苏联解体:影响: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美苏争霸结束(六)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根本原因:⾼度集中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2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七)俄国1861年改⾰:⽬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明治维新:1、背景: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2、美国等⼊侵;倒幕运动(九)戊戌变法:1、⽬的:救亡图存2、会分析失败原因【专题考查热点】1、中外历史改⾰的纵向考查:俄国1861年改⾰、⽇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是历年来各地中考考查的热点之⼀。
除旧布新 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 日本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性质改革: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考点1:封建地主阶级改革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得到封,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李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考点2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利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但客观上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明开化,即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方针,建(1)地主阶级改革。
这一知识点,在最近两年的中考中都以材料分析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这一内容在未来中考中还应持续关注。
其他的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大化改新已经多年没有考查,值得关注,命题者会以选择题或者组合列举题的形式考查这些内容。
(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这一知识点在历年中考中都有内容考查,命题者主要以选择题、辨析改错以及材料分析题、分析探究等题型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性质以及影响。
(3)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这一内容在中考中主要是以选择题、列举题、以及材料解析题等考查列宁探索社会主义的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等考点,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多年未考查,在未来的中考中,值得关注。
(1)要点法。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要注意从背景、时间、领导者、主要措施、影响、评价、启示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以加强对改革的掌握。
(2)比较法。
复习改革类专题要注意加强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时期改革的比较,归纳其异同,加强对不同改革的理解,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3)归纳总结法。
复习本专题内容,要善于归纳总结。
哪些改革成功了,哪些改革失败了。
哪些共同因素促成了改革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改革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等。
例: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成功的共同因素: ①顺应历史潮流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②形式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③结果相同:都成功了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④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不同点:①原因不同:日本是在内外交困,尤其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倒幕运动取得胜利后进行改革的,俄国1861年改革是由国内农奴制危机引起的。
②内容不同:1861年改革主要是在国内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学习西方,在国内进行改革。
③历史意义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有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这一特征,而1861年改革则没有这一特征。
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戊戌变法对比与反思
当时中日俄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三者的资本阶级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转变。
而三国的背景却是不相同的。
当时的日本国内幕府统治加上外族入侵激化了许多社会矛盾;当时的俄国却被农奴制羁绊住了发展的步伐;而那时的中国正处在甲午战败和半殖民地困扰的水深火热之中。
同样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同样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同样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什么俄日成功,中国失败呢?
当时的中国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而日本和德国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单纯只是学习和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只在器物上得到了些许的发展,思想实质仍是老样子。
俄日改造了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在改革方式上,三个国家也不尽相同。
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这点决定了改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改革不但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还要符合国情跟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改革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事情,要注意到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等等。
初中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归类一.不同性质的改革:1、封建性质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
2、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中国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3、社会主义性质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等东欧改革,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二.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1、商鞅变法: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2、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两国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等东欧改革:社会制度蜕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三.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而企图完善、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1、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触动封建制度。
2、苏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3、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保持社会主义,甚至没能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4、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罗斯福新政:在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努力摆脱经济危机。
四.成功与失败的改革:1.成功的改革:1) 商鞅变法使秦的国力骤增,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胡汉融合,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3) 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两国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4) 苏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
5) 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6)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失败了的改革:1)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2) 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尽管失败,但迈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第一步。
3) 赫鲁晓夫改革:没能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4)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答:一、不同点:1、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
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
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1837年大盐平八郎领导的大阪农民起义就是一个典型。
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资本家接近,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
而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
加之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C、民族危机严重,幕府引狼入室,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
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
2、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
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二、相同点:1、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2、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①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都由封建社会走上了资本主义社会;③改革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⑤对外影响相似,都使各国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都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
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尽量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而实行政策。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含五篇)第一篇: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改革虽然不象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选修3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9大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宗教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风俗改革。
改革性质梳理一、奴隶主阶级的改革1、春秋推行的一些变革措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辅佐,进行改革。
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管仲和鲁国的改革,没有脱离奴隶制度的框架,属于局部改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2、梭伦改革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性质的改革,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要求也没有很好地满足。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两次改革简表不同点①直接原因不同: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
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
②内容不同: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
③领导力量不同: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相同点:①背景(原因)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③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④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和中国戊戌变法(1895年)的比较相同点:(1)、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日深,国内矛盾日益激化。
(3)、内容: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4)目的: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强国御侮,挽救民族危亡,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不同点:(1)、背景不全相同:虽然1853年始,日本的大门被美国打开,出现民族危机,但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因主要列强都在争夺中国,所以国际环境比中国好得多。
相反,中国戊戌变法前后,列强正在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它们不允许中国变法强大。
(2)影响:明治维新大获成功,从此使日本逐渐强大,成为亚洲最早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
但很快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威胁其它国家。
而“百日维新”则完全失败,不但没有实现富国强兵、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最后甚至没能阻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过却在中国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不但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打击了封建统治,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几个历史改革的比较1、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①相同点1>时间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3>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5>部分内容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②不同点:1>性质不同: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2>内容不同:中国未对封建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
3> 3>路径不同:中国是在维新派的推动下,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推行改革;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4> 4>结果不同:中国改革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势力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仍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①相同点:1>性质相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②不同点:5>时间不同:中国发生在19世纪末,日本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6> 社会背景不同: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7> 领导力量不同: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此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3)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不同点:(1)背景不同:俄国改革前面临着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没有民族危机;日本则不仅有国内危机,而且面临着外国侵略的民族危机。
(2)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维新改革扫清了障碍;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发生内战。
(3)内容不同:俄国改革以废除农奴制为主;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学习西方为主。
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1、近代中日俄三大改革的相同点
背景: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目的: 都要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
方式: 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内容: 都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
启示; 近代化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2、近代中日俄三大改革的不同点
近代三大改革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不同;俄国1861年改革:封建农奴制
日本明治维新:幕府统治
中国戊戌变法: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
近代三大改革的结果与命运不同: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仍然落后。
日本明治维新:摆脱民族危机,崛起为亚洲乃至世界
强国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富国强兵成为泡影!遭受俄、日侵略。
2014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汇总: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例如洋务运动、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结果上看,有成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也有失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苏东改革。
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2)不同点:①改革的内容不同;②影响不同:俄国摆脱了农奴制危机,而日本改革则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